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子夜鸮txt百度云
子夜鸮txt百度云 链 如果觉得不错,求纳因为网盘容易抽如有疑问,对这个回答满专的话,求个采纳欢迎继续提问~选择普通下载即可,谢谢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欢喝米酒。
回答者: 超级加无敌 - 试用期 一级 3-4 19:43藏族的风俗习惯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
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
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
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
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
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
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
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
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
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
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
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回答者: 糖果变形 - 魔法学徒 一级 3-5 15:12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
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
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
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
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
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
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
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
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
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
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
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
禁食猪、驴、骡、狗等肉。
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
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
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
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
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
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
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俄罗斯族有1万多人。
新疆占59.8%,主要居住在伊犁、阿勒泰等地。
内蒙古占32.4%,其余分布在黑、辽、京等省市。
18世纪以后陆续从俄国迁来。
俄罗斯族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使用俄文。
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和园艺、养畜、养蜂业等。
生活习俗、服饰等基本上与独联体俄罗斯民族相同。
多信东正教。
民风勤奋。
不少人在邻邦俄罗斯有亲戚。
鄂温克族近3万人。
内蒙古占88.8%,主要聚居区在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余分布在黑龙江和北京等省市。
鄂温克族曾有索伦、通古斯等称谓。
鄂温克是本民族自称,为通古斯语大山林中的人们之意。
民族种源与北魏时黑龙江上中游的室韦及唐代贝加尔湖东北林区的鞠部落有渊源关系。
牧区通用蒙古语文,农区通用汉语文。
饲养驯鹿有经验。
宗教信仰萨满教为主,有的残存着对熊的崇拜。
鄂温克人好客,口头文学丰富,民歌悠扬,舞蹈豪放。
苗族740万人。
贵州占49.8%,主要聚居在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湘、滇、川、桂、鄂等省区。
苗族过去因居地、服饰不同而有不同称谓。
新中国依照人民意愿,统称苗族,是古代“南蛮”的后裔。
尊奉始祖蚩尤,为我国古老民族之一。
封建王朝时期有的苗区尚为中央政府管辖不了的“生界”。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多通用汉语汉文。
1956年创制的拉丁拼音苗文字正普及使用。
苗族的刺绣、蜡染、剪纸和首饰制品,绚丽多彩。
苗族的飞歌、芦笙舞享有盛名。
苗族祀奉祖先,崇拜自然。
苗族节日多,主要有十月苗年和纪念民族英雄亚努的四月八。
壮族1549万人。
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1.3%)及滇、粤等省。
壮族由古代百越民族发展而来。
自称布壮,原汉译为僮,1965年改为强壮的壮。
壮族历史上出现了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将领萧朝贵、右江人民革命领导者韦拔群等杰出人物。
1955年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壮乡源于秦汉的铜鼓、岩壁画和源于唐宋的壮锦很有名。
壮族民风兴尊老祭祖、热心公益。
民间喜对唱山歌,三月三歌墟远近闻名。
中元节是壮族地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
京族近2万人。
广西占86.9%,主要聚居北部湾内京族三岛上。
其余散布在黔、粤等省。
京族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按本民族意愿称京族。
京族有本族语言及土俗字,但很早以来就通用汉语文。
主要从事渔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宗教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京族青年男女喜对歌,舞蹈有跳天灯,民族乐器独弦琴音色悠扬。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
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
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
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
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
牧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
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
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
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
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
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
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
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
大门多朝南开。
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
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
,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
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
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注重礼节。
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
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
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
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
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
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
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
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
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
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
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
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
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
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
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
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
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
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
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新疆生活习俗
回族使用汉语汉文,其语言基本上保持西北各省方言特色,由于地缘与宗教关系,还夹杂有塔城方言和少量阿拉伯、波斯语,以及维吾尔、哈萨克词语及宗教词汇。
有些回族人兼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
饮食:回族人只食牛、羊、驼、鸡、鸭、鱼肉,家庭日常饭食,一般有蒸馍、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揪片(汤面)等。
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烩 面、炒面、凉粉、面皮子、粉汤、清汤牛(羊)肉面、酥馍、麻花等独具风格。
回族喜欢饮茶,各家都备有茶具,来客则以盖碗盅沏茶并加方块糖。
婚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一般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及伊斯兰教其亿民族通婚,但回族男性可娶非伊斯兰教女性为妻。
哈密回族男性娶非伊斯兰教女性为妻的较多,回族女性嫁给非伊斯兰教男性的一般较少,回族女性嫁给非伊斯兰教男性的一般较少。
如果回族与非伊斯兰教的人成婚,一般要求非伊斯兰教一方履行“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的约束,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在旧社会的宗教上层人士、地主、富商等阶层中,一夫多妻现象并不鲜见。
伊斯兰教义规定一个男子最多可娶四个妻子,在多妻家庭中,无妻妾之分和大小之别,多妻家庭的丈夫,一般在一个妻子处住3天,在这3天中丈夫吃穿均由所住的妻子负责。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一夫多妻制被完全取缔,现在回族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度。
回族婚嫁也讲究门当户对。
旧时回族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包办,没有父母的由兄长包办。
回族民间有的在订婚前也征求本人意见,但不起决定作用,一般姑娘羞于起齿,只得听天由命。
当今回族民间自由恋爱的越来越多,但仍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按照传统的婚姻习俗办理婚姻大事。
新中国成立前,子女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做主,姨表、姑表近亲结婚较为普遍。
从订婚到结婚,聘礼繁多。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包办、买卖婚姻,提倡自由恋爱,但仍保留某些旧婚姻礼法。
男女恋爱后,仍要由男方差媒人提亲,送“开口礼”(糖、茶、核桃、枣各一包,又称四色礼),女方留下礼品便意味着同意成亲,便可送大礼、会大亲(双方家长互相邀请),领取结婚证书,订日子完婚。
成亲时,在农村有请阿訇念“尼卡哈”(结婚词)的习俗。
3天“回门”,女方父母和亲戚还要在新娘、新郎临走时赠礼品。
回族反对离婚,认为离婚是一种罪恶。
在哈密回族中,如果一方连说三次离婚,这个婚姻就被认为是死亡了的婚姻,另一方必须同意离婚,连复婚的机会也没有了。
丧葬:回族人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施行土葬。
一般晨亡午葬,午亡次日晨葬,葬礼简朴 。
节庆:回族主要传统节日有“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
和 “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
其他习俗:回族青年见了老人要问好、许对长辈恶声浪气;宴请安,言谈要和蔼,不允席上,老人坐上方,老人先动筷;行路,让老人走在前面。
回族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马肉非禁食,但许多回族也不吃;此外,还忌食残暴的、巨齿的、形奇状陋的、吃生肉或同类相食的凶禽猛兽,以及动物血。
哈密回族节日习俗:回族每年要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3个大节。
除3个大节外,哈密回族穆斯林还过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3个小节以及盖德尔夜、白拉台夜2个纪念日。
开斋节是哈密回族对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习惯称呼,也称肉孜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归真的纪念日。
相传,穆罕默德生于伊斯兰教历前51年3月12日(571年4月21日),逝于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632年6月8日)。
因为穆罕默德的诞生和归真巧合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回族合称“圣纪“,同时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归真,而国外一些伊斯兰教徒都把这一天定为圣诞节,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庆贺。
法图麦节的时间在斋月开始后的第14天,即伊斯兰教历9月14日,为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伊斯兰教的四大哈里法之一阿里的妻子,名叫法图麦,故为法图麦节。
阿舒拉节在伊斯兰教历正月10日举行。
阿舒拉,希伯来文,意为第10天。
登霄节,登霄,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
因伊斯兰教是回族的全民性宗教,在长斯的宗教活动中,这些宗教纪念活动,已完全演变成为民族的节日习俗。
尽管回族使用汉文,讲述汉语,但它不像其他使用汉语少数民族,一不过汉族人的春节、中秋节之类的汉族节日,二不像汉族人那样纪念先贤如屈原等先贤节日。
回族人的节日,完全蕴含着伊斯兰教的浓烈气氛,由此可知,伊斯兰对回族人影响的深远。
白拉台夜,白拉台,阿拉伯语,意为赦免。
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夜晚,为白拉台夜。
盖德尔夜,伊斯兰教历9月27日夜晚,即为盖德尔夜。
回族饮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饮食要清真。
哈密回族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花样繁多。
例如凉拌牛肉、热羊蹄、腊羊骨头、麻辣鸡、粉汤、羊羔肉、凉皮子、油塔子、黄面等等都是哈密回族的风味小吃,制作精良,历史悠久,富有独特的回族风格。
回族家庭饭食,一般有拉条子、揪片子、面要、哨子面、大米饭、抓饭、蒸馍、香豆花卷等,菜肴有炒菜、烩菜、凉拌菜等,回族节日食品除各种各样干果外,油炸馓子、各种油果、油饼、香酥条、木梳旦旦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回族清真糕点,有大八件和小八件,以及品种繁多的饼干、桃酥、浆米条等等,共30多个品种,深受哈密各族人民欢迎。
大、小八件也称什锦点心。
所谓大八件、小八件,是指点心的馅是由八种原料配合的,点心块大一点的叫大八件,小八件重量一般为50克,或75克左右。
哈密回族的茶俗,饮茶,是哈密回族人生活习俗之一。
在一般家庭中,茶料以茯砖茶为主,辅以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等。
哈密回族居住习俗:哈密回族一般都是围绕清真寺,形成一个独立的聚居区,清真寺是回族人生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回族清真寺互不隶属,不管清真寺的大小以及坊民的多少,每一个清真寺,都是一个独立的宗教活动单位,即一个独立的回民活动中心。
哈密回族服饰服饰习俗:哈密回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头饰上,男人们喜戴白色圆帽,一种是圆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
讲究的人要在帽顶和帽围绣上花饰,图案多为花卉,也有一些几何图案。
回族妇女喜戴盖头,老年妇女的盖头多为黑色,庄重高雅;青年妇女的盖头多为绿色,清新美丽。
哈密回族偏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祥和、纯洁的象征,婴儿要用白布包裹,成年人穿白衬衫,戴白帽,无常后要用白色克番。
哈密回族命名习俗:回族了除了一个官名外,都有一个经名。
官名一般是请有文化的人起的,不举行什么仪式,有的孩子在上学时才起官名,由于回族长期以来受到汉文化熏陶和儒学的影响,很重视官名的用字,所以在哈密的回族中,官名重复的相当多。
哈密回族见面礼与待客礼俗:互相见面,互致祝安词,已成为哈密回族人的良好习惯。
谚语“回回见面三分亲”,就十分显明的反映了哈密回族这一良好的习惯。
据说在穆罕默德传教的时候,互祝“色俩目”的习惯就已普遍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