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那达慕大会主持词

那达慕大会主持词

时间:2014-03-21 05:24

那达慕是什么

是节日还是活动

今年的那达慕是什么时候开始

“那达慕”是蒙古语,也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2016年1月10日,首届中蒙冰雪节(达茂)在百灵庙那达慕文化产业园盛大开幕。

各少数民族的名称,特色,节日,饮食,服饰,住房

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

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

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

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

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

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

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

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3、回族 [民族简介] 回族,有人口约8,000,000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宗教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

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

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

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饮食习惯]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

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

“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服饰特色]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民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4、藏族 [民族简介] 藏族,约有人口4,000,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

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

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

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

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

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

舞姿优美,节奏明快。

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

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

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宗教习俗]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

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5、维吾尔族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

共有7 2 1 4 4 3 1 人。

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

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

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

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

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宗教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

[饮食习惯]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

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

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

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

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

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

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婚丧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服饰特色]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

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

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

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

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

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

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反映在恋爱婚丧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欢的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对歌“丢花包”,回族实行的无棺土葬和藏族实行火、水、天葬。

这些习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我国民族风俗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乐曲节奏悠扬、向以鼓钹、欢乐自在。

蒙古族牧民精骑善射,射箭、赛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达慕”大会的精彩节目,传统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来宝”,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哈萨克族的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绒圆高统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等等。

  满族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

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

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

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

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

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鲜族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

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

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

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

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

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

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

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

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壮族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

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

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

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

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陡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画。

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民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独具民族风格的壮锦久负盛名,远销国内外。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

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

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

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

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

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

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

“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

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

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

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

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

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

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客。

  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

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

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

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区。

他们善造梯田。

元江南岸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梯田内还养鱼,堪称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

  哈尼人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人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

妇女穿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圆帽。

哈尼人的住宅大多在山腰,依山势而建。

房屋多为土墙草顶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堆放杂物,中层住人存粮,下层关养牲畜。

  哈尼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

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

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有纹身的习惯。

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

住房是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

傣族信奉佛教,过去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才能还俗回家。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

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

宋末元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术,就是在黎族地区居住了40多年学到的。

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还盛产橡胶。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

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

男人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幨。

部分地区的黎族人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

黎族人喜欢吃水饭。

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族  “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

他们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

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

他们居住的是圆形的蒙古包。

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和东北三省等地区。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

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族很早就从游牧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

南疆干旱而温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

在盆地边缘和戈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族农业的一大特色。

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

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

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

饮食方面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

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他们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

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带,右侧佩挂小刀。

妇女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

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

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

哈萨克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

哈萨克牧民按季节转换牧场,春、夏、秋住圆形毡房,俗称“宇”,冬季住平顶土房。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进餐时,主人献上羊头,客人要将羊头右面颊上的肉***下来放在盘中,再***一只羊耳给座上的年幼的人,这是表示接受的礼节。

  藏族  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区,从事高原畜牧业。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过去,喇嘛教的上层人物与各地豪强结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

15世纪以后,尊崇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

以前,藏族地区实行封建农奴制,占人口95%的农奴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过着奴隶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作了主人,开始了民族的新生。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

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

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

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

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

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

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

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

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

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

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

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

雅美人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猪。

排诱人主要养牛。

歌曲(火苗)演唱者详细资料

我知道知道她叫格格

姓 名:琪琪格 别 名:琪琪格格 性 别:女 籍 贯:内蒙古 民 族:蒙古族 身 高:172cm 体 重:50公斤 专 业:声乐 爱 好:游泳、旅游; 政治面貌:团员; 指导老师:张莉; 出生年月:1984年1月1日; 毕业院校:内蒙古艺术学院; 喜欢的颜色:白、黄、蓝; 喜欢听的音乐:马头琴、爵士乐、拉丁音乐 学习经历: 1994年至1998年在内蒙古学校伊盟艺校学习舞蹈专业四年;1999年至2001年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学习;2003年至今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民族音乐。

获奖经历: ★《内蒙古晨报》形象代言; ★2004年环球洲际小姐内蒙古赛区获得冠军,进入全国十五强; ★在三宝剧作音乐剧《 金沙》扮演主要角色; ★在深圳十大楼盘形象电视大赛获得冠军; ★深圳“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赛获得十佳; ★在深圳华侨青年歌手大赛获得第一名; ★著名音乐家张兆祥老师内蒙个人音乐会担任主持人。

★在深圳欢乐谷艺术团当一名舞蹈演员并兼职主持和唱歌。

☆关于琪琪格 “我爱疯,我爱在草原上疯,我也爱静,爱在草原上静”,琪琪格双手托着尖尖的下巴,眨着大眼睛。

☆捣蛋鬼——琪琪格 琪琪格的家庭很普通,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父母是地道的牧民。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家庭给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

琪琪格从小就爱跳舞,当没有哈达高的时候就晃晃悠悠地跳着蒙古族舞蹈,给长辈们敬酒、献歌。

在她7岁那年,当地举行了那达慕大会,琪琪格竟夺得了歌唱类亚军,这让她高兴之余略带着遗憾,小小年龄的她站在舞台上掉下了眼泪,父母安慰她说:“你在舞台上虽然不是第一,但在爸爸妈妈的心中永远是第一。

” 琪琪格天生爱闹腾,7岁那年,她能站上千人大舞台,并且从容放歌,但在舞台下,她是一个十足的捣蛋鬼。

“我是孩子王,我也爱运动。

”琪琪格说,她当时是相邻几家孩子里最大的,义无反顾地当了“老大”,每天带领这些“兄弟”掏鸟窝打玻璃,偶尔会钻进老阿妈的毡房里偷喝牛奶,当然在走的时候会用冷水帮老阿妈填满奶罐子。

☆舞的精灵——琪琪格 11岁,一个童真、顽皮的鬼丫头,因为爱唱歌、爱跳舞,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走进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伊盟分校,主要学习舞蹈,在4年的艰苦学习下,获得过多项荣誉,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专业外的东西。

琪琪格对此作了自我总结,她认为这4年是她艺术道路的基础,也是她在唱歌道路上一笔昂贵的财富。

4年学习后,仅有15岁的她毅然走出大草原,到了深圳。

在深圳的两年,她并不是很快乐。

琪琪格说:“我这个草原小姑娘来到大城市里最愁人的是讲不好普通话,交流上有好大的障碍。

”除此之外,只有15岁的她无时无刻不想念远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妈妈、爸爸。

实在难受的时候就唱起家乡的歌,望着远远的山头,心里默默想着:山那边可能就是我的家。

17岁这年,琪琪格很难忘,因为她的艺术道路发生了变化。

由于她舞蹈训练的时候引起颈椎滑脱,无奈地和舞蹈说“再见”,然而她的成绩迫使她不能就这样走下舞台,在深圳的两年她在“深圳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赛”上荣获十佳及最具潜力奖,在“深圳 华侨城十佳青年歌手大赛”上荣获冠军,在“深圳十大楼业形象电视大赛”上荣获冠军,这些荣誉不是凭空而来,这是她多年艰辛的收获,虽然不能跳舞了,但她爱唱歌。

17岁这年也是她歌唱生涯的开始,她辗转从深圳到北京,走进了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学习流行音乐,这两年她有些低落,但一直在努力,在歌唱上有了进一步提高。

20岁的时候,她在父母的要求下回到了呼和浩特,专门请老师指导,但她的真正潜质也是这个时候被挖掘出来的——她适合唱民族歌曲。

就这样,她的艺术道路目标真正确立下来,民族歌唱让琪琪格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在呼和浩特的日子里,琪琪格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2004环球洲际小姐大赛”,并且在内蒙古赛区夺冠到厦门参加总决赛,进入十五强。

2005年,琪琪格走进了他们全家人向往的地方——中国音乐学院。

在这个音乐天堂里,她全身心投入,努力到最极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