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三娘教子中的经典台词是什么
《三娘教剧中人物王春娥——正 旦 薛——娃娃生 薛 保——老 生王春娥:(唱)王春机房自思自叹,思夫主想薛郎不能团圆。
在家中嫌争吵镇江游玩,谁料想把相公命丧外边。
又多亏老不避路远,千般苦从镇江搬尸回还。
一家人见灵柩肝肠裂断,在家中设灵堂门挂纸钱。
狠张刘二妇人良心大变,抛孤儿离乡井各自嫁男。
丢春娥好一似失群孤雁,老薛保又好比浪里舟船。
薛乙哥年纪幼无人照管,老的老小的小有谁可怜。
将冤家送南学去把书看,盼的是龙虎榜得中魁元。
但愿得老天爷遂了心愿,即就是死九泉我也心甘。
薛乙哥:(唱)走啊
薛乙哥在南学我懒把书念,怀儿内抱圣贤转回家园。
在学校众学生都揭我短,他说我无亲娘难解难猜。
此一番回家去和娘争辩,谁的是谁的非细问一番。
行来在上房里不见娘面,问一声老薛保娘在那边 (白)薛保,我娘呢
薛保:机房织布去了。
薛乙哥:受苦的娘啊
(唱)我的娘下机房将心疼烂,好一似万把箭来把心绞。
行来在机房里拿礼相见,你的儿薛乙哥问声娘安。
(白)母亲万福。
王春娥(白)儿啊这般时候,你不在学校读书回家做什么来了
薛乙哥:我
用饭来了。
王春娥:儿啊天色尚早。
薛乙哥:管天色尚早不尚早,旁人家孩子都下学了, 儿也下了学了。
回家用饭来了
王春娥:为娘管旁人家孩子下学不下学,我儿将书可曾背过
薛乙哥:倒也背过……王春娥:为娘多不放心,还要面背。
薛乙哥:母亲,用了饭再背书。
王春娥:背了书再用饭。
薛乙哥:用了饭再背书。
王春娥:嗯!奴才何不背来.薛乙哥:背来就背来。
王春娥:好一个奴才,你在娘面前背书就是这个样儿, 若在你家先生面前,也是这个样儿吗
薛乙哥:你可不是我家先生。
王春娥:为娘不是你家先生,和你家先生更是一理。
薛乙哥:怎么说和我家先生更是一理
王春娥:正是的。
薛乙哥:敢这么说起,将书本拾起,放在妈妈怀里, 深深施上一礼,背身站了……王春娥:你背来呀。
薛乙哥:母亲,孩儿下学走的急慌,将首一句忘了,母亲给儿提了个头头, 儿好象瓦砾坑里倒核桃哩,呵啷啷的就下去了。
王春娥:好一奴才,你在为娘面前背书先将首一句忘了,若在你家先生面前, 娃娃呀,你难免一顿的饱打。
薛乙哥:儿记打了。
王春娥:记打了好,背身站了,待为娘与儿提得一句。
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
薛乙哥: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
王春娥:为,薛乙哥:为,王春娥:为人谋而不忠乎。
薛乙哥:五个猫娃逮老鼠。
王春娥:你往下的背来。
薛乙哥:你往下的背来。
王春娥:再往下的背来。
薛乙哥:再往下的背来。
王春娥:为娘教你背,你叫谁背呀
薛乙哥:为娘教你背,你叫谁背呀
王春娥:走
薛乙哥:猫到好,可是狗
王春娥:哎,好一奴才,今日回得家来一句书背他不过还想用饭,何不与娘跪了。
薛乙哥:跪了就跪了。
王春娥:(唱)儿的父镇江早丧命,薛 保:(上白)嘿…… 正在煮羹料灶,忽听机房吵吵闹闹。
不是三娘教子,便是我家东人不孝。
端把椅子沿前坐,听三娘教子如何
嘿……王春娥:(滚白)我叫叫一声儿啊儿啊,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失掉寸金还有可,失掉光阴哪里寻
薛 保:三娘教子尽说的是好话,哈……王春娥:(唱)有为娘发下誓教儿成名。
送儿在南学读孔孟,只望你读书知礼有前程。
谁知你贪玩耍不把功用,有几辈古人讲儿听。
黄香檀枕把亲奉,王祥求鱼卧寒冰。
商洛儿连把三元中,甘罗十二为宰卿。
你奴才将近十岁整,还只顾贪玩不用功。
讲着讲着气上涌,阵阵恶火往上升。
手执家法往下打,活活打死你小畜生。
儿啊
吃打。
薛乙哥:住了罢,要打打你亲生的打人家孩子你不害心疼,羞……王春娥:(唱)小奴才一言问住我,结舌闭口王春娥。
悔之悔,悔死我,在薛门受苦为那个。
这才是鸡抱鸭儿鹅有错,翎毛儿干了各管各。
羊招狼群反惹祸,哭了声早死的薛子约。
教子反倒惹大祸,满腹委屈向谁说。
怒而不息机房坐,恨恨蠢子咬破我口两角。
薛 保:(唱)见三娘上了气机房闷坐,倒叫薛保泪如梭。
思思量量容不过,说他几句怕什么。
小东人你有错,胡言乱语说什么。
三娘不是你亲生母,你的亲娘是哪个
我劝罢一个再劝一个,尊声三娘听仆学。
真金子不打不成货,钢剑虽快也要磨。
我家东人你管教,还要你抓养薛乙哥。
王春娥:(唱) 薛保一旁来劝我,转面叫声老哥哥。
你说他人儿小来心儿恶,说出此话赛毒药。
罢罢罢压住心头火,这也是无法莫奈何。
转面叫声薛乙哥,这两句话儿谁挑唆。
(白)乙哥过来,这两句话是你自己知晓,还是旁人孩子教导你的
薛乙哥:是我自己知晓的。
王春娥:你自己知晓何不早言
薛乙哥:你不打我还不说
王春娥:(滚白)我叫叫一声儿啊,儿啊,这两句话儿虽是好话, 只是你奴才讲的迟后了。
(唱)小奴才出言真可恼,气的人心血往上潮。
将冤家好比一支蒿,终朝每日用水浇。
浇的蒿儿长大了,借它替我搭天桥。
正行中间桥断了,半路闪我这一跤。
越思越想越烦恼,只恨自己无下稍。
数年辛苦无依靠,打断机头乱了交。
从今不把子来教,春娥免把心来操。
若要此事甘休罢,娃娃呀,从今后咱这日子过不成了。
薛 保:(唱)不好了,不好了
三娘把机头打断了。
走上前来忙跪倒,再叫三娘听我学。
(滚白)我叫叫一声三娘三娘,你看我家东人下得学来不会讲话, 得罪三娘。
三娘气上心来,将机头打断,不能抓养我家东人成人。
我叫叫一声三娘三娘,你念起老奴我跑前跑后, 你就抓养我家东人成人了。
王春娥:老哥哥站起来。
老哥哥,要我教养他不难,叫他头顶家法,跪在面前, 叫我轻轻的将他打得几下,一来消一消我心中的闷气, 这二来也好指教他长大成人。
薛 保:这有何难,待老汉去说,东人,东人
薛乙哥:薛保,看苗子
薛 保:你懂下这么大的乱子,还只知玩耍。
薛乙哥:你叫我务干何事
薛 保:你母亲叫你头顶家法跪在机前,将你轻轻打得几下,好来指教能成人。
薛乙哥:薛保
我娘打我疼不疼
薛 保:挨打还有不疼之理。
薛乙哥:不疼还则罢了,倘若疼,我把你的胡子一根一根拔下来, 给我的哈巴狗编个龙头,前院拉到后院,后院拉到前院,我要玩耍哩。
薛 保:只要你长大成人,老奴这胡子吗,有你玩的。
跪了
跪端,跪正, 将家法顶上,来么,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
薛乙哥:谁可给你摸了一脸的浆子。
薛 保:三娘三娘请来教子。
我想三娘不肯教子此情为何
我可莫说三娘三娘,老奴也与你跪倒了
王春娥:(唱)他主仆双双跪机前,王春娥内心好惨然。
老哥哥莫跪且立站,薛 保:三娘恩宽。
薛乙哥:母亲恩宽。
薛 保:你怎么起来了
薛乙哥:你怎么也起来了
薛 保:你母亲与我开恩了,还没与你开恩。
来来来
跪了跪了
三娘请来教子
王春娥:(唱)不孝的蠢子听娘言。
儿的父镇江把命断,老薛保远路搬尸还。
张刘二妇把心变,偷盗财物另嫁男。
那时节丢儿一岁半,为娘抓你八整年。
送你在南学读文卷,只盼你龙虎榜上中魁元。
谁知晓辛苦艰难我受遍,才换得今日把脸翻。
讲着讲着恶气翻,那有心情教儿男。
任儿成龙飞上天,任儿变虎虎归山。
从今后不把奴才管,成龙变虎任儿玩。
薛乙哥:闪开闪开
薛 保:东人向那去
薛乙哥:我母亲叫我成龙呢
上天呢
变虎呢
归山呢。
我想我也成不了龙、上不了天、变不了虎、归不了山。
我跟娃娃耍去呀
薛 保:你母亲不管你了,你当真的上得天了。
来来来跪了,跪了
跪端、跪正,你真是的淘气。
薛乙哥:秤秆子倒好,可是个毫系。
薛 保:三娘我东人二次跪倒,三娘请来行法。
我想三娘执意不肯教子,莫非要学张刘二妇另行改嫁。
也罢
要走大家走
要散大家散
将东人与我留下, 我纵然沿街乞讨,也要抓养我家东人成人。
将这没良心之人尽出在薛门了,尽出在薛门了。
东人起来,不要跪了,咱们走。
薛乙哥:走,走……王春娥:老哥哥,你叫他跪着、跪着
(唱)薛保一旁拿言垫,春娥心内自详猜。
我有心不把冤家管,数年心血一旦完。
罢罢罢念起薛郎面,再受苦我也要教养儿男。
端一把椅儿坐机前,不孝的奴才听娘言: 娘为儿白昼织布夜纺线,一两花能挣几文钱。
你奴才把捻子带线齐揪断,舍了份量短工钱。
娘为儿周身衣服补纳遍,娘为儿八幅罗裙少半边。
娘为儿东邻西舍借米面,邻居们把娘下眼观。
自古道低借要高还,还不上让娘作熬煎。
每一日旁人用午饭,为娘的早饭还未餐, 饿的娘眼前不住花儿转,无一人怜念娘可怜。
儿无有奶乳用粥灌,可怜儿一尿一大摊。
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
左右两边齐尿遍,抱在娘怀可暖干。
你奴才一夜哭的不合眼,抱在窗下把月观。
数九天冻的娘啪啦啦颤,你奴才见月拍手心喜欢。
常言道抓儿一尺五寸真正难,日日夜夜受熬煎。
你奴才今日长大了,把为娘恩典一旦完。
手执家法将儿管
(打儿)薛乙哥:妈……薛 保:三娘
王春娥:(唱)手执家法来教管,我儿哭的泪涟涟。
他们都有主仆念,难道我无母子缘。
你主仆没跪且立站,儿啊你莫忘记心间。
王春娥:(念)机房教子我为谁,薛 保: 相劝东人把心回。
王春娥: 孟母三迁曾教子,薛乙哥:母亲,薛保,儿要发奋读书占高魁。
王春娥:我儿半晌才讲了句好语。
薛乙哥:我都讲的是好话。
王春娥:薛保饭熟了没有
薛 保:饭熟多时了
王春娥:饭熟了与我儿端饭来,儿啊随着娘来
薛乙哥:薛保,你看那个是啥
(拉薛保胡子下场) ——剧 终
唱戏里的人物怎么分级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行当,按传统习惯,有“生、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京剧有哪些对唱戏啊?
三个行当:《沙家浜·智斗》《大保国》《二进宫》《江姐》老生和老旦:《四郎探母》《罢宴》 《徐母训子》老生和花脸:《断密涧》《将相和》《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赵氏孤儿》《捉放曹》《斩马谡》老生和旦角:《武家坡》《桑园会》《三娘教子》《秦香莲》《野猪林》《二堂舍子》《打鱼杀家》小生和旦角:《白蛇传》《御碑亭》《平贵别窑》《凤还巢》《铁弓缘》《玉堂春》花脸和老旦:《李逵探母》《打龙袍》《赤桑镇》《遇皇后》花脸和旦角:《霸王别姬》《铡美案》《探阴山》花脸和小生:《九江口》《壮别》《飞虎山》
已去世的人生日那天怎么
冥也叫“阴寿”亡人辰。
为已故的祖父母、父母做寿,称为“冥庆”由给在世人做寿引申出来的礼俗,就其性质来讲,是以家族、家庭为单位对先人的孝念追庆活动,意在“慎忠追远”、“光前裕后”,增辉于门第。
做冥寿一是在家中,二是在寺庙。
家中不拜忏,做水陆道场,或一至三日,或七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
最隆重者请回四十九位和尚,拜忏四十九天。
事毕,追荐的牌位可以放在寺院中的根本堂,以承受香火。
办冥寿,实际上乃是扩大化的生辰祭。
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物,有着各种不同的做法。
形式比较纷杂多样,不像嫁娶、给长辈办寿、给婴儿办弥月、丧葬等礼仪那样规范化。
其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事人的主张。
但纵观清末以来,在民间已经发生过的事例,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现逐一介绍如下:正统型的冥寿——白事白办正统型的冥寿,即缅怀追念型的冥寿。
一般说来,办冥寿只是家族或家庭内部的纪念活动,所以并不一定大肆撒帖请人,只是口头邀请至亲。
只有个别官僚、富贾大肆操办的,才由操办寿礼的晚辈出名向亲友散发请柬。
文曰:国历×月×日为先严(父)或先慈(母)×秩冥寿。
届夏 × ×期假××街××胡同×号寓所或××饭庄设位追庆。
并延请番、尼、道、禅轮流诵经礼忏,祈祷冥福。
敬治斋筵。
准下午四时入席。
六时送库。
恭请台光 追庆子×××稽首凡是在家里办事的,多要请棚匠搭棚;请彩子局在棚内外扎彩。
新丧未满三年的,席棚上的玻璃窗一律为红寿字加白边或蓝边,无论被追庆的是男是女,均用五只蝙蝠捧一圆寿字的“五福捧寿”图案。
给亡故三年以上的办冥寿则一律用普通办生日搭棚用的红寿字玻璃窗。
棚上的栏杆、挂檐也都是红漆彩绘的。
如门前、棚口及寿堂悬彩,大体上根据给先亡办周年(忌日)的用法。
新丧未满三年吾勺一律用素彩;一年以内,用蓝白地,别彩色花的牌楼;一年以上,三年以内用紫地别彩色花的牌楼,毗卢帽式的上顶,多以黄花拼成寿字或团万字的图案;三年以上的则搭黄红地别彩花的牌楼,顶子上多以粉、红相间的纸花拼成圆寿字或团万字的图案。
有别出心裁者自当例外。
有鼓乐者,多设于二门或垂花门前(丧事多设于大门前或大门内影壁前)。
讲究者,亦设大鼓锣架:门鼓有用单鼓,有用对儿鼓的,鼓身固定为红地金纹,其图案不拘,惟有鼓帘子的颜色须按被追庆人亡故的年限使用。
亡故三年以下的多用青、蓝缎地;亡故三年以上的一律用红缎地。
上面所绣的图案多系折枝花卉。
一般均不再加挂白色孝布。
有的不设大鼓,只在二门设官鼓两对。
门鼓、官鼓俱为前来追庆的亲友作传报使用,有经忏、道场的又可为僧、道送疏时击鼓鸣号“接赞”、“送赞”。
一如丧事与办周年之举。
无论满、汉均用官鼓大乐吹官打(不用花吹儿),虽然有“庆”的含义,但究属追念祭典的性质,要求庄严肃穆。
官鼓大乐是清代正统型、一.规范化的朝野公认的响器,适合于这种场合使用。
例为:官鼓两对,号筒一对,海笛一对,唢呐一对,笙一对,九音锣一对,跟锣一面(指挥)。
吹鼓手俱穿绿色红光、金圆寿字的袈衣;腰系红缎绣着金寿字的搭帛。
头戴清代官帽,被追庆人亡故不足三年的无帽缨;三年以上的则加上红帽缨。
春、秋、冬三季的均为“秋帽”;惟独夏季戴白蘑菇形的“纬令”(凉帽)。
脚穿青布靴。
白天在垂花门或二门门前设座,跟锣则立于寿堂前。
有来宾行礼时,鸣锣为报,通知门外奏乐,头锣为起乐,三锣为止乐。
本家通于办事前,请冥衣铺以彩纸糊一堂楼库,四只墩箱或杠箱。
于办事之日摆列于重花门或二门之外。
通常楼高一丈一尺;库高九尺。
例为古典宫殿顶盖,黑地蓝瓦,红脊加绘金圆寿字;有椽子者,为绿头金万字;檐下所有仿油漆彩画皆为四季花卉加金圆寿字、长寿字、团万字的剪纸装饰。
蓝墙(仍取“神红鬼蓝”之意)、白砖纹。
红色包金饰的明柱,朱红菱花格式的窗门。
五彩云朵的须弥座;糙活则为橙黄色黑纹的。
虎皮石”方座。
库座上亦立有手执钥匙和账簿的“库官”。
四只箱子为正红色,边沿俱绘万字不到头和福寿如意等吉祥图案;箱盖上各绘“四艺如意”——琴、棋、书、画。
如意则绘于两帮。
间或有绘成“暗八仙”者(即“八仙”所执的八样法物)。
箱身正面以蓝、白、绿为主色的彩绘吉祥图案,如:蟠挑献寿”、“竹梅双喜”、“荣华富贵”、“玉树临风”等,不一而足。
糙活则为四季折枝花卉。
棚内的“官座儿”(指招待来宾喝茶、吃饭的座席)与其他红白喜事基本上相同。
惟有桌帘、椅套在颜色和绣花图案上须根据被追庆人亡故年限,亡故三年以下的用蓝缎、紫缎绣青云白鹤图案的桌帘,蓝布椅套;亡故三年以上者,一律用红缎绣四季花卉或“五蝠(福)捧寿”图案的桌帘,红布椅套。
与给在世人庆寿时使用的设备无异。
凡有经忏法事的,照例要在棚内搭上“经托子”(搭在房上的经台)。
次者则平地设座。
只有一棚经的(多为禅经)搭在南面,面对寿堂。
两棚者则东西各一棚;间有两棚均设在南面,搭成两层台,上边为经托子,下边的为平地座。
照例上层为番(喇嘛)经,下层为禅(和尚)经;、或者上层为道经,下层禅经——禅经为主体道场,放在下边。
番、尼、道、居士等均是客体道场,都放在禅经之上。
因此,四棚俱全者,则正面上层为番,下层为尼,东面为道,西面为禅。
每棚经均在棚顶上悬挂四筒经幡;经坛前悬挂云头幡门一幢,幡条四条,例由经绸局操办。
习惯上,经幡、幡门、幡条都是云缎绣花的,只是缎地颜色不一。
番为黄色、尼为紫色、道为蓝色、禅为红色。
这是旧京经忏道场上的固定套子。
寿堂实际上是个祭堂,其正面所挂的,当做神位的大幅寿幛,与办“阳寿”的大不相同。
被追庆人亡故一年者,用蓝幛,大金寿字镶红边;亡故三年以上者,一律用大红寿幛,大金寿字加蓝边。
幛前应供阿弥陀佛,即为“无量寿佛”,又为“西方接引佛”。
意在祈愿佛陀接引被迫庆人往生净土,不退不转,常安常乐,再无生老病死之忧,真正达到了福寿无尽的境地。
但一般人多不懂这个意义,往往还供寿星、麻姑、八仙等神像。
神佛像前有设被追庆人红纸牌位的,有将祠堂主牌请至寿堂供奉的,有供大幅遗像的,个别的还有在供案前虚设一把加了红披的太师椅,象征是被追庆人受礼的座席。
其后人追庆子、追庆孙必衣冠齐整地站立在供案旁。
来宾前来寿堂行礼,亦谓之“追庆”(不叫“上寿”),多是素服冠戴整齐,胸前佩戴入门时发予的胸花(被迫庆人为男性戴左边;被迫庆人为女性戴右边),一律为纸菊花(不用牡丹)。
被追庆人亡故一年男戴蓝花,女戴黄花;三年以上者为红色花加黄心;十年以上者为全红花。
来宾被知宾引进寿堂后,职司赞礼的知宾或茶房便朗声喊道: “请免礼吧您哪!”来宾必俯首以右手将盖在蓝拜垫上的红毡子撩起(如是红垫,上无覆盖的毡子,自当免论),然后跪拜。
有行两揖三叩的,有行两揖四叩的,以取“神三鬼四”之意。
如是给有爵的王爷追庆须行三揖六叩的“六素礼”。
这时,追庆子、追庆孙即须跪于供案两旁的蓝拜垫或红毡毯上叩首还礼。
来宾行礼之后,凡是事先未将礼物送来的,即亲自到账房交礼,与其他红白喜事同谓之“呈礼上账”。
一般以“份金”为礼的居多。
按民间习惯,份金或礼券都须装在一个封套里,两家过多少钱的份子是根据多年交往的程度,在事先决定好的,临时也不能更改。
由于人们认识不一,使用的封套较为复杂,甚至是各行其是。
按礼俗,被迫庆人亡故一年者,应为黄封套红签;三年者,紫封套红签;三年以上者,一律用红封套红签。
红签上书:“追庆x元”,无上款,封套左边是下款,写出份子人与被追庆人的关系称谓、姓名,如“愚晚×××拜敬”、“年谊×××拜敬”。
封套背面右下角写出份子人的住址,备查。
份金以外的礼物大多是事前派人送来的,以便于本家布置寿堂、寿棚时统一布置陈列。
通常均以花红贺I障为大宗。
被追庆人亡故三年以上的一律用花红幛子,即紫、绿、红、橙等色全都不拘,挂起来五光十色,比一般办喜寿事时的一片大红还要赏心悦目,这是一般红白喜事中的特殊现象。
至于幛光题词,通常仍沿用给世人办寿的题词,但以超世喻仙的为多,有的则是以赞颂被追庆人在世时的德、才、功为主要内容,多系自拟自撰、规范化的题词较少。
有送纸活的,通常为纸糊的尺头桌子,以对为单位,最少送两对,摆列起来好对称。
一般多送两对。
尺头桌子上照例摆有不同器物。
常见的为绸缎尺头(衣料)。
金山、银山,即糊成一对水仙花盆,盆内有小型金、银山子石各一座,上镶五光十色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表示是奇珍异宝,放在尺头桌上。
其次是糊一对或两对四季花盆,盆内插着花、叶并茂的花卉,芍药、牡丹、莲、菊、桂、梅不等。
其他纸扎冥品不限。
有送冥钱烧纸的。
被追庆人亡故已满三年者,用紫色大烧纸(以刀为单位,每刀百张——下同);满三年以上者,送花红(彩色)大烧纸,、简称“花红纸”,或白色大烧纸与红色大烧纸对半使用。
间有送金银纸锭、元宝、纸洋钱、冥钞、佛道两教的“往生咒”等等。
当然,礼物中少不了送寿桃、寿面、寿酒、香烛、应时糕点、鲜果,以及各类礼券、礼帖的,与给在世人祝寿类同。
兹不赘述。
本家既然设账房领帖收礼,所以,不拘丰俭,一定要预备酒席,招待来追庆的亲友们。
一般仍沿用给在世人办寿的席面,不论菜肴丰俭,主食一律为卤面(三鲜卤、白肉卤、素卤均可)。
并有带寿字的扁馒头。
晚席主食则多为米饭、馒头。
有佛、道教信仰的,照例用素席,表示戒杀,给被追庆人做些“身后功德”。
席问例由追庆子、追庆孙等依次至每桌前斟酒布菜,说几句客套话表示谢席,但不见得像丧事中那样向来宾跪拜,来宾也不必全体起立还以注目礼。
办冥寿送圣(焚库),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炫耀门第的举动,所以多要赶在天黑以前。
如果赶在冬季、初春、深秋等季节,落日较早,送圣的时间可以提前一至二小时。
不一定非等到来宾全坐完晚席,凡是未坐席用饭的来宾可在送圣之后,回棚“找补。
寺院、宫观对于民间斋主应酬性的佛事、法事(如“官经一永日”),例来是灵活掌握。
随时可以精简,只要了事的(提调)通知各经坛上的“铺排”(伺候僧、道的杂务)需要提前送圣,经忏即可就此结束。
通常只由禅经在楼库前“品咒”,施洒甘露水、米花,进行施法加持后,各经坛即宣告功德圆满,等候送圣。
办冥寿送圣(送库)仪式行列,一律走成双行,其行列顺序例为:(1)官鼓大乐前引。
号筒一对,官鼓四面(缎绣鼓围子不加孝布),唢呐一对,海笛一对,跟锣(指挥)一面。
(2)有转轮纸车、纸马、纸扎官轿等,雇人牵舁以行。
如接三之仪。
办周年、办冥寿,特殊富户有糊轿车、四轮马车、翻毛大马(坐骑)者。
民国后,有糊汽车、东洋人力车、三轮车者。
个别人家还有糊自行车者。
(车、轿内满装花红纸钱、金银箔叠的元宝、锞子)。
意在请亡魂回家过生日,礼毕仍随送圣的“圣驾”一起归位。
(3)番(喇嘛):十三众、十一众、九众不等。
俱身披黄袍。
刚冻(大铜号)一对,临时雇二人(此不算番僧数——下同)牵之以行,由二番僧牵嘴而吹;插柄大法鼓一对:临时雇二人肩扛,由二番僧用一弯钩鼓槌敲打;大钹一对,与鼓同时打出节奏。
余者皆手拈佛珠随行。
走在最后的是头戴黄色桃形帽的格司贵大喇嘛。
(4)尼(尼姑):十三众、十一众、九众不等。
俱身穿灰袍,加披红缎金线福田纹的袈裟。
走在最前面的两尼,右边的打引磬,左边的敲木鱼。
下边依次为铛子两对,镲锅一对,手鼓一对。
走在最后的“放正”的执手炉。
(如为十三众,必有一对徒手相送。
)(5)道(道士):十三众、十一众、九众不等。
俱身穿蓝袍,加披彩色缎绣法衣,有红、蓝、绿、豆青、自、菊黄,每色一对,均绣青云、白鹤、灵芝及八仙法物图案。
走在最后的“高功”为紫色,八卦图案法衣,手捧如意一柄。
走在最前面的,左边的持铃,右边的敲“嗡子”(比引磬大的铜钟);下边依次为:铛子两对,镲锅一对,手鼓一对。
(如为十三众,必有两众徒手相送。
)(6)居士(佛教“优婆塞”)十三众、十一众、九众不等。
俱身穿青袍,加披紫色缦衣。
走在最前面的为引磬一对;下边依次为:铛子两对,镲锅一对,手鼓一对。
走在最后的“领众”(不称“放正”)执手炉。
(7)送圣的亲友不举香、不提灯、徒手相送,走成两行。
一般朋情不一定在本家眷属前边行进。
可分别在番、尼、道行列前后,分两行行进。
这样,将经班隔开,既有利于观瞻,又避免两班响器相混。
(8)捧圣的眷属及陪伴眷属的至戚:由追庆子长子用铜茶盘捧着喇嘛用巴拉面捏的灯、塔,次子用铜茶盘捧着尼经大疏,三子用铜茶盘捧着道经大疏,四子用铜茶盘捧着居士经大疏,五子用铜茶盘捧着禅经大疏。
(如长子无弟,可由孙辈充替;如孙辈仍不敷用,方用女眷充替。
)(9)禅(和尚):十三众、十一众、九众不等。
俱身披青袍。
常住寺的加披红缎金线福田纹的袈裟。
子孙院的则加披彩缎绣花偏衫;每对一色,上绣不同图案。
走在最后的“放正”大和尚,披黄缎绣佛像的偏衫。
常住寺的法器为引磬一对,铛子一对,镲锅一对,手鼓一对。
(如为十三众,当必有两众徒手相送。
)子孙院的法器为:九音锣一对,横笛一对,管子一对,笙一对,镲锅、铙、钹、手鼓各一。
放正大和尚执手炉,炉上插草香一炷。
所要焚化的纸活,除车马与送圣行列随行外,其他如楼库、杠箱、金山、银山、尺头桌子等是预先雇人送往焚化场的。
其摆列方向例为迎着送圣行列到来的方向。
一楼放正中,楼的两旁各放一库;前边放杠箱;金山、银山、尺头等桌子摆成八字形,每面张,将楼库闪开。
送圣行行列到达预定焚化场后,番、尼、道等经班部于上首;鼓手、居士、和尚经班站于下首,送圣亲友则任立一处。
本家眷均跪于正中央的蓝色拜垫上。
由两位茶房急将每位眷属所捧的疏表接过去产,放在纸活内,点火焚化。
本家追庆子、追庆孙等俱行三叩首礼。
鼓手以一捧大锣宣告送圣礼成。
茶房即朗声喊道:“本家向各位送欢声雷动的老爷们道谢啦!”于是,追庆子等跪地一叩。
亲友们或揖或安而退。
凡属这种形式的“追庆”,送圣以后,多在当晚,还要放一台禅经的“瑜伽焰口”,甚至要放番、道、禅三对台的“焰口”,以便给被追庆人做些身后功德。
喜庆型的冥寿——白事红办按理,凡是对葬后亡人的一切悼念活动,都是“白事”的继续,办阴寿这宗“庆典”,实际上是扩大了的生辰祭渗活动,并不应有过多过分的带有庆祝性质的举动。
但是,有的地区人家却主张白事红办——按给在世人祝寿的形式办事。
这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情况:(1)原来就属于“老喜丧”什么叫“老喜丧”?拙著《红白豆事——旧京婚丧礼俗》一书下卷,丧葬礼俗中已作过较为详尽的注解。
现简言之,例如:大家族中的最高长辈,膝下儿孙成群,几世同堂,自己足以称宗作祖,寿高近百或过百,一生福寿双全,无疾而终(善终)即为老喜丧。
葬前治丧受吊期间,即以“喜事”办理;葬后的阴寿自然更按“喜事”办理。
(2)属于地区性的风俗差异俗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北京附近各郊县与城区婚丧嫁娶礼俗既有雷同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处。
例如:北京西南郊东南召、西南召等地,富户死了人讲究搭台唱戏(当然,所演的剧目与喜寿事的不同,内容多是与悼念有关的,如《双吊孝》;或与孝子报恩有关的,如《三娘教子》。
戏种多为河北梆子。
),来个“白事堂会”。
这种形式是历史上形成的,已为当地乡民们所认同。
当然,富户如果给亡亲办阴寿,自然也不外乎是请戏班演堂会戏,招待前来参加追庆的乡亲,与给在世人办寿的形式无异。
(3)基于发启人、主办人的认识和主张例如:老头先亡,老太太仍健在,主持家务。
子女们一但发起为自己的父亲办阴寿,必请母亲训示如何办理。
老太太可能图个“吉利”,认为居家过日子不能尽办白事,否则就会起到“烧纸引鬼”的作用。
这样,就很可能说: “给我怎么办的,也给你爹怎么办!”这就不免要按给在世人办寿一样地办喜庆堂会。
即使不办堂会戏,也不会办道场念经、送库。
只是举行个宴会。
(4)由于本人生前有遗嘱:忌日(周年)按白事办,设位追荐;阴寿则按红事办。
在地府阴曹做鬼也要过生日,以延冥寿。
以上两种情况,可能受了道教某些“善书”的影响。
其特征是不承认灵魂不灭,而是架构了灵魂逐渐消亡论(或说是灵魂阶段论)。
《玉历至宝钞》谓“人死为鬼,鬼死为渐,死始无”。
故人们认为,有冥寿(阴寿)才有灵魂的存在,才有超生或转世的可能。
如果傲鬼之后再死一回,成为“渐”,甚至成为“渐”之后又死一回,那就连灵魂也不复存在。
这样,再有任何超生、转世的机缘也没有用了。
所以,延冥寿与延阳寿一样重要。
延冥寿的本身就具有喜庆的含义,予!是一定要按喜事办理。
白事红办型的阴寿,不念经送库。
但最后一天晚上却要随着送灯花——送驾(寿星或麻姑神驾)把给被追庆人供在寿堂上的“红包袱”(内装花红纸钱)一并焚化,表示将请回家过生日的先人送走。
喜庆型的冥寿——红白红办严格地说起来,所有办冥寿的,都是红白混合型的,既有追庆的“红事”含义;又有悼念的“白事”意义。
不过视其红、白形式的比重,把它划分一下罢了。
红白混办,特指给亡亲办冥寿时,既请僧、道办荐亡、祝诞道场,又办戏曲堂会等文娱演出,招待前来参加追庆的亲友们。
但原则上两者不能相混,即不使“两台干扰”。
所以,多是将两者的日期分开,例如:办三天冥寿。
头天家族内部演礼。
迎寿”,次日延请僧、道、番、尼、居士(用其一班或数班均有之)诵经礼忏一永日。
晚间送库后,施放“舍施功德吉祥焰口”一堂。
第三天正日子则办戏曲堂会,酬谢招待亲友们,最后以送灯花——送神(寿星或麻姑)驾来结束庆典。
如果只办一天,道场与堂会戏曲演出就要分院进行,势必正院僧、道设坛诵经作法,而跨院却说书、唱大鼓,甚至来场河北梆子等小戏。
红白混办的冥寿还可能出现许多新点子,例如:有的家主与民间香会(今称“花会”)成员素有交往,或者家庭成员中就有香会里的成员。
届时,必有一两档子,甚至好几档子香会来给“助兴”。
但这可不是像应酬白事那样只出“文场”(给表演者伴奏的乐队),而是文场、武场一齐出动,而且是彩扮,与进香朝顶无异。
什么高跷、旱秧歌、五虎少林棍、太狮、少狮一齐而上。
白天在院里、院外或附近广场进行表演;晚上,道场圆满送圣——送库时,由高跷秧歌的成员眦跷抬着一楼二库、四杠箱和其他冥活(如金山、银山、尺头桌子、四季花盆等),走在最前边,后边跟着几档子彩扮的会档儿,边走边表演。
文场猛敲猛打,而且是以“神耳”——大鞭子抽锣开道。
十分喧闹。
中间是前来出份子的亲友们,有的挑着黄钱、元宝、千张等敬神钱粮,有的捧着灯花儿,追庆子、追庆孙等家眷则分别捧着圣驾(指贴着寿星马、麻姑马的纸龛)、黄表、红包袱。
最后才是身披绣花偏衫,敲打着法器的僧众步送。
这乃是典型的怯打怯闹的“野事”。
大多出现于郊区乡间。
十个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1\\\/周瑜 周瑜英年早逝,公元211年,周瑜病死在出征的路上,时年仅仅36岁。
孙权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亲自为他料理后事。
所谓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致死,存属“演义”类的故事。
实际上,周瑜性格开朗,谦虚和气。
不仅吴郡人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英才敬仰万分,他同时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也是其中一人。
周瑜从青少年时就辅助孙策创建了江东的基业。
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吴郡人爱称周瑜为周郎。
孙策临终前嘱咐他的弟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由此可见周瑜的能力不同一般。
曹操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后,实力已经很是强盛,此时的东吴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周瑜是极力主战,他知道曹军的弱点。
并和刘备联手在赤壁打败曹军,这也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曹操也因此多年囤守北方不敢南下。
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之一,周瑜随这个著名战役名垂千史。
900年后,苏轼还在江边凭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罗斯福 让世人钦佩的是罗斯福身为总统,却从不庇护孩子,让孩子享有特权。
二战开始后,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
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功,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罗斯福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甚至认为孩子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
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儿子问他该怎么办。
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预。
” 罗斯福还竭力反对孩子依赖父母过寄生的生活。
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他们该赚的钱。
但在钱财的支配上,他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
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便打电话要求父亲帮助。
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
”儿子只能卖掉马,买票回家。
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
3、曹植 历史上醇香悠远的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他的的确确配得上谢灵运才高八斗的评价,他青年时期的诗,多以宴饮游乐为主要内容,后来创作的诗文则以抒忧发愤为主,最著名的有《洛神赋》、《赠白马王彪》、《求自实表》等。
曹植,字子建。
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他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
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华。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
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擀,沉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
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
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
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王太子。
曹丕即位以后,开始整治当初的对手,曹植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他几次想加罪于曹植。
一次,曹丕刁难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诗,不然,将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4、张衡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好几次。
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
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
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
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
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
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
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5、爱国者阿基米德 在阿基米德晚年时,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阿基米德指导同胞们制造了很多攻击和防御的武器。
当侵略军首领马塞勒塞率众攻城时,他设计的投石机把敌人打得哭爹喊娘。
他制造的铁爪式起重机,能将敌船提起并倒转,抛至大海深处。
传说他还率领叙拉古人民制作了一面大凹镜,将阳光聚焦在靠近的敌船上,使它们焚烧起来。
罗马士兵在这频频的打击中已经心惊胆战,草木皆兵,一见到有绳索或木头从城里扔出,他们就惊呼“阿基米德来了”,随之抱头鼠窜。
罗马军队被阻入城外达三年之久。
最终,于公元前二一二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
此时,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闯入,用脚践踏他所画的图形,阿基米德愤怒地与之争论,残暴的士兵哪里肯听,只见他举刀一挥,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再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大的贡献。
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
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他就是叙拉古的阿基米德。
6、列宁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老师讲课,他用心听。
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
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7、陈毅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
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
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
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
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
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
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
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
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8、周总理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
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
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
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
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9、匡衡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
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0、孙敬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该苦好学,每天一早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