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鸟的排比句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注: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前提: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比拟的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的三种类型: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
形容吵闹的句子
要把句得生动形象,就要恰当地使用、夸张、排比、拟人用的修辞手法.(一) 写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抓住事物相似的方面打比方.用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来说明、描写、叙述人物或事物,把人物、事物写得更加形象,使人读后能感到亲切、明白、易懂,留下深刻印象.1构成比喻句的三个条件.比喻句一般由三个成分构成:①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②用来作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③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的词(称为“比喻词”).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且必须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相似的特点.2、写比喻句要积极展开联想想象.在比喻句中,被比喻的事物是我们所见所闻的事物,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就是根据自己要说明、描写、叙述的事物的特征,联想想象出来的事物.因此,要写好比喻句,必须积极展开联想想象.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飞过来.(第九册《草原》)这句话里,“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是作者目睹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是作者联想到的,用来比喻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奔跑在小丘上的场景.3、比喻要通俗易懂.用来比喻的事物应该通俗易懂,为大家所熟悉、所了解,不要用少见的、陌生的、深奥难懂的事物作比.同时,要比得恰当、自然,被比喻的事物与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必须在比的方面有相似之处.写比喻句常用像、像……一样、好象、好象……一样(一般、似的)、如同……一般、仿佛、似、恰似、犹如等词语,把被比事物和作比事物联系起来.有些暗偷的句子则用判断词“是”或用“成了、成为、变为、叫做”等词语来连接.有些借喻句则不一定出现比喻词.如:①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是天空着了火.(第六册《火烧云》) ②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 ③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第十一册《桂林山水》)④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 宝库.(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⑤茂盛的大榕树成了鸟儿的天堂.(第十一册《鸟的天堂》)但是,用上“好象……”等一类词语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如: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句话虽然用了“好象”,但没有出现被比事物的作比事物,不是比喻句,而是对人们不愿离去的一种心情的描写.又如: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慢慢儿,使劲儿向上升.这是形容,也不是比喻.(二)怎样写拟人句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感情、思想、神态、动作、形貌.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人格化,能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力.拟人的写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 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写事物.如:“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2) 用人跟动物、植物对话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如:(3) “他只顾跟牛说话,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吃簸萁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啊,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一点儿也不改.’”(4) 完全把事物当成人来写.如:(5) “在果园里,苹果树变得神气起来了.它想:‘既然把我从树林里移到果园来,说不定是罕见的树呢.’它傲慢地看着四周一棵棵丑陋的小树桩……”拟人这种写法,把事物写得跟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能行动,简直和人一模一样.(三)怎样写夸张句夸张,就是把所要描写的事物作必要的扩大或缩小,以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度.夸张不等于说大话、说谎话.它是在本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突出的形象化的语言来揭示事物的某一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那么,怎样写夸张句呢?(1) 从数量上进行夸张.如: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第七册《望庐山瀑布》)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七册《绝句》)(2) 在程度上进行夸张.如: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象半天里起了一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第十二册《景阳冈》)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答题技巧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
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
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
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
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填上拟声词 1.微风吹来,树叶发出( )的声音 2.冬天,北风( )的刮着 下面还有
1.微风吹来,树叶发出(唰唰)的声音 2.冬天,北风(呼呼)的刮着 3.雨(哗哗)的下了好久,于是,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滴滴答答)地往下滴着,山里的小溪流也唱起了(哗啦啦)的歌。
书法艺术的成语
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有全面的反映。
在绘画方面。
成语“胸有成竹”说的是以画竹闻名的宋代画家文同在落笔之前已在完整的构思,用来比喻办事前心里有成算。
“兔起鹘落”形容绘画(后又指写作)时为捕捉形象而下笔敏捷。
“大处落墨”指绘画要从主要的地方着笔。
“双管齐下”本来指唐代画松名家张操能同时用两支笔齐挥的绝技,又比喻两件事同时进行。
“得心应手”形容技艺纯熟。
“画中有诗”形容唐代王维的画富有诗意。
“烘云托月”指作画(后也指作文)时从侧面点染烘托。
“画龙点睛”指绘画(后也指写作)中的关键笔墨。
另外,还有“画蛇添足”、“画虎类犬”、“画脂镂冰”等成语,用来讥讽绘画的拙劣,或嘲笑他们的徒劳乃至弄巧成拙。
成语与音乐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上古时期的乐律非常精微,有“五音”、“六律”之说。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近似简谱上的123456。
成语“五音不全”指人完全不懂音乐。
“移宫换羽”指乐曲换调,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变更。
“引商刻羽”则指掌握严正的乐律。
“律”本来指用以定标准音的十二支不同长度的律管,黄钟、大吕为开始的二律。
成语“黄钟大吕”形容音律或文辞的正大、庄严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任用。
从“丝竹管弦”“笙箫管笛”“金石弦丝”“琴瑟不调”“抱瑟不吹竽”“钟鼓齐鸣”“秦筝赵瑟”“笙磬同音”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有“琴”“瑟”之类的弹拨乐器,“笙”“箫”“笛”“竽”之类的吹奏乐器,还有“钟”“鼓”“金”“石”“磬”之类的打击乐器。
“黄钟大吕”“一片宫商”“含商咀徵”“引商刻羽”“以宫笑角”“移商换羽”“五音六律”等成语,记录了我国古代特有的音乐理论“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
还有“齐钟卫鼓”“秦筝赵瑟”“楚丝燕歌”等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生活的地域特色,“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记录了古曲曲目,“大音希声”“弦外之音”“曲终奏雅”“余音绕梁”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追求,“郑卫之音”“正始之音”“桑间之音”“靡靡之音”反映了古人对音乐风格的认识和划分,“急管繁弦”“哀丝豪竹”反映了古代丝竹乐演奏不同乐曲的效果,“弄管调弦”“弄丝弹竹”“敲锣打鼓”表现了不同乐器不同的演奏方式,还有“琴心剑胆”“春诵夏弦”“琴断朱弦”“琴歌酒赋”“琴瑟相调”则表现了我国古人由音乐生发出来的价值观。
还有戏曲、舞蹈、书法、篆刻、绘画等,也像音乐一样,可以从成语中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另外,成语“胶柱鼓瑟”、“滥竽充数”、“室如悬磬”、“铜琶铁板”、“急管吹弦”、“哀思豪竹”、“断金裂石”等,分别用了一些乐器的名称、类别,还描写了一些乐器的形态结构和演奏特色,这里不作一一介绍。
至于“一板三眼”(也作“一板一眼”)中的“板眼”,是指明清以后戏曲音乐的节拍,这个成语比喻言行有条有理,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
黄钟是我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因此成语“黄钟瓦釜”比喻艺术性较高或较低的文学作品,“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用,“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高妙。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它是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之下逐渐形成的一门特殊艺术。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汉语中不少成语是反映书法艺术的,或喻笔势,或喻风格,或品评其高下。
如:龙飞凤舞、剑拔弩张、铁画银钩、初写黄庭、柳骨颜筋、春蚓秋蛇、信笔涂鸦。
另外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郊寒岛瘦”是对诗作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鸾飘凤泊”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
成语“磨穿铁砚”、“手不停挥”形容练习书法的用功和坚持不懈。
“铁画银钩”形容书法刚健而遒劲。
“龙跳虎致”、“龙飞凤舞”、“龙蛇飞动”、“美女簪花”等成语,都用来形容书法的优美生动,多采多姿。
至于成语“春蚓秋蛇”则是比喻书法的拙劣了。
诸如此类的成语,确实不胜枚举。
文学艺术:叹为观止,韦编三绝,巧夺天工 天文地理:地大物博,地广人稀,天高地炯 政治军事:运筹帷幄,一鼓作气,兵不厌诈 礼仪习俗:礼贤下士,礼尚往来,三纲五常 衣食住行:捉襟见肘,衣衫褴褛,饥寒交迫,饱食暖衣,丰衣足食 植物动物:一丘之貉,狼狈为奸,狐假虎威 行云流水 天籁之音 龙飞凤舞 百家争鸣 别具匠心 工力悉敌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别出心裁 良工心苦 门户之见 沁人心脾 曲终奏雅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出神入化 多才多艺 能工巧匠 巧夺天工 心灵手巧 一技之长 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