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怎么过中秋节
民间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灯谜] 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
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吃月饼]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之俗更盛。
[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
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
其他国家中秋节怎么过
日本称中秋为“月圆节”,晚上,全家聚在院子里拜月,用瓜果、米团子等供奉,然后分食。
朝鲜的中秋节叫“秋夕节”,也有赏月,吃月饼的习惯。
吃的饼是用豆粉和糖做馅的蒸饼、煎饼,供品还有类似“八宝粥”的“药粥”,是用糯米、红枣、栗子、糖熬成,香甜可口。
泰国中秋节称为“祁月节”。
节日之夜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画像或塑像,供品主要是寿桃。
据泰国的传说,飞升月亮的是观音,中秋时八仙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
伊郎称中秋为“麦赫尔节”这天是伊郎太阴历七月十六日。
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
非洲的麻岛,居民称中秋节为“月圆节”。
过“月圆节”时,要在海滩上举行盛大的“吹螺会”,在欢乐中饮酒吃鱼饭。
美国称中秋节为“秋月节”。
节日里,每户人家都要吃葡萄、栗子、豆子等时鲜果品和新制作的食品
狼人与新月的玩法,求解
1.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仅附一首诗体现其“古仁人”之风:病起书怀【题解】见。
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
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
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
于是病愈即写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 其中有、等千古绝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3.杜甫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 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 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 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 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饫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 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 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 杜工部集》。
(《辞海》1989年版)【《旧唐书》文苑本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终膳部员外 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
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 (注:应为左拾遗)。
房〔王官〕为布衣时,与甫善。
时〔王官〕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是年十月,〔王官〕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王官〕罢相。
甫上疏言〔王官〕有 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王官〕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辅乱离,谷食踊 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木吕〕,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 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
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 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
武与甫世旧,待遇 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 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
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 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镇成都,英□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 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杨子 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
未 维舟而江陵乱(注:其时江陵无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注:自衡往郴,舟 泊耒阳耳,未尝寓居也)。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庙),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耒阳(注:此说出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年五十有九。
子宗武,流落湖 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无自耒阳之文),归葬于 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 为从前作诗苦。
”盖讥其拘束也。
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
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新唐诗》本传】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 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注:公献赋在天宝 十载)。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 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 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 至沉郁顿挫,临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注:三川县属〔鹿阝〕州)。
肃宗立,自〔鹿阝〕 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王官〕为布衣 交。
〔王官〕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 三司杂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王官〕宰相 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礼。
时论许〔王官〕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 主忧,义形于色。
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
廷兰托〔王官〕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
〔王官〕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
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 述。
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 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鹿阝〕,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亲。
从还京师, (注:孺弱饿死,乃天宝十四载自京赴奉先时事。
若往〔鹿阝〕迎家,则在至德二载)出为 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注:更以东都残毁,故乡不可归),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采橡 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注:此二句当在“往依焉” 之下)。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 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
而性褊躁傲诞,尝登武床,瞪视曰:“严挺 之乃有此儿
”武亦暴猛,外若不以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 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
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注:此说出《云溪友义》,不 可信。
以公诗考之,严武来镇蜀,章彝已入觐)。
武卒,崔〔日干〕等乱,甫往来梓、夔之 间(注:游梓乃宝应、广德间事,至是惟寓夔耳)。
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 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牛炙白 酒,大醉,一昔卒(注:此段之谬,与旧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尝从白及高 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浇 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亻全〕期等,研揣声音, 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
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
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为,人 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他人不足,甫乃厌馀。
残膏胜馥,沾丐后人多矣。
故元稹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 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 焰万丈长。
”诚可信云。
古人是怎样防治自然灾害
1.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仅附一首诗体现其“古仁人”之风: 病起书怀 【题解】 见《剑南诗稿》。
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
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
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
于是病愈即写《病起书怀》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3.杜甫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 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 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 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 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饫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 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 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 杜工部集》。
(《辞海》1989年版) 【《旧唐书》文苑本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终膳部员外 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
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 (注:应为左拾遗)。
房〔王官〕为布衣时,与甫善。
时〔王官〕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 帝许之。
是年十月,〔王官〕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王官〕罢相。
甫上疏言〔王官〕有 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王官〕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辅乱离,谷食踊 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木吕〕,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 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
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 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
武与甫世旧,待遇 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 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
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 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镇成都,英□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 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杨子 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
未 维舟而江陵乱(注:其时江陵无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注:自衡往郴,舟 泊耒阳耳,未尝寓居也)。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庙),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耒阳(注:此说出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年五十有九。
子宗武,流落湖 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无自耒阳之文),归葬于 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 为从前作诗苦。
”盖讥其拘束也。
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
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新唐诗》本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 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注:公献赋在天宝 十载)。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 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 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 至沉郁顿挫,临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注:三川县属〔鹿阝〕州)。
肃宗立,自〔鹿阝〕 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王官〕为布衣 交。
〔王官〕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 三司杂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王官〕宰相 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礼。
时论许〔王官〕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 主忧,义形于色。
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
廷兰托〔王官〕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
〔王官〕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
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 述。
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 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鹿阝〕,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亲。
从还京师, (注:孺弱饿死,乃天宝十四载自京赴奉先时事。
若往〔鹿阝〕迎家,则在至德二载)出为 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注:更以东都残毁,故乡不可归),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采橡 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注:此二句当在“往依焉” 之下)。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 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
而性褊躁傲诞,尝登武床,瞪视曰:“严挺 之乃有此儿
”武亦暴猛,外若不以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 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
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注:此说出《云溪友义》,不 可信。
以公诗考之,严武来镇蜀,章彝已入觐)。
武卒,崔〔日干〕等乱,甫往来梓、夔之 间(注:游梓乃宝应、广德间事,至是惟寓夔耳)。
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 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牛炙白 酒,大醉,一昔卒(注:此段之谬,与旧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尝从白及高 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浇 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亻全〕期等,研揣声音, 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
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
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为,人 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他人不足,甫乃厌馀。
残膏胜馥,沾丐后人多矣。
故元稹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 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 焰万丈长。
”诚可信云。
4.于谦 于谦(1398-1457),明朝名臣。
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永乐年间进士。
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
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
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正统十三年(1448),到京师任兵部左侍郎。
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时,他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拥立景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
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的进攻。
加少保,总督军务。
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
于谦说服景泰帝接英宗归来。
于谦认为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对军队的操练,对邓茂七、叶宗留、黄萧养等农民起义则调兵镇压。
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所以和权臣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
天顺元年(1457),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夺回帝位后,立即逮捕于谦,指为谋反,处死,抄家,家属充军边境。
新治时追谥肃愍,万历时改谥忠肃。
著有《于忠肃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成阝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王呈)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成阝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成阝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硼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
成阝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成阝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成阝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
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工直又有什么作用
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成阝王为皇帝。
成阝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成阝王于是受命。
九月,成阝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
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
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
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
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
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氵荧等出城谈判。
皇帝不准许。
也先更加沮丧。
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
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
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
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
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
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
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
王囗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
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
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
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
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
显然,不能依靠和谈。
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
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
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
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
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
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
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
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
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
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
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
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
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
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
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上皇已经回来,瓦刺请求朝贡。
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
现在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
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
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
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
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
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
瓦刺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
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
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
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
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
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
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
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
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
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
建议遂作罢。
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
皇帝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
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
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
号令严明。
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
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
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
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
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
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
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
任
帮忙想些关于中秋节的问题不要太难。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