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日头下的主持词

日头下的主持词

时间:2015-12-14 10:55

感受春天 拥抱自然 主持词

(1)小学生活最后一次春游了,那温顺的春风有不知不觉中又唤醒了我对小学的不舍。

(开头)日头渐渐西移了,春游活动也接近尾声了,大饱口福的同学们依依不舍地望着烧烤后留下的残物,贪婪地吮吸着弥漫着烤肉香味的空气。

这次是我最后一次和小学的同学搞春游烧烤了,不知道毕业后还能不能和这么多同学一块玩,一块吃,真希望再来一次令我难忘的春游。

(结尾) (2)迎这习习的春风,伴着和煦的阳光,童真的我们随着春姑娘的脚步踏上了春游的旅途。

空气是那么清新,阳光是那么明媚,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经过三四十分钟的路程,终于来到了今天的第一站——河姆渡遗址,我们这群关不住的小鸟还没等老师开话,便你拥我挤跑下车去。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博物馆内参观。

一件件历史悠久的陶器、瓷器与农具令我们应接不暇、大开眼界。

这些古物体现了七千年前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智慧。

这时,我的目光停留下了一小堆炭化了的稻谷上,听说这些稻谷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

可以被认为亚洲最古老的稻谷遗存。

过去,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印度是亚洲稻谷的起源中心,其实它只是推测,还没有考的依据。

而遗存的发现,为亚洲稻谷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的实物证据

“天下玉苑,世界奇观”我们来到了今天的最后一站——令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玉苑,大家的高兴劲儿可别提了

山山水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幻造出山外有山,圆中有圆,举步即景,步移景换的艺术效果。

在观赏之余,当然望不了拍照留念,因为这是我们作为小学毕业班的最后一次春游。

天下玉苑当然少不了玉,玉的坚贞、纯洁与高雅和佛教的神秘、庄严融为一体。

玉的数量、质量都是国内外史无前例的。

正如王光英先生的题词所说,天下玉苑是世界一大奇观

这次春游不仅仅是为了游玩,更令我看到了,学到了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令我受益非浅

学播音主持要练的绕口令

单韵母练习1上立着一只鹅,坡下一条河。

宽宽的肥肥的鹅,鹅要,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2、山上五棵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箱里五条裤。

伐了山上树,搬下架上的醋,射死林中的鹿,取出箱中的裤。

3、山前有只虎,山下有只猴。

虎撵猴,猴斗虎;虎撵不上猴,猴斗不了虎。

鼻韵母练习1、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2、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饼,饼碰盆,盆碰饼。

3、任命是任命,人名是人名,任命不能说成人名,人名也不能说成任命。

4、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严眼圆,二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严圆眼的眼圆,还是严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

复韵母练习1、磨房磨墨,墨碎磨房一磨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灰。

2、出南门,走六步,见着六叔和六舅,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十六斗六升好绿豆。

3、哥挎瓜筐过宽沟,过沟筐漏瓜滚沟。

隔沟挎筐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沟。

4、山前有个崔粗腿,山后有个崔腿粗。

二人山前来比腿,不知是崔粗腿比崔腿粗的腿粗,还是崔腿粗比崔粗腿的腿粗

唇音练习1、老方扛着黄幌子,老黄扛着方幌子。

老方要拿老黄的方幌子,老黄要拿老方的黄幌子,末了儿方幌子碰破了黄幌子,黄幌子碰破了方幌子。

2、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3、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

4、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舌尖中音练习1、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2、老罗拉了一车梨,老李拉了一车栗。

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力。

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梨。

3、有个面铺门朝南,门上挂着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门朝南;挂上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门朝南。

4、大刀对单刀,单刀对大刀,大刀斗单刀,单刀夺大刀。

舌根音、舌面音练习1、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等于几

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还是七。

2、你也勤来我也勤,生产同心土变金。

工人农民亲兄弟,心心相印团结紧。

3、一班有个黄贺,二班有个王克,黄贺、王克二人搞创作,黄贺搞木刻,王克写诗歌。

黄贺帮助王克写诗歌,王克帮助黄贺搞木刻。

由于二人搞协作,黄贺完成了木刻,王克写好了诗歌。

4、小郭画了朵红花,小葛画了朵黄花,小郭想拿他的红花换小葛的黄花,小葛把他的黄花换了小郭的红花。

翘舌音、平舌音、练习(1)1、天上有个日头,地下有块石头,嘴里有个舌头,手上有五个手指头。

不管是天上的热日头,地下的硬石头,嘴里的软舌头,手上的手指头,还是热日头,硬石头,软舌头,手指头,反正都是练舌头。

2、三山屹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

3、长虫围着砖堆转,转完砖堆钻砖堆。

4、师部司令部指示:四团十连石连长带四十人在十日四时四十四分按时到达师部司令部,师长召开誓师大会。

5、早招租,晚招租,总找周邹郑曾朱。

翘舌音、平舌音、练习(2)1、紫瓷盘,盛鱼翅,一盘熟鱼翅,一盘生鱼翅。

迟小池拿了一把瓷汤匙,要吃清蒸美鱼翅。

一口鱼翅刚到嘴,鱼刺刺进齿缝里,疼得小池拍腿挠牙齿。

2、字纸里裹着细银丝,细银丝上趴着四千四百四十四个似死似不死的小死虱子皮。

3、石、斯、施、史四老师,天天和我在一起。

石老师教我大公无私,斯老师给我精神食粮,施老师叫我遇事三思,史老师送我知识钥匙。

我感谢石、斯、施史四老师。

4、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喇嘛和哑吧从南边来了个喇嘛,提拉着五斤塔嘛。

从北边来个哑吧,腰里别着个喇叭,提拉塔嘛的喇嘛,要拿塔嘛换别喇叭哑巴的喇叭,别喇叭的哑巴,不愿意拿喇叭换提拉塔嘛喇嘛的塔嘛。

提拉塔嘛的喇嘛拿塔嘛打了别喇叭的哑巴一塔嘛,别喇叭的哑巴,拿喇叭打了提拉塔嘛的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提拉塔嘛的喇嘛拿塔嘛打坏了别喇叭哑巴的喇叭。

也不知别喇叭的哑巴拿喇巴打坏了提拉塔嘛喇嘛的塔嘛。

提拉塔嘛的喇嘛敦塔嘛,别喇叭的哑巴吹喇叭。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这是一个绕口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2、有个懒汉本姓阮,提个篮子卖鸡卵,“卖卵”“卖卵”使劲喊,谁都不来买鸡卵,不是鸡卵品种乱,而是鸡卵皮太软。

卖不出鸡卵难买饭,回家吃饭路又远,胡乱烧把烂草取取暖,再吃掉篮子里几个软鸡卵。

师父四十四、铜勺舀热油1、山里有个寺,山外有个市,弟子三十三,师父四十四。

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练写字,四十四的师父到市里去办事。

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时,四十四的师父走了三十三里地。

走了三十三里地就办了四十四件事,用了四十四小时才写了三十三个字。

2、铜勺舀热油,铁勺舀凉油,铜勺舀了热油舀凉油,铁勺舀了凉油舀热油。

舀油入炒勺,月月有佳肴。

先炖鱿鱼块,后扒羊肉条。

火在炉下燃,油在勺中熬,满锅同炎热,管它铜勺与铁勺。

河边两只鹅、婆婆和嬷嬷1、婆婆和嬷嬷,来到山坡坡,婆婆默默采蘑菇,嬷嬷默默拔萝卜。

婆婆拿了一个破簸箕,嬷嬷带了一个薄笸箩,婆婆采了半簸箕小蘑菇,嬷嬷拔了一笸箩大萝卜。

婆婆采了蘑菇换饽饽,嬷嬷卖了萝卜买馍馍。

2、河边两只鹅,白鹅与灰鹅,哦哦爱唱歌,唱得渴又饿,昂首吸飞蛾,飞蛾啄不住岸边去找窝。

草窝暗又矮,只得去过河,河里真暖和,有吃又有喝,不能再挨饿,遨游真快活,安心唱爱歌。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流行华北的一种说唱曲艺,这段《绕口令》由著名艺人马增芬演唱。

高高山上到有一位老僧,身穿着衲头几千层。

你要问老僧年纪有多么大,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澄一澄,总共是四千五百冬。

老僧收了八个徒弟,八个弟子个顶个的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字就叫做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芦棒,六徒弟名叫棒葫芦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随风倒,八徒弟就叫做倒随风。

八个徒弟,学会了八中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撞钟。

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捧笙。

蹦葫芦棒会打鼓,棒葫芦蹦会念经。

随风倒他会扫地,这倒随风他会点灯。

老师傅叫他们换上了一换,不知道换成换不成。

这个愣头青他打不了这青头愣的磬,青头愣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点三僧吹不了这僧三点的管,僧三点捧不了点三僧的笙。

棒葫芦蹦打不了蹦葫芦棒的鼓,蹦葫芦棒他念不了棒葫芦蹦的经。

倒随风他扫不了这随风倒的地,随风倒他点不了这倒随风的灯。

老师傅一见有了气,要打徒弟整八名。

眼睁睁,八位徒弟个顶个的就要挨打,从外面,又来了五位云游的僧。

五位僧人把情讲,罚他们后面去数塔玲珑。

玲珑宝塔,十三起儿,临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谁要是数过来谁就是大师兄。

谁要是数不过来玲珑塔,叫他一夜罚跪,到天明。

玲珑塔来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一盏灯。

一个金钟,整四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三层。

三张高桌十二条腿,三个和尚三本经,三个铙钹三口磬,三个木鱼三盏灯。

三个金钟,十二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

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鱼五盏灯。

五个金钟,二十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七层。

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七个和尚七本经,七个铙钹七口磬,七个木鱼七盏灯。

七个金钟,二十八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

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鱼九盏灯。

九个金钟,三十六两,西北风一刮,纹儿了纹儿了响纹儿了嗡。

谁有农村婚礼司仪主持全套词及流程

数十里的红妆。

马车从街头排到街尾,井然有序,路旁铺洒着数不尽的玫瑰花,寒风卷着花香刺得她头直晕,就连满城的树上都系着无数条红绸带,路旁皆是维持秩序的士兵,涌动的人群络绎不绝,比肩继踵,个个皆伸头探脑去观望这百年难见的婚礼。

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一路吹吹打打,好不容捱到家还要挨着给长辈斟酒。

昏暗的新房内绣花的绸缎被面上居然铺着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之意,竟铺成了一圈圈的心形。

他抽出先前藏在靴靴中的红纸裹着的筷子。

他踌躇了一下,他的手微微地抖着。

他仰起头看。

他有点胆怯,但是也只得鼓起勇气把新娘头上那张盖头帕一挑,居然挑起了那张帕子,把它搭在床檐上。

一阵粉香往他的鼻端扑来。

他抬起眼睛偷偷地看了新娘一眼,他的心怦怦地跳动。

但是他什么都没有看清楚,他的眼前只有一些摇晃的珠串和一张粉脸,可是他却不知道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他听见旁边有人低声说:“新娘子高得多。

(巴金:《秋》第239页) 她端端正正的坐在三马拉的胶皮轱辘车当中,身上穿着红棉袄,下边是青缎子棉裤,脚上穿着新的红缎子绣花鞋子,头上戴朵红绒花,后头跟着一辆车,坐着两个吹鼓手,四个老爷子和两个媒人。

马的笼头上 和车老板的大鞭上,都挂着红布条子。

车子进到郭全海的新家的时候,天色渐渐暗下来,日头卡山了。

新 娘的车停在大门外。

小嘎们都围拢去,妇女们和男子也跟着上来,他们 瞅着头戴红花,身穿红棉袄的刘桂兰,好象从来不认识似的。

刘桂兰低 着头,脸庞红了。

这红棉袄是分的果实,原来太肥,刘桂兰花一夜工夫, 改得十分合身,妇女们议论着她的容貌和打扮…… (周立波:《暴风骤 雨》第460页) 不一会儿,曼古看见远处有许多火把,时常有手的黑影,从漆黑的 罐子里取油,然后移向火把。

在娶亲行列的前头,走着全区最著名的乐 队。

两面鼓上飘着长长的绸条,挂着用珠子和贝壳做的装饰;两支笛子 的铜管在火把的晃动的亮光下闪出一道一道的金光;维那琴十分别致 地装饰着深黄色的穗子。

乐队后面是一群骑马的人,他们包头上的漂 亮羽饰真象孔雀开屏一样美丽。

骑马人的小胡子修得整整齐齐,胡子 尖傲慢地向上竖着。

落在后面的人,狠狠地用脚后跟磕打他们那半死 不活的瘦马的肋骨,企图叫马跳舞,或至少扬起那总是耷拉着、对什么 都表示不满的脑袋。

有几个骑马的人,刺踢自己的鞍辔齐全、打扮漂亮 的马,马一跳动,险些儿摔下鞍子,他们大喊几声,企图博得周围的人同 情。

紧跟着马队后面,庄重地走着四只大象,大象的头、脖子、胸和四肢 上拴着一串一串的小铃铛,发出悦耳的声响。

在象背上搭起的轿子上, 坐着一群美丽的乡村姑娘,她们羞羞答答,彼此紧紧地靠着。

姑娘们的 双颊绯红,耷拉在耳下的坠子闪出彩虹般的各种颜色。

阵阵的急风吹 散了她们的披肩和头巾,她们迎风而行,真象在人间会过情郎后而急急 地飞返天宫的仙女。

……在娶亲行列的末尾,是一些徒步的士兵。

他 们的衣服沙沙作响,散发出迷人的香味——在这个区里,当兵的所能赠 给姑娘们、并取得她们好感的最好的礼物,就是香水。

([巴基斯坦] 卡斯米:《窃盗》 《艾.纳,卡斯来短篇小说集》第?0—71页)

谁知道麻姑节的来历

麻姑称孟兰节 麻姑节在河北省冀东,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习时,每年农历的这一天,各家都要煮肉、蒸馍馍,被称为“麻姑节”。

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秦朝。

传说,秦始皇有个女儿,因脸上长得满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

麻姑虽其貌不扬,可聪明伶俐,心地善良。

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监工,谁要是干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

这还不算,残暴的秦始皇还用棍子把日头支上,不让它落下,三天当一天。

他又命女儿麻姑到工地去宣读他的圣旨,让苦工们三天吃一顿饭。

善良的麻姑不肯这么干,她就跪下来向秦始皇求请,说民工们很苦很累,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饿得皮包骨头,希望父王开恩,放民工回去与家人团聚,至少应该放松对他们的监督,减轻他们的劳累。

秦始皇一听,马上火冒三丈,大声吼叫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逆女,连我的话也敢不听,留你何用

来人哪,把她推出去斩首

”随着喊声,拥来几个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宫。

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

当地的成千上百万民工和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不感到心如刀绞。

以后,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举行仪式,纪念被害的麻姑。

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

关于定婚期的“送日子”习俗

到了准备完娶成婚的时候,男先择定迎娶的吉日佳期(按阴历算),纸帖写好,备上礼品,由送至女家,谓之“送日子”,亦称“送日”、“送日帖”、“送日头”、“送日单”、“送日子单”。

类似古代“六礼”中的“请期”。

旧时十分重视嫁娶的时日,一定要择吉避凶,选个黄道吉日。

人们往往请算命先生或星相先生“捡日子”,先生用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或加以男女双方的父母、祖父母的生辰八字,综合推算出没有相克的结婚吉日。

也有翻阅皇历,参照其中宜忌所指而选择日子。

在大田,拟定婚期既要根据男女本人的生辰八字,还得看双方其它家庭成员(女儿除外)的生辰八字,如有一人的八字与之相冲,便要重选日子。

除却算命先生的玄虚论说和老皇历的宜忌戒律之外,福建民间还流行关于婚期吉凶的习惯说法。

一些地方忌无春之年嫁娶。

无春之年,指当年无立春日,有些地方称之为“寡年”。

因“寡年”的“寡”字与“寡妇”、“寡居”、“鳏寡孤独”等词语相关,显然是大不吉利的。

在闽东、闽北的不少地方,忌女子十八岁和二十四岁那年出嫁,也有只忌其中之一的,因为传说中的临水夫人陈靖姑(民间信奉的女神)十八岁结婚,二十四岁祈雨殉难,所以对待嫁女子而言,十八岁与二十四岁乃不祥之龄。

至于婚期所处的季节、月份,福建人普遍喜秋冬和仲春(尤以秋冬时节为多),夏季甚少。

闽南一带有忌五月、七月、九月之说,谓“五月有误”(“五”与“误”谐音)、“七月娶鬼某”(七月为鬼月)、“九月狗头重(“九”与“狗”音同),嫁娶皆不利。

邵武人选择结婚的吉期,一般都是逢六、逢七、逢九或十二这些日子,月份大多是在农作物收成之后的秋冬之季(即九月至次年正月),忌八月。

秋冬是秋收冬藏的黄金季节,又是农闲的日子,秋收之后,家境也相对宽裕,适宜于男婚女嫁。

民间也有“秋收冬藏,娶妻拜堂”之说。

且春节前完婚,“娶个媳妇过大年”,更加增添节庆喜气。

而在夏季,天气炎热,食物易腐,人觉困倦,农事繁忙,夫妻生活不便,故尽量避免举行婚礼。

在一些地方,人们多选择双日成亲,忌单日嫁娶;许多地方还有定双月双日的结婚习俗。

以应“好事成双”之说。

对男方送去的婚娶日子,女方一般都会接受。

在永定、泰宁等地,女方同意后回给“允期”帖。

在德化,女方在十天内如无异议,男方即如期迎娶。

在福清、罗源等地,男方选定婚嫁日期,先要告诉女家,征得认可后,再正式书写红帖,行“送日子”之礼。

在松溪,男方要送去两个或三个“吉日”,由女方确定其中之一。

在邵武,“日子”用红纸写好,于农历七月初七日请媒人送到女家。

女家如果同意男家择定的这个吉期,即收下这张红帖;如不同意则不收,退还男家,男家须待来年重新择定后于“七夕”之日送去。

“日子单”上不仅要写迎娶日期,而且还得载明新娘上轿、进门的时刻,有些地方甚至还须开列包括男女两造年庚、干冠坤开(上头)时刻、安床和裁衣时日及其宜忌等内容,在惠安,嫁娶的“日帖”需准备两份,一份送给女方,一份张贴于男方的祖厝或居宅厅堂壁上,以示成双成对。

送日子时,男方同时要给女方送去尚未付清的最后一部分聘金以及其它一些礼物,谓之“压日帖”、“压日子单”。

在福州及其邻近的长乐、福清、平潭等县,送聘往往分两次进行——“上半礼”和“下半礼”。

“上半礼”于定亲时送纳,“下半礼”(另一半聘礼)就是在“送日子”时交齐。

在长乐,男方往告佳期,并送交“下半礼”时,需以礼饼随之,俗称“定日饼”,礼饼多时以数百斤计,女家将饼遍分戚属,表示吉期将届。

当地有首歌谣:“定日饼,圆又甜,表妹喜日冬至边。

有请伊,也请侬,亲亲戚戚都请遍,贺喜贺良缘。

”亲戚吃了定日饼,知道嫁期,都在喜日之前赠送物品(多是布料,阔气的也有金银首饰),叫“添箱”。

在福清,男方除“下半礼”外(付清聘金),另加猪蹄、线面等礼物;女家回送礼饼,多为一百双,叫作“日子饼”,男家把“日子饼”分赠亲朋戚友,以示预告婚期。

在惠安,男方需送齐聘金尾数,并外加“锦占布”(一种靛蓝泛紫的土布)二至四支(匹),称“日头布”。

在松溪,送日子单时要带上六包糕和礼金余款。

现在,城镇居民选择婚期普遍由男女本人或双方家庭共同商定,且多以公历纪年计算时日,很少有人再行“送日子”之礼,旧时的择日禁忌大都消失。

但是,求吉利、重喜庆的心理依然存在,顺天时、择闲暇的习尚也延续下来,婚嫁仍多选择秋冬和春季进行,具体时间又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等节假日。

在农村,“送日”之俗依然流行,婚期“捡日子”者亦非少数,某些传统禁忌尚有市场。

如一九八八年春节前夕,许多地方出现嫁娶热潮,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当年“立春”节气在春节前夕,且一九八八年又是农历龙年,此时完婚,可望在龙年生贵子。

不过,这种旧俗遗风已呈淡化之势,逐步与城市的习俗趋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