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书院落成典礼主持词

书院落成典礼主持词

时间:2018-07-05 19:16

传家有道惟存厚 处世无奇但率真 出自何处

曾所写的楹联。

清. 曾国荃【来自】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纯,又名曾子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白杨坪人。

幼入私塾就读,继求学于岳麓书院,师从丁善庆。

清•咸丰二年(1852年)取优贡生。

为两江总督曾国藩之九弟,清末湘军主要将领之一。

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

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1856年(咸丰六年)率湘军赴援江西省吉安,对太平军作战,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1860年5月围攻安庆。

1861年9月攻陷。

1862年(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5月围天京(今南京市)。

1863年擢浙江巡抚。

1864年7月攻陷天京,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

1866年调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

1867年称病退职。

1875年(光绪元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陕甘总督,继署两广总督。

光绪十年(1884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十五年(1889年)封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太保衔。

《清史稿》、《清史列传》等文献中收入《曾国荃传》等几种主要传记资料和梁小进编撰的曾氏年表。

1890年在南京病卒于任上,终年66岁。

谥“忠襄”。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行《曾忠襄公全集》(全6册,岳麓书社2006年11月出版)传世,包括奏疏、书札、文集、批牍、年谱、荣哀录共67卷,约175万字。

曾国荃自题联瓶花落砚香归字;窗竹鸣琴韵入弦。

——自题书斋手书行书墨迹联 曾国荃读书写字有如此雅致,可见其人不俗。

字含花香,书有竹韵。

闲情逸致,跃然纸上。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自箴手书楷体墨迹联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宗。

——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意正心平,和谦致乐;名成德就,谨慎重言。

——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 曾国荃撰题联一片光明心比月;十分欣喜我如鱼。

——题山西省榆次县常家庄园 榆次县的“常家庄园”,更是气势雄伟,别出一格,令万人瞩目。

常家庄园占地60万平方米,屋舍4000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

其规模之大,构思的精巧,文化的厚重,雕饰的精微,人说可和明清皇家园林媲美。

当时的常家庄园,有史家称是一座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殿堂。

懋典遥颁,恩浓此阙;芳徽永式,泽衍西江。

——题(时任甘陕总督)四川省泸州吴太母李孺人节孝牌坊 曾国荃贺赠联三岛路深浮阆苑;九霞觞满奏钧天。

——赠芝岑大公祖仁兄廉孝相承,世载其德;刚柔相济,功加于民。

——赠清•户部待补知府王启恩 王启恩(1836-1898),字钢堂,号瑞臣,山西省徐沟县西南坊人。

幼时入迷书法,跟随寿阳秦东来游历。

身材高大,双目有神,谈论事情,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有谋有断。

家里藏有几十万卷书,明清时的名人书画200余幅。

在书法上造诣深,临摹的书法帖子很多。

曾经东登泰山,把大字刻在石壁上。

又入迷于金石文字学。

曾经用扫帚在雪地上写了丈余大的字,使秦东来很欣赏,长大后做了县的诸生。

家资丰厚,咸丰、同治年间屡次资助军队,政府奖给个员外郎的官。

分到户部任职时,大学士祁隽藻退休后在京居住,劝他说:“你应该继续读书增长才干,不可急于做一般官员。

”他深受感动,就回家继续学习。

同治壬戌(1862年)中举。

丁卯(1867年)捻军从陕西进攻山西,当时寿阳祁世长居家守孝,朝廷命其和祁共同办理山西省的治安问题,整顿纪律,以保治安无忧。

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清朝廷认为山西是军饷主要来源,主张全力保卫境内安全,不让受到袭扰。

事件平息后,被优先录用。

光绪丁丑戊寅(1877-1878年)山西发生饥荒,朝廷命令阎敬铭督查赈灾,山西巡抚曾国荃也下命令查办太原、汾阳两地受灾情况和捐赈事宜。

王经常拿出米粮或俸银帮助灾民。

赈灾结束后,巡抚曾国荃撰赠此联。

回家居住时,县里有事,官员绅士多请他商议。

从其曾祖到他自己,都通晓事理,用其家财慷慨助人的事,不计其数。

光绪丁酉(1897年)被保举任知府,赴户部等候任命。

戊戌(1898年)在京城寓所辞世,终年年62岁。

遗著有《芸斋金石考》、《五砚轩笔记》、《泉币令集古录》、《茶余闲话》等书若干卷。

曾国荃撰挽联少壮剧豪雄,到暮年折节谦虚,但思尽忠补过;东南名将帅,赖先生苦心调护,只为骨肉弟昆。

——附录:曾国藩代弟曾国荃(曾沅甫)撰挽清•湖北巡抚胡林翼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

——挽清•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左宗棠(34+34=68字) 贺赠曾国荃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曾国藩赠胞弟曾国荃(贺曾国荃大夫第)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曾国藩赠(箴)胞弟曾国荃 此联是曾国藩于1860年3月8日为箴胞弟曾国荃所作。

作者用心良苦,但效果不佳。

其弟及家人时以仗势欺人,多有恶举。

其一,未允许即在洪家猫面脑地作坟茔,“洪家甚为不服”。

其二,“沅甫起死回生新屋,规模壮丽,有似会馆。

所伐人家坟山大木,多有未经说明。

”其三,“家中子弟荡佚,习于吹弹歌唱之风。

”对此,曾国藩“闻之甚为忧惧,”尤其对于“家中老少习于‘骄’、‘奢’、‘佚’三字,实深悚惧。

”但仅“悚惧”而已。

富贵而徒刑骄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曾氏已“忝窍高位”,家人难免不出问题。

有问题即下面教育,而不训斥臭骂,此为有大修养者所为也。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曾国藩赠(劝戒)胞弟曾国荃 曾国藩在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四日因父逝回家奔丧,住在家里。

认为曾国荃的军队锐气有余,沉稳不足。

士兵浮躁是兵家所忌讳的。

遂撰赠此联劝诫弟弟。

悼挽曾国荃联千国失二贤,哭大司马少司农才数月;易名足千古,合胡文忠左文襄为一人。

——清•江楚转运督办易顺鼎挽曾国荃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字天语殊褒,异数更兼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惜竹林贤。

——清•洋务派和淮军首领李鸿章挽曾国荃 一十载中原烽火,扫尽烟尘,曾记铁索横波,楼船截岸,见雍容儒将,挥陈掀髯,誓约预焚香,便随一鼓登陴,埋向石头擒李煜; 六七年异地湖山,藉谈风月,每忆角巾别墅,小队元戎,感矍铄勋臣,衔哀话旧,弥留犹握手,应为群黎请命,俄惊江左失夷吾。

——清•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挽曾国荃(48+48=96字) 纪念、题咏、曾国荃联茅土加名数;神功接混茫。

——佚名题河南省开封二曾祠(祠祀曾国藩、曾国荃,下同)祀宋贤良,次第谨依言行录;与人家国,凋疏无若靖康年。

——佚名题河南省开封二曾祠事业由德性中来,为名将,为名相,不外名儒,况指授弱弟韬钤,共使千秋垂竹帛;报祀自畿辅间始,若两江,若两湖,以迄两浙,更仰止中州祠宇,允宜百世荐馨香。

——佚名题河南省开封二曾词(31+31=62字) 附录:【曾国荃轶事、趣闻】 〖岐山进香〗 岐山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福州市)南通镇新岐村,踏进寺门,迎面悬挂着四个烫金苍劲有力的大字牌匾:“大雄宝殿”。

牌匾在若明若暗的山中阳光映衬下栩栩生辉,光彩夺目,给大殿增添了雄风。

这四个大字是谁题写的呢

细看落款:原来是光绪年间一品顶戴、两江总督曾国荃题写的。

相传曾国荃当年随着兄长曾国荃藩统领膘悍、骁勇善战的湘军,南征北战平乱安邦,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替清廷效劳,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使湘军名声日振。

以致于官封巡抚、总督。

但就是这位总督政治军事上得志,家庭生活却给他造成烦恼。

家室二位夫人,婚后多年至今仍无子嗣。

作为饱学儒术之道的总督,封建卫道士思想尤为严重,他想:若无子嗣,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挣来的功名,显赫的地位,万贯家财,谁来继承呢

总督的二位夫人,在家供奉菩萨,日夜香火不断,虔诚信佛,并常常叨念,要丈夫信佛求子,经常外出求佛。

曾国荃 随行,车来车往每年出入于名寺古刹,久而久之,他也潜移默化,信仰佛教了。

恰在这时,江南名刹岐山禅寺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恩赐。

因祸得福,重新修复火灾后的寺院,光绪钦赐寺名“岐山万寿仁瑞寺”并赐镇山宝物三件,拨府库金银若干,半副鸾驾,一路浩浩荡荡由京城北京运往岐山,并晓喻沿途百官,夹道迎送,诣旨:“着两江总督曾国荃具体督办。

”曾氏喜不自胜,随携夫人共同前往进香,一路来到了岐山仁瑞寺。

后应岐山主持高僧之邀,为新落成的“大雄宝殿”题写了匾额。

曾总督时值春风得意,年轻气盛且写得一手好字,所以这块牌匾,入木三分,刚劲有力。

揭彩挂匾之日博得百官、地方豪绅以及众僧和香客们的喝彩声。

传说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佛祖,后来这位总督,果然子孙旺盛,但其显赫的权威和地位却不能世代相传了。

曾国荃作为一代湘军名将,能够千里迢迢来到岐山,诚心敬佛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

【来自】

田家炳先生了哪些贡献

惟楚有材(wei chu you cai)  同义词有“惟楚有才”  “惟楚有材”不是“唯楚有材”。

“惟”乃语气助词,这句话理解为“楚有才”。

  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  惟,系语首助词,古籍惟、唯、维通用,如《书· 泰誓》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

”  [湖北贡院旧牌楼]  湖北贡院旧牌楼  1655 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不堪。

学子们表示能体谅国家一时经济困难,愿将津贴捐出来维修校舍。

在林天擎大力支持下,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

据《湖北通志》记载,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 “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

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

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屡见于湖北方志。

1732年,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另有一传说,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

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岳麓书院楹联]  岳麓书院楹联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传说清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

“惟”在这里是个语气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说“楚国出人才,而这里的人才又最为兴盛”。

  然而,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

“惟楚有材”是从“虽楚有材”转化过来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

“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楚国(地)有材,是很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规律的,故已成定论。

  楚国地灵人杰。

人才济济,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一批第一流人才,甚至是世界性的第一流人才,故楚国人才既多又出类拨萃,品位极高,是可以登上中国和世界人才的殿堂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的当年蔡人声子列举的四人,只不过是在晋、楚争霸中为晋所用的卿大夫之材,远不能代表真正的楚国之材。

这里,挂一漏万,不妨举一些在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略作一介绍,以见一斑。

  在政治军事上,楚国驰骋疆场八百多年,从筚路蓝缕,到立威定霸,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审时度势、周文武成三代均尊之为师的楚国缔造者鬻熊;自称王,创县制,设令尹,置陈兵之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具有创新精神的熊通(楚武王)、南定都郢,北通“上国”,抗衡中夏的熊赀(楚文王);与齐桓公争霸后来居上,执辱宋襄公、“强楚主会”,继齐桓公之后登上中国霸主地位的熊恽(楚成王); “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天下大事尽在楚”,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熊侣(楚庄王);洞察形势,全力东拓,使楚国仍以大国强国的雄姿,步入战国“七雄”行列之一的熊章(楚惠王);大胆重用异邦人吴起主持变法,“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使楚国振兴复强的熊疑(楚悼王);北取睢、泗之间至泗水之上,西拓巴蜀,东收吴越,“临天下诸侯”,使楚国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的熊良夫(楚宣王)和熊商(楚威王)父子两人。

这些国君 (王),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楚国和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功绩是彪炳史册,永垂不朽的。

他们堪称为天才、通才,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遗产。

当然,在这些国君(王)的主政下,也有不少治国领军的良才,如斗子文、孙叔敖、叶公子高等人。

此外,还有三位大才应该提出来,他们就是伍子胥、范蠡和李斯。

伍子胥,楚国忠良之后。

由于楚平王的昏聩不明,伍子胥含冤出逃,后帮助吴国攻楚破郢,对自己的族国犯下了罪过,是伍子胥狭溢复仇心理留下的一个无法洗刷的污点,是应予以谴责的。

但他帮助吴国很快发展强大起来,从历史总的趋势看,是有助于东南地区的开发和祖国的大一统的。

而且他也是一位军事家,《孙子兵法》就凝聚了他的、当然也是楚国的军事思想的结晶。

所以,伍子胥也不失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应看成为楚国的良材。

范蠡入越后,先为越在吴作人质忍辱二年,后回越佐勾践复兴,终于灭吴。

大功告成后,激流勇退,“下海”经商,终老一生。

他还是一位思想家和理财家,是楚国一难得的奇材。

李斯,荀子学生,在楚学成后入秦为官。

他向秦献灭六国、成一统之策,力主废分封、设郡县、焚诗书、谋私学、以法治国,对秦王政(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三人,虽为吴、越、秦用,但都在异邦大有作为,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才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楚材”,绝不可排斥在楚人之外。

  在经济、科学的领域中,传说楚先祖祝融是三皇五帝时期观火授时的大科学家。

见于有明确史籍记载的,在经济、科学领域中作过突出贡献的有孙叔敖、苏掩、甘公、唐目未等人。

孙叔敖不仅是政治家,而且也是水利专家和科学家。

他首创库陂池水利工程,首先为大江筑堤修垸,在楚境形成南、北灌溉网络,“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孙叔敖碑》。

他重科学技术,在筑沂城(今河南正阳境) 时,遣具体筹办人计量工程、时间、人员、材料、粮食,制订出具体而又科学的计划,结果完全按此计划顺利地完成。

苏掩,楚康王时司马,他受命整治军赋,规划军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次的军赋制度改革,史称“苏掩庀赋”。

苏掩庀赋,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九种不同的田地,然后按井田制的标准,“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甲兵、徒兵、甲循之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他所调查的九种田地,准确无误地反映了楚国水泽山峦的地形地貌,今天看来仍令人惊叹不已,证明苏掩是多么注重实际、具有严谨科学精神的政治家和科学家。

甘公、唐目未为天文明家。

甘公,《史记》谓齐人,《集解》谓鲁人,《正义》谓楚人,作《天文星占》八卷。

唐目未,亦为有名的天文学家。

楚人的数学成就突出,如江陵张家山汉初古墓出土《算数书》,就是楚人留下来的一部数学著作。

楚国铁器、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该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和名家的心血,充分地显示了其精湛的技艺,可惜的是名不见经传,成为有才华的无名氏群体了。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先秦时期最为活跃,时至战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百家,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兵家等。

而在这各个学派中,楚人或是其主要代言人,或是创立者。

道家学派创立人是楚先哲老子,后续者不少,至战国中期,楚人庄子则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并称,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登上世界哲学史的殿堂(如黑格尔就认为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

另一道家老莱子,尚清贫,曾教孔子以事君之道。

战国末曷鸟子著《曷鸟冠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兵等家思想,是道家学说的另一发展。

儒家学派虽非楚人所创,但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孙氏之儒为荀子所创。

荀子虽为齐人,但他居楚约近二十年,还担任过楚兰陵令,其著述是在楚国完成的,当受到楚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正因为他阅历广泛,受到楚人的广撷博取和开放性、宽容性的启发,所以他对南、北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吸收,开始了先秦思想的大融合,成为先秦时期一位大思想家。

荀子的成就是在楚国完成的,称荀子是楚之良材,亦非不可。

法家兴盛于三晋,楚国亦为法家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如著名法家吴起在楚国变法,使他的主张和才干得以充分的施展。

后期法家韩非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则入秦大施才干,成为秦始皇一统大业的得力助手。

兵家各国均有,楚国军事统帅辈出,作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怎么能没有兵家?可惜他们的军事实践未留下系统总结,以致难以窥见其思想光华。

然伍子胥、范蠡则可算得上地地道道的兵家。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所倡之神农之说,是在楚国大地中孕育出来的长盛不衰的思想精华。

他主张“君民并耕”、“市贾不二”,要求社会“均平”合理,深得人心,使儒家门徒也弃儒而改拜许行为师。

许行是代表农民利益说话的,故其主张在中国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行不失为楚人坚持发扬楚国思想传统的典范。

墨家虽非为楚人所始创,但墨子之后,墨分为三,其中南方之墨的代表人物是楚人邓陵子,号称邓陵氏之墨。

墨家在先秦时代奉为显学,是代表小生产者和新兴地主利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纵横家的先辈或创始人之一是楚人鬼谷子,史称鬼谷先生。

《史记》说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苏秦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

他所著的《鬼谷子》一书,纵横捭阖,评论游说之术和“揣”、“摩”、 “权”、“谋”之策略,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堪称为当时一部外交学、心理学和攻关学的好教材。

阴阳家倡阴阳五行说,以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尽管充满迷信色彩,但其中却亦含有一定辩证法因素。

战国末楚阴阳学家南公著《南公》二十一篇,可谓为阴阳学派中之大家。

秦灭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时不过十余年,楚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梁、项羽、刘邦继之,果然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建立了新兴的汉王朝。

这位南公,就很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其预言就饱含着辩证法,传为历史佳话。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楚材”更是突出见奇,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楚国文学成就辉煌,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诗歌。

由于散文以《庄子》为代表,诗歌以屈原《离骚》及其他作品为代表,故两家合谓,人称“庄骚”。

前已指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学说,是继老子之后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师和文学理论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作家,《离骚》一诗是其代表作。

屈原及宋玉、唐勒、景差等,是地地道道的楚人,完全是在楚国的培养教育和楚文化的孕育下成长起来的诗人。

屈原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

他的精气说和历史观,闪烁着唯物主义光芒,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

他的名字已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

我们荆楚大地的人们,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而感到无限的光荣和骄傲。

楚国艺术发达,无论是书法、绘画,抑或是音乐、舞蹈,所取得的成就是世人所公认的。

其中造诣很深的音乐家钟子期和操琴大师伯牙,高山流水,意蕴隽永,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楚国人才济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众多第一流人才。

楚国亡后,楚地人才却长盛不衰,辈出不穷。

历史上湖北曾出现几次人才涌现的高峰。

先秦以屈原为代表;东汉至三国时期,以王逸、黄香、庞统、费祎等;唐代襄州襄阳皮日休、孟浩然,复州竟陵陆羽,以及宋朝米芾等;明中后期,以张居正、熊廷弼、李时珍、“公安派”、“竟陵派”等为代表。

明末清初,湖北人文初况下降。

但至清末民初,人才又有上升趋势,这既得益于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也与自林天擎抚鄂以来的历届官员屡屡呼唤“楚材”有关。

  从西汉到明清,近代以至现当代,也是代代都有第一流人才,简直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如略推敲一下,荆楚大地历来就有学术研究中心,以及形成的人才群体。

清末近代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荆楚学人更是以族国命运为己任,积极地投身到学习西方和俄国的洪流中去,在洋务运动、民主革命中形成了宏大的人才群。

如以个人来计算的话,自秦汉以降,则数不胜数,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有良材、奇材、大材,甚至还是咤叱风云式的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至深。

范仲淹生平介绍、背景介绍和范仲淹的故事、急需

字数在200字左右就行、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