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彝族舞曲》的节目串词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于1960年根据云南彝族民间音调编写。
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扩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
下面我们就请出XXX为我们演奏《彝族舞曲》
琵琶独奏《彝族舞曲》的主持人串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一起和大家共同分享有关彝族的起源、民俗等知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看
那跳动着的火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众所周知,火焰是彝族的图腾,它是彝族的象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无数,同时这也造就了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是中华民族之中一员,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像燃烧着的火焰,因为,我就是彝族人民中平凡的一员。
在下面的内容里,我将会为大家讲述彝族的起源、民俗、发展和彝族精神的有关历史知识,如在讲述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大家给以批评,谢谢
一、 彝族起源 彝族的先民,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汉时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为名。
东汉时的“叟”也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
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以后被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
一支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代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
另一支是以四川凉山地区北部乌蛮的彝族为代表。
他们没建立过国家,而是首先联合成部族,再由部族发展成民族的。
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内,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砻(long)江支流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以及云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及滇西的华坪、宁蒗(lang)、永胜等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的地区,贵州的安顺、毕节两地区,广西的隆林、睦边两县。
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差,绝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复杂的高山,有的属于高寒山区,平坝和河谷地带很少。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二、彝族民俗风情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毡。
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
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
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
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彝族崇拜虎,尚武,喜欢喝酒。
火和虎集中反映了彝族原始宗教的意识。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接下来,我讲述一下彝族的节日。
彝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
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而火把节,则是彝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彝族火把节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
地上的一们叫包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跳定胜负。
恶魔斗输后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的庄稼。
包聪又集合起人们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对于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姚县赵家店红山脚下彝族寨子有个聪明美丽、贤惠善良的姑娘诺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查倾心相爱着。
这一年,阴险狠毒的山官头人魔哈选女作怒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诺娜为妾。
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胜强,以精湛的技艺战胜了险恶的魔哈老爷,魔哈恼羞成怒,用巫术轰裂了土猪梁子,阿查不幸堕落深渊。
后经众乡亲搭救才脱险。
在阿查遇难的时候,诺娜姑娘险遭魔哈魔掌。
魔哈带领兵丁把诺娜的家团团围住,要抢诺娜成亲。
为了免遭贱踏,诺娜越悬崖绝壁,离家逃走,寻找阿查,在红山悬崖,她终因气力耗尽累死在悬崖之下,诺娜的身影永远显映在悬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称。
阿查被众乡亲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计直奔诺娜家;只见诺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杀。
阿查怀着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丛山峻岭,最后才发同诺娜留在红崖上的白色身影。
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与诺娜同归。
众乡亲前往劝阻,从崖边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复仇的办法。
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乡亲们高举着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烧了魔哈宫殿,烧死了罪恶的魔哈。
为诺娜报了仇,为众乡亲解了恨。
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们都要点燃起松明火把,用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烧死蚊虫;驱邪除恶,以示吉祥幸福;同辈人互敬火把,烧掉“祝崇”,以示清洁平安。
然后举着火把把田间地头,挥舞引蛾,扑灭害虫。
巡游之后,将火把插在田头地角,村前开阔地带,男女青年就围着火把跳起欢快的“左脚 ”,老人们围着坐火塘,打开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三、彝族的发展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云南彝族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云南的绝大部分县市里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区、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一九五零年初,彝族地区获得了解放。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积极投入清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狠狠打击国民党残余部队特务和反革命恶霸,巩固了人民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
为了清除边疆彝区的残匪,党和政府曾在彝族人民支持下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同时还在彝区发放大量农贷和救济粮款,恢复生产,初步改善了人民生活。
为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零年派出了中央民族访问团,他们深入彝族山寨,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加强了民族团结。
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国家宪法,彝族人民实现了区域自治,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彝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干部茁壮成长。
以州县成立的时间为序,云南彝族自治地方共有以下十一个(括号内为成立时间):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18日) 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 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年5月12日)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年5月18日) 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年9月20日)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S6年11月9日) 路南彝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 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11月27日)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79年12月20日)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四、彝族精神 我们都知道,精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一般反映在文化遗产上。
文化遗产毕竟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先留下的财富。
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作品,这些作品数以万计,其中较著名的有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吾查、买查》等。
也有情浓意切、故事情节优美动人的文学珍品,如《阿诗玛》、《阿细人的歌》、《梅葛》等,历来深受广大彝族人民的喜爱,现许多彝文作品已翻成汉文出版。
《阿诗玛》还翻成十几种外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彝族的精神说清楚,的确是件难事。
因此,我只能简要的说这么一点皮毛,还望大家见谅
总之,火焰与彝族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有火焰的地方,就是我彝族精神所在的地方;只要我彝族精神所在的地方,就有我中华民族精神所在。
因为,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是一体的
看
那跳动着的火焰。
那是我彝族之魂魄,是我彝族之精神所在,是我彝族生生不息的见证。
在那跳动着的熊熊烈火中,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是否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悍生命力,是否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之魂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让我们凝聚五十六个民族的伟大力量,一起携手共创祖国的美好明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举“开拓、发展、进取、进攻”的伟大旗帜,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世界上一切友好的国家共同建立世界新秩序,共同维护人类美好的家园
谢谢大家
有关09年感动中国李桂林卢建芬事迹的演讲稿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李桂林、陆建芬 (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
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
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
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
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峭壁上的“夫妻学校”——记李桂林、陆建芬感动二坪的16个瞬间 关于青春,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说:“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高尔基认为:“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对汉.源人李桂林而言,他同妻子陆建芬耗尽16年青春、坚守大渡河峡谷二坪村小学,为边远彝村所做的一切,是他们人生“一部绚丽的乐章。
” 为了一个承诺 1990年,四川省甘洛县乌史大桥乡党委、政府决定恢复停办已10余年的二坪村小学,让当地的孩子重新获得受教育机会。
跟大渡河峡谷其它彝族山寨一样,二坪村山高路险、交通闭塞,群众生活非常艰苦。
李桂林说,当时“由于公办教师调不去,当地又找不到识字能教书的,因此只好到外地去聘请,但都因二坪条件差、工资低,彝族娃儿不好教而拒绝,有的被‘路’吓退。
乡村领导非常着急,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四处打听,八方查访,终于找到我。
”这年25岁、高中毕业的彝族青年李桂林,出生在四川省汉.源县乌斯河镇,1985年曾被本镇一所村小聘请,当代课老师。
由于工作上认真负责、成绩突出,李桂林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二坪”是大凉山最边远、最艰险的彝族山寨,位于大渡河峡谷海拔约1800米的悬崖上。
从李桂林家去二坪村,首先要徒步到乌斯河,再沿大峡谷下行,过简易吊桥、穿田坪彝乡,攀上令人眩目的五道云梯才能到达。
二坪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让山外人望“路”生畏,自然阻断了本地与外界的联系,形成经济文化落后,社会治安恶化的局面。
就在李桂林上山的前3月,该村发生了一起特大凶杀案,罪犯一连杀死6人、杀伤2人,造成震惊州、县的特大恶性刑事案。
事后究其根源,身为党员、副村长的木基叶子缺少文化,不能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最终酿成惨不忍睹的悲剧。
当年快开学时,李桂林对父母撒了善意的谎言“我去看看,如果路实在太险,条件实在太差,马上回家。
说话算数
”父母答应了。
他跟对方来人一起,走过晃荡的索桥,攀上令人生畏的天梯,心中有胆怯、有后悔,为了兑现自己投身山区教育的诺言,李桂林手脚并用,终于爬上了二坪村。
听说老师到来,二坪山村沸腾了,同时惊呆了初到这里的李桂林。
“此时,一幅凄凉的景象映入我眼帘:老大爷们光着脚,披着毡子,叼着烟斗;老大娘们披着羊皮,背着孩子,衣服破烂,袒胸露乳;七、八岁的孩子不论男女,大都光着屁股,晒得黝黑发亮;住的大都是茅草屋……”李桂林说:“一股莫名的心酸让我落泪,大家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
即将进入21世纪,我们的同胞还如此贫穷落后,在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决心。
” 高崖上的坚守 停课十年的二坪小学,校舍破旧、门窗残缺,甚至还有用山竹编绑、牛粪草灰糊抹的篱笆房,在这里,李桂林开始他二坪的教学生涯。
由于停课时间太长,很多适龄儿童未能入学,1991年急需招进一班新生,学校再次面临缺少老师的困难,乌史大桥乡党委、政府把找老师的艰巨任务给了他。
整个暑假,李桂林为找老师,几乎跑遍汉.源,对方有的嫌工次低,有的说彝族娃儿不好教,有的被山“路”吓退,甚至有人讥笑说:“没人敢去,你只有去请探险家……” 快开学了,李桂林心急如焚,只好动员妻子陆建芬(懂彝、汉语)去二坪代课,妻子是深明大义,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不顾山高路险、带着孩子的困难,答应了他的请求。
父母知道这事,大发雷霆:“你甘愿去受苦,我们管不住。
现在你竟然要把妻儿也带上山,如果在悬岩木梯上出了事怎么办
遇上孩子生病怎么办
二坪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孩子到那里会长什么见识
在那多见猴子少见人的地方,还不把他也教成了猴子
”李桂林回忆说:“岳父知道此事后,主动跟我父母做工作,他说‘我也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师,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坪条件很差,娃娃们又不懂汉语,更需要我们本民族的老师去教。
建芬是我的女儿,我比你们还心疼’”。
这就样,双方父母达成一致意见,李桂林完成了由一人到全家扎根二坪的扩展。
从此,陆建芬背着才两岁的大儿子到二坪开始了相夫教子、教学育人的工作,学校就成了他们的家。
然而这个“家”穷的一张床也没有,他们一家三口挤在村民家小屋窄床上,苦不堪言。
二坪气候恶劣,生活条件极差,每年9月开始下冻,次年3月还有冰雪,常刮狂风。
李桂林介绍说,“村里水、电、路不通,村民运输货物全靠人力,人畜饮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背,照明用煤油灯。
一些贫困户在晚上推石磨、煮饭时,只能点竹棍照明。
吃的主要是玉米馍,洋竽坨,酸菜汤。
现在还有终年披羊皮、穿草鞋甚至赤脚的。
盖的是破旧棉被或羊毛毡,住的大都是低矮的土木房或篱笆房,现在还有几户茅草屋”。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坚持下去,很不容易
李桂林、陆建芬坚持下来了,在二坪一呆就是16年。
校舍墙体已被泥石流冲垮,他们和村干部一起带领群众补旧墙,翻房瓦,请木工修桌凳、修黑板、做门窗。
1998年,已是乡人大代表的李桂林,就“修复危旧校舍”一事提起提案并引起重视。
此后他们夫妻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向乡政府报规划、报预算,上山找沙子,出差买建材等,自贴车旅费等400多元,没在学校报销一分。
并利用早、晚和星期天义务参加劳动,手上磨起大泡,乡干部开玩笑说:“二坪村把你们当民工了……” 他们夫妻配合村民,从山顶背沙子、从大渡河边背水泥和石灰,经过千辛万苦,一座崭新的水泥砖混小青瓦房于2000年1月竣工,校舍、厕所仅花10800元。
很多领导和群众评论:这所学校是全县乃至全州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中,花少钱做大事的一个先例。
藏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在背后诽谤和议论他人短处;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澡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
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
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
客人平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
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你是不是要写8年级的<政治>呀?
少数名族节日的来历
壮族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此俗现已淡化。
侗族 姓氏节 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
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
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
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
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
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
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
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侗年 侗族传统节日。
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
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
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
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
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
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
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花炮节 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
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
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
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
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
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仫佬族 走坡节 仫佬族青年传统社交节日。
又称坡节、坡会。
坡会又称后生节。
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择日举行。
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
初次相会对唱《相逢歌》,告别时,互赠毛巾、布鞋等随身带的小礼物;二次对歌相逢,彼此称“双”;第三次相逢对歌改称“旧”。
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
现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赛、下棋等活动内容。
水族 端节 水族传统节日。
水语叫“借端”。
端节原先是在统一的日子里大家集中在一块过的,后因人员过多,住地分散,为便于过节时互相往来,互相庆贺,经协商,定于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农历八月至十月)间第一至第七个亥日分期分批过节。
习惯上是长房住地的人先过,晚房后过。
节期忌晴,以有雨为吉,预兆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广西水族不单独过端节,与当地的壮族、汉族一道过春节。
卯节 南丹、河池等地水族传统节日。
又名借卯。
每年夏收夏种大忙后,人们选一个卯日来庆祝丰收。
青年男女赶“卯坡”,寻找自己心爱的伴侣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彝族编辑 开年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
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
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
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护林节 彝族传统节日。
亦称忌欢节。
流传于隆林、那坡县部分彝族区。
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
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护它们茁壮生长。
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
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跳弓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
亦称跳公节。
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
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
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
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
北宋始有该项活动。
分大跳和小跳。
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
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
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瑶族 盘王节 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
亦称“做盘王”、“跑盘王”、“还盘王愿”、“还祖公愿”。
各地节期不一。
一般秋收后举行。
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通过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
相传,盘护为评王击败高王,娶评王三个公主为妻,被封为盘王,生育6男6女。
后盘王上山打猎,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
后人为了纪念盘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击鼓庆祝。
由于时值秋收后进行,含有庆丰收意义。
达努节 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
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
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
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
时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
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
鸟节 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
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糍粑,挂到树上喂鸟,并烧香祈祷,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彝族的吃穿住行特点是什么
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食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茶,以酒待客。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节庆: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等。
彝族十八月历就是将一个月分为二十天,一年分为十八个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
一个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称。
一年十八个月的专名为:1月风吹月;2月鸟鸣月;3月萌芽月;4月开花月;5月结果月;6月天乾月;7月虫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鸟窝月;11月河涨月;12月虫鸣月;13月天晴月;14月无虫月;15月草枯月;16月叶落月;17月霜临月;18月过节月(过节终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
一个月二十天的名称为:1、开天日;2、辟地日;3、男子开天日;4、女子辟地日;5、天黑日;6、天红日7、天紫日;8、火烧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芦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寻觅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宽日;20、地缩日。
由于彝族十八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