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江西南昌回娘家主持词

江西南昌回娘家主持词

时间:2015-02-26 19:30

出嫁女回娘家聚会在会上怎样发言

说点让大家开心的话

谁能告诉我真实的朱元璋的马娘娘的什么样的人吗

朱元璋皇后马氏,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宿州人。

母亲郑媪,早死,父亲马公。

朱元璋称帝,他们作为已故椒房贵戚,也没有留下名字,可见是极普通的人家,不为人所知。

马公与濠州人郭子兴友善,把女儿托给他,马公死,马氏成为郭子兴养女。

马氏人很聪明,又好学,在子兴家识字读书,尤其喜好诗。

又会做人,与养母张夫人处得非常融洽,为养母所喜爱。

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到郭子兴麾下当亲兵,子兴赏识元璋,将马氏许配给他。

这对新人,男25岁,女21岁,年龄、身世都很般配。

马氏婚后,对家庭生活的安排,对于各种人际关系处理都很得当,深得丈夫的欢心和敬重。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马皇后画像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

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不快。

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

有一次,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心痛丈夫,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明史·高皇后传》),可见这对青年伉俪感情的深厚。

平时马氏对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自不必说了。

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马氏在家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至有时自己饿肚子。

这些事朱元璋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向大臣讲述,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

据《明书》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

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明书·懿文皇太子纪》)。

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

马氏自奉节俭,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马后就命用旧料织治,做成盖被、巾褥,送给孤寡老人。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

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

马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这时劝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

这一事例说明马后保护了亲属正当权益。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

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

事实上马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

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

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

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

她也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

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

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

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宋濂画像命妇入宫朝见,马后以家人礼来接待,给人以温暖,对朝臣的家庭也给以关心。

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马后知道了,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

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元璋要处他极刑。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

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

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后的劝告。

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

听了这番话,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

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

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元璋接受了,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

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明初有个商人沈万三,是“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董谷《碧里文存》),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由他出资修筑。

又据说沈万三要求出钱犒赏军队,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普遍犒劳吗?他不知收敛,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

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激恼了君主,要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

对此,马皇后劝解道: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

元璋听了她的话,免沈万三一死,把他流放到云南。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

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

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

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

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

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岁。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

当朱元璋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料理得妥切,与人关系融洽。

她能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

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

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

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的确,在封建时代,她是贤妻良母的典范,是“母仪天下”者中的佼佼者。

她帮助丈夫成就帝业,谏止丈夫的败政,料理好家中、宫中事务,造成家庭和睦的局面,她对于朱明王朝、对于朱元璋的家庭都作出了贡献。

封建时代称颂她,有其道理,但是我们从马皇后身上,也看到古代女子悲惨的一面:她生活的一切就是为着丈夫,丈夫也就是她的生存价值;她没有个人的意志、爱好,没有男人那样的事业,没有个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在那个时代,贤妻良母与女子做独立的人绝然对立,而且只能是前者,社会不允许她与丈夫做对等的人。

那时,贤妻良母就意味着妇女为丈夫、儿子牺牲自己,生活失去了多少意义!?时代变了,再宣扬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用那个标准要求妇女,与妇女的解放背道而驰,至少是容忍摧残妇女的封建道德的存在,对现代妇女就太残忍了

领袖 资料

马皇后1331-1382)安徽宿州人族,“有智鉴,史”,她早年丧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

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

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

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

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

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

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

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

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

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

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

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

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

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

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二岁的马皇后病逝。

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

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

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不快。

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

有一次,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心痛丈夫,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明史·高皇后传》),可见这对青年伉俪感情的深厚。

平时马氏对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自不必说了。

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马氏在家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至有时自己饿肚子。

这些事朱元璋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向大臣讲述,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

据《明书》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

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明书·懿文皇太子纪》)。

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

马氏自奉节俭,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马后就命用旧料织治,做成盖被、巾褥,送给孤寡老人。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

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

马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这时劝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

这一事例说明马后保护了亲属正当权益。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

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

事实上马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

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

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

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

她也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

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

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

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宋濂画像命妇入宫朝见,马后以家人礼来接待,给人以温暖,对朝臣的家庭也给以关心。

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马后知道了,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

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元璋要处他极刑。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

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

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后的劝告。

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

听了这番话,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

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

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元璋接受了,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

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明初有个商人沈万三,是“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董谷《碧里文存》),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由他出资修筑。

又据说沈万三要求出钱犒赏军队,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普遍犒劳吗

他不知收敛,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

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激恼了君主,要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

对此,马皇后劝解道: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

元璋听了她的话,免沈万三一死,把他流放到云南。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

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

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

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

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

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2岁。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

当朱元璋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料理得妥切,与人关系融洽。

她能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

  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

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

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石秋杰的先进事迹

历史文化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

秦代置县。

  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

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

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编辑本段文化  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

“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  根雕、金坛刻纸、梳篦、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

  风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时节“尝三鲜”   二月十二“花朝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冬至大如年   “岁朝春”与“踏双忙”   “送灶”与“接灶”   “三尸神”与“掸檐尘”   “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著名人物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

有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季札,《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陈济,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和思想家龚自珍。

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

  近现代直到当代,《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李伯元),“常州三杰”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一批政治领袖和革命家辉映史册;实业家盛宣怀、刘国钧,语言学家赵元任,数学家华罗庚,史学家吕思勉,医学家吴阶平、李宗恩、李宗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歌后周璇,油画家及美术教育家李宗津,西画家李毅士(李祖鸿),书画大师刘海粟等名贯中外。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常州籍院士有56名。

在全国位列第4。

  有苏轼,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

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

……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

”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至今常州仍有苏东坡终老地腾花旧馆。

  近代人物中,尤以常州三杰最为有名:  瞿秋白  (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

江苏常州人。

早年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

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访。

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

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张太雷)。

曾先后出席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

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参与制定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

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7月去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

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

主编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曾将为陈独秀等人压制和拒绝发表的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

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

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在苏联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量论著,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著作。

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

1931年夏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反击国民党文化的“围剿”,系统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普列汉诺人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翻译了苏联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

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还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

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省长汀县被捕,6月18日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纪念馆坐落于江苏省常州市延陵西路188号,于1982年3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

于1985年6月18日瞿秋百同志英勇就义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恽代英  字子毅,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之家。

父亲是未能补实缺的清朝八品官,出身士宦之家并颇有旧学根底的母亲一起,从小便督促他学习古文和诗词。

后来他上了新式小学堂,因文才出众被老师誉为“奇男儿”,并接触到西洋新学和民主思想,崇拜维新思想家梁启超、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自勉,决心冲破封建思想樊笼。

  1913年,恽代英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15年进入文科中国哲学系学习。

这一年,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问世,恽代英读后欢呼这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并向其踊跃投稿。

1917年,他在武汉发起组织进步团体互助社,1920年,又创办了利群书社,成为在长江流域宣传新思潮的重要阵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恽代英便申请加入。

同年秋,他入蜀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引导大批青年出川参加革命。

1923年,他赴沪执教于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并于10月间同邓中夏一起创办了共青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其发行量迅速增至3万份,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青年杂志。

恽代英在该刊发表过一百多篇文章和几十封通讯,成千上万的青年正是手捧这份杂志并呼唤着“代英”的名字,奔赴黄埔军校、去寻找党团组织。

  1926年初,恽代英到广州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并兼中共党团书记,在校内与周恩来并列为最受欢迎的演讲人。

1927年初,他赴武汉主持中央军校工作,并成为精神上维系全体进步师生的核心。

同年5月,在党的五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7月间赴南昌参加组织起义。

当张国焘赶来阻挠行动时,平时待人一向和善的恽代英拍案而起喝道:“如果你再动摇人心,就要打倒你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受挫后,恽代英乘小舟飘到香港。

12月中旬广州起义爆发时,他担任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其间发布的政纲、宣言、告示等多是经这位大手笔挥就。

失败时,他在指挥部大楼中坚守到最后,因同志们都劝他潜伏下来写暴动史才被迫离开,潜往香港。

  1928年秋,恽代英被调到上海,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后调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协助部长周恩来工作。

1930年初,他曾前往闽西苏区视察,高度评价了朱毛红军长期游击战争的经验。

同年5月,他在上海的工厂前偶然被捕,押转南京途中有些黄埔毕业的国民党军官认出了他,出于钦佩之情却相约不指认。

在狱中,恽代英看到囚粮夹着砂粒和脏物,便不顾暴露的危险出面领导难友斗争改善了待遇,同时还编写了一本解释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的工人读本。

1931年4月,他被叛徒出卖而暴露身份,第二天便英勇就义。

  恽代英纪念广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小河镇。

2005年11月20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张太雷  1898年6月生,江苏常州人。

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学习。

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

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与邓中夏到长辛店组建劳动补习学校,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

后到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春赴莫斯科,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

多次陪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张太雷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曾任青年团中央总书记。

  在复杂的斗争中,张太雷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他主张武装工农予以反击。

1927年参加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坚决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

9月到潮(安)汕(头)组织群众接应南昌起义军。

11月到上海中共中央参加制订广州起义计划,下旬回广州主持武装起义准备工作,兼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陆军委员。

12日,遭敌袭击时牺牲,时年29岁。

临终,他向战友们嘱托:要和敌人战斗到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张太雷故居位于清凉路子和里3号,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