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渴生津,生津是什么意思
津:唾液。
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宝贵,有延寿浆之美誉。
唾液中含有多种有助益身体成份,尤其在促进消化,增强养分吸收功能,有著很大的作用。
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
健康和生命力旺盛的人,口腔唾液都很充足。
时时感到口干舌燥,喉头紧锁,身体必定是出了问题有了毛病。
津液的生成输步和排泄是一复杂过程。
津液源于饮食通过胃的消化,脾的输步,肺的宣降至体表和膀胱。
肾是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升清降浊。
此外津液为阴,有赖阳气固摄和推动。
生津食疗: 首先健脾胃促消化生津液之源:多吃些山楂,山药(可煮可做汤),麦芽等滋阴血一促津液生二防津枯血燥:枸杞子,大枣,阿胶枣,天冬,麦门冬。
补气以固摄津液:黄芪,党参,山药等。
生津润燥:宜食梨,蜂蜜等。
忌食辛辣生痰的食物,如:辣椒、海鲜、烧烤等。
怎么治发痧
发痧,刮痧是的解决办法,简单方便,而且能快速解决
刮痧是一种疗法,不会使肌肉松弛,反而可以起到调节身体,预防疾病,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於…特别是发冷痧也叫闭痧,西医称中暑,其实就是发痧,必须早治疗,以免祸其它病或死亡
下焦包括哪些
你好,楼主: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
此外,近来有人根据三焦概念应用的广泛性,而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
三焦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
1.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 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
”《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
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
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
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
”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
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
……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
”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
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
……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
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
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
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
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2)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
《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
此外府也。
”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
”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
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
”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
”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
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
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
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
诚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辩三焦》中所说:“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各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唐·刘禹锡说:“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
”亦有人认为三焦是“非若五脏之形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
”清·喻昌在《医门法律·论三焦》中亦说:“所谓形者,非谓脏腑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为形耳。
”故近来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
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
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
即是所谓“无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为形”、“道是无形实有形”之意。
2.三焦部位及脏腑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
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
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
《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
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
”近年的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
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三焦部位为妥。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
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
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
《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
《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
”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
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
”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
”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
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3.三焦的功能 (1)三焦总的功能 ①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
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
”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
《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
《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
”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
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
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
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
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 (2)三焦的各别功能三焦的各别功能,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还有各自的功能特点。
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
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
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
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
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 ②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
沤,是浸泡的意思。
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
《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 ③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
《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
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对下焦主“分别清浊”,有不同的认识: 一是就肾与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摄于体内,无用的水液(浊者),成为小便而排出体外。
此清、浊,指有用水液与无用水液。
故《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
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
即是肾与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肠的功能而言,水谷通过小肠的化物、泌别与大肠的传导、变化,将精微物质(包括水液)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体外。
此清、浊,是指精微与糟粕。
三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以及《难经·三十一难》所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认为清与浊相对而言,清指小便,浊指大便,皆为糟粕。
4.关于三焦形质的探讨 对于三焦的有形与无形之说,已见前述。
对三焦形质的探讨,现代有人根据三焦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生理功能,结合对三焦形体的认识,提出不同见解,主要有: (1)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认为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2)三焦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认为三焦与命门元气的运行相关,“命门为并列于脊柱二侧之交感神经节,三焦为交感神经互相连络之脊神经。
”更有人认为三焦为整个“植物神经”。
(3)三焦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
(4)三焦为整个代谢系统认为三焦气化是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在体内进行腐熟、消化并吸收;第二阶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化为精、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输、被利用及相互转化;第三阶段是机体将利用后的浊气、浊液等糟粕排出体外。
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概括物质代谢三阶段的不同特征。
也有人认为三焦是“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
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
还把三焦的三个部分作了分工,“上焦为血循环,中焦为淋巴系,下焦为排泄系”。
此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脂膜说、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胰腺说等。
从形态与功能方面来探讨三焦实质,决不能脱离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论总的来说,主要是抽象概念。
中医学术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上虽然不断地充实丰富,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免会产生庞杂,或众说纷纭。
对于三焦,不能脱离五脏六腑的整体来谈三焦之有形无形,也不能以西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来臆测三焦之实质。
如果那样的话,则是毫无意义的,也无助于探索和把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就形而言,五脏六腑是有形还是无形?以心肾为例,主藏神的心,既不是解剖学中的心脏,又不能笼统地说心就是脑;主生殖的肾,也不是解剖学中的肾脏。
古人所说的“有名有形”的脏腑,如果以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观点来对号,那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医脏腑的实质,也不可能找准每个内脏的形体。
因此,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
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
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
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古代医家详于脏腑功能的论述,而略于脏腑形态的研究。
所以,单纯追求西医的形态学与中医理论的汇通,这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以冀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脏象体系。
健康险说明会主持稿
中医理论认为:肾属脏(注:五脏:心、肝、脾、肺、肾之一人体的先天之本(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有,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它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故称为“先天之精”。
由于先天之精只藏于肾,故肾称为“先天之本”。
),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理论(注:五行,就是木、火、金、土、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肾与心、肝、脾、肺四脏形成一个相生相一的整体。
肾与膀胱相为表里(注: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互相络属于肾与膀胱,故二者相为表里,所以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
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
),开窍于耳朵(注: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中精气充盈,则脑部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反之,肾中精气虚衰时,则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见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
)。
肾有藏精(注:肾对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主生长生殖(注: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人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养,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天癸”。
在“天癸”的作用下,男子就能产生精液,女子则月经按时来潮,性机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
以后,随着肾精由充盛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随之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能力也随之而下降,以致丧失。
这就充分说明肾精对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肾精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性功能异常,生殖功能下降。
)和发育(注:机体的生、长、壮、老、衰的生长发育规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
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盈,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随之发展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
到了老年,肾精衰退,形体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齿摇发脱,表现出衰老之象。
由此可见,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
如果肾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瘦软等,成年者,则未老先衰。
)、主水液(注: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肾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肾的气化失常,就会引起水液代谢的障碍,而引起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量多等病理现象。
)、主纳气(注:纳即固摄、受纳的意思。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和主骨生髓(注: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
)的作用。
肝主疏泄是什么意思
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调节生殖功能五个方面
秋天怎么养肺
时珍传 李时珍,字束祖某①,父言闻,世孝,以医为业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命③。
年十四,补诸生④;三试於乡,不售⑤。
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覼⑥。
善医,即以医自居。
富顺王嬖庶孽⑦,欲废适子⑧。
会适子疾⑨,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
楚王闻之⑩,聘为奉祠11,掌良医所事12。
世子暴厥13,立活之。
荐於朝,授太医院判14。
一岁告归15,著《本草纲目》。
[注释] ①某:作者不知李时珍祖父的名字,故称某。
②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③自命:自称。
④诸生:各类生员。
俗称秀才。
⑤不售:犹言不第。
未考取。
⑥腼(gui规):看。
此指阅读。
⑦富顺王:指朱厚焜(krm昆)。
嬖:宠爱。
庶孽:庶子。
妾所生的儿子。
⑧适子:正妻所生的儿子。
适,通“嫡” ⑨会:适逢;正好。
⑩楚王:指朱英舱(xiOn先)。
11奉祠:即奉祠正。
明代各王府掌管祭祀的官员。
12良医所:明代各王府的医疗机构。
13世子:即嫡子。
指王侯正妻所生的长子。
此为楚王朱英脸的嫡子。
14太医院判:明代太医院的副主管。
15告归:旧时官吏请假回家叫“告归”。
此指请求辞职回家。
[原文] 年七十六,预定死期,为遣表①,授其子建元。
其略曰②: “臣幼苦羸疾③,长成钝椎④。
惟耽嗜典籍⑤,奋切编摩⑥,纂述诸家,心殚厘定⑦。
伏念《本草》一书⑧,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⑨。
“自炎皇辨百护,尝象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11,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12,爱有《神农本草》三卷13。
梁陶宏景益以注释14,为药三百六十五15。
唐高宗命李积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16。
宋太祖命刘翰详较17,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
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18。
[注释] ①遗表:臣子生前写好死后呈给皇帝的报告。
②略:大略;大概内容。
③苦:困于。
羸疾:衰弱多病。
④钝椎:比喻愚笨。
自谦之辞。
⑤耽嗜:酷爱;特别喜爱。
⑥切:急迫;急切。
编摩:犹编写。
⑦心殚厘定:尽心订正。
殚,尽,竭尽。
厘定,整理修定。
“厘“的异体字。
⑧伏:俯伏;趴在地下。
谦词。
⑨功:功业;事业。
⑩炎皇:指神农氏。
11轩辕:即黄帝。
12本标:始末。
13爰:乃;于是。
14益:增加。
注:“注”的异体字。
15为:整理;增补。
16长史:官名。
· 表:上表。
17较:通“校”。
校订。
18自是:从此。
[原文] 夷考其间①,瑕疵不少②: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分为二种。
生堇、薯蓣,菜也,而列草品③;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
八谷,生民之天④,不能辨其种类;三菘⑤,日用之蔬,罔克灼其质名⑥。
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⑦。
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寇氏《衍义》之舛谬(8);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陶氏《别录》之差譌9。
酸浆、苦胆,草、菜重出,掌氏之不 审⑩;天花、栝楼,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11。
五倍子,梯虫窠也12,认为木实;大苹草,田字草也,指为浮萍。
似兹之类,不可枚举。
· [注释] ①夷:句首语气词。
无义。
· . ②瑕疵:缺点;毛病。
瑕,玉石上的赤色斑点。
疵,小病。
③品:类。
④八谷:说法不一。
大多以黍、稷、稻、粱、禾、麻、菽、麦为八谷 姓;人民。
天:指百姓赖以生存的食物。
· ⑤三菘:牛肚菘、白菘和紫菘。
! ⑥罔:不。
克:能。
灼:此指明辨。
质名:实体与名称。
⑦水火:硝石即火硝,芒硝又称朴硝、水硝,故曰水火混注。
⑧寇氏:指宋代寇宗奭(sld是),著有《本草衍义》。
生民: ⑨陶氏:指陶弘景。
南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著名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撰有《本草经集注》等书。
别录:指《名医别录》。
+ 差譌:差错。
譌,“讹”的异体 字。
⑩掌氏:指掌禹锡。
北宋药学家,字唐卿,主持撰写《嘉佑本草》。
11苏氏:北宋天文学家,医药学家,主持撰写《图经本草》; 12窠:窠穴。
指五倍子蚜虫形成的虫瘿。
[原文] 臣不揣愚陋①,僭肆删述②,复者芟③,缺者补。
如磨刀水、潦水④、桑柴火、艾火、锁阳、山奈、土茯苓、番木鳖、金枯⑤、樟脑、蝎虎、狗蝇、白蜡、水蛇、狗宝,今方所用,而古本则无;三七、地罗、九仙子、蜘蛛香、猪腰子、勾金皮之类,方物土苴⑥,而稗官不载⑦。
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
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
正名为纲⑧,附释为目⑨,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⑩。
上自坟典11,下至稗记12,凡有 攸关13,靡不收掇14。
虽命医书15,实赅物理16。
伏愿皇帝陛下,特诏儒臣17,补著成昭代之典18,臣不与草木同朽。
” [注释] ①揣(chuiki):估量。
②僭:超出本分。
肆;放肆;放胆。
③芟(shan山):删除;除去。
④潦水:降雨而成的积水,甘平无毒,煎用可调脾胃,去湿热。
见《本草纲目.水部》。
⑤金枯:疑金橘之误。
⑥方物:土产。
土苴(zhti眨):犹土芥,泥土和草芥。
比喻微贱之物。
⑦稗(bai拜)官:指野史小说等。
⑧正名:通名。
正式的名称。
⑨释:释名。
为《本草纲目》栏目名,用来解释异名。
⑩详:详细记述。
如用动词。
11坟典:三坟五典。
三皇五帝的著作。
12稗记:野史笔记。
13攸关:所关。
关联到的药物内容。
攸,所。
14靡:没有什么。
掇:选取;采录。
15命:命名。
16赅:包括。
物理:事物的道理 17儒臣:博学之臣。
18昭代:清明时代。
典:典籍;书籍。
(原文) 万历中1,敕中外兽书2。
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着书3,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4。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又著《菹所馆诗》、《医案》、《脉诀》、 《五藏圃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
以子建中贵⑤,封吱林郎。
’ 顾景星曰:‘‘余儿时闻先生轶事⑥,孝友,饶隐德⑦。
晚从余曾大父游⑧,读书以日出日入为期,夜即端坐⑨。
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⑩?”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搜罗百氏11,采访四方,始於嘉靖壬子12,终於万层戊寅,凡二十八年而成书13。
旧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赞曰14:李公份份15,乐道遗荣16;下学上达17,以师古人18;既智且仁19,道熟以成20。
遐以始之21?景纯通明22。
[注释] ①万历:明神宗的年号。
· ②敕:皇帝的命令。
此指命令,用如动词。
③礼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
主管礼乐、祭祀及学校科举等政令的机构。
④两京:南京和北京。
’ ⑤建中:李时珍的长子。
⑥轶事: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
⑦饶:富;多。
隐德:阴德。
暗中的善行。
⑧曾大父:曾祖父。
游:指交游。
游,“游”的异体字 ⑨坐:指打坐。
⑩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12搜集:罗致;收集。
搜,“搜”的异体字。
13嘉靖:明世宗的年号。
14凡:共。
15赞:传记文章末尾的总评。
16份份:即“彬彬”。
文雅有礼的样子。
份 17乐道:酷爱医道。
遗荣:抛弃荣华。
18下学:谓学习一般知识。
上达:谓通达高深的道理。
19师:学习;效法。
20既智且仁:既有智慧又有仁爱。
既……且……,既……又…. 20熟:谓学问精深纯熟。
成:谓取得成就。
21遐以:以何,拿什么人。
遐,通“何”。
媲(p)僻):匹配。
22景纯:指郭璞。
字景纯。
通明:指陶宏景。
字通明。
@@@@@@@@@@@@@@@@@@@@@@@@@ 本文节选自《白茅堂集》卷三十八。
作者顾景星(公元1621-1687年),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清代学者。
他才气纵横,诗文雄健,著述甚丰,有《读书集论》、《南渡集》、《耒耕集》等,惜先后两次毁于兵火。
今存《白茅堂集》四十六卷,包括赋骚一卷,乐府一卷,诗二十二卷,文二十二卷。
李时珍是作者的同乡与前辈,晚年曾从其曾祖父顾阙交游。
作者于儿时即备闻李氏轶事,因而记叙其生平事迹远较《明史》本传翔尽。
本文记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生平事迹,反映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