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满江红》诵读主持词

《满江红》诵读主持词

时间:2016-02-27 01:57

《满江红》的串词怎么写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救国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而甘抛头颅、洒热血,风波亭中那一曲高歌让中国人永远为之热血沸腾,下面请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如何朗诵满江红—励志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①凭:倚靠。

②潇潇:急骤的雨声。

③等闲:轻易,随便。

④靖康耻: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占汴京,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史称靖康之耻。

-------------------------------------------------------------------------------- 满江红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 岳飞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绍兴十年 (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

但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

后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

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编。

-------------------------------------------------------------------------------- 满江红赏析一: 满江红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侍从头、收拾旧山河”。

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

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

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

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

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

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 满江红赏析二: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激情喷涌,震撼人心,已和岳飞的名字连在一起,并成为千古绝唱。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余嘉锡、夏承焘为代表,认为《满江红》不是岳飞真作,疑为明人所伪托。

此议一出,曾在60年代初,80年代初,掀起两次争论。

怀疑《满江红》词非岳飞真作的看法是: 其一,岳珂所编《金佗粹编》、《鄂王家谱》都没有收录《满江红》词。

而且在明弘治间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之前,从未见到过此词在世间的流行。

(按: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立于杭州岳庙内,时间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

) 其二,认为此词很可能是那位在贺兰山大破鞑靼的将军王越所作。

王越是一位老诗人,是一位有文学修养的大将,身份和岳飞很相似……这词若不是他作,也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夏承焘语) 其三,怀疑论者还在词中提出三十功名尘与士,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不可能在自己的词作中引用自己的典故。

提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贺兰山在西夏,岳飞没有经历过的地方,不可能在词作中使用这样的词语等。

认定《满江红》词是岳飞所作的专家学者有邓广铭、王瑞来等。

他们的论点: 一是认为《满江红》表述的思想感情和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和他被《金佗粹编》收录的若干题记、诗词中的情感、风格基本一致,说岳飞写不出这样的词作是站不住脚的。

二是从汤阴岳飞庙发现王熙天顺二年(1458年)所书《满江红》词碑,早于赵宽所书《满江红》碑44年,可见有人说赵宽所书此词(收在明嘉靖十五年徐阶所编《岳集》)之前,未曾见过此词出现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至于说《满江红》可能出自王越之手,更属无稽之谈。

王越生于1423年,他先后在西夏与敌军交战的年代最早是成化八年(1472年),最迟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而王熙所书《满江红》词是天顺二年(1458年),所谓那位在贺兰山大破鞑靼的将军王越……和岳飞很相似云云,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三是说,明以前,尤其是元人杂剧不曾引用《满江红》中语句,那么元人杂剧的《岳飞破虏东窗记》第三折中有《女冠子》一词: 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似天怀抱激。

功成汗马,枕戈眠月。

殿取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空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

由此可见,曲作中有的用了《满江红》词的全句,有的句子是演变而来,怎能说这不是明代之前就有《满江红》词流传的证据。

至于说岳珂《金佗粹编》未收,就否定《满江红》为岳飞所作。

邓广铭说,那首《驻兵新淦伏魔寺壁》: 肝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元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金佗粹编》就没有收,而是出自宋人赵与时的《宾退录》。

而《满江红》不能因岳霖父子没有收集到就怀疑别的人也不可能收集。

关于词作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正与岳飞的生平事功十分吻合,若把此词作者定为王越,而且定为贺兰山捷后所作,那么此时的王越已经70余岁,三十功名改为七十功名才对。

而且八千里路之句也与王越行踪不符。

若为他的幕府文士之作,这两句就更全无着落了。

至于贺兰山,李文辉在《从贺兰山看〈满江红〉词的真伪》中说:“以贺兰命名的山脉有两座。

其一在宁夏境内;另一则在河北省磁县境内。

《满江红》词显然指的是后者。

”邓广铭说:《满江红》词作所有贺兰山、匈奴全是泛说、泛指,不能因此责备作者方向乖背。

最后,《关于岳飞〈满江红〉词讨论综述》的作者龚延明说:历史既然已把《满江红》词铸成岳飞爱国精神的载体,中国人民仰慕民族英雄岳飞精神,它和岳飞名字联在一起的地位,是决然不可动摇的。

我要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请问开场白怎么说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主持人Xxx。

诗歌是我们古今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在这场诗歌朗诵会中,让我们一起尽情的欣赏诗歌的美好吧

接下来请听······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曾有多少诗人,沉静在这其中,为她提笔写下一首首诗篇。

接下来请欣赏··········(写景)无论是谁,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

诗人们远离家乡,也为此写下了许多诗。

接下来请欣赏···············(思乡)战争,是多么的无情,让人们远离自己的家乡。

接下来请欣赏·········每个同学朗诵的都是那么的好,那么的美,让那个场景仿佛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接下来,我们掌声有请老师,来为我们做一个总评

同学们,今天的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过零丁洋》《满江红》朗诵比赛串词怎么写?(要求内容过渡衔接自然流畅

历史的烟云笼罩金戈铁马英雄的热血谱就千古绝唱请欣赏表演的配乐诗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过零丁洋》

歌咏比赛时,如何将歌曲《红星闪闪》、诗歌《满江红》和歌曲《精忠报国》串词,向观众报幕呢

急等

我们曾经历过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幸得有红星闪闪把路开,使黑暗不再。

那星光,今日依旧温暖着我们的胸怀。

我们曾经历过那个丧权被辱的时代,一首《满江红》激励我们“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更警醒新一代的我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们曾听说过那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用绣花针在儿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时刻告诫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今天的我们,要把“精忠报国”刻在心里。

下面请欣赏《红星闪闪》、《满江红》、《精忠报国》其实我喜欢押韵XD

经典诗词满江红

读这首词,我读出了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侍从头、收拾旧山河”。

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满江红·怒发冲冠》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

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

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

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

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

“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

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

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

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

“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

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赏析二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原作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

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

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

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

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

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

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卒纷纷来降。

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复中原。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死。

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岁。

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

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放声长啸,“壮怀激烈”

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

“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

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

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等闲”,作随便解释。

“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

下片写了三层意思:对金贵族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

“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

“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

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

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

古代的战车叫“长车”。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边。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据上面这句话。

因为岳飞讲“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即渡过黄河向东北进军,不会向西北进军的。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是岳飞的进军路线。

因为对这句词的解释牵涉到这首词是不是岳飞写的问题,因而显得更为重要了。

原来这是用典。

《西清诗话》载姚嗣宗《崆峒山》诗:“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

”这两句诗是针对西夏讲的,所以用“贺兰石”。

姚嗣宗是北宋人,岳飞借用这个典故,借用他要打败西夏的壮志来表达他要打败金兵的豪情,所以这句词没有问题。

“山缺”,指山口。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

“壮志”,指年轻时的理想。

“胡虏”是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的称呼。

“虏”,指俘虏。

这里所谓的“胡虏”、“匈奴”,皆代指金贵族掠夺者。

最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句说,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时候,就去报捷。

“旧山河”,指沦陷区。

“阙”,宫殿。

”天阙”,指朝廷。

我国古代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把忠于朝廷看作爱国的表现。

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民族矛盾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忠于朝廷”与爱国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岳飞在这首词中所表露的忠于朝廷的思想,是跟渴望杀尽敌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壮志,密切结合着的。

  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背景岳飞 (1103-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术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

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

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

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

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

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

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

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

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

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   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

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

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

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

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

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

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

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

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

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

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

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

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

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

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

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

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

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

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

《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

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有一次,慧远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后山的神虎立刻就长吼不止,三人相视大笑。

这个文坛佳话,称为“虎溪三笑”,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此虎是守寺护僧之神,因此在虎溪桥畔有一头石虎怒目而视凭栏而踞。

了解了虎溪桥畔的神虎和这则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飞看着秋雨中威武不屈的石虎触景生情,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了护国看家的神虎,眼看着赵构们“越界”而“仰天长啸”,这才有后面的“饥餐胡虏肉”和“渴饮匈奴血”之词。

  《满江红》的词韵隐藏着其诞生地点的第二个秘密。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游东林寺时有一首诗,名为《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冥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绝断出没。

李白写诗是抒怀,岳飞作词也是抒怀,而且《满江红》正是步了《庐山东林寺夜怀》的韵,特别是“阙”、“月”和“歇”这三个押韵的字都是来自李白的诗。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满江红》中有“壮怀”与“壮志”。

按理说,同一首诗词中用两个相同的字是犯忌的,因此比较少见。

但李白的诗却有“天香”与“天乐”。

两个“壮”对两个“天”,显然绝非巧合。

而且,还能明显看出《满江红》的“天阙”也应该是受到了李白两个“天”的影响。

李白在东林寺还写过另一首诗,名为《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 《满江红》中也可以看出追随这首诗的痕迹。

“凭栏处”正是“送客处”的模仿,“长啸”无疑是“猿啼”的翻版。

《满江红》中的神虎精神更是与李白“过虎溪”的畏惧形成鲜明比照。

“朝天(金)阙”。

此句隐藏着解读《满江红》诞生地点的第三个秘密。

此句自《满江红》现世以来从未见有人作出过合乎逻辑的解释,因为不了解其中也隐藏着一个东林寺的典故。

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

相传慧远初到庐山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

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

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

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

“神运”之名,由此而来。

有了这则典故和前述的铺垫,此句就能理解了,其实很简单,也很直白,就是在功成之日再来朝拜东林寺的“神运宝殿”,因为神是天神,“神运宝殿”就象征着天上的宫阙。

岳飞自比神虎,理当朝拜天阙。

还要解释一下,此句为何历来有“天”与“金”二说。

很可能岳飞在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满江红》之际,于最后收笔时有了点犹豫。

他先用了“金”字,当然决不是朝拜皇帝的金銮宝殿,而是朝拜金碧辉煌的神运宝殿。

岳飞在诗词中把佛像称为“金仙”,如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中的“陪僧僚谒金仙”。

毕竟是身在佛寺,理当朝拜佛祖金身。

但岳飞继而又改为“天”字,一来以避深恶痛绝的“胡虏”之“金”,二来受李白的影响以映衬东林寺神运宝殿的典故,三来更能暗合自比的神虎形象。

由于“天”与“金”在词中的基本含义相通,就不能排除岳飞原作中的修改,而抄者忠于原词照录的可能。

由于后来者在誊抄或刻录时只能二选其一,于是有了“朝天阙”与“朝金阙”两种版本。

  《满江红》蕴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诞生地就在庐山东林寺。

多少年来,人们研究《满江红》,为寻找岳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费尽周折而不得。

对《满江红》的上述破解,终于使人看到了岳飞真实的内心世界。

翻译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