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火烧圆明园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
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雨果怒斥火烧圆明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愤怒
雨果 《致巴特雷上蔚的信》中“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名叫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
然而这个奇迹已经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对圆明园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洗劫,赃物由两个战胜者平分……我们使用教堂的宝库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光辉奇异的东方博物馆。
我们欧洲人一向自认为是文明人,把中国人当成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所作所为。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我要对此提出抗议,而且要感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希望法国有朝一日能摆脱重负、洗清罪恶,把这些赃物归还被劫掠的中国。
” 雨果在信中详细地叙述了圆明园的辉煌和价值,愤怒地谴责了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同时把法国政府与法国人民加以区别。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他呼吁赦免公社战士,在比利时政府宣布拒绝巴黎公社社员进入比利时的第二天,雨果就在《致比利时独立报》的公开信中,表示要献出自己在布鲁塞尔的住所供社员们避难。
但是第二天夜里就有50多个人冒充巴黎公社社员,骗他到楼下来开门,然后用大石头向他砸去,他的身上落满了窗玻璃的碎片,幸好没有受伤,但是几天后还是被比利时国王下令驱逐出境。
英法联军为什么火烧圆明园简短的语句
1因在侵华期间为了进一步打击中国人的抵抗决心2 抢圆明园则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切实的巨额财富,以“富国强兵”3争取更多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4 抢了之后则是欺凌的烧毁,以强欺弱,心理变态5 避免被抓到切实的证据,避人口舌,维护大国形象干脆死无对证一把火烧了。
火烧圆明园一句话简单总结。
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课文句子仿写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火烧圆明园雨果说的话
1861年11月,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复信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在信中雨果怀着无比的愤慨,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以下是雨果复信的摘录: “先生: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
按照您的高见,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的远征,是英法两国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 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 从中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历过几个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造的呢
为人民。
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
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曾谈到过它。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奇迹现已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
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
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横财
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
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
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拿出来展览。
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被掠夺的中国。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赏。
”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扩句子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再次火烧圆明园
急求一篇《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1000字以上,不要太多
圆明园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之魂牵梦绕……它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直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呵呵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
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通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
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
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观众的眼中真实生动而吸引我们,不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
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现在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天
通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关于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
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可是这却暗含着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
康熙,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
牡丹园主孙三带的相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实际的历史。
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
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
这些图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
今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来内的建筑盛况。
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
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同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
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
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
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角色,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
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
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
通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
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
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
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
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
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
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
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
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
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