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又没有关和谐的句子
有的 《论一·学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
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
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 【评析】 这一小节讲的是礼的作用。
这里的礼,不是外在的礼貌、礼仪,而是“整个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民族,并把“礼”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重要工具。
《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纷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庄。
”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设想了一个以“礼”维系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现在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从论语中这一句来看,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思想,孔子早就提出来了,不仅提出来,而且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都指出了非常明确的道路——就是讲“礼”。
相传礼为周公旦所定,东周时“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整理《礼记》,呼吁恢复礼。
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不说“礼崩乐坏”吧,也差不多了。
经历了上个世纪半世纪的战乱,又经历文革的打砸抢烧、离经叛道,“孔家店”数次被打倒,然后是三十年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又一次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中传统的“礼”消失殆尽。
我听一位CEO的讲座,他就讲到他上大学时,路上遇到学校的校长,他就深深的鞠了躬,说“校长好
”结果校长愣在那了,不知如何应对,尴尬片刻冒出一句“你吃了吗”
他只好回答“还没有”,校长于是说“那赶紧去吃吧”
他就走掉了。
我相信孔子的学生路遇孔子肯定不是这样的。
连外在的礼都没有了,还谈何礼和精神“尊师重教”呢
下面又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下面举大小两个例子。
第一个从大的事情上说,我们知道在尧、舜、禹的时代,是禅让制,类似现在西方社会的民主选举,让有才能的人当领导,这便是礼的精神的体现。
第二个从小的事情上说,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画地为牢”,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这就叫“画地为牢”,这也是一种礼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难道圣人是有先见之明,预见到了我们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将会遇到一些问题
圣人就是圣人哪,不得不承认。
下面又讲了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和谐呀、美好呀、歌舞升平呀,为了和谐而和谐是不行的呀,是会出问题的
我们当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的新闻报道,多是报喜不报忧,粉饰太平。
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宣传部门就曾下了命令,不许报死了多少人,甚至不许记者进灾区采访。
后来风向才变了,变成公开透明,并欢迎外国记者到灾区采访。
只报和谐的事情就是真和谐了吗
不报忧就没有忧了吗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些地方为了彰显歌舞升平的和谐社会,弄了很多形象工程,为了“绿化”,把秃山用漆涂成绿的;劳民伤财建设许多华而不实的“形象建筑”等等,都是所谓的“知和而和”,是“不可行”的。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以礼节之”。
一个地方官,想要开创一种和谐的社会局面,其实很简单,上面《礼记·礼运大同篇》已经讲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小康”,如此就小康社会啦,就是和谐的大同社会啦
这不仅是统治者的追求,也是老百姓的追求,可惜千百年来,也没有这样一个社会。
其实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建设,废弃农业税,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义务教育……走的正是这条路。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立,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
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
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
但是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现在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乃成家立业之年。
但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是腊肉十条。
表明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知礼达人的人。
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
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
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
《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孔子的确是天生的圣人。
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
人难道有两条命
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
”可见性与道是一。
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
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
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实际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就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万法唯心生。
《圣经》记载,有人问耶稣:您是上帝的儿子,能否让上帝现身给我们见一见。
耶稣说:你们怎么到现在还不肯相信呢
我便是与上帝一体的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所以上帝的称谓与佛、道一样,是勉强给人形而上的功能一个称呼而已。
世上颇有愚人,非要去考证“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驴年才有消息吧。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个鸡蛋。
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
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
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
……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
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
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
《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
《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
”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
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
《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
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
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
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
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
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
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
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
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
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
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
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
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
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就这么多字了
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
祝心想事成
论语中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原文】4·22 子曰:者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朱注]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
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
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钱解]言之不出,不轻出也。
躬,指躬行。
逮,及也。
躬行不及,徒自轻言,事属可耻。
论语中有哪些有关勤奋的诗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庸论语大学内容 开头是大学之道,在明明......
还是问你同学,老师吧,肯定是各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重点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基本知识点,一些重点公式肯定要知道理解的,这就无需赘言了。
再者去图书馆查些资料,每本辅导用书上也会强调重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