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族女子及笄礼的祝词
《柔福帝姬》中柔福的笄礼可以供你参考: 两位皇帝升御座后,提举官启声奏道:“帝姬行笄礼。
”于是笙乐大作,在女官的引导下散发垂肩的柔福缓步入大殿东房,等侯在其间的朱皇后为之梳发总髻,梳成后再引至殿中,乐声稍歇,宫人唱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绵鸿,以介景福。
” 先由主持宗妇为柔福加一普通钗冠,施以首饰,然后柔福再入东房着裙背、饮执事者所酌之酒,象征性地略进馔食,又加大袖长裙,再进酒。
最后再入正殿,宗妇为她脱去适才所加之冠,置于盘中命人彻去,然后太上皇后起身,含笑将帝姬的正式钗冠九翚四凤冠给柔福戴上,并从一旁宫女所托的盘上缓缓取过一枝枝冠笄、冠朵,细心地一一插到她的头上。
随后有执事者奉褕翟之衣进殿,请柔福着衣,并再酌一杯酒,请太上皇后亲执,祝词再响:“旨酒嘉荐,有飶其香。
咸加尔服,眉寿无疆。
永承天休,俾炽而昌。
”祝毕太上皇后赐酒,柔福饮完,再食执事者所奉馔食。
此时的柔福身形虽依旧娇小玲珑,但加冠着服之后已有一派少女风姿,眼波偶尔流转顾盼,落到赵构身上时却仍会不禁地流露出他熟悉的那一抹顽皮之色。
礼成后女官引柔福至赵佶面前,柔福朝父皇下拜,赵佶微笑命她平身,她依礼谢恩而再拜。
经过一番琐碎累人的仪式,柔福看上去略有倦意而有些不耐烦,平身之后微微朝前压低声音笑着对父皇说:“是不是这样就可以了呀
” 赵佶正色道:“都及笄了却还这般不懂事
先听宣训,再拜你母后,然后接受内眷及几个兄弟的祝贺。
注意行动走路要轻柔优雅,再不能像以前那般蹦蹦跳跳了。
” 柔福略嘟了嘟嘴,说:“哦。
”于是再拜聆听提举宣训:“事亲以孝,接下以慈。
和柔正顺,恭俭谦仪。
不溢不骄,毋诐毋欺。
古训是式,尔其守之。
” 随后柔福再拜,一字一字地背出她的答辞:“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 归位再拜,并再三拜谢太上皇后。
礼毕
古代女子及笄的过程
笄礼嘉礼的一种。
为汉族的成年礼。
俗称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
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
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礼年龄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
二、行礼日期——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
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
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
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
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准备活动】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
对于正宾,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笄者;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服制】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
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
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深衣。
4)三加:钗冠。
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制。
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①醴酒1杯②饭1份③小几一个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
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⑥香炉,香⑦挂图1张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华夏的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
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
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二次拜。
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赞者为笄者去发钗。
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正冠。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挂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
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
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
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
正宾回拜。
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
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
笄者拜,正宾答拜。
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
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
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
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
”笄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
”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
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具体内容父母酌定。
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
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
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
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
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
至此,笄礼结束。
古代宴请宾客一般用什么词
宴会在宾礼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因此宴会也不局限于宾礼活动中,《仪礼》中就有“乡饮酒礼”、“燕礼”“公食大夫礼”,都是指不同宴会的场合中所应遵从的礼节。
其实,只要有宴会的场合都会有礼节的存在。
这里就介绍一些古代宴礼的知识。
说到宴会恐怕最重要的要数迎送和座次了,这方面的礼数相当繁琐,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古人特别讲尊卑之别造成的。
就迎宾之礼来说,如果主人与客人的地位尊卑相同的话,那么他要到大门外边去迎接;如果主人身份要尊于客人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在门内迎接。
如果是君臣之间,那么他们都只需要站在房屋门口的台阶上,君主要在这里,臣子还要向台阶下降一级。
古代的房屋都是建在台上的,出门就有台阶,像故宫内的房子都保留了这个习惯。
其实故宫就是一个放大的标准庭院,午门就是大门,太和殿就是房屋。
跟我们平常说的大门不完全相同。
如果客人是不请自到,那么他到大门的时候要“请事”,然后主人才好迎接。
进门的时候也有礼节,宾客要从左边的门进,主人则从右边的门进,要让主人先进门。
如果是大臣见了帝王,则应从右门,意思是臣子不能以宾客的身份自居,因为凡宾客都是要受到尊敬的,而帝王的情况是最特殊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臣子尊敬主子的份儿。
进门后还有“三揖”的礼节,即曲揖、北面揖和当碑揖。
《仪礼•士昏礼》中说“揖入,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
”这里出现了一个庙门,需要解释一下,古代正式的会见是在宗庙中的,这是庭院最尊崇的地方,供奉着祖先的地方,凡家族最重要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也相当于一家之公共场所。
后来演变为正屋,祠堂则另辟地方。
所谓的三让是指到庙门之前的台阶时,要相互谦让三次。
之后,如果尊卑相同时,则要一起上,如果尊卑有别,则尊者先。
送客的时候似乎没有这么繁琐,主人送于门外,要拜两次,客人不需要答拜,离开就行了,注意,客人离开前行时,不应该回头。
指代少年、青年时期,青春的词。
一般在古文或者古诗里用的,两个字的。
就像指代小孩用垂髫一样
豆蔻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
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姜夔(葵kuí)在《扬州慢》词中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弱冠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
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唐诗人杜甫的《进三大礼赋表》说:“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行四十载矣。
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
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古代十三岁女孩行什么礼
中国: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
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普米族:兰坪、宁范等地的普米族每年过年都要为年满十三岁的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的成年礼仪式,亦即“成丁礼”。
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给男孩穿上长裤,给女孩换上百裙长裙。
举行过成丁礼的,标志着已长大成人,开始成为家庭的成员,可以参加成年人的各种活动,可以恋爱、结婚。
古代礼仪用词
1、主持人暖场,引导婚典开始2、主持人登台致开场词3、介绍主宾及特邀贵宾等4、新人出场5、介绍新人6、新人宣读结婚誓言(可加可减)7、证婚人致辞并颁发结婚证书8、交换信物、接吻9、夫妻对拜10、交杯酒11、敬改口茶12、给父母送礼物(依新人而定)13、双方家长致辞14、主婚人讲话15、拜谢父母16、倒香槟杯塔17、点烛台18、新人答谢来宾19、抛或赠送手捧花20、礼成,新人换装另外,你如果没有拍婚纱照长春人的话,推荐你去麦唯摄影吧,朋友们都说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