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思
第一句:莫说娄真的像钢铁般,而今我们硬是从关头跨越过去了。
第:山势起伏好像无边无际的翻腾着的大海波涛,落山的太阳宛如殷红的鲜血。
词《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①]: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
[讲解]: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残阳如血出自哪一首
出自:《忆秦娄》 原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给雨果的一封信300.初二的作文、最好自己写。
免得老师发现。
谢咯。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忆秦娥①·娄山关西风烈②,长空雁叫霜晨月③。
【诗词手迹】忆秦娥·娄山关[1]霜晨月④,马蹄声碎⑤,喇叭声咽⑥。
雄关漫道真如铁⑦,而今迈步从头越⑧。
从头越,苍山如海⑨,残阳如血⑩。
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6]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辛弃疾的词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7]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
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
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
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
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
词意图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
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
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
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
”而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最短的信中的
代表什么意思
热心网友、叹号(
)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A、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B、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用叹号。
例:祥林嫂,你放着吧
例:小王,快来
快来
例:哪里有唱得这样感人的
例:怎么会讲得这么糟呢
用于特指问句的末尾特指问是有所指而问,句中常用“谁、什么、怎么、怎样、哪、几、多少”等疑问词作疑问点,句末有时可加语气词“呢”以示强调。
特指问要求针对疑问词所提的问题作具体的回答,不能单纯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2)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呢
(陶铸《崇高的理想》)(3)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孙犁《荷花淀》)(4)三妹,小猫呢
(郑振铎《猫》)例(1)(2)(3)用疑问词“谁”“什么样”“怎么”构成特指问句。
例(4)是特指问的简略式,在形式上没有疑问词,但句末有语气词“呢”,是在问小猫在哪儿或怎么样。
不是所有带疑问词的句子都是疑问句,例(5)的问号可改为句号或逗号,例(6)的问号可为叹号。
*(5)现在的问题是下一步怎么办
他对此没有明确的答案。
*(6)王振义呀王振义,看你这 280 多万元怎么还
一个疑问句不能在两处使用问号。
例如:*(7)他是谁
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地劝告
这是一个疑问句,第一个问号要改为逗号,或者在“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地劝告”前头再加疑问词“为什么”,使其成为另一个疑问句。
二、用于是非问句的末尾是非问句由陈述句带疑问语调,或带“吗”“吧”等疑问语气词构成,要求对所陈述的意见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可以用“嗯”“是”“是的”“不”“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等作简单的回答。
(1)李有才在家吗
(2)李有才还在家吧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3)你们真的要办药厂
(沙叶新《陈毅市长》)(4)就在这里睡觉
(陆定一《老山界》)例(l)(2)分别用“吗”“吧”构成是非问句,用“吗”是单纯的提问在不在家,疑多于信,用“吧”含有揣测大概还在家的意思,信多于疑。
例(3)(4)不带疑问语气词,靠升调来发问,疑问信息由语调承担。
使用降调的是非问句,疑问信息由“吗”等疑问语气词来承担。
三、用于选择问句末尾选择问句是列出两项或几项,让人选择其中一项来回答,不能用单纯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词语来回答。
常用“……还是……”“是……是……”等句式。
供选择的项目有时在前面加“是”,在末尾加“呢”以表示强调,有时不加。
供选择的两项之间有时有停顿,有时无停顿。
例如:(1)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2)几年来,潘老师对王翔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爱,是怜,还是敬呢
(李心田《永不忘记》)(3)德国统一:欢乐还是忧愁
(《参考消息》1998.8.12)(4)是虎是虫
(《新闻出版报》1998.9.2)(5)药店骤增:是喜是忧
(《光明日报》1998.6.8)例(1)提供两项选择一项,例(2)提供三项选择一项,这两句关联词“还是”前面有停顿。
例(3)“还是”前无停顿。
例(4)(5)是由“是……是……”构成选择问句,语句简短,结构紧凑,两项之间不能加逗号表示停顿。
几个选择项也可以构成句群,以强调各项的独立性。
例如:(6)到底是称赞我的什么呢
是有几处画得好
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
或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于是之《幼学纪事》(7)是美
是艺术
是黄金
(《中国翻译》1993\\\/3)例(6)的后三句通过“是”“还是”“或者”构成选择句群。
例(7)的三个问句没有关联词语,在形式上是并列关系,靠意合组成选择句群。
选择问采用句子还是句群的形式,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例如:(8)“照像”还是“照相” (《语文建设》1996\\\/6)(9)照相
照像
(《语文学习》1996\\\/4)(10)里海到底是海还是湖
——沿岸五国为争夺石油资源争论不休 (《参考消息》1998.8.12)(11)里海是湖,还是海
(《人民日报》1996.12.6)(12)是海
是湖
——制约里海石油开发的法律症结(《光明日报》 1997.12.12)例(8)是句子,例(9)是句群。
例(10)(11)是句子,一句在“还是”前有停顿,一句没有,因为“还是”与前面的“到底”连用。
例(12)是句群。
四、用于反复问句的末尾反复问句又称正反问句,用谓语的肯定部分和否定部分重叠(S不S)的方式来提问,让人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因为是从一正一反中选择一项,所以反复问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
例如:(1)王掌柜,晚上还添评书不添啊
(老舍《茶馆》)(2)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萧乾《枣核》)五、用于设问句的末尾设问是明知故问,以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注意。
设问要作回答,一般是自问自答。
例如:(1)是我故意夸大其词吗
不
我以为我倒是不折不扣地道出了客观真理。
(唐弢《作家要铸炼语言》)(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3)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
不是。
(宋龙玲《谈“比较”》)上述三例分别是由是非问、特指问、反问构成的设问句。
六、用于反问句的末尾反问又叫激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语气比设问强烈。
反问从结构和语调上看是问句,但一般不要求回答。
用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构成的反问句,答案已包含在反问之中: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1)我怎么知道
(2)我怎么不知道
(3)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老舍《茶馆》)(4)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不正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吗
(小学语文《埃及金字塔见闻》)(5)难道那些荷叶就不值得歌颂么
难道它们只能作为一种陪衬出现在古人的诗中么
(郑伯琛《荷叶咏》)(6)我跟你是亲戚,是朋友,还是我欠你的
(曹禺《日出》)例(1)(2)是特指问,例(3)(4)为是非问,例(1)(3)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例(2)(4)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5)两句是非问,一句用否定的形式、一句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反问。
例(6)是选择问,三个选择项都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即表示都不是。
由反复问构成的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靠语境来确定。
例如:(7)你看弄成这个样子伤心不伤心
(赵树理《登记》)(8)把车子弄成这样,人家还骑不骑
(《现代汉语八百词》)例(7)的意思是“伤心”,例(8)的意思是“不骑”。
七、用于疑问形式的祈使句的末尾(1)你到底赞成不赞成吧
(《现代汉语八百词》)(2)来回总共要多少天吧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这类句子是祈使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均带有语气词“吧”,省略了“你说”“你快告诉我”没有直接说出,有催促对方快点回答的意思。
因为祈使语气是以疑问的形式表示的,要求回答,所以句末要用问号。
八、用于叹词构成的疑问句的末尾(1)“嗯
”老杨的眉毛拧了个结。
(徐光兴《枪》)(2)哦
什么时候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九、表示疑问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疑问句被引用充当一个更大的句子的成分,问号可以保留。
如果这个疑问句不是出现在句末而是出现在句中,它所保留的问号只表示疑问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
如果出现在句末,所保留的问号兼表句末停顿。
例如:(1)说“你去吗
”就符合汉语的组织规律,说汉语的人都能理解,而不能有“吗你去
”或“你吗去
”之类的说法。
(陈望道《文法简论》)(2)今天讲的题目是“怎样学习语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得先回答“谁学习语法
”“为什么学习语法
”甚至“要不要学习语法
”这样一系列问题。
(吕叔湘《怎样学习语法
》)例(1)的“你去吗
”“吗你去
”“你吗去
”和例(2)“谁学习语法
”“为什么学习语法
”“要不要学习语法
”是作为句子成分出现在句中,所带的问号仅表示疑问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
例(2)的第一个句子中“怎样学习语法
”充当宾语,也是句子成分,因为出现在句末,所带的问号兼表句末停顿。
十、表示存疑或不确定问号对某个数据、说法、词语等表示存疑或不确定,这样使用时不表示语气和停顿。
例如:(1)米海洛夫斯基先生在结束他对唯物主义者的“批评”(?
)时,又一次企图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2)作者马致远 (1250
—1321),大都(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初中课本《语文》)(3)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
校者
)还拿不定主意呢
(吕叔湘《错字小议》)(4)atoll环状珊瑚岛,环礁[Maldivian <
Malayalam adal uniting](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例(1)的问号对能否称为“批评”表示怀疑,带有否定的意思。
例(2)的问号表示出生年份“1250”不确定。
例(3)的问号表示也可能是编者或校者,不能肯定。
例(4)的问号表示词源不确定或未经证实。
十一、叠用问号以加强语气问号很少叠用,叠用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1)是谁发动了这场战争呢
是掠夺者,是英国和德国的掠夺者。
(列宁《在罗戈日区群众大会上的讲话》)(2)难道这还不是恬不知耻吗
(列宁《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
》)这两句叠用问号是为了加强疑问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愤怒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