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小石潭主持词

小石潭主持词

时间:2015-12-29 16:38

小石潭记 导学案。

求图。

做过的

唐朝: 韩愈——以反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马说,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苏洵【xún】——《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 】——《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为了让大家更好记住他们有个顺口溜:韩(韩愈)柳(柳宗元)加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并曾(曾巩)王(王安石)。

或者: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或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或者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王安石)曾(曾巩)欧阳修。

再或者,韩柳三苏修(欧阳修)石(王安石)拱(曾巩)。

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文言文实词中,游,侧目,知,止,这些的意思,有点多,先谢谢了

在文言文中,“游”、“侧目”、“知”和“止”是实词时,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不相同。

一、游“游”是实词时,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还可充当形容词。

1、当“游”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本义:旗子边缘的流苏或锯齿状饰品。

例如:《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又如:《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再如:《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江河的一段。

例如:《诗·秦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3) 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

例如:《文选·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

4) 古水名。

例如:淮河下游分支。

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5) 姓2、当“游”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

例如:《吕氏春秋·察今》:其父善游。

又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鱼游于沸鼎。

再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

2) 流动,不固定。

例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3) 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

例如:噬肯来游。

《诗·唐风·有杕之杜》:又如:《礼记·曲礼》:游毋倨。

注:“行也。

”再如:《礼记·王制》:膳饮从于游。

注:“谓出入上观。

”4) 结交;交游。

例如:《史记·郦生传》:此真吾所愿从游。

又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再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息交以绝游。

5) 游说;宣扬。

例如:《列子·汤问》:孔子东游。

6) 孝察,学习。

例如:《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

7) 出访。

例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劝东游。

3、当“游”充当形容词时,其意思如下:虚浮不实。

例如: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夸不实的言论);游财(浮财);游词(浮夸轻薄的言辞)等。

二、侧目“侧目”既是复音词,也是短语。

其不同的意思如下:1、不敢正视,形容畏惧。

例如:《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

”又如: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序》:“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

”2、斜目而视,形容愤恨。

例如:《汉书·邹阳传》:“今爰盎事即穷竟,梁王恐诛。

如此,则太后怫郁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於贵臣矣。

”又如:宋 欧阳修《书简·与孙威敏公》:“至於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

”三、知“知”是实词时,既可充当动词,也可充当名词。

1、当“知”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本义:知道。

例如:《玉篇》:知,识也。

又如: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再如:《庄子·外物》:心彻为知。

2) 懂得,了解,理会。

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又如:唐·韩愈《杂说》:食马者不知。

再如:唐·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

3) 主持;管理。

例如:《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

4) 识别;区别。

例如:《淮南子》: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5) 赏识。

卢仝《有所思》: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6) 要好。

例如:《楚辞·九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张胜相知。

7) 感到,感觉,察觉。

例如:(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

《吕氏春秋·情欲》:又如:《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

明·高启8) 参与。

例如:《左传·成公十七年》: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

2、当“知”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知识。

例如:《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又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 知觉。

例如: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又如: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3) 知己。

例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

又如:李商隐《凉思》: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4) “智”的古字。

智慧;才智。

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

又如:《论语·里仁》:择不处仁,焉得知

再如:《列子·汤问》:汝多知乎

四、止“止”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

1、当“止”充当名词时,其意思如下:本义:脚。

例如:《说文》:止,下基也。

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又如:《仪礼·士昏礼》:北止。

注:“足也。

”再如:《易·噬嗑》:屦校灭止。

2、当“止”充当动词,其不同意思如下:1) 停住,中断进程。

例如:《广韵》:止,停也,息也。

又如:《吕氏春秋·下贤》:亦可以止矣。

注:“止,休也。

”再如:《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2) 阻止,不让进行。

例如:《列子·汤问》:笑而止之。

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止臣。

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使人止晋鄙。

3) 驻守。

例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4) 居住。

例如:《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又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止文殊院。

5) 停留,逗留。

例如:《搜神记》: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

又如:《论语·微子》:止子路宿。

(止,使……留下。

)

醉翁亭记导游词

游客们,大家好。

这里就是著名的滁州了。

当年欧阳修老先生就是在这里写下醉翁亭记的。

大家看这四面是山光水色,风景宜人,鸟语花香,和小石潭可是有的一比啊。

大家可一到亭上去坐坐,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环滁皆山,果真名不虚传。

放眼望去,是不是有在大兴按岭的感觉呢

着就是美丽的,迷人的,古老的醉翁亭了。

冯骥才的笔名和他的字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

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

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

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

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

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

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谁最先提出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风,这在明中叶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

以明代“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散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复古的道路。

影响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学者在散文创作中一味以模拟秦汉古人为能事,其作品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

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强调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学习和继承秦汉古文优秀传统的典范,应该加以提倡,并着手编选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选集。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

  -------------------------------------------------------------  李白杜甫都写诗的吧 所以不归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