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里 挫屎(chua sai)和 涝屎(lao sai) 各是什么意思呢
“chua ” 这谐音,我那边河洛话常讲常听,对应汉字:床屎。
普通话有:”尿床”一词,常指孥儿半夜放尿于床;河洛话会倒置来说为:床尿(谐音:chua zio);”床屎”构词原理一样;可指屎泄漏出来。
“捞屎”,义指”放烂屎”,简约为“烂屎”并将“烂”字动词化(烂屎谐音:lao )。
闽南话与莆仙话的区别
莆仙话基本是介于闽南话与闽东话之间的一种语言,其中包括了部分闽南话和闽东话的发音元素,除了莆仙人外,泉州泉港区的部分居民也能听懂莆仙话,其它闽南人基本听不懂莆仙话。
同理,莆仙人也基本不懂闽南话。
求 大量形容 模特 和 服装的 优美词语,最好是四字一组,琅琅上口。
形容美男美女的词语,可以用在模特身上: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环肥燕瘦、倾城倾国、国色天香、窈窕淑女、秀丽端庄、艳若桃李、花枝招展、温柔可人、活泼可爱、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婀娜多姿、眉目如画、软玉温香、兰质蕙心、秀外慧中、楚楚动人、明眸皓齿、天生丽质。
天生尤物 蕙质兰心 桃羞杏让 燕妒莺惭 丰容盛鬈 衣香鬓影 纤纤弱质 轻盈而让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绰约多姿 袅袅婷婷 明眸皓齿 望穿秋水 秋波微转 顾盼生姿 丽质天成 双瞳剪水 如花似玉 千娇百媚 美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气宇轩昂、气宇不凡、面如冠玉、玉树临风、仪表堂堂、眉清目秀、目若朗星、风度翩翩、一表人材。
至于服装则不是那么好说,一般都直接把服装的颜色,形状形容出来,然后结合模特身着服饰的体态,来描绘出服装的动人之处.附上一些诗句: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红楼梦>警幻仙姑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 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 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 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 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 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 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 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
如斯之 美也
<飘>郝思嘉 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配上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角,显得韵味十足,上面是两条墨黑的浓眉斜在那里,给她木兰花般白皙的 肌肤划上十分分明的斜线,这样白皙的皮肤对南方妇女是极其珍贵的.她的美貌显得更明媚如画了。
她穿一 件新绿花布衣裳,长长的裙子在裙箍上舒展着,配上她父亲从亚特兰大给她带来的新绿羊皮便鞋,显得很相称。
她的腰围不过17英寸,是附近三个县里最细小的了,而这身衣裳更把腰肢衬托得更完整,加上里面那件绷得紧紧的小马甲,使她的只有16岁但已发育得很好的乳房便跃然显露了。
不过,无论她散开的长裙显得多么老实,发髻梳在后面显得多么端庄,那双交叠在膝头上的小手显得多么 文静,她的本来面目终归是藏不住的。
那双绿色的眼睛生在一张甜美的脸上,却仍然是任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她的装束仪表很不相同。
她的举止是由她母亲和嬷嬷的严厉管教强加给她的,但她的眼睛属于她自己。
<聊斋> 胡四姐:粉荷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容华若仙. 公孙九娘:眉弯秋月,羞晕彩霞,实仙人也. 凤仙:画黛弯蛾,莲钩蹙凤,喜容可掬,宛在目前. 西湖主:发多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聂小倩: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 巧娘:妖丽无匹. 侠女:艳如桃李,冷如霜雪,秀曼都雅,世罕其匹. 鲁公女:着腋靴,跨小骊驹,翩然如画. 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曹植《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 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北伊阙,越〔缳,车旁〕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 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 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 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
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 ,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
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 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 若芙渠出绿波。
〔禾农〕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 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辅靥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 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 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 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震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结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 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王弟〕以和予 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 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 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 灵杂沓,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 ,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衤圭〕之猗靡兮,翳 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 ,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 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 〔氵止〕,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 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 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王当〕。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 君王。
忽不司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
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 上溯。
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 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马非〕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为什么东方的早期城市文明是山东龙山文化
似乎是因为朱元璋是明教的
“中国”这一叫法从何时开始的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
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
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
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
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国”字说起。
“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
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
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
于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
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正因为一个“国”不过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范围很小,大的也不过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县城,小的大概只等于一个“三家村”。
由于绝大部分国人也得从事农耕,国中也包括大片农田,所以一个国的范围比单纯的居民点还是要大些。
可以想像,这样的国的数量必定很多。
相传大禹召集各国在涂山(今地说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说较早)聚会,据说参加并表示接受大禹领导的有“万国”之多。
当然,“万”并不是实数,但数量一定也不少。
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汤的时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个。
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到达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南黄河上)时,原来归属于商的国(史称诸侯,实际是用了以后的名称)有八百个投向周王。
到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据说还有1773个。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
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渐产生了区别。
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
前面提到,周武王在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就是因为已经占有了商的京师。
《诗经。
大雅》中的《民劳》篇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中国”的扩大和变化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和镐(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一带)及其周围地区。
灭商以后,依据周人的习惯,将原来商的京师(殷,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也黍“中国”。
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
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
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犬戎(关中西部戎人的一支)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
犬戎虽然暂时退出了镐京,但随时威胁着周人。
第二年,幽王之子平王适都洛邑。
周人大多随平王东适,丰镐一带都给戎人占了,自然就丧失了“中国”的地位,而洛邑及其周围地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
当时秦人的首领襄公曾出兵救周,又护送平王东迁,被平王封为诸侯,平王还做了个现成的人情,将已被戎人占领的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的地方封给了秦襄公,让他们自己从戎人手中夺取;还答应只要秦人能夺回丰、镐,也归秦国所有。
以后秦国果然夺取了关中,但却并没有随之成为“中国”。
东适以后的周天子已经丧失了往年的权威,政讼所及不出王畿的范围,不久就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不得不依靠有实力的诸侯来扶持了。
与此同时,几个周王近支宗族的诸侯和地理位置居于中心的诸侯国凭借有利条件迅速强大起来,它们吞并了周围的小国,成为拥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城邑的大国。
如郑国,始封的国君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弟,当时只有一个郑邑(在今陕西华县)。
三十多年后郑桓公东适至今河南新郑、荥阳之间。
三年后(周平王二年,前769年)灭了郐国(在今新郑县西北),在新郑(今新郑县)建都。
二年后,又灭了东虢(在今荥阳县东北);很快就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这些大诸侯国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它们的国就也称“中国”了。
在诸侯国的内部,国都就等于周天子的京师,俨然就是国中的“中国”。
就这样,春秋时期的“中国”已经扩大到周天子的直属区和晋、郑、宋、鲁、卫等国,大致相当于当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国”的范围不断扩大。
如齐国虽是大国,地理位置却并不在中心。
齐桓公时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多次出兵维护周天子的利益和诸侯国间的秩序。
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自然应该进入“中国”的行列了。
春秋时的“中国”还具有民族意义。
如秦国,不仅已经从戎人手中夺取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而且向西征服了戎人各部,其势力已足以与晋、郑等国抗衡。
这样一个大国,又占有原来的“中国”,照理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中国”,但由于秦人出于东夷,又长期处于戎狄之间,因此在春秋时代始终被“中国”的诸侯看作“夷狄”,挤不进“中国”诸侯会盟的圈子。
又如楚国,在西周初就被封在荆蛮地区,与中原的交往不多,自己也以“蛮夷”自居。
春秋时,楚国已非常强大,攻灭了周围不少小国,还多次出兵中原,威胁郑、蔡等国。
但楚国非但没有因为实力强大而被承认为“中国”,还被认为与北方的狄一样危害“中国”的南夷,楚国灭邓、谷,伐郑、蔡的行动被看成是与狄人灭邢、卫相呼应。
对这样的形势,《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惊呼:“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夷和狄严重地危害中国,北边的狄人与南边的夷人相呼应,中国的命运就像一根线一样维持着。
)齐桓公救助邢、卫、郑、蔡的行动被称为“救中国”的“王者之师”,受到高度赞扬。
孔子提到辅佐齐桓公的管仲时,也极口称颂他的“仁”,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袒矣
”(要没有管仲,我就得披着头发,袒露左臂,作夷狄的服饰了。
)可见“中国”的标准有极强的民族界限。
在民族标准中,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如吴国的国君出于太(泰)伯,而太伯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论血统是最高贵的。
但太伯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完全服从当地荆蛮的习俗,当了荆蛮的首领。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在周成王时曾与周公享有同样地位,以陕(今河南陕县)为界划分两人治理的范围。
但燕国四周也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可能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所以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到了战国,小国已被灭得差不多了。
余下的七雄中,齐国本来就是“中国”;韩、赵、魏是从晋国分出来的,自然继续为“中国”;秦、楚、燕三国也被承认为“中国”了。
随着这些诸侯国疆域的扩展,“中国”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例如秦国灭了巴、蜀,疆域向南扩大至四川盆地,秦国还向蜀地大量移民。
巴蜀成了秦国的一部分,又有来自秦国的移民居住,就取得了与秦国一样的“中国”地位。
到战国后期,“中国”的范围向南已到达长江中下游,往北已接近阴山、燕山,西面延伸到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
秦汉时代,原来的诸侯国都已包括在统一国家的疆域之内,秦国的旧地不仅已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是首都所在,更是“中国”中的“中国”。
而且从理论上说,秦汉疆域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算“中国”,显然,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和扩大的。
一般说来,一个中原王朝建立后,它的主要统治区就可以被称为“中国”,而它所统治的边远地区以及统治范围之外就是夷、狄、蛮,就不是“中国”。
中国和中央帝国 在明朝以前,外国人如何称呼当时的中原王朝,我们还不大清楚,因为像《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专门记载中国情况的著作毕竟不多,而东方的历史文献大多用汉文,与中国的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和阿拉伯的又很不一致。
但从明朝后期开始,来中国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国或中华、中华帝国、中央帝国来称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
鸦片战争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开始被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
但是人们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是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也在所难免。
像魏源(1794-1857)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是如此。
在他的著作中,“中国”一词有时是指整个清朝,和今天的用法已经完全一样;但有时却只指传统的“中国”范围,即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东北和台湾在内。
17世纪以来的西方著作中也往往将清朝建省的地区称为中国或中国本部、中国本土,而称其他地区为鞑靼、蒙古、西藏或新疆(中国突厥)等等。
我们以前往往将这类称呼看得非常严重,认为这是西方人别有用心,意在侵略。
其实应该在时间和对象上加以区别,可以认为大多数西方人并无恶意,而只是概念上的不同。
这种混淆连魏源这样一位爱国的杰出学者都未能避免,外国人这样用也就不心大惊小怪了。
有的学者注意到,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98)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提供的满文本和拉丁文本中已经使用了“中国”一词。
以后在列强同清朝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朝也使用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
不过我们应该肯定,即使到了晚清,尽管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相当明确了,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清、大清或大清国。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清朝在对外交往和正式条约中之所以愿意使用“中国”一词,实际上还包含着一种传统的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国家。
同样一个名词,西方人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即China,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
就像我们称TheUnitedStatesofAmerica为美国,并无称赞它美丽的意思;称France为法国,自然也毫无该国崇尚法律的含义。
但在清朝却理解为CentralEmpire(中央帝国),当成一个尊称而乐意接受。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国家的正式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中国也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所属的全部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