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对子
对对联(对偶)用一对字数相同、词类相同、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用:具有形式美、对称美、音乐美。
规则的,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都是对偶句。
不规则的像对联,不定字数,但符合上述规则的句子都是对偶句。
例: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炼钢铁意志写下一句句坚定的信念。
品美文若饮甘露,读雅诗如沐春风。
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寸粉笔画春秋。
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怒发冲冠,鲁达倒拔垂杨柳。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诚实守信立根本,尊老爱幼树新风。
九载拼搏赢佳绩,一朝腾飞写华章。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一片苦心育桃李,十载流年孕英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8分)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
南京古城墙在我们的家乡南京的周围,有一座高大的古城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京古城墙。
这座古城墙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国(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这就是最早的南京城墙了。
南京明城墙建于1366年,完成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86年),全长33.676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的古代都城墙。
南京城墙还是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呢
14世纪有代初年的都城----明代南京城,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城,也是世界第一大城。
公元1356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下南京,第二年开始筑城墙,总共用了21年的时间,才修造了这世界最长的城垣,高14至21米,它的基宽14米,顶宽7米,有13616个垛口、200个藏兵洞、13个城门,既能攻,又能能守,真是一“材”多用呀。
但其中中华门最为雄伟和壮观。
中华门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
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呢
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
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当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
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
朱元璋为建造这座都城,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余众,涉及长江中、下游数省的广袤地区,具有强烈的民族亲和性及地区代表性。
说到这儿,我才感受到中国人是多么的伟大,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所称赞的名胜古迹。
南京明城墙城墙,是古代保卫国家和城市的重要设施。
而我们前天徒步走访的,便是已在风雨中屹立了六百多年的南京明城墙。
1月18日上午,我们在南京明城墙台城段集合,在阐明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后,我们都很兴奋。
因为我们要徒步沿着明城墙的遗址从台城前往清凉门。
这是什么概念
明城墙外城的轮廓仿佛是一张人脸,我们都说它是“朱元璋的脸”,而玄武湖也正位于“人脸”的眼睛位置。
台城在哪儿
台城在“人脸”的下眼睑位置。
清凉门呢,则在“后脑勺”。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沿“朱元璋的鼻子”和“嘴巴”一路南下,再折向西行,走到“朱元璋的后脖根儿”,再一路北上,到达清凉门。
由于明城墙的原长度约为25公里,也就是整个“脸”的轮廓的周长,而我们这次的行程是从“眼睑”走到“后脑勺”,相当二走了大约二分之一的长度的长城遗址,也就是约13公里。
在明城墙每处著名的地段如龙脖子、东水关、武定门,我们一行人中都会有一名同学充当讲解员,为大家讲解这时独特的地势、沧桑的历史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我们与自东水关后加入队伍的小学生一道,无不眨着好奇的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
从同学们娓娓动听的介绍中,我眼前的城墙仿佛慢慢褪去了往日的风尘,上面原有的坑坑洼洼也随之烟消云散。
秦淮河水变得清澈见底,河畔草木青青。
周围不周是喧嚣的街市,而是几群高大魁梧的将士在商讨着国家大事。
我感觉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南京。
正当我愣神的功夫,这奇妙的景象又像雾气一样散尽了。
13公里的明城墙路,整整一天的时间,在我们的脚下渐渐远去。
我甩了甩早已酸胀的腿,抬头望着太阳早已落山的天空,南京明城墙又如画卷一般展现在眼前,它像一位世纪老人,深情地凝望着它挚爱了六百余年的孩子——南京城。
在它的心目中,不再担负战争时期护民守城的重任,而是时时刻刻陪伴着它养育了六百余年的南京,直到永远……
简单介绍南京
京,简称宁处的长江三角洲,北接辽江淮平原,是江苏省的省会。
面积为6597平方公里,辖4县11区,人口545万。
其中市区面积约881平方公里,人口270多万,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
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
东面和南面是以紫金山(又叫钟山)为主体的宁镇山脉为屏障,紫金山之西有富贵山、五台山及石头山(清凉山)等。
西北面的长江奔流而过。
城内外多低丘,河湖相连,可谓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南京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2400多年。
最早的城池为越城,是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于公元前472年所建的。
约公元前356年,楚国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
传说楚威王看到南京地理形势险要,怕日后有人在此称王,就在狮子山北边的江边埋下黄金,以镇压王气,称为“金陵”,从此南京又有了“金陵”之称。
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这就是“六朝古都”。
后来,五代时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南京,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会”。
南京曾有许多名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金陵、建业、建康、秫陵、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称。
至于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津于1368年定都南京,当时南京叫应天府。
朱元漳曾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为南京,后来国都虽未迁成,但“南京”一名就沿袭下来了。
由于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中,每当夏季来临,高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流不断下沉,气温逐渐上升。
骄阳似火,每天地面最高温度平均值可达50”C以上,发烫的大地成了这座城市的热源。
加上南京独特的地势,它处于长江沿岸的河谷之中,海拔较低,起伏的山峦,犹如天然屏障,挡住了空气的流动,阻止热量向外发散;来自海洋上的湿润东风和南风被东郊紫金山和东南一带山体遮挡,使南京始终处于炎热的高温控制下。
所以南京的盛夏酷热难熬,素有“火炉”之称。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南京城,绿树成荫,尤其是东郊的中山陵景区,更是树木葱宪,平均每个人占有10棵以上的树木,成为中国著名的绿色城市。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南京夏季炎热的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
南京的交通也十分便利。
航空有禄口国际机场和大校场机场,每天有数百架次飞机在这两大机场起降。
铁路有京沪线和宁铜线在此接轨,特别是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直接沟通了长江南北的铁路、公路交通,从而使“天堑变通途”。
此外,沪宁高速公路、绕城公路已成为南京的主要交通动脉。
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同时还是著名的内河港口城市,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就是从南京港启航,经过中国的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的。
现在的南京港,经过不断地扩建改造,年吞吐量达3000多万吨,成为长江沿岸的第一大港。
城东旅游线以钟山风景区为主,以中山陵为中心,有明孝陵、灵谷寺、美龄宫、紫金山天文台等50多个游览景点。
城南线以秦淮风光带为主,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东起东水关,西止西水关,有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园等古迹,此外还有中华门城堡、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风景点。
城西有清凉山、石头城、莫愁湖等景观,形成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景观特色。
城北的珍珠泉度假区,距市区11公里,是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南京长江大桥也在城北。
城中景区有著名的玄武湖,山城环抱,碧波荡漾,景色十分秀丽,此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我们可以把南京这座城市特色作一概括,那就是“古、大、重、绿”四个字。
“古”,是指南京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大”,南京是中国的十大城市之一,有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还有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墙;“重”,南京在历史上、地理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绿”,南京植被良好、绿化先进,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绿色城市。
因此,南京这座城市的特色又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梅红松绿市,虎踞龙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