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学的美丽甘南名言
每年省里的都会出书的,就是省人力资源厅出版的,你到时候买那个书看吧,另外多和你的同学联系,看他们怎么复习的。
甘南的挺好考的,加油
黑龙江城市排行榜
黑龙江各市综合实力:分先后(黑龙江的城市)哈尔滨;(黑龙江的二线城市)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龙江的三线城市)鹤岗,鸡西,伊春,双鸭山,黑河,七台河,绥化,加格达 齐,(黑龙江的四线城市)绥芬河,北安,双城,讷河,密山,肇东,铁力,富锦,尚志,五常,宁安,海林,安达,海伦,同江,虎林,穆棱,五大连池,(黑龙江的五线城市,排名不分先后,因为全部是县,严格说不能算城市,叫城镇)方正,宾县,依兰,巴彦,通河,木兰,延寿,龙江,依安,泰来,甘南,富裕,克山,克东,拜泉,鸡东,萝北,绥滨,集贤,宝清,友谊,饶河,肇洲,肇原,林甸,杜尔博特,嘉荫,桦南,桦川,汤圆,抚远,勃力,东宁,林口,嫩江,逊克,孙吴,望奎,兰西,青冈,庆安,明水,绥陵,呼玛,漠河,塔河,(黑龙江的六线城镇,农管局所在地)建三江,宝泉岭,红兴隆,九三,连珠山,(黑龙江的七线城镇)101个农场,36个林业局,及畜牧场,所在地.
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非常明 是什么意思呀
是《老子》的开头两句 道可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
“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
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
。
尤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础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藏族人的姓氏是怎么回事
一般的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以取名。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名字前面,以显示地位和官位。
如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
纠正“藏族人无姓”之错误认识 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对藏族人了解不够的其他民族认为“藏族人无姓”,这是一种片面化的认识。
不少藏族人也由于不懂自己民族历史,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学习不够,认识不深,臆断“藏族人无姓”。
持上述两种观点的人都认为藏族人应该无姓,有姓的便不是藏族人。
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乎实际、缺乏真实性的。
历史证明,藏族人有姓氏,如《雍仲苯教目录》、《王统世袭明鉴》等史书中都记载着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结合繁衍出人类,当时居住在今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六大氏族,即赛、穆、党、东、札和珠,各大氏族中又分化出若干小氏族和家族,各有自己的姓氏。
其实,藏族人取汉姓是历史及生活环境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民族融合这一大趋势的产物。
因此,仅以有姓无姓不能断定民族属性,主要应从其生活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来作出判断。
藏族贵族是有姓氏的,奴隶没有(解放前藏族是农奴制)。
康区、安多地区的部分土司也都有姓氏的。
族姓氏的来源: (一)统治阶级赐姓 据《甘肃少数民族》等有关史料记载,明初,甘肃的藏族分属洮州、岷州、河州、庄浪(当时天祝属庄浪所辖)、西宁等卫管辖,卫以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许多番族首领因献地投城而获得明廷的封号,有的还赐了汉姓。
[13]这说明包括天祝藏区在内的甘肃藏族得到统治阶级赐姓是从明朝就有的。
自吐蕃进入天祝以来,藏传佛教也随之进入天祝,新传入的佛教和根深蒂固的苯教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佛教占据了上风,从而在天祝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屡屡上升,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明显得到实施。
当时很大一部分政教头领就是藏族人,他们效忠统治阶级,受封赐姓,如:赐“李”、“王”等姓。
这种赐姓也是有根据的,“李”姓是按照唐朝皇帝李世明的姓氏所取,“王”姓是按“部落头领”的意思所取。
[14]类似赐姓的现象不是很多,据说当时某个家族的各方面势力都相当,且得到统治阶级的关注和重用,才会被赐姓,这一现象跟某种奖励一样,其实是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赏赐。
(二)部落名称转化为姓氏 部落是历史上天祝藏族社会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尤其是各部落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逐步加快,姓氏必然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些部落名就逐渐转化成了姓氏名。
如华藏部落的转化为华氏或藏氏,当时主要人口分布在今华藏寺镇附近;阿罗部落的转化为阿氏或罗氏,当时主要人口分布在今达隆、东大滩、毛藏一带;瓦撒部落的转化为瓦氏或牛氏,当时主要人口分布在今炭山岭附近;朵什部落的转化为朵氏,当时主要人口分布今在朵什一带;郝尔托巴部落的转化为托氏,当时主要人口分布今在毛藏一带;扎提部落的转化为杨氏,因当时该氏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今大红沟一带,又因为该地红沟寺活佛是杨堪布,故扎提部落的人都姓杨;马加部落的转化为马氏或麻氏,当时主要人口分布在今石门一带;贝扎部落的转化为白氏,当时人口主要分布在今安远一带等等。
这种部落名转化为姓氏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三) 部落名称译变为姓氏 天祝部落名称都有相应的汉意,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别的民族总是有意刁难藏族不用姓氏的习惯,藏族人就把有的部落名用汉语译过来取其中的一个字或同音字作某个家族的姓氏。
如嘉让部落的“嘉让”表示天色即亮,也就是黎明之意,因此这一部落人的姓氏由“天”译变为“田”,或取“黎”为姓;天祝的秦氏家族是莫科部落的人,“莫”为“青色”的意思,故译变为“秦”;还有那述部落的“那”为“森林”之意,故取“林”为姓氏等等。
这都是为方便交际而取的姓。
天祝藏族人在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中,总是希望交往得越深越好,为了解除别人对藏族无姓的有意刁难,就取了姓氏。
(四) 以名字首字作姓氏 正是因为汉藏文化的不同,在和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文化发生接触,进行交流,使藏文化自身带上了其他文化的异彩。
天祝藏族人因无姓引起其他民族的不解,并且经常遭到耻笑和蔑视,为化解这种误解或矛盾,天祝藏族人中就出现了以名字首字做姓的先例,如才昂姓“才”,索南姓“索”,东智姓“东”、华丹姓“华”等。
这些姓氏在后代中得到了延续,就成了该家族的姓氏。
这样的姓氏来源大部分是别人加的,而不是藏族人自己取的,他们通常称呼别人时总是带上姓,如称呼某姓“王”的为“王先生”、“王女士”等,在交往中把这种称呼方式加到藏族人身上,便称呼“华丹”为“华先生”,称呼“才昂拉毛”为“才女士”,久而久之,便认为“才”、“华”、“东”之类的就是藏族人的姓氏,藏族人也就默认并逐步开始使用。
(五)与汉族通婚子女随父姓 鉴于天祝藏区很早以前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区,各民族之间都发生着交流和融合,各民族文化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渗透。
该地区藏族人很早以前就和汉等其他民族有了通婚的习惯,随之他们的后代也就开始使用姓氏。
假如一个藏族人家招了汉族人为婿,根据当地子女随父姓的一些习惯,所生之子女必然要延用父姓,这样所生子女在民族属性上认为是藏族,因为至少继承了母亲的部分血统,并且生活习惯、生产习俗等方面都和藏族相同,但已经在名字前贯上了用以区别家族的父亲的姓氏。
这种姓氏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延续,也就成了某个家族的姓氏。
这样的姓氏沿用不仅仅是继承了天祝藏族“子女随父姓”的习惯,更能体现当地的一种传统观念,就是传宗接代,招婿是为了继承家业,延续家族,“子女随父姓”为的也是家族的发展和壮大。
(六) 以自然物取姓 早期的天祝藏族信奉苯教,所以“万物有灵”的思想在天祝藏族中很普遍,这不但是原始人类的世界观,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和哲学基础。
崇尚自然物当是“万物有灵”观念的另一种体现。
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冰雹、山川,甚至还有土、石、草、木、禽兽等万物在内,是故,研究者称苯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宗教。
[15]正因为如此,天祝藏族某些人家的姓氏是由自然物来取的,这虽是一种延续下来的传说,但也不无道理。
传说,从前该地区藏族没有姓氏,别人就故意责难,甚至耻笑。
这样被责难之人就以自然的某种事物给自己取姓,后来被后代沿用下来。
如现在有些姓“杨”的藏族讲起他们的姓氏来历时说,一位先辈在晒太阳时一个汉族人问他姓什么,因为他不会讲汉语就指向了太阳,于是该人就认为此人姓“阳”,后来演变成了“杨”,后代也就以“杨”做了家族的姓氏。
诸如此类的实例在天祝藏族中有不少。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其他民族的姓氏来源中也有,如以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为姓的比比皆是。
其实,就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当时天祝藏族就有很强的自然崇拜意识,同时可以看出他们所取姓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七)崇拜某汉族伟人而取其姓 在天祝历史上,藏族人的生活不仅仅局限在草原和农田中,他们或经商、或狩猎,在生产生活中和其他民族发生着频繁的交往。
居住在“英雄部落”的藏族人,尤其崇拜英雄、崇拜雄才大略的人,所以,在取姓的过程中借用某英雄姓氏的较多,如传说“杨”姓的由来是崇拜宋代有名的“杨家将”而取的,“李”姓的由来是崇拜唐朝皇帝“李世明”而取的等等。
这种现象天祝藏区有,其他地方也有。
2005年6月我们在甘南藏区考察时就发现,迭部县洛大乡就有很多姓“宝”和“李”的姓氏,据当地的一些老年人讲,说“宝”姓是崇拜“包青天”而取的姓,只是取字“宝”和“包”发生了译变而已,这在《甘南文史资料》中也有记载。
这种取姓方式完全是借用汉族人的姓氏,是藏汉文化交流融会的结果。
以上提到天祝藏族姓氏的七种来源,都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是源源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而并非以个人意志所加。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天祝藏族中仍然保留着部落的痕迹,从一些部落名称和姓氏中还可以看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就姓氏来源的根本而言,天祝藏族姓氏的取用受到了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是天祝汉藏民族历史交往、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四、研究藏族姓氏不可忽视的几个向题 (一)同姓的人并非是同民族 如前所述,天祝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所以,同一个姓氏有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几个民族当中。
更难于辨析的是天祝藏族人普遍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汉名,一个是藏名,藏名是一个人刚出生不久由活佛或德高望重的人所取,汉名一般是在开始上学时所取,如果是藏族也许没有汉名,但必定有藏名。
要区别某个人是藏族还是其他民族,其区别标准就要看这个人的祖先是属于哪个民族。
(二)同姓同民族的人并非同源 在藏族中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很多,但他们并非属于同一个家族。
就原西大滩西沟“李”氏家族和火烧城“李”氏家族而言,他们都是藏族,但前者的姓氏是由统治阶级所赐,后者的姓氏是由部落名称转化而来,他们就不属于同一个家族,只是不同部落中的同姓的人,所以我们说他们不是同源。
(三)部分藏族人名前所冠字词并非姓氏 从目前的一些现象看,天祝县乃至其他藏区不少藏族人在名字前还冠以类似于“姓”的字词,如华锐•东智、措考•扎西、夏玛•多杰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区别同一地方同名字的人。
在翻译这样的名字的过程中往往在名字和类似于“姓”的字之间要加上一个圆点,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写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类似于姓氏的字词来源也很广,有的以村庄名所加,如秀恰•仁青;有的以职位所加,如措宏•周加;有的宗教人士以寺庙所加,如霍•朱千等等,这些都是本地方的人为了区别同名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加,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很大程度的限定,只适用于限定的地域之内。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由于各地方都加强了联系,各地方文化都在进行着交流,这种在名字前加有类似于姓氏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学术界为数不少。
综上所述,天祝藏族的姓氏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姓氏主要来自统治阶级赐姓、本地部落名转化为姓、本地部落名译变为姓、人名首字作姓、与汉族通婚取姓、崇拜自然物取姓以及崇拜某汉族伟人取姓等等。
天祝藏族姓氏的来历不仅沿用了藏族人固有的姓氏,且借取了汉族人的姓,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汉民族交往的见证,也是藏汉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果。
本文就该地区藏族使用姓氏的现象做一肤浅的分析,由于相关资料欠缺,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无法进行深层的探讨,有待继续搜集资料进一步发掘研究。
七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请活佛来起。
要是一个人出家当僧人,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经寺院堪布剃度,取法名,从此俗名便取消了。
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例如:堪布·伦珠涛凯。
堪布是个僧职。
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院或家族的名字。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姓,只有名。
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名字全称的两个字来简称。
有用第一和第三个字来简称的,如:“更堆群佩”简称“更群”;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作简称的,像“多吉次旦”,简称“多吉”。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彩。
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的,如:达娃?(月亮)、尼玛(太阳);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作为名字的,如:朗嘎(三十日);还有用小孩出生的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尼玛(星期日),也作“日”,“太阳”解,达娃(星期一),也作“月亮”、“月份”解。
不少父母在给孩子起的名字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如父母嫌小孩太多,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决”,意思是终止。
“穷达”的意思是最小的,表示再不要小孩。
如果父母想生男孩,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意思是“带男孩”。
诗歌“中国最高爱情方式”赏析
《中古最高爱情方式》和《神女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爱情方式。
下面给你一些本诗作者的简介,希望你可以从这里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风格。
唐欣:诗人传统的断裂与探索 □杨光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甘肃日报 唐欣的代表作大都收在他的诗集《在雨中奔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里,共有124首,时间跨度从1984年到1997年,是近年出版的不多的好诗集之一。
其中的一些诗歌曾被收入谢冕等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及《天涯》的“(20世纪)九十年代诗歌精选”等多种诗选集和辞典。
唐欣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酷爱外国文学,对欧美哲学、文学比较熟悉。
这种良好的文化教养使他很早就摆脱了人云亦云的羁绊。
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诗坛掀起一阵“西藏热”,诗人一窝蜂地开始书写西藏,“膜拜”那片雪域高原。
唐欣却在同一题材下,一反流俗令人耳目一新,如《西藏》、《合作》等,他在诗中很坦率地写出了西藏的难以亲近和自己的不向往。
他说:“别跟我提西藏/我头晕”,以致到了甘南,他还禁不住发问:“高原的冷风让我站立不稳/我能否找着宗教或回家之路”,这种不跟风的创作路子,是真正的写作之路。
唐欣的文化素养和独来独往的性格,使他在不跟风的基础上,对这个尘俗世界也不无冷漠,有时还有些敌视。
如他的诗中:“穿着裂口皮鞋的漫游者/自命波特莱尔式的拾垃圾的人/斜睨着芸芸众生”,“我只是像个陌生的小偷/走在甘南的醉鬼中”,“也许我该怒吼/也许我该冷笑”,“也许我该躺下来,好好睡一觉”,“我可以蔑视你们/却无法战胜你们”等等。
诗人马非说,或许我们可以将唐欣创作态度定为冷眼旁观,我行我素,这是比较准确的。
他的代表作《中国最高爱情方式》,写一对老人长达60年的没有结果的苦恋,诗情是无比的优美、感人,诗的结尾说:“外面的雪还在落,沉重地落下来/盖住屋顶,盖住道路,盖住整个世界/六十年的苍茫大雪啊”,这真是一种大气的写作,我至今经常想起这首诗,想起它就非常感动。
个人化写作是唐欣诗的第二个特点。
唐欣是自信的,这种自信深及骨髓,因此,他在诗中经常以一种自嘲甚至自虐的形象出现,自称“小偷”“无赖”等。
这种抒情视角使他的诗歌写作与宏大抒情无关,更适合写个人感受,而且往往能够感动读者。
如:《豆豆的第一次工资》、《未名诗人小刘佚事》、《我一个人逛完了秋天》、《地震后与女友散步》等。
不过,太迷恋个人化写作,甚至私人化写作,脱离时代和社会,会使诗的创作成为自言自语,白日呓语,王彬彬说,并非所有的个人体验都有价值;谢冕也认为重要的诗人必须和时代息息相关,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诗作,反映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唐欣的诗歌创作在这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个人化写作的物质表现或外在特征就是口语化写作,虽然,唐欣在诗中喜欢引用古典诗句,但整体看来还是口语占主导地位。
口语化写作使得他的诗作率意自然,平易浅俗,容易和读者沟通,然而,表面的率意而为,实际揭示对人生、世界的深层思考,却很不容易。
口语化写作如果控制不好,也容易失之油滑或低层次的欲望的宣泄,甚至沦为口水诗歌。
唐欣的早期诗作言浅意深,像中有像,有一种整体的象征和暗示,只是口语化带来的情节性、散文化,使得一部分诗歌时空跳跃性差,语言缺乏一定的张力。
并且,就全集来看,诗作风格似乎单调了一些,题材也狭窄了一些,而近期诗作又出现滑腻有余,诗味不足的现象,或许,这是个人化(或私人化)写作必然产生的现象。
我想我们在个人化的基础上,是否更需要诗歌的个性化,或者一种人类高度
2010年8月7日11时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截至8月16日已有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
通常是二万五千里.但有可能更多。
途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歌行是一首什么诗
《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秦及西汉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
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 《长歌行》作者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
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
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
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
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
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
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
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
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
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
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
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
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
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
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
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
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
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
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
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