
形容岳麓书院的句子
《岳麓书院》年代: 宋 作者: 徐玑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
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云。
步绕业山小,城看隔水分。
欲知巡狩事,野老间能云。
《同瞿星谷瞿紫山黄星池游岳麓书院》年代: 明 作者: 蔡汝楠紫盖千盘山转幽,还分岳色绕潭州。
朱张院启松阴静,屈贾台连岸月秋。
泉折九回归洞壑,峰开一面见江流。
官程且逐闲行伴,肯信吾能尽日游。
形容“岳麓山”美景诗句
岳麓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麓山寺创立。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每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自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
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青山有幸埋忠骨”。
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遗骸长眠于此,这也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观。
其中最著名的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辛亥光复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盟会重要成员姚宏业、禹之漠,著名学者杨树达及大批阵亡将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已与岳麓青山溶为一体,是岳麓山文化浩气长存的一个篇章,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页。
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宗。
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儒学和汉学,道光年间,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
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要求废科举、兴学堂。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六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拟办湖南大学,期间先后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虽几经变革,多次易名,但始终为湖南最高学府,原书院院舍始终保持未变。
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烈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学府正续写新的
10句经典对联,品读岳麓书院1040年历史
今年是岳麓书院成立1040年。
书院位于美景如画的湘江西岸,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创办以来,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岳麓书院的匾额对联,感受岳麓书院经典而独特的魅力。
大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
现存大门建于明代正德四年。
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之后,门人请山长(院长)袁名曜撰写对联。
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到:“于斯为盛。
”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很多人对这幅对联有误解,认为湖南人口气大。
但“惟”在这里作发语词,没有意义。
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
头门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头门是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位于中轴线东端,1986年建成。
头门上悬有1010周年院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的“千年学府”匾,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
门侧对联由虞愚撰写。
虞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
对联道出岳麓书院千百年来在培育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湖湘学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巨大影响。
二 门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大门之后,原为礼殿。
明代嘉靖元年扩建文庙时,始建二门。
门额正面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
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名山”在这里专指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峰——岳麓山。
对联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所撰。
上联语出《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下联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人君子。
” 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讲堂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对联以及讲堂檐前所悬“实事求是”匾均为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
宾步程,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
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
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
意为干事情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善于使用工具;一个人若要学业精通,必须勤奋努力,力戒懒惰。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是讲堂最长的一副对联。
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撰。
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岳麓书院山长。
原联毁于抗战时期,现联为颜家龙补书。
上联:是非由自我审察,毁誉由别人评说,得失听从天命,不可强求。
当我们登上麓山峰头,感受着朗月清风,天地万物的道理便可知,荣辱得失就可置于度外。
下联:国家的栽培、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老百姓的日子如何过得更好,中华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播,登到山顶的赫曦台上,俯瞰衡云湘水,便可找到答案。
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北侧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讲堂北侧通往湘水校经堂的对联,由清代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左宗棠撰写。
因左宗堂曾读书于湘水校经堂,故悬于此处。
九流:句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
后作各学术流派之合称。
法海,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深广如海。
《维摩经·佛国品》:“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对联意指各种学派在岳麓书院融合交汇,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岳麓山秀美无比,耸峙在三湘大地上,历史上的圣贤学者,都到此讲学研习,使岳麓山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文庙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副对联不是特意为岳麓书院所写,此联出自清代学者王闿运之手。
王闿运,湘潭人,曾在湖南长沙城南书院讲学,曾做过曾国藩幕僚。
据传,王闿运曾到江浙一带讲学,当地官员为试他的才学高低,故意探问他的学问之流派、渊源,他便随手写出了上面这一对联。
“道”即理学;“濂溪”即理学开山始祖周敦颐。
“大江”指长江。
“湘水”即湘江。
对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对近世中国所担当的责任。
时务轩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
时务轩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
“时务轩”匾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书。
轩前挂有梁启超撰书的对联。
上联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联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全联在于劝诫人们在天下危乱之际,应该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切不可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虚度一生。
屈子祠植体洁芳,三代以还存直道;盟心忠爱,六经而后发奇文。
湖南素有屈贾之乡的美誉,岳麓书院在清代也开始建有祭祀屈原的专祠。
屈子祠正门匾额“屈子祠”及对联由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手书。
对联意指屈原的修养和情操像兰花、芷草一样清芬高洁,赞颂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忠心。
爱晚亭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堪称我国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
清乾隆五十七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之。
原名“红叶亭”,后改为“爱晚亭”。
亭上原挂有罗典山长所撰对联 :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
现对联为宣统三年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改写~
岳麓山的600字作文,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
今天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一家去岳麓山游玩。
到了岳麓山我们先参观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创建之初,宋真宗皇帝亲书门额岳麓书院。
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一千多年在此兴学不辍,是世界罕见的千年学府。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千百年来,有多少名人志士来此求学,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
走出了岳麓书院的后门,沿着石梯一路攀登,就来到了岳麓山另一个著名的景点——爱晚亭。
朱红色的爱晚亭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万绿丛中一点红,显得格外的醒目。
亭子的柱子上刻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对联,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我仿佛又看到了毛主席坐在亭中的石桌旁在孜孜不倦的学习。
沿着山上崎岖的石梯往上爬,大家来到了古麓山寺,这时大家已经累的汗流浃背了,我们坐在寺外的石凳上休息,这时我惊奇的发现,在旁边有一颗710岁的参天古树,它的树干奇粗无比,大约要4、5人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这颗古树真大呀
古麓山寺的后门有一个白鹤泉,听说硬币在泉水中能浮起来,我也试了试,可惜都沉下去了。
爷爷奶奶都说太累了,于是我们就下山了,我心中留有小小的遗憾,我想下次再来我一定要爬到上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