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期盼已久的事,终于到来”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如愿以偿、久旱逢甘天从、梦寐以求、望眼1、如愿以偿读音:rú yuàn yǐ cháng解释:像望的那样得到满足。
指愿望实现。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四十六回;“在抚台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后来也祥甫竟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
”白话释义:在巡抚面前说了很多好话;后来的祥甫终于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
2、久旱逢甘雨读音:jiǔ hàn féng gān yǔ解释:逢:遇到。
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
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白话释义: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
3、天从人愿读音:tiān cóng rén yuàn解释:上天顺从人的意愿。
指事物的发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谁知天从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个满抱儿小厮。
”白话释义:谁知天随人愿,到我的家,不到三天,添加了一个满抱着儿子小家伙。
4、梦寐以求读音:mèng mèi yǐ qiú解释:寐:睡着。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
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白话释义:善良美丽的姑娘,朝朝暮暮想追求。
5、望眼欲穿读音:wàng yǎn yù chuān解释:眼睛都要望穿了。
形容盼望、想念的迫切。
出处:明·西湘居士《明月环》:“小姐望眼欲穿;老身去回覆小姐去也。
”白话释义:小姐眼睛都要望穿了;我去回复小姐了。
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文中原句回答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按要求写词语:形容玛丽奉献的:表示玛丽钻研:分别用感叹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介绍一下玛丽对人类的贡献.”淡蓝色的荧光”是什么
它怎么会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最佳答案 形容玛丽奉献的: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 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表示玛丽钻研: 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
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
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
分别用感叹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介绍一下玛丽对人类的贡献. 玛丽对人类做了多么大的贡献啊
难道玛丽没有为人类做出贡献吗
玛丽不可能没有为人类做出贡献。
“淡蓝色的荧光”是什么
它怎么会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
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
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我自己做的,不知道对不对~~~你就将就着用吧~~~
求诗词,用来形容追求一个心意的女孩子,但是追不到,纠结于坚持还是放弃。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够纠结吧,都已经有怨怼之情了,早知道你这么牵绊着我的心,让我朝思夜想的不成寐,还不如当初让我不要认识你,也省得我现在被你这样折磨
戴望舒的《雨巷》从结构、押韵、叠词等方面的赏析
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具体讲解如下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
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雨巷①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i匹)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序》) ?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
诗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诗中接着写道: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
(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
!)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
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
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
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 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
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
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
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
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
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
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
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
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
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
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
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语)。
七年级语文春20个好词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一、文章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则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的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比喻、拟人手法的有效运用 本文使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和拟人,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有突出作用. 比喻.如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写地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拟人.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又如写“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儿写动写活,栩栩如生. 三、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写春草,作者用“偷偷地”“钻”写它的形态,用“嫩嫩的”“绿绿的”写它的颜色,用“软绵绵的”写它给人的感觉,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的“小”“嫩”“绿”“软”等主要特征.文章写春风、春雨也是这样. 其次,诗情画意相融合.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写各种果树的花争相开放,又描绘地下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和谐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作者精心锤炼词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比如写春草一段,散语和韵语配合得非常好,再加上叠音词、口语词的使用,使得全段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形容“想要却不想得到”的成语有哪些
求贤若渴、如饥似渴之不得思暮想、梦求。
一、求贤若渴白话释形容人才的迫切,指珍惜人才。
朝代:南朝·宋作者:范晔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求贤如渴。
”翻译:对待人才的渴求太饥渴了二、如饥似渴白话释义: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也说如饥如渴。
朝代:西晋作者:陈寿出处:《三国志·陈思王值传》:“如饥似渴。
”翻译:要求非常迫切三、求之不得白话释义:想找都找不到(多用于意外地得到时):朝代:周朝作者:多人所作出处:《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翻译:思念追求不可得,日夜心头在挂牵四、朝思暮想白话释义:形容时刻想念。
朝代:宋作者:柳永出处:·《大石调·倾杯乐》:“朝思暮想;自家空凭添清瘦。
”翻译:时刻想念。
;从家里空凭添清瘦五、梦寐以求白话释义: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
形容迫切期望。
朝代:周朝作者:多人所作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翻译:善良美丽的姑娘,朝朝暮暮想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