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高考工作部署会主持词

高考工作部署会主持词

时间:2015-10-22 05:54

运动会动员大会主持词

各位裁判员、运动员、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健儿凯旋、神七巡天、举国欢庆。

值此金秋时节,我们又迎来了xx中学2008年秋季田径运动会。

在此,我谨代表大会组委会对这次运动会的如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筹备组织这次运动会各项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刻苦训练、积极备战的所有参赛运动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知识、技能水平。

素质教育是一种完善性、超越性的教育。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各项工作包括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开展顺利,齐头并进,成绩显著。

尤其是体育运动又得到新的发展。

学校在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学生智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把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中,学校体育教学特色鲜明,成绩斐然。

2008年体育高考专业课成绩突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一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共同的骄傲与自豪

   老师们,同学们,本次运动会是我校历次秋运会比赛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会,也是对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一次大检测,更是对我校师生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大检阅。

本次运动会共设62个竞赛项目,1000人次的运动员将争夺120枚金牌。

50个班集体将争夺3个团体冠军奖、3个精神文明班集体荣誉称号。

参赛人数、金牌数量居我校历次运动会之冠。

因而组织工作纷繁复杂,安全工作责任重大。

为了本次运动会的成功,我希望大家能在运动场上充分展示我校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纪律;也希望全体运动员努力进取、奋勇拼搏,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希望所有裁判员严守规则、公正裁判,希望全体工作人员忠于职守、热情服务、保障安全;希望师生观众团结友爱、文明守纪。

   老师们、同学们、运动员们,让我们大力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

   最后,预祝本次运动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怎么才能拿到全国高考考试资格

参加高考,条件是你户口所在地进行高考报名。

年龄从17岁到70岁都可以参加高考。

满足以上条件可去当地教育局正常报考就可以参加考试。

如果是在校生,学校会统一去教育局报考取得考试资格。

高考,一般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现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3种形式。

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考试局)命题,2014年6月7、8日考试(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海南省为6月7日、6月8日、6月9日)。

高考成绩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考上一本大学的核心前提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2014年9月4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文理不再分科。

2015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

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

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

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

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

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

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高考的

1、标题要新:通讯稿的标题好比是大家心灵的窗户。

要做到让别人一看到标题,就知道你写的是什么;能稳中求新是最好的,不能想到好的题目就用直白(豪放派的)的语言亮出来。

比如有关迎新部署会议的‚新部署 新航程—记数统学院 喜迎新生部署工作会议圆满举行‛,也可以写为‚数统学院喜迎新生部署工作会议圆满举行‛;还比如有关迎新通讯稿的‚数统迎新‘承包’制 相互促进共双赢‛,还可以写为‚数学与统计学院迎新工作顺利结束‛ 2、首段的内容问题: 你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要写什么,怎么写及如何展现它的价值。

所谓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会议的价值和通讯报道的价值,会议的价值是通过新闻报道体现出来的,而通讯报道的价值则是通过好的通讯就是你的条理性决定的。

那么介 绍清楚一件事,就要在首段写清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人参与,由谁引起的。

具体到会议 就是会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头可以带一些会议等的目的(意义)的话语 但最好不要超过两句;另外,会议的主持人也要介绍,他相当于是事件的发起者。

比如一篇文章 情感的相约 心灵的碰撞 —记数统学院新老院干经验交流会成功举行 为了数统学院学生工作能顺利并出色地进行,也为数统学院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于9月2日下午2:30,数统学院团总支学生会新老院干经验交流会在信息大楼八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莅临此次会议的有数统学院辅导员严慧老师、王本成老师,20届团总支学生会全体成员和所有退任院干。

此次交流会由数统学院秘书部部长黄卉主持。

中间内容: 主要是一些反映主题的细节描述,用语一定要精练,不说赘语、废话。

比如: 大会伊始,由辅导员王老师宣读第二十届团总支学生会成员名单,并做指导性讲话,他对我们这个大团体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了细致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而且表达了对老院干的不舍与真挚的谢意,最后则对新一届团总支学生会提出殷切的希望并表示对他们的表现拭目以待。

随后,新院干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老院干也将他们宝贵的财富传给下一代,并希望我们要把我院‚创新求精,勇争第一‛的精神一路传下去。

会场有欢笑,有辛酸,但更多的是一份永生难忘的感动吧,相信我们会担起这副重担,让数统学院的明天更加辉煌

而后的自由提问环节和赠送礼物环节也为会议增添了不少愉悦,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最后一段: 主要是会议、活动等的意义,这些就都是套话了。

比如 最后由严慧老师做总结性讲话,她表示对新一届的团总支学生会有信心也很看好我们,而且对退任院干逐一做了评价和表扬。

而后在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张帆的激昂言辞和信心满怀声中,历时3个小时的会议正式而圆满地落下帷幕。

其实会议上他们说的话很多,但要择其重点来写,不能每点都说,不然就成高考作文了,达不到通讯简洁明了的目的。

另外,就是不提倡这样的写法:大会第一项……大会第二项……大会第三项……等 四、注意事项 1、谨记不要出现错别字、病句等,另外,就是‚的、地、得‛的用法要正确 2、莅临会议、活动等的领导出席顺序: 一般是按照主持人介绍的次序 3、注意其真实性,不可瞎编时间、地点;会议的评委的名字要正确 4、写得要大气一些,勿过分拘泥于小节;主次要分明,不要像写作文一样个人感情太多,写通讯稿要简洁、有条理,略带一些个人情感;要以第三人称写,不要出现‚我院‛字样,现在学工处的发稿负责人换了,要求也不一样,他是这样要求的,说这样显得不那么自我。

像你们要多看才行,熟能生巧,下去了一定要多练

文言文表官职升迁任命的词有哪些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

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

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

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去,罢免。

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

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兼任,同时监管。

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暂时代理官职。

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

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暂代官职。

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职。

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

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

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

如《书·尧典》:命汝典乐。

《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

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

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

《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

《陈书·袁枢传》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

素结恩德。

后行部至西河。

(补充)【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

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

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文言文网“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