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
这是由人民警察性质特点决定的,一是任务重。
当前,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公安机关任务繁重艰巨,公安民警“5+2”、“白+黑”已成为工作常态。
二是风险高。
近些年全国平均每年四百多人牺牲、三四千人负伤,是和平时期牺牲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
三是压力大。
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回不了家,不仅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而且经常遇到不配合甚至暴力抗法,精神上的压力也较大。
尤其是基层民警受机构规格和职数比例限制,人数多、职业少,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改革明确提出建立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制度,按照职位类别和职务序列实行分类管理,合理确定警官、警员、警务技术职务层次,科学设置职务职数比例,同步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二是健全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机制,以适应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
三是完善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人民警察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保障体系,完善津补贴等相关政策,向基层一线、艰苦危险等重点岗位倾斜,建立健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职业风险保障制度等。
此外,改革还提出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推动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人民群众对安全、公正的期待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就是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公安部将与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按照确定的改革任务和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落实和推进工作。
一是全面动员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党中央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视关怀为强大动力,凝聚全警共识、汇聚改革力量。
二是依法有序推进,由于许多改革举措还需要具体细化实施方案,有的需要同步修改法律法规,有的需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对改革任务将逐项进行分解,明确具体责任,细化分工实施方案,依法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人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排出一批需要下功夫解决的硬骨头,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四是强化督导检查,把督促、指导和检查贯穿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全过程,做到抓一项成一项,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张翰 犯法
正在热拍《流星雨》男一号“道明寺”张翰最近被爆出科。
据爆料翰曾因逃避交通违章处罚,驾车100多米拖伤交警,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且由于他的暴力抗法,让这一普通的交通违章上升为刑事案件。
而触犯刑法后,张翰究竟是否从中戏顺利领到了毕业证,也成了一大疑问。
张翰暴力抗法 驾车拖行交警100米 张翰,原名张汉,来自中央戏剧学院03级表演系本科班,目前正在湖南卫视与天娱联合拍摄的《流星雨》中饰演云海,即原男一号道明寺。
据BTV-3《法制进行时》栏目报道,2007年3月的一天,张翰因涉嫌违章被执勤交警拦下盘查,但张翰不顾阻拦,强行驾车离开,将该执法交警在地上拖了100多米,直到4、5辆社会车辆并排将车圈起来了,张翰才被迫停车。
执法交警随后被送往医院,经确诊为手臂骨折。
据说,张翰当时的态度非常恶劣,拒绝配合公安人员执法。
从视频画面看来,张翰被审时情绪颇为激动,反复强调“我只想让他下去,我把他的手甩下去了”。
张翰是否毕业成疑问 中戏暂无回应 中央戏剧学院官网上刊载的《中央戏剧学院违纪处分办法》中明确规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受到刑事处罚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按照这一条例,事发时距毕业只有4个月的张翰将可能无法领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而同样在中戏官网上,另有一篇关于07届毕业生进行数码采集的报道,从配图上可以依稀辨认出一位身穿黑衣的高个男孩便是张翰。
张翰博客上也有一张拍摄于2007年7月11日的照片,当中张翰身穿学士服,与同学一起欢庆毕业。
这些照片显示,张翰的确是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应该是已经从中戏顺利毕业。
2003年张国立之子张默打人事件发生后,迫于舆论压力,中戏对张默予以劝退,同样是涉嫌刑事案件的张翰,为何得以顺利毕业
记者试图联络中戏主管毕业生工作的学生处处长周艳以及中戏副院长、表演系主任刘立滨,但两人的手机都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 当时结果 涉嫌刑事犯罪 支付巨额赔款了结 记者多方打听得知,受伤交警的伤势远不止手臂骨折,而是“肾损伤”。
但受伤交警没有进行起诉。
相关法律界人士表示,“张翰的行为确实已经从交通违章上升到了刑事案件,具体说来是涉嫌妨碍执法与暴力抗法,一般说来可判刑1-3年,亦可选择民事调解,即双方在庭外进行和解。
” 据了解,来自齐齐哈尔的张翰家境殷实,为避免牢狱之灾,在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金后,此案已经了结。
■ 最新消息 张翰仍在剧组 据《流星雨》剧组传来的消息,张翰目前仍在剧组中,并没有回到北京,天娱公司目前拒绝就此事发表任何言论。
至于有人在网上爆料说“张翰又被传唤,导致剧组停拍”,法律界人士分析,也有可能是受伤交警的病情出现反复。
有网友以知情人身份指出,这段视频是2007年7月的片段。
“当时张翰上大四,和海蝶签约,压力很大。
他是一个心气高的人,追求完美,经常不开心,因小事发火、暴躁,难免处理事情过激,这本是普通的交通纠纷却弄成妨害公务,但是汉子(张翰)认识深刻,经教育免于刑事处分,但拘留了一段时间。
” 《法制进行时》新闻的完整解说词 主持人徐滔:不久之前,一名大四学生交通违章之后拒绝接受民警的检查,这名学生做出的举动令人震惊。
张汉(即张翰):我只想让他下去,我踩了三次(刹车),我说你别拽我,我也怕他出事。
解说词:张汉,中央戏剧学院大四学生,今年7月份,张汉就要大学毕业了,眼看马上就要大展宏图的时候,一次交通违章,却让他的人生轨道拐了一次大弯。
张汉违章的地点,是在二环路建国门桥下转向长安街方向的岔路上,司机在通过这一路段时,应该在建国门桥北面提前并行,很多司机都是因为忽视了这个问题造成违章,但是与这些司机不同的是,张汉不顾民警的阻拦,强行驾车离开。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范卫东:从这个位置盘桥,上到主路走到长安街。
张汉:等于是一个环道,我刚到长安街上,我就把车停下了,我把他手甩下去了,我就开车走了。
解说词:事后执法的交警由于手臂的骨折被送进了医院。
据民警介绍,事发时车流量很大,张汉的车拖带民警有一百多米,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张汉:因为我情绪比较激动,有许多下意识的反应,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但是我刚把车开出来之后,我就意识到说别把事情闹大了。
范卫东:在这次事件中,很多市民体现了咱们北京人的良好素质,在车后20米范围之内,有4、5辆社会车辆并排着把车圈起来了,让车后20米形成真空,并且及时报警,给公安机关及时堵截肇事车辆提供了有利时机。
解说词:原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违章事件,但是由于张汉的不冷静,使得事件的进程发生了改变,这名即将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就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主持人徐滔:如果群众对民警的处罚不满意,直接向警务督察举报或者提起行政复议,最后可以诉到法院,但是呢,用暴力手段对抗执法,性质就严重了。
中国租界历史
中国第一界是怎么形成的 提起租界们不禁会想到旧中国的那段屈辱历史。
在长达的时间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然而在中外最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并没有租界这一说法,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
中国商人主动巴结,英领事挤进上海城 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在东方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刺探寻觅良港。
很快,他们就看中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
鸦片战争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
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
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从南京赶到上海,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
经过几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今上海外滩一带)的一块地方。
当时那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
但璞鼎查认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贸易运输,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
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尔带着6名助手来到上海。
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道台衙门,拜会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宫慕久。
宫慕久客气地把巴富尔领到客厅嘘寒问暖。
巴富尔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台大人,根据贵我两国签署的条约,上海已被辟为通商口岸。
我此次登门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讨具体开埠时间的。
” 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宫慕久当然不敢对朝廷签署的条约存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看到宫慕久那么爽快就敲定了开埠日期,巴富尔来了精神,来时他就琢磨着在上海县城内觅一上好地皮,建造气派的英国领事馆。
“我初来贵地,今后与大人会常来常往。
如果不嫌麻烦地话,能否请大人帮忙在城内物色一块地供建领事馆之用。
”巴富尔不露声色地说。
这几句话让宫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后如果华洋杂居,难免会闹点乱子出来,到时朝廷怪罪自己可担待不起。
他强压心中的不悦,定了定神说:“领事先生,上海县城素有‘小苏州’之称,人口众多,城内已拥挤不堪,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供建馆。
如果领事不嫌,我倒愿意代劳在城外替领事寻觅。
” 宫慕久的拒绝让巴富尔很是懊恼,但他哪肯罢休。
一连几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内四处寻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断对宫慕久施压,并扬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愿在城里搭建帐篷居住和办公。
正当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一名中国商人主动找到巴富尔,愿意出租其房屋给巴富尔作领事馆用。
巴富尔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马上就租下这座有52间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宫慕久也只好以此处不扰民为由,奏报朝廷后予以默认。
谈判持续两年,每亩年租金仅1500文 巴富尔在上海安身后不久,就发布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开埠后一个半月内,就已经有11家洋行涌入上海滩。
英国传教士、医生、领事馆人员等也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从国内各地赶来的冒险家、暴发户、买办、金融家、商人甚至帮会流氓等各色人等也汇集其间。
一时间,黄浦江中汽笛声不断,跑马路旁灯 火彻夜长明;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话与欧美语言混杂一处。
由于上海普通百姓之前很少看到过洋人,每当看到洋人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时,百姓们都不免好奇。
洋人们吃饭、穿衣、喝茶甚至走路等一举一动都有路人围观。
同时,一些洋人仗着清廷软弱,到处滋事,因此华洋之间纠纷和摩擦不断。
一次,一位姚姓基督徒因为非作歹被拘捕,巴富尔为迫使清政府放人竟威胁出动军舰,事情最后以宫慕久放人并道歉收场。
事后,巴富尔又不失时机地来拜会宫慕久。
“道台大人,我们之间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块自己的居留地。
我看中了县城外黄浦江边的那块荒滩,不知大人能不能卖给我们作居住用。
”巴富尔设想买下整片土地,然后再分租转让给侨民。
其实,宫慕久也有这样的想法。
为避免纠纷,他几天前曾向两江总督璧昌和江苏巡抚孙善宝建议:给洋人一块地,实行华洋分居。
但是两个老官僚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而是把上海地方对外交涉全权交给他一个人办理,让他自己定夺。
明知是上司有意推脱责任,他也不得不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听罢巴富尔的建议,宫慕久摆了摆手,“按照大清律例,土地是不能卖给你们的。
但是租给你们是可以的。
” 在其后的两年间,巴富尔与宫慕久为租地进行了时断时续的谈判,最后双方就租地范围、租地手续、外侨应遵守事项等达成谅解。
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
这个被视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划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确定),面积约830亩,每亩年租金1500文。
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出现。
租界建在“棚户区”,最初由清政府管理 在早期英租界,领土主权、土地管辖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还归清政府掌管。
不久,住在上海城内的外国侨民陆续迁入租界。
为防止华洋纠纷,巴富尔与宫慕久协商后还规定,租界内不准中国居民居住。
到了后来,规定更加苛刻,华人只被允许白天进入租界做买卖,晚上必须回城,就连洋人雇的华人用人也不得与主人同住。
那时租界里的人口也很少。
据记载,在租界出现两年后,外侨人数也仅有134人。
租界里的生活设施也不健全,建筑基本上是一片“棚户区”。
最早来上海的侨民,英国植物学家福钧曾这样回忆他住过的陋室:“每值晨雨,则衣被尽湿。
天雪,则六出飞舞,自窗隙而进。
”直到1849年初,各洋行才在外滩建起第一批砖木建筑,竹草棚子才慢慢被淘汰。
随着来沪的各国侨民不断增多,英国领事也在酝酿着扩大租界面积,并谋求更多权力。
1848年,新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正式提出了扩充英租界的要求。
11月,中英双方订约将英租界面积向四周扩为2820亩。
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大批避难华人涌进租界,这给洋行商人提供了一个发财的绝好机会。
因为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很多从事贸易的洋行生意清淡,他们正好利用闲散的资金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中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随着人口和大笔资金的流入,英租界出现了繁荣景象。
租界内土地、房屋价格暴涨。
其中外滩一带的地价上涨最快,1852—1862年的十年间,平均涨幅高达200倍。
同时,英租界当局乘局势动荡之机,逐渐夺取了对租界内华人的司法管辖权,独揽了租界内一切诉讼案件。
此后,英租界当局多次单方面修改《上海土地章程》,权力不断扩大。
租界逐渐发展成为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警务权、军事权于一体,中国政府无权制约的“国中之国”。
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曾露骨地表示,上海租界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在租界内,华人备受洋人凌辱,洋巡捕甚至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娼妓、赌博、贩卖毒品和人口等也成了受租界当局保护的公开行当,租界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
继英租界后,法国、美国等国也争先恐后地在中国设立租界。
到1902年奥匈帝国在天津开辟租界为止,列强已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八处之多。
直到1943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才通过谈判收回了租界,结束了这段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参考资料:
谁有陈佩斯小品《警察与督查》小品台词
不是《警察与小偷》大神们帮帮忙
这是我自己根据视频弄出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陈:烦着呢
(注意表情) 哈哈哈(转变了又偷笑),又有进账啦~ 穿上这身衣服啊,多精神啊,嘿嘿嘿嘿(神奇地走路) 想罚谁罚谁,哼我就不信他有敢说半个“不”字的 朱:有 陈:谁,谁,我电他我(看到朱,马上慌张),同…同行啊 (朱向陈敬礼)哟,别客气,别客气, 那什么,有事找我帮忙吗 朱:我没事儿 陈:没事您走好(迅速开溜) 朱(指着陈):回来 我说呀,你看看你这模样 陈:模样儿,没听说模样不好不能当警察的呀 朱:不是,我是说你的警容风纪 陈:忌什么,穿上这身衣服,生冷不忌呀,不怕,咱忌讳什么 朱:(生气)我是说你的风纪扣 陈:(朝下面看) 朱:不是下边,上边 (指陈衣服上的扣子)这儿,风纪扣 陈:(立马扣)对对对,少系了一个 朱:还有,帽子 陈:帽子(整理帽子) 朱:警衔 陈:警衔,在 (打量朱的帽子)戴的什么这是(大笑)我差点让你给蒙了呀,你(拍打朱) 朱:你少拍拍打打的 陈:我说出来混事,也不把这家伙,行头什么的都弄全了,啊 朱:你说什么呢 陈:你要不买不着大檐帽,你找个军帽,里头撑个竹圈呀,对不对(笑) 你,您瞧这位(对台下说)把人家骑摩托车戴的钢盔扣脑袋上了,这(双手一拍) 朱:这儿写的什么(指着自己的帽子) 陈:(拍朱的帽子)写的什么,什么,叔察嘛,你叔是警察 那也不至于把它顶脑袋瓜子上啊 你丢人不丢人呐 朱:(指着陈)照你这么说,我是假的了 陈:你要是真的,我敢这么跟您说话吗 朱:(靠向陈)这么说,你是真的了 陈:废话嘛,我要是真的,我不把你小子逮起来,我就是这个(双手交叉) 朱:这下我就明白了 陈:你明白了我也明白了 朱:你明白什么呀 陈:你小子想到我这地盘里分这个(比钱的手势),对不对 (指着自己的肩膀)往这儿看 朱:我看见了,这是三杠两星 陈:(比手势)三毛二,你呢 朱:我这是三杠一星 陈:三毛一 朱:别看我三毛一,我照样管你三毛二 陈:(偷笑)外行了不是,我真得开导开导你,给你上两课 朱:给我上两课 陈:知道这警察他有官阶 朱:有官阶,嗯 陈:他有这警衔 朱:级别 陈:对,叫什么 朱:级别 陈:级别,对嘛,级别 你教我,我教你呀 这你比我少一个豆这就 朱:这就什么 陈:矮一辈 朱:这没听说少一个豆矮一辈的 陈:你见领导应该怎么说话 朱:应该怎么说话呀 陈:你得立正报告啊 朱:(笑)怎么立正 陈:立正,立正(边说边对着朱立正) 朱:我看看能立正吗 陈:立正 朱:前拱后厥能立正吗 陈:(踢着朱)你给我立正 我,我我就教育教育你嘛 跟你说了,对不对 朱:好,接着说,往深了说(放大音量) 陈:什么国家机器,什么专政工具,这,这都大学的课程,跟你说了也白搭 我就问你一句话 朱:嗯,说 陈:这天底下谁最大 朱:这我还真不知道 陈:不知道,谁最大 朱:啊,你最大 陈:不是,不是我最大,是咱们呐 朱:是吗 陈:咱,咱们呐 穿上这身衣服,想罚谁罚谁,想办谁办谁,想逮谁逮谁呀 朱:他有时候也得该放谁就放谁呀 陈:(笑)啊呀,你也行啊 我跟你说,从小我爸管不了我 上派出所,找警察来 朱:哦,从小就这样 陈:从小我就知道,这警察他比我爸厉害呀,管用 朱:行了行了,你别说了 那边那辆警车是谁的 陈:我的 朱:哪儿来的 陈:废旧金属回收公司,买了一个车壳,打点儿腻子,喷点儿漆 朱:哦,假的呀 陈:警灯,警报全套,真的真的 朱:哪来的 陈:黑沟 这身行头,全套 朱:哪儿来的 陈:黑沟 全套警械警具(炫耀下) 朱:哪儿来的 陈:黑沟 朱:都是黑沟 陈:唉嗯 这个见过吗 朱:什么 陈:警棍呐 想电谁电谁(对着朱电) 朱:哎,别,别 陈:电谁 朱:干什么 陈:假的,哈哈哈,我试过,连我们家鸡都电不死 你有吗你 朱:这个今天我倒是带了(从口袋掏出) 陈:啊,这么小管用吗 朱:管用啊 陈:能唬住人 朱:当然了 陈:我瞅瞅 朱:别动 陈过去抢朱的警棍不小心电到了 陈:我瞅干吗 朱:我告诉你别动,你看你 陈:你怎么弄个真家伙来 朱:当然是真的了(放回口袋) 陈:哪儿买的 朱:这不是买的,发的 陈:还有地儿发 朱:当然了 陈:(拿出手铐)这,这,这你有吗 朱:这个,手铐,手铐我倒是也带了(拿出手铐) 陈:(拿过去看)我看看,不是塑料的 我瞅瞅,还越挣越紧,真家伙(往手上戴了,结果拷上了) 朱:当然是真的了 陈:哪儿买的 朱:这不是买的,这是今天专门为你准备的 陈:(兴奋)送给我了 (大笑)谢谢,谢谢 朱:(拿出证件)你再看看这是什么 陈:叔察证 朱:什么叔察证,督察证 陈:督察什么呀 朱:什么叫督察什么,这是专门管那些不守规矩的警察的 陈:那管不着我 朱:什么管不着你 陈:我不是真的 朱:我连不守规矩的警察都能管,难道你这个假的,我还管不了吗 陈:哎呦,还有能管警察的行当呀 朱:那是 陈:那我得买一个呀 朱:你怎么什么都是买的 这也是发的 陈:哪儿发的,发我一个 朱:你想要是吗 陈:我想要一个 朱:你跟着我去什么都有了 陈:真的 朱:走 陈:太好了 朱:他不但发你这个,还发你个小房子 陈:还发屋子呢(跟着朱走了)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