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
清顺治帝的短暂一生在中国历史历朝都有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但是我个人认为最有传奇色彩的皇帝莫属清顺治皇帝了,他那幸运而又短暂的一生不得不让我们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了,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个皇帝。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
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
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
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大清皇位,从天而降,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
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
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
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
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
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35岁(比多尔衮年长3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尔衮(1612~1650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
史载,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
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
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
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
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
黄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令他们退下。
索尼和鄂拜虽然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
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
但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
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
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
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
”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
”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
于是,表示谦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
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
他内心愤懑,随即暂退。
在争执激烈的气氛下,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
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
这就出现“定议之策,未及归一”的僵局。
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
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
所以,多尔衮说:“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
福临年纪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
”豪格也不好反对。
于是,6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
这有点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据来。
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
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对角线”。
第二,迁鼎燕京,从天而降。
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军下太原、占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
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军攻陷北京。
崇祯帝朱由检在疯狂杀死、杀伤自己的妻女之后,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灭亡。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军报,传到大清的都城盛京。
多尔衮急召智囊范文程等决策。
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祯帝死后军事与政治的形势,建议利用忠于明朝的官吏、缙绅、儒士、百姓对农民军的不满,兴师入关,逐鹿中原。
他起草宣谕官吏百姓的布告说:我们的军队是为你们的皇帝报仇的,不是来杀你们的百姓的。
现在我们要诛灭的,只有闯贼
官吏归顺我们,还是官复原职;百姓投奔我们,还让你们重操旧业。
我们的军队有严格的军纪,肯定不会加害你们
于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于四月初九日领大将军印,统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这时,山海关聚结三大军事集团:第一个是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明军;第二个是李自成亲自带领讨伐吴三桂的20万大军;第三个便是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
他们代表三种政治势力--大明、大顺、大清。
这三个军事集团,反映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从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开山海关大战。
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
经过激战,李自成大败。
多尔衮取得山海关大捷后,以吴三桂军为先导,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
沿途官兵,献城投降,奉表称臣。
李自成则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称帝,放火烧毁紫禁城一些宫殿,弃京西走。
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朝阳门进北京城。
多尔衮进紫禁城,临武英殿御政。
多尔衮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问题。
睿亲王多尔衮建议迁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济格表示反对:“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
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
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
”多尔衮以太宗皇太极遗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
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
”年方7岁的顺治帝,自然采纳多尔衮迁都的意见。
同年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因皇极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便在皇极门(今太和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燕京”,祖、父28年奋争未能实现迁鼎燕京,7岁的福临却实现了。
他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入关定鼎,奄有区夏”。
所以,福临身后得到的庙号是“世祖”,而他的父亲皇太极的庙号仅是“太宗”,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甚至于令人来不及思索;这一切又来得太轻易了,让人不能不怀疑这是“天福降临”,还有尤其是他和他的爱妃的传奇故事更是千古流传,其实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
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但是枕上春梦刚三年,贵妃撒手绝人寰。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生了一个男孩儿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22岁就告别了深爱着她的少年天子。
顺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
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其为端敬皇后。
并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
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
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
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
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
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贵妃辞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哀思。
4个多月之后,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
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
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
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
福临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明朝的名相,名将
阿巴泰生5人,有爵位者4人,即长子尚建封,博和讬晋贝子,三子博洛晋亲王,四子岳亲王后降郡王。
博洛 博洛(1613—1652),清朝入关前即参与作战,功封贝子。
随摄政王多尔衮攻入北京,迅速成长为新一代军事统帅。
他率军连续攻克浙江、福建、广东,晋封为端重郡王,凯旋回京,又晋封端重亲王。
顺治七年(1650)他受命与尼堪(死于1652年)和满达海两位亲王同理六部事,称为“理政三王”。
三王都是多尔衮的亲信,多尔衮死后他们继续掌权。
不久,博洛即反戈一击,与清算多尔衮的王爷们结盟。
博洛死于顺治九年(1652),时年40岁。
7年后,以生前分多尔衮遗财等罪被追削爵位。
岳乐 岳乐(1625—1689),初封镇国公。
顺治三年(1646)从肃亲王豪格入四川,积军功封贝勒,改号安郡王。
他率军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防外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促使两汗入贡,凯旋收兵,进封安亲王。
岳乐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荡平“三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康熙十二年(1673),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拥兵反清,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孙),以及贵州、四 岳乐 川、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等地汉族将官纷纷起兵响应,连续攻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形成延续8年之久的规模浩大的反清战争。
这次战争,使清朝面临严重的威胁。
三藩之乱爆发初,局势恶化,岳乐于康熙十三年(1674)挂定远平寇大将军印,率军收复江西,进入湖南。
吴三桂先后调集10万大军,死守长沙,双方形成僵持之势。
4年后,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暴卒,相持难下的湖南战局才发生重大变化。
岳乐率大军进入长沙,随即挥师西南,在通向贵州的战略门户湖南武冈告捷。
这是岳乐在三藩之役中的最后一战。
岳乐收复湖南同时,两广、福建、浙江、四川等省相继平定,清朝胜利已成定局。
年底,玄烨命岳乐率部分将士还师,由侄子彰泰接替他总管军务。
三藩之乱期间,王公子弟多年轻且不习战,岳乐老成持重,富有军事经验,成为皇族中难得的帅材。
他领兵出征五年半,建立了殊勋,受到隆重的礼遇。
康熙御赐诗中说:“大开册府纪元功,伐罪安民将略雄。
伫见天潢蒙上赏,明光高宴赋彤弓。
”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
岳乐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重要的政治家。
顺治末年,他以亲王之尊,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政,是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福临死后,他和杰书率领诸贝勒大臣,拥立玄烨继承皇位。
玄烨逮捕鳌拜亲政后,岳乐奉旨查处鳌拜的同党。
岳乐长期执掌宗人府事务,为完备皇族管理制度,编修谱牒,做了大量工作。
岳乐的第三房嫡福晋,是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女儿,康熙孝诚皇后的姑母,权臣索额图(索尼的儿子)的妹妹。
因为这层关系,岳乐的儿子们先后被提名受封。
安亲王府辉煌一时,无与伦比。
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变化,使这个显赫家族及其姻亲,接二连三在皇帝面前失宠。
首先失势的是妻兄索额图,因为阿附皇太子胤礽,被玄烨骂作“本朝第一罪人”,幽禁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
接着皇帝对岳乐也流露出不满,借口一桩通医喇嘛的小事,罢免了他的议政王和宗人府的职务。
岳乐虽然保住了亲王的爵位,已没有什么实权。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外蒙古喀尔喀部构衅兴兵。
岳乐与简亲王雅布受命各带兵丁500人远赴内蒙古苏尼特部驻防。
这时的他,已是65岁的老人了。
麾下只有区区500兵丁,远赴塞外高原,风餐露宿不说,与当初佩带大将军印,统帅千军万马,鸣号拜纛(dào),皇帝亲自送行的威风来,未免落魄,简直有些流放的味道。
十月天气渐冷,他从草原撤还京师,不久即因病去世。
清廷赐祭建碑,追谥号“和”。
岳乐晚年虽然失宠,但终其一生仍不失为备极荣华。
12年后(1701),因某贵族告发他掌宗人府时错判了一桩家庭纠纷案,岳乐被追革亲王,降为郡王。
岳乐的郡王爵由第五子玛尔浑袭,后由玛尔浑子华玘(qǐ)再袭。
华玘死时无嗣,其后数年爵位虚悬。
岳乐的孙女嫁给了玄烨第八子胤禩,她支持其夫争夺皇位。
胤禛(雍正帝)登极后,便对胤禩及亲属实行报复。
雍正元年(1723)下诏,“安郡王爵不准承袭”,诏书中指责岳乐“谄附辅政大臣,每触忤皇考(玄烨)”。
尽管如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历追论先人功过时,还是盛赞了阿巴泰和岳乐的战功,又封华玘的孙子为世袭 辅国公。
这些都是岳乐死后的余波。
岳乐有子20人,其中5人得封爵。
他们中间无杰出的军事统帅,却涌现出一些痴迷于琴棋书画的雅士。
岳乐儿子玛尔浑,自称古香主人,著有《敦和堂集》。
他画的钟馗,被大学问家孙星衍收集。
其弟吴尔占,号雪斋,也能诗善画。
岳乐女六郡主,远嫁蒙古,30岁即抑郁而亡,据说也是诗画兼工。
她曾画一幅梅花,半株生机盎然,半株几近枯萎,为悲叹自己命运不济而作,引起时人的同情。
女孩子能同兄弟们一起吟诗作画,足见这是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浓郁的贵族家庭。
在岳乐诸子中最出色的要数岳端。
岳端 岳端(或作袁端、蕴端),字兼山,号玉池生,别号红兰室主人。
因为是岳乐的第十八个儿子,所以又自称“长白十八郎”。
生于康熙十年(1671),享年仅35岁。
岳端诗画皆精,体现出一种超然飘逸的艺术风格,在爱新觉罗皇族中,他以“首倡风雅”著称。
近人邓之诚在《清诗纪事》中,评价他是“一代宗潢(皇族)之秀,后来无及之者”。
岳端和他的兄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他们的锦绣前程,却因朝廷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变得黯淡。
岳乐被弹劾降为郡王削去谥号后,几个有爵位的儿子,包括岳端,都受到降爵、停袭的处罚。
岳端15岁被封郡王,21岁降为贝子,29岁又被革去贝子,成为闲散宗室。
这种每况愈下的境遇,对他的文风和诗作格调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者也是他中年夭折的重要原因。
岳端被革爵时,玄烨给他定的罪名是“各处俱不行走,但与在外汉人交往饮酒,妄恣乱行”。
罪状中所谓“各处俱不行走”,是说他不参加朝廷和皇族的活动,不履行贝子的职事;“妄恣乱行”,不过是他与汉族名士相互交友,一起吟诗作画。
岳端与孔尚任情谊很深,在《题长春花·寿孔尚任母》诗中说:“孔君与我交,诗文兼道义。
孔君不挟长,我亦不挟贵。
”岳端不以王公贵族自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孔尚任,主要是敬佩他的文学才能,并从这种交往中获得教益。
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孔子后代。
康熙帝南巡,孔尚任被推荐御前讲经(给皇帝讲授经典),受到褒奖,任命为国子监博士。
后来,他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因其中《余韵》一出讽刺清廷征辟山林隐士是索拿,且用“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讽刺剃发和变节的官僚,被借故罢官。
孔尚任是具有民族意识的文人,岳端与他过从甚密,反映他已超出满洲贵族狭小意识的束缚。
岳端政治上屡受挫折,郁郁不得志,转而采取消极避世态度,他看透了富贵又看透了虚名,不满现实又不与之抗争。
他不赞成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君做法,认为投江而死毫无意义:“世途不可处,水底不可留,我劝大夫一杯酒,庶几醉乡还可游。
”把借酒消愁,一醉方休,作为求得解脱的最佳办法。
这种人生态度及生活方式,对后来的宗室文人影响深远。
岳端著有《玉池生稿》、戏曲《扬州梦传奇》。
阿巴泰的曾孙,岳端的侄孙文昭,也是著名诗人,著有《紫幢诗钞》、《芗婴居士集》。
文昭师从名士王士祯,与姜宸英、查慎行诗歌唱和。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应宗室乡试,因用《庄子》中语言被处分。
后来家居,过着“除却吟诗百不为”的生活。
清初宗室王公“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弘扬的是骁勇善战的尚武精神,康熙以降,天下太平,在汉文化的陶熔下,宗室贵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岳端一家,代表了从这一特权阶层中分离出的贵族文人,他们崇尚汉族文化,淡泊名利,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人生。
这类人物的涌现,既是社会风气演变的结果,与阿巴泰本人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
阿巴泰文化水平不高,却有超前的文化和教育意识。
早在戎马倥偬的年代,他就注意网罗汉族文士进府教授子弟。
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写道:“崇德癸未(1643)年,饶余王(阿巴泰)曾率兵伐明,南略地至海。
博洛(1613—1652),清初将领。
满族,爱新觉罗氏。
清太祖努尔哈赤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三子。
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从征明,随贝勒多铎入宁远、锦州界,牵制明关外兵。
清崇德元年(崇祯九年,1636),封固山贝子。
随父征明延庆州。
二年,预议政。
三年,任理藩院承政。
从攻宁远,趋中后所,败祖大寿军。
五年,同郑亲王济尔哈朗驻营义州。
击明总督洪承畴军于塔山,败王朴、吴三桂兵。
七年,下松山、锦州。
顺治元年(1644),随军入山海关,破李自成义军。
晋多罗贝勒。
二年,从破李自成于潼关,继下西安,定江宁,招抚常、苏二州,败杭州兵,明潞王、淮王分别从杭州、绍兴降。
三年,任征南大将军往平浙闽,定绍兴,克金华,斩明蜀王朱盛浓,破仙霞关,克浦城、汀州,擒明唐王朱聿键、曲阳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淦、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招降国公郑芝龙,抚定兴化、漳州、泉州等府。
遣军平广东。
四年,晋端重郡王。
五年,同英亲王阿济格镇压大同叛将姜瓌。
六年,破叛党刘迁所据代州,晋亲王。
任定西大将军,镇压汾州民,克汾州等地。
七年二月,奉命与满达海等理六部事。
八月,以事降郡王。
八年初,晋和硕端重亲王。
三月,以隐匿英亲王私藏军器事,降郡王,分管户部事。
五月,复封亲王。
卒,谥定。
阿巴泰的母亲伊尔根觉罗氏,明万历十四年(1586)与努尔哈赤成亲,是他的第七房妻子。
伊尔根觉罗氏出身一般,生前没有受过努尔哈赤的宠幸,死后也没获过任何哀荣。
她连生卒年月都没有留下,在清朝史书中甚至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阿巴泰母亲地位较低,直接影响到他日后在诸兄弟中的排位。
不过,因为在年龄上的优势,阿巴泰比诸弟较早参与征战,较早建功立业,所以努尔哈赤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