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授党旗主持词

授党旗主持词

时间:2015-11-10 06:44

国民党四大元老是那几位如题 谢谢了

张静江 张静江(1877—1950),谱名增澄,名人杰,以字行,别署饮光、卧禅,居浙江吴兴(今湖州),祖籍安 张静江 徽休宁(今徽州),曾祖张维岳于康熙末年定居南浔,以经营蚕丝业和盐业起家。

自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结识后便开始从经济上给予支持。

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蒋介石均与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而蒋介石则称之为革命“导师”。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其父张颂贤以银10万两为张静江捐得江苏二品侯补道衔。

次年,任一等参赞随驻法公使孙宝骑赴法。

在法国结识孙中山,并为同盟会筹集和掌管基金,提供活动经费。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加入同盟会,资助孙中山在华南沿海一带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从巴黎回国。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失败后赴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

1914年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时,张静江为临誓人;同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部长,后在上海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1923年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次年1月,任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成员,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孙中山逝世后,和邹鲁等参加北京西山会议。

又应邀赴广州,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1926年1月当选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5月被选为国共两党联席会国民党代表,并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主席。

旋辞职,让位于蒋介石。

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席;10月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11月任民国浙江省政府主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美国,寓居纽约。

1950年9月3日在巴黎病逝,享年74岁。

编辑本段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28年4月至1940年3月首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16年12月至1927年7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1889年(光绪十五年)举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

1892年(光绪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光绪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1898年9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1年7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

1902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

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

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

1904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

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

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1916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

1927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享年73岁。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

其德足以化之

其学足以当之

其才足以择之

呜呼

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编辑本段吴稚晖 吴稚晖 吴稚晖(1865年-1953年),名脁,字稚晖,1865年3月25 日(清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阳湖县(今属武进县)雪堰桥。

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

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这时,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他闻讯后就在无锡崇安寺创办三等学堂响应变法,推行新教育。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吴稚晖开始觉悟“中国不能不学西方式艺”,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刺激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1901年3月,吴稚晖离开南洋公学,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

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

清政府十分恐惧,并派人捉拿吴稚晖、邹容、章太炎、蔡元培等人。

吴稚晖在亲友的劝说下连忙离开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后转赴英国。

1903年8月,吴稚晖抵达英国,他在英国为当地中国留学生排忧解骓, 在留学生中声望很高。

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在伦敦拜访了吴稚晖,这是两位革空家相见之始。

孙中山请他一起到老师康德黎家里吃饭,殷殷相待。

这年夏天,孙中山到日本,各个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成一个中国同盟会,以实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奋斗目标。

这年冬天,吴稚晖在伦敦加盟同盟会。

1907年,他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并组织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宣传革命。

巴黎《新世纪》与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东西相辉映。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崩溃已成定局。

孙中山由美国至英国,准备返回国内。

吴稚晖在伦敦为孙中山处理各种函电,共商建国大事,定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于伦敦唐人街首先悬挂。

孙中山临回国时,关照稚晖也要及早回国。

这样,吴稚晖在孙中山抵达上海3天后即12月28日也到了上海。

民国肇建,各派势力竞相争权夺利,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是争得不可开交。

孙中山非常重吴稚晖,要记他出任教育总长一职,但吴稚晖恰恰与一般人相反,坚决推辞。

此后直到孙中山逝世的10多年时间里,他所致力的就是提倡教育、科学。

1922年,孙中山组织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发生了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逃到永丰舰,返回上海。

吴稚晖得知这一消息,便从法国回国奔走于京、沪、奥间,劝陈炯明悔过讨贼,虽因陈炯明不听劝告而未成,但吴稚晖的一片爱国热忱和深入虎穴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

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北代誓师大会上,年过花甲的国民常元老吴稚晖将孙中山的遗橡和党旗国旗授给时任北代军总司令蒋介石,并臻词激劢全体将士。

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于台北,他死时遗嘱将其葬在金门附近海域以贴近大陆。

享年88岁。

编辑本段李石曾 李石曾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高阳人。

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

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在以保守著称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石曾是李鸿藻的第三子,6岁即熟读诗书,15岁从京城名儒齐禊亭习汉学,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1906年,他和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巴黎组织了世纪社,宣扬无政府主义。

同年,经张静江介绍,李石曾加入同盟会巴黎分会。

1911年李石曾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在天津,他和黄复生等组织了京津同盟会,出版《民意报》,在北方宣传和组织革命。

1912年李石曾和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

二次革命失败后,李石曾避往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北方陷于战火之中,中国的俭学生大都避往法国西南部,一进生活无着,处境艰难。

1914年李石曾与蔡元培、汪精卫等组织了留法西南维持会。

1915年6月,李石曾援引豆腐公司的成立,和蔡元培等一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号召留学生勤于工作。

俭以求学,用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

1917年李石曾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

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为赴法勤工俭学奔走。

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

1917年,他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

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

同年,他得到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经济支持,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了末代皇帝薄仪出宫。

11月5日,李石曾以民间代表身份参予其事,出任故宫财产清理保管委员会主席。

1926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李石曾任院长。

1927年4月,李石曾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多次开会密谋,鼓动和支持蒋介石反共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石曾又全力支持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反动政府。

抗战期间,李石曾在欧美从事外交活动。

1948年他回国任总统府资政,1949年以后去瑞士,李石曾后于1956年定居中国台湾,1973年过世,葬于台北阳明山,终年92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