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闽南宗祠进宅主持词

闽南宗祠进宅主持词

时间:2017-09-28 13:36

家族祠堂落成庆典仪式如何进行

一、庆典时间:二、庆典地点:三、就餐地点:四、庆典规模: 人五、参加人员: (详见名单)六、活动安排:1、 祭拜2、致辞3、揭牌仪式4、参观5、就餐

闽南披麻戴孝的规矩

礼生:指司仪,即仪主持人。

由礼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爵、献牲、、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

·守 灵·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

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

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

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

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

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

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

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

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

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

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

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

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

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

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

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

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

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

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

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哭 丧·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

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

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在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

因不同对象,哭的内容也不同,如对上寿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罢,福州方言,娘奶是母亲、郎罢是父亲)呀,汝的一生又勤又俭,没吃过补、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凉……。

”要是“少年亡”,哭调更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误了三等四等人。

汝不顾父母年迈,佬妈后生伲仔细(小)。

汝不顾青春年少……。

”女儿哭唱其父:“十层楼梯只是柴。

哎呀,我的郎罢呀,你亲手栽树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

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长大,一生没吃没补,埋在田园,四季不闲。

如今你归土去,可怜男女思念在心。

叫我郎罢你不应,见我郎罢造梯的影子你不现……。

”童养媳哭唱其婆婆:“要诉苦情当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当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铁铸五脏,不顾风霜雨雪,不问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马……。

”早晨供饭汤时唱道:“早晨起来思量我亲奶娘(或郎罢),上汤上桌,心酸好凄凉……。

”出殡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为褒词:“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荫后人。

好让男仔多出息,好让女仔有富荣……。

”或“奶像萱花长青草,一年绿满荫后人。

好让家庭长进益,好让子孙享安宁……。

”在闽南,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绝:“我的父(母)呵,亦无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来成子成儿呵,我的父(母)哟……。

”闽东地区有《四十九孝歌》,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

有些地方哭丧时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显得更加悲切。

旧时在闽南一带还有雇人来哭丧的。

近年来,福州一带则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礼记》中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寝门见人不哭”的记载。

福建大多数地方也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

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

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

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

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

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

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

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

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

”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

”孝眷视手尾钱极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

在霞浦等地,将“水被”或在寿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块,分给孝眷,俗谓“分手尾物”,其意与“分手尾钱”相同。

棺木多是预先备办,一般上50岁的人就有资格预制棺木。

棺木的材料以楠木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为松木,大多数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长约8尺,宽1.6尺(盖宽1.8尺),帮高1.05尺,由四块木板做成的称“四甲”,六块板做成的称“六甲”,“八块板”做成的称“八甲”。

“四甲”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

做棺木多选择闰年进行,“取增长日月之意。

”做棺木的工钱多由女婿承担,棺木做好时,出嫁女要备办祭品来祝贺。

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红色,特别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风,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尸体腐烂也不会泄漏出来,俗称“金漆棺”,贫者则油而不漆。

棺头要写上“福”或“寿”字,男性用的棺木写“福”,女性用的写“寿”。

然后将做好的棺木竖立在前厅或家中,贴上红纸或披上红布,俗称“竖寿”或“竖喜寿”。

男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左侧,女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右侧,不能颠倒。

此后,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打开。

入殓时,已备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时要用盐米撒棺木,以防“中煞”。

在闽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临时购买的。

亲人死亡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购买,俗称“买大厝”,沿途逢过桥或十字路口,须放一些纸钱或放一块红布条,俗谓“放纸”。

丧家须在村口或巷口烧纸钱,跪迎棺木入屋。

入殓时,棺材内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银、碎纸、木炭之类能吸水的东西,再铺上草席或被单。

闽南一带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

“乞火灰”即向左邻右舍乞讨木灰。

孝眷在门口迎草灰入宅,铺于棺底,主事口念吉词曰:“一斗变十斗,一石变十石,富贵有了,子孙吃得到。

”七星板是一块长约1米,宽约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镶嵌银元或铜板,俗谓“安古铜,代代子孙中状元”,“安七星,子孙富贵千万年”。

旧时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

闽南地区在纳棺前还有“收乌”(又称收祸)习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着“法水”遍洒室内外,同时撒盐米,用菜刀砍门槛,俗谓此举可祓除不祥,确保全家平安。

在厦门,主事者手提小香炉,在遗体上绕圈净身,以示驱逐魔鬼,纯洁亡魂。

随后又提香炉在棺内绕数圈,以示祓除棺内秽气,口中还念吉词道:“净身子孙发了金,净厝子孙旺旺富。

” 移尸入棺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个别地方用麻绳套尸体放入棺内。

移尸入棺时,须用雨伞斗笠之类的雨具遮盖遗体头部,俗谓若死者见到天日,日后会闹鬼。

孝眷的眼泪忌讳滴在遗体上。

遗体在棺内的位置也有定规,俗云:“男顶天,女立地”。

即男尸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

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以白布盖住面部,据传此俗源于清初,表示作为明代遗民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祖。

在漳平,亲友吊唁时送来的“被仔”要逐条盖在遗体上。

主事者要对死者唱明某条“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时,不唱姓名,只唱称谓。

俗信唱姓名会被死者摄去魂魄,到阴间作伴。

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各地风俗差异较大。

在松溪,棺内除放纸钱外,还放一个装有木炭的火笼,少许食盐,一把扫帚。

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

在武平,随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麦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还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闽南,盖棺前要举行“割阄”礼,即用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则由孝眷和亲朋好友各执其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词:“生者犹生,死者自去。

生死殊途,从此割断。

”同时将麻缕或白线一节节地割掉,每人再将手中的那段麻缕或白纱线用纸钱包裹后焚化,俗信这样就可以与亡魂断绝来往,免受惊扰。

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拟再娶或再嫁,须在入殓时,手持雨伞,背负包袱,从棺内跳过,口念到:“跳过棺,走过番。

”据传此俗源于飘洋过海而客死异国的侨胞,他们临终时怀念故土,嘱其亲属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复,永难相见,认为这样亡魂不会再来纠缠,可以安心续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尸入棺时,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两张长椅上),厅前放三张草席。

入棺后。

孝眷到第一张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开水被,接着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声,表示人确已去世。

然后相继退到第二张、第三张草席上跪拜。

尔后其他亲属依次跪拜。

此俗类似于古代的“属纩”。

闽东一带有“辞棺”习俗,即纳棺后,孝子将少许冰糖(或甘草汤)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许酒灌入,寓意祝愿死者在阴间过上甜蜜日子,并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

在福州,要用米筛摆上与死者子孙人数相同数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孙作吃饭状,俗谓“吃干饭”。

盖棺前,许多地方流行“巡棺”习俗,即孝眷按亲属排列,手持冥香和纸钱,绕棺数圈,瞻仰遗容。

绕棺多是先逆时针绕三圈,再顺时针绕三圈。

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绕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达一百余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则是在盖棺后才巡棺(龙岩)。

在霞浦,棺材两头各燃一火把,由两人擎举,孝子膝行从棺材一端绕到另一端,不能绕过棺材头部。

在漳平,盖棺前要举行“辞世奠”,宣读祭文。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涨潮时刻盖棺。

盖棺或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绅士负责,或由专门为人办丧事的人(俗称土工)负责。

盖棺时,孝眷及旁观人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

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内,魂魄会被死人摄去,日后会精神错乱等。

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也不能在场。

盖棺后即安钉。

在闽南,孝子捧木盘,上面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

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然后由安钉者钉牢,边钉边唱吉句;“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戊已土,子孙寿元如彭祖。

”最后留一根松动的钉子,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谷、铜钱、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钉”与“丁”同音)。

在漳平,若母亲去世,安钉须由外祖家认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铁锤、四枚铁钉、一对蜡烛、一包红包的盘子到外祖家的长辈面前。

等他拿起红包,用手在铁锤和棺盖上触摸一下,才可以盖棺安钉。

在古田,盖棺安钉后,要请乡绅宣读祭文,文曰:“泣泾颡血而言曰:凶积厥职,祸延我父(母)。

一疾遽婴,九泉弗起。

兹值盖棺,千秋已矣。

父(母)即天地耶,何恶至此?呜呼,哀哉,尚飨!” 盖棺安钉后,孝眷将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头板、脚尾灯、旧衣物)扔到野外,俗称“送脚尾”或“送草”。

旧时,男性去世,须请族长视殓;女性去世,须请外祖家视殓。

否则不能入殓,俗谓“男死怕亲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

特别是外祖家视殓必不可少,俚语又云:“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来。

”所以“接外祖”习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闽南地区尤甚。

在向外祖家报丧的同时,丧家门口须设香案准备接外祖。

外祖家来人时(多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

外祖家查明死因后,若是正常死亡,就将覆盖在香案上的红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转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铺前吊丧。

若外祖家认为孝男平时不孝顺,轻则怒声斥责,重则拳脚相加,让孝男一直跪在那里,直到认为惩罚够了为止。

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来一班人马前来打闹,轻则砸毁家具器皿,重则扒去屋顶,甚至不让入殓、下葬,直至尸体腐臭,俗称“吃人命”。

此俗今不多见,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

若死者娘家无亲属,则以村外蔗园代仪,即挖一块蔗头代祖,俗称“蔗头祖”。

在政和,外祖家奔丧人来到时,披麻戴孝的孝眷须跪伏香案前。

奔丧人进村时要发诗,开头一段云:“铜鼓圆圆过山东,今日打来接祖宗。

接了祖宗千年发,千年发福万年兴”。

以下每段四句,分别唱蜡烛、冥香、火炮、龙伞各一段,最后一段是:“孝子孝孙真孝心,跪在路边接诸亲,孝子孝孙齐齐起,回家发福满路兴。

”若是孝男平时不孝,也要予以种种惩罚,诸如罚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让他丢脸与破费等。

·吊 唁·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

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

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

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

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

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

“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

在兴化,出嫁女须备办一担祭品,诸如猪头、米粉、金针菜等山珍海味,俗称“盘担”来祭奠。

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礼品必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补送会再死一个人,十分忌讳。

在城镇,吊唁时送花圈、挽联者也常见。

旧时有停柩待葬陋习,故从发丧起四十九日内均可吊唁。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将吊唁时间缩短,按照封建礼制,凡来吊者,孝子俯伏于旁,吊毕出位叩谢,并须举哀陪泣,故有“孝子头,嗑破头”之说。

若长辈前来吊唁,有的地方要以鼓乐迎送。

民国以后,吊唁提前到小殓后进行,一般亲友吊唁时行脱帽三鞠躬礼。

·出 殡·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

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

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

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

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

”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

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

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

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

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

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

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

”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

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

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

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

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

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辞灵毕即启灵。

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

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

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

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

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

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

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

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

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

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

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

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

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在绝大多数地方,殡葬仪仗队都相当隆重,队伍的排列顺序也颇为讲究,不但不同方言区有差别,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不同县、市、甚至不同乡村也存在某些差异。

在福州市郊,送葬时,须鸣炮送行,旗幛引路,鸣锣开道。

前有纸糊开路神一尊,寿身亭内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画像,无照片者用纸糊像代替。

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兰、红三色,白色彩旗数与孝子孝孙人数相等,兰色彩旗数与孝女、孝孙女人数相等,红色彩旗数则与媳妇和出嫁女儿的人数相等。

有的地方则以二个“高照”和二尊神像为前导,“高照”即大灯笼,上书死者姓氏名号和五世同堂之类的字样。

神像用纸糊成,高达数丈,俗谓“开路神”。

随后是乐队和举着绣有虎、豹、狮、象之类动物的“生幡”队,接着是由两名儿童抬的灵轿,内置遗像或牌位、魂帛。

灵轿左右有小乐队伴行,哀乐曲调不绝于耳。

灵轿之后,依次是送葬宾友、灵柩、哀乐队、二十四孝牌、孝眷、族党戚属,最后是挑晦饭和“百子千孙”灯笼的人群,孝男有几个,便挑几担。

送葬队伍中还须有人专门撒纸钱和放鞭炮。

长乐县的殡葬仪仗在福州方言区中是较为隆重的。

随后是灵轿、乐队、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最后是抬着米时、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

贫穷人家没有这么讲究排场,薄棺收殓后即葬,称“起马上任”,葬仪从简。

在闽南泉州,殡葬仪仗以开路神为先导,接着是横彩,红白各一面,出殡时,白色横彩在前;归虞时,红色横彩在前,上书“某某出殡仪式”,用两杆竹竿撑着。

随后是孝灯、吉灯各一盏,上书“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孙则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虚增一代)。

出殡时孝灯在前。

接着,依次是大鼓吹乐队、铭旗(由女婿、子女婿赠送,上书死者姓名、官衔等)、鼓乐什音钹鼓、魂轿(共两顶,一顶放死者遗像,一顶放死者魂主)、亲友族人的送葬队伍、灵柩、孝眷,最后是鼓吹乐队。

灵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纸龙头,从龙头拉出两块白布条,俗称“龙须”。

由孝眷中两位长者各拉住一块布条,俗谓“拔龙须”,“龙须”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孙女婿,俗谓“龙目”。

灵柩后面也拉有两条长白布条,由孝眷及亲友拉住,俗谓“挽留”,以示惋惜哀伤之意。

在晋江,一人鸣钲先行,一人沿途压纸钱,又以一人鸣钲为先导,依次是铭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轿、灵柩、丧眷及送葬宾友戚属。

队伍中间有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舞狮队、拍胸队,旧时还有马戏、装阁等。

在安溪,以火把为先导,有几个孝男举几把火,寓意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

随后,依次是僧道引魂、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

当然,在仪仗队中少不了灵轿、挽轴及乐队等。

在漳州诏安,女婿提灯、举伞、撒纸钱为先导,随后依次是灵幡、彩旗、锣鼓、八音、挽联、铭旗、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等。

在闽西宁化,殡葬仪仗以鼓乐、铭旗为前导,纸扎祭品及实物祭桌、灵轿随行,送殡亲友执绋列前,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黄带,族亲各戴黄帽、腰缠黄带,顺序行进;后面是披麻戴孝、腰缠麻索、脚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

在泰宁,送葬队伍被用两条白布拦在中间,缓缓而行,前为白彩开路,接下去是高照、铭旗、挽联、魂轴、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

在永安县城,旧时出殡队伍进出城门多择东门或西门,俗传“东富西富,南穷北绝”。

当地还有所谓“取上”规矩,即殡葬时,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这样福运才不会随着流水而退衰。

在大田,送葬队伍中以煤油灯为先导,灵柩若用车运,上下车时,亲人往往要高喊“父(母)亲跟我们走啊!”到了坟地时,也要高叫:“父(母)亲到了!”在连城,殡葬队伍的前导为灯笼、火把,依次是锣鼓、执事牌、灵轿、灵柩、孝眷及送葬队伍等。

在漳平,撒纸钱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灯笼、魂亭、铭旗继之,吹鼓手、白帐(或花圈)随后,孝眷及送葬亲友殿后。

在闽北,出殡仪仗也相当隆重。

建阳一带,出殡仪仗一般是高照前导,鸣锣开道,唢呐随后。

接着,依次是开路神、旗幡、铭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担、香亭、灵柩、乐队,最后是孝眷及送葬戚友。

在邵武,孝孙捧遗像走在队伍最前头,其次是孝灯、招魂幡、吹鼓手、挽联、铭旗、香亭、魂轿、灵柩,孝子执孝仗随灵柩之后,媳妇乘竹轿尾随。

在闽东,出殡仪仗也十分铺张。

志称:“豪富者出丧更以纸扎一神像,约高二三丈许,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为前驱,俗称开道神,并导以灯繖、彩旗全付仪仗。

有职衔者则盛列衔牌,继以颜亭、香亭、诰封亭、大小鼓吹及洋号鼓等,间有僧众以铙钹和之。

期功之亲则分别执魂幡铭旌等,宾朋执绋步随,延长几里余。

末后一魂轿,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数十人乘素舆哭送,俗称白轿。

报本之礼,费虽巨,而俗不以为嫌。

” 莆仙一带(特别是山区)的出殡较为简朴,既不放鞭炮,也没有乐队鼓吹。

出殡队伍以“草龙”为前导,“草龙”即用稻草捆扎成龙形,焚其端,使其冒烟。

紧接着就是撒纸钱、灵柩、孝眷及送葬亲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哗,整个葬礼庄严肃穆。

与其他县市迥异。

福建许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称半路祭、拦路祭)习俗,即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殡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

志称:“亲宾设幄于郭外道旁,驻柩而奠途中。

”灵柩到时,须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并以白布等作为答谢。

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顺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后才是亲戚故旧,路祭的次数只能是单数。

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后“回龙”途中进行。

送葬途中,灵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时,只能把棺材放在两条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撑住,棺夫忌说很重,俗信否则会越来越重,送葬队伍即使走错路,也不能回头,忌重复路线,只能绕远路。

有些地方灵柩由小路经过某些村庄时,要停鼓息乐,孝眷脱孝帽、逢人行礼。

送葬队伍中的宾友和族人,大多只送到村口即返回。

丧家要给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礼物,诸如用红纸包裹的几个硬币、红织带、手帕等,讨个吉利。

丧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

送葬到山上的戚属宾友也要给“红包”等礼物,在政和每人分给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饼的),寓意“发达”(“发”与“划”同音)。

为什么讲闽南语的口音不一样,而说普通话时却又一样了呢

主要是发音问题。

闽南话属于方言,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发音习惯,而说闽南话的人又没有统一去特意更正发音,所以久了就会有很多发音不一样了。

而普通话发音却是统一标准的,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只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发音,当然感觉不出很多差别了。

闽南语叫拱虾米,大陆语叫什么

供===讲、说虾米===什么你说的歌曲可能就是《爱情的骗子我问你》

拜干爹有什么仪式

子些说拜个干爹是想以后好带,身体健康。

我们这一代主要是打个亲家好各个地方风俗不一样嘛,规矩也不一样的。

合川这点是娃儿这边要准备烟酒、火炮、扯红(忘了是几尺了,就是红布)茶水(这个要娃儿老汉代娃儿敬干爹的),干爹那边肯定红包这是必须的,另外准备全身上下一套衣服(鞋帽也要算上哈)还要打造一付碗筷。

闽南话与莆仙话的区别

莆仙话基本是介于闽南话与闽东话之间的一种语言,其中包括了部分闽南话和闽东话的发音元素,除了莆仙人外,泉州泉港区的部分居民也能听懂莆仙话,其它闽南人基本听不懂莆仙话。

同理,莆仙人也基本不懂闽南话。

逝世的歌手与他们的歌曲

1、黄  (1962-1993)  代:海阔天空  1)原因:1993年6月24号,Beyond在富士电视台录制节目时,黄家驹不慎从台上跌落成重伤,昏迷不醒。

1993年6月30号下午3点15分,黄家驹永远离开了我们。

  尽管他们作为组合因为家驹的过世而名存实亡。

但他们在歌迷心目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依然永存。

  BEYOND于20世纪80年代末晋身香港顶级乐团行列,在当时的香港乐队风潮中引领风骚。

其实这1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的KTV里面,BEYOND的歌曲都长期高居粤语歌曲点唱排行的榜首,这是许多巨星都不能达到的。

  2)传世经典:  真的爱你 遥望 午夜怨曲 无泪的遗憾  无尽空虚 为了你为了我 岁月无声 谁伴我闯荡  情人 农民 命运是你家 冷夜雨  灰色轨迹 海阔天空 大地 长城  不再犹豫 不可一世 光辉岁月 阿拉伯跳舞女郎  2、陈百强  (1958-1993)  代表作:偏偏喜欢你  1)逝世原因:1992年5月1日晚10时 ,陈百强突然晕倒(原因至今难有定论,其中之一的说法是服药过量),当即送往玛丽医院治疗。

其后长期昏迷。

至93年10月25日去世,时年35岁。

  陈百强(Danny)已经去世十三年了,想起来,他仿佛并未走远,《偏偏喜欢你》的歌声仍然回响在耳边, 他留给大家的永远是一个多愁善感、却真诚透明的背影。

虽然这10多年中诞生了那么多人歌手,却从来没有一个可以替代他。

  2)传世经典:  《偏偏喜欢你》《当我想起你》 《一生何求》 《烟雨凄迷》 《一生不可自决》《天生不是情人》《念亲恩》《今宵多珍重》《痴心眼内藏》《思想走了光》  《亲爱的你》《喝彩》 《盼三年》 《摘星》 《至爱》 《偶像》 《双星情歌》  3、邓丽君  (1953-1995)  代表作:《又见炊烟》、《甜蜜蜜》、《小城故事》等  1) 逝世原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时年42岁。

  有人说,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

用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演唱均熟练自如、风格各异的几百首经典歌曲足以让所有的天皇巨星为之汗颜。

  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促先生所言: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两百岁的老人都爱听

  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

走在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2)传世经典:  初恋的地方 但愿人长久 独上西楼 海韵  何日君再来 君心我心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漫步人生路  南海姑娘 恰似你的温柔 千言万语 谁来爱我  四个愿望 甜蜜蜜 忘不了 忘记他  小城故事 在水一方 夜来香 一见你就笑  又见炊烟 原乡情浓 月亮代表我的心 再见

我的爱人  4、张雨生  (1966-1997)  代表作:《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  逝世原因:1997年10月20凌晨于返回淡水途中发生车祸,严重受伤。

昏迷22天后的11月12日,终因肺炎并发呼吸衰竭逝世于淡水,时年31岁。

  8年前,我们听着张雨生;8年来,张雨生听着我们,张雨生的悲剧,不是在31岁的艺术巅峰期离开了我们,而是他去世五年以来,热爱过他的人,没有真正靠近他。

”《天堂张雨生》。

  2)传世经典:  大海 动物的悲歌 后知后觉 还是朋友  烈火青春 没有烟抽的日子 如果你冷 是否真的爱我  天天想你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 西风的话  一人一个梦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自由歌 最爱的人伤我最深  小时候 现在这样 口是心非 我的爱  5、罗 文  (1950-2002)  代表作:《夜上海》《沧海一声笑》  逝世原因:香港歌星罗文于2002年10月18日晚11时15分因癌症病逝,终年52岁。

  “好歌献给您,愿您藏心里,陪伴度过黑暗长夜,我活在歌声里。

”  每每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响起,对这位热爱歌唱的歌手的无限敬意油然而生。

他的脉搏里跳动的仿佛只是音符,从1967年的业余乐队“罗文四步合唱团”到2002年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只要他拿起麦克风,其它一切仿佛都不重要了。

  他已经沉浸在他那飞扬的歌声中,同样沉浸着的,还有听者。

  2)传世经典:  沧海一声笑 尘缘 好歌献给你 号角  几许风雨 孔子曰 留给这世上我最爱的人 玫瑰的名字  千愁记旧情 亲情 狮子山下 世间始终你好  铁血丹心 一生有意义 在我生命里 四张机  满江红 桃花开 前程锦绣 华山论剑  6、张国荣  (1956-2003)  代表作:《霸王别姬》、《倩女幽魂》、《沉默是金》  1、逝世原因):2003年4月1日晚间6时41分传出在香港中环文华酒店坠楼身亡,相关人员在查证后经香港警方证实可能是厌世自杀。

  总是在繁星点点的夜晚,耳边不经意的响起哥哥的“夜风冷冷,独回望昨日清晨,是以往的我,不再怒愤……”忘不了哥哥那烟雾迷蒙的眼睛,忘不了哥哥在台上的浅吟轻唱,记得那年的愚人节我刚做娱记,依稀记得的报纸上标题:  “哥哥纵身一跳,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愚人”,哥哥,天堂好吗

  2)传世经典:  Monica 玻璃之情 不羁的风 沉默是金  当年情 风继续吹 共同度过 拒绝再玩  梦死醉生 侬本多情 倩女幽魂 取暖  全赖有你 柔情蜜意 无心睡眠 夜半歌声  由零开始 有谁共鸣 追 左右手  更多张国荣歌曲  7、梅艳芳  (1963-2003)  代表作:《女人花香》、《胭脂扣》、《女人花》  1、逝世原因:子宫颈癌引起肺部功能衰竭。

  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前和几个月前自己才悲伤地站在香港殡仪馆前送别了好友罗文和哥哥的梅艳芳,几个月成为了泪海淹没的主角。

  不过,细细端详她两次送别好友的模样却发现的出来她已经可能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蛛丝马迹。

1年前送别罗文她虽悲痛但还是保持着“大姐”的风范一个人直直地走进了灵堂,而8个月前在哥哥的丧礼上,她几乎已经晕倒要两个助手扶出灵堂,那时她可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但是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作为80年代香港硕果仅存的霸权品牌,她要演好身前的最后一出戏,百变而坚强地站在舞台上,不过即使那么不愿意说再见,告别的年代也要降临。

  2)传世经典:  百变 梦里共醉 赤的疑惑 床前明月光  到明再做好女人 芳华绝代 千年女王 回头已是百年身  烈焰红唇 你把我灌醉 女儿红 女人花  亲密爱人 日夜怀念你 似是故人来 夕阳之歌  心仍是冷 胭脂扣 一生为你痴 只羡鸳鸯不羡仙  8、柯受良  (1953-2003)  代表作:《大哥》《笨小孩》  1、逝世原因:上海意外死亡,具体原因至今没有定论,有如下几种版本:1.哮喘病发 2.发生车祸 3.被黑帮谋等三种死因。

  亚洲第一飞人,著名飞车特技师。

曾经驾车飞跃过长城、黄河壶口瀑布,人称“小黑”。

  2)传世经典:  笨小孩 大哥 男人眼泪 天和地  温柔坏男人 征服 我要拼 粗线条  钱不够用 憨人情歌  9、梁弘志  代表作《但愿人长久》(邓丽君唱)、《请跟我来》  著名作词人 :  死亡原因:2004因胰脏癌病逝,享年44岁。

  回顾梁弘志的创作历程,可发现他是个一鸣惊人的天才型创作人。

1980年,梁弘志在《民谣风3》中发表了由蔡琴演唱的《恰似你的温柔》,让他与蔡琴一夕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人,后来这首歌更因为邓丽君的翻唱而又传遍所有华人地区。

之后他创作不辍,许多早期的成名曲,如《想你的时候》(蔡琴唱,之后她因这首歌曲红到香港)、《跟我说爱我》(蔡琴唱,电影《跟我说  爱我》主题曲)、《错误的别离》(潘越云唱)、《但愿人长久》(邓丽君唱)、《请跟我来》(苏芮唱,电影《搭错车》主题曲,当年可说是创下了电影主题曲的风光记录)、《读你》(蔡琴)、《想飞》(郑怡)……一直到1987于台烟的《化装舞会》为止。

  从1980年开始到1987年,洋洋洒洒将近100首的词曲创作和一大批让许多歌手一炮而红、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歌曲,奠定了梁弘志成为国语乐坛一代大师的地位!虽然他自己曾经在1983年默默地发行过第一张自己的专辑唱片--《第一次分手》……  10、黄沾  著名作词人  代表作:《上海滩》、《沧海一声笑》  1、死亡原因:2004年11月24日,因肺癌病逝。

  2)传世经典:  《最爱上海滩》 词\\\/黄沾 曲\\\/顾家辉 唱\\\/刘德华 电影《新上海滩》主题曲  《流光飞舞》 词\\\/黄沾 曲\\\/黄沾 唱\\\/陈淑桦 电影《青蛇》主题曲  《只记今朝笑》 词\\\/黄沾 曲\\\/黄沾 唱\\\/林青霞 电影《东方不败》插曲  《沧海一声笑》 词\\\/黄沾 曲\\\/黄沾 唱\\\/许冠杰\\\/黄沾\\\/张伟文 电影《笑傲江湖》主题曲  《梁祝》 词\\\/黄沾 曲\\\/何占豪\\\/陈刚 唱\\\/吴奇隆 电影《梁祝》主题曲  《男儿当自强》 词\\\/黄沾 曲\\\/古曲《将军令》 唱\\\/林子祥 电影《黄飞鸿》主题曲  《倩女幽魂》 词\\\/黄沾 曲\\\/黄沾 唱\\\/张国荣 电影《倩女幽魂》主题曲  《当年情》 词\\\/黄沾 曲\\\/顾家辉 唱\\\/张国荣 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曲  《奔向未来的日子》 词\\\/黄沾 曲\\\/顾家辉 唱\\\/张国荣 电影《英雄本色II》主题曲  《谁是大英雄》 词\\\/黄沾 曲\\\/黄沾 唱\\\/张学友 电影《东成西就》主题曲  《我的中国心》 词\\\/黄沾 曲\\\/王福龄 唱\\\/张明敏  《一生有意义》 词\\\/黄沾 曲\\\/顾家辉 唱\\\/罗文\\\/甄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主题曲  《桃花开》 词\\\/黄沾 曲\\\/顾家辉 唱\\\/罗文\\\/甄妮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插曲  《千愁记旧情》 词\\\/黄沾 曲\\\/顾家辉 唱\\\/罗文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插曲  《肯去承担爱》 词\\\/黄沾 曲\\\/顾家辉 唱\\\/罗文 电视剧《射雕英雄伟》插曲  《开心做出戏》 词\\\/黄沾 曲\\\/胡伟立 唱\\\/黄沾 电影《新鹿鼎记》主题曲  《焚心以火》 词\\\/黄沾 曲\\\/顾家辉\\\/黄沾 唱\\\/叶倩文 电影《秦俑》主题曲  《黎明不要来》 词\\\/黄沾 曲\\\/黄沾 唱\\\/叶倩文 电影《倩女幽魂》插曲  《道》 词\\\/黄沾 曲\\\/黄沾 唱\\\/黄沾 电影《倩女幽魂》插曲  《城市猎人》 词\\\/黄沾 曲\\\/黄沾 电影《城市猎人》主题曲  《多做多余事》 词\\\/黄沾 曲\\\/黄沾 编曲\\\/陈永良 唱\\\/李丽蕊  《我有个秘密》 词\\\/黄沾 曲\\\/黄沾 编曲\\\/徐日勤 唱\\\/张明敏  《美梦》 词\\\/黄沾 曲\\\/黄沾 编曲\\\/奥金宝 唱\\\/叶德娴  《浪荡江湖》 改编旋律\\\/黄沾 词\\\/黄沾 编曲\\\/戴乐民 唱\\\/林祥图 电影《铁鸡斗蜈蚣》主题曲 (国\\\/粤)  《情剑》 词曲\\\/黄沾\\\/雷颂德 唱\\\/潘美辰 电影《新碧血剑》主题曲 (国\\\/粤\\\/完整版)  《我Love你》 曲\\\/G.Rossini 词\\\/黄沾 编曲\\\/雷颂德 唱\\\/张学友 电影《东成西就》插曲  《哥仔靓》 编曲\\\/雷颂德 唱\\\/黄沾 电影《东成西就》插曲  《做对相思燕》 词\\\/张国荣 编曲\\\/雷颂德 唱\\\/张国荣\\\/黄沾 电影《东成西就》插曲  《阿弥陀佛》 词\\\/曲\\\/可能为黄沾 唱:黄沾 电影《大迷信1993》主题曲

拜寿祝词一到十顺口溜

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