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赠书的主持词

赠书的主持词

时间:2015-04-04 17:53

冬季捐赠仪式主持词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举行“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

首先,我代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活动组委会,对各位记者、各位来宾前来出席今天的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大家参观了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尽管这里展出的只是中医药百花园中的一朵,但我想大家一定都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在博物馆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原因。

  此次中医药“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17个部门和单位共同主办的一次面向全社会的大规模中医药宣传活动。

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近几个月以来的积极努力,现在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于7月上旬正式拉开帷幕,在北京举行启动仪。

  下面,我就这项活动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通报。

  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举办的全国性科普宣传活动。

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周密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各主办单位积极响应,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就是要大力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广泛地进入农村、进入社区、进入家庭,为维护人民健康服务。

  我认为,举办这项活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落实吴仪副总理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制订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吴仪副总理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切实加大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大力推进继承创新,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为了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今年4月还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

与此同时,国家各有关部门也从许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事业当前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医中药中国行”就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百姓健康的关心和重视的一项实际行动。

  第二,是宣传中医药科学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需要。

人民群众的需求、理解、认同和支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几千年来,中医药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因此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

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医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举办这项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集中展示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特色优势、历史贡献,展示中医药在当前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享受到中医药服务,提高健康水平,从而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需要。

满足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健康水平,让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是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出发点。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吴仪副总理明确指出,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科学体系,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出贡献。

举办这项活动,就是要通过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以及送医送药等形式,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更好地回报社会,惠及百姓,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服务。

  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慈善总会等17个部门和单位共同主办,整个活动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2007年先期在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厦门、香港等九地举行。

主要活动包括:  一是举行现场活动。

在今年先期开展活动的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90多个城市的中心广场、4000多个城市社区和村镇举办现场活动。

现场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专家义诊、健康咨询、科普讲座、文化展示、文体表演、知识竞答、发放健康科普资料等。

  二是开展赠书和培训活动。

这项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向基层中医人员赠送《乡村中医实用技术》和《社区中医实用技术》,向广大群众赠送《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这三本手册,是由本次活动组委会委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专家专门编写的,适用性强,对乡村医生、社区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同时,活动组委会还将组织开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提高他们的中医药理论素养和诊疗技术水平。

  三是开展“中医大篷车万里行”活动。

本项活动启动后,由活动组委会组建的中医大篷车队将深入到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的农村、厂矿、部队、学校和基层医疗单位,送医送药,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慰问贫困家庭、困难职工、残疾人及军烈属等。

  四是开展捐赠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一些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活动组委会将把他们提供的药品、医疗设备、生活用品和学习文具等物资捐赠给基层医疗单位和贫困群体。

  五是举办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辩论赛。

邀请部分综合性重点大学和中医药院校组成大学生代表队,围绕中医药文化中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辩论,决赛实况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华医圣》、《中医堂文化》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在活动期间播出;《中国中医药报》将推出“中医中药中国行”系列特刊,刊载各地中医药发展成就及特色优势,并将举办“我与中医药”有奖征文活动。

  三、活动的主要特点  本次活动的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是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大力支持。

这次活动的17个主办单位相互协作,精心组织,共同推动将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和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作为具体承办单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

这是办好此项活动的根本保障。

  二是全国联动,共同推进。

在重点省市开展规范统一的启动仪式和现场活动,全国其它省(区、市)广泛动员,配合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形成点面结合,上下呼应,共同推进的互动格局。

  三是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各地的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将积极参与进来,志愿者也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还有很多企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以各种方式对活动予以支持。

  四是服务百姓,回报社会。

这次科普宣传活动突出服务性,核心是让百姓得到实惠。

活动将在90个城市的4000多个社区和乡镇举办大型义诊活动,开展900场卫生培训和健康讲座,并发放科普宣传小册子300万份,宣传单页3000万份,印发《中国中医药报》“特刊”500万份,赠送中医药手册20多万册;中医大篷车队预计行程达15000公里;向基层医疗单位捐赠价值2000余万元的物资。

  总之,这次“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是一次中医药文化之旅,一次中医药科普之旅,一次惠及百姓、服务大众的健康之旅。

我们将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积极探索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力争把“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打造成一项影响广泛持久的品牌活动。

  最后,我代表组委会再次向在座的记者朋友和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希望大家对这项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记者朋友们对这项活动进行更多的采访报道,以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扩大活动的影响。

我们将积极配合你们的工作,并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提供工作便利。

  谢谢大家

关于桥文化的主持稿

对于范仲淹多人都知道他“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这句名言,读过雄文《岳阳楼记》,但对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怎样的作为,却往往知之不详。

  范仲淹是北宋一代的“完人”,英雄而兼圣贤,是名震千秋的文学家,更是名噪一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也曾担任过开封府尹,而且任职时间与包拯相近。

由于二人任开封府尹的背景相近,立身行事和在府尹任上的作为也相近,所以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这两位同时代、同类型的人物被相融相混、合二为一,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为民除害、为民请命、为民作主的“青天”形象。

  范仲淹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缘于一场至今仍为人们反复演绎、津津乐道的“归政风波”。

  宋仁宗赵祯为宫女李婉仪所生,刚出世不久就被刘皇后抱走。

李婉仪被贬入冷宫,受到百般虐待。

宋仁宗自幼只知道刘太后是他的母亲,却不知道还有生母李婉仪。

他12岁登基后,刘太后垂帘听政有11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后归政问题渐渐成了朝中极其敏感、人人讳言的大事。

  20岁那年,宋仁宗打算率领文武百官在朝堂上为刘太后贺寿。

如此做法放之后宫无可厚非,但放之朝廷却有损皇帝至尊,因此遭到了范仲淹的强烈反对。

当时的范仲淹只是负责整理和校勘皇家藏书的中级官员,人微言轻,未被理会。

  谁知没过多久,他竟然再次犯颜直谏,公然批评太后大权独揽,要求把国家大权归还给皇帝。

范仲淹直谏的勇气令满朝文武震惊,却因此激怒了刘太后,被贬出京城。

  范仲淹出身贫寒,不到两岁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朱姓人家,受过不少苦难屈辱。

他自幼刻苦读书,每天煮一锅粥,凉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充饥,常常苦读到深夜。

后来他独自前往南京(今商丘)求学,5年未解衣就枕,27岁时终于考中进士。

他是在当了13年地方小官之后才被调入京城的,按说本该韬光养晦,可是他却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谏言切直,无所避讳。

得罪太后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对他来说,已经是十分幸运了。

  两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那些刘太后大权在握时趋炎附势的官员,此时却纷纷诋毁她。

范仲淹虽曾因得罪太后遭贬,此时却力劝皇帝感念太后的养育之恩。

宋仁宗深受感动,下诏不得再议论太后之事。

  一场宫廷中真假母亲骨肉间的大事,被不带血腥地和谐化解,范仲淹表现得可谓光明磊落,光彩照人。

  朝堂辩争  包拯以直言敢谏而闻名,常与皇帝激烈争辩。

大臣敢在朝廷上跟当朝天子叫板,这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罕见的。

但是在北宋宋仁宗时期,敢于与皇帝公然谏争、据理辩论的,却绝非包拯一人。

当时,朝堂辩争几乎成了一种潮流、一种风气,而这种议政之风的开创者,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素以天下为己任,在讨论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往往奋不顾身。

有一年京东和江淮大旱,随后蝗灾又起。

身为谏官的范仲淹奏请救灾,没有被理会。

他义正词严地连声质问,宋仁宗被问得无话可答,只得派他安抚灾民。

  赈灾归来之际,他还把灾区饥民吃的野草、树皮之类带回京城,在宫廷内外巡回展示,以戒奢风。

  范仲淹的做法引起了强烈震荡,不少正义之士纷起响应。

余靖、尹洙、蔡襄、欧阳修、苏舜钦等慷慨激昂之士纷纷上书指责朝廷过失,掀起了凌厉进言之风。

宰相吕夷简等人对此深感不安,就寻找借口,再次将范仲淹贬出京城。

  这一次,范仲淹被贬两年,政绩斐然,被召回京城时得到了提升。

吕夷简对他心怀介蒂,奏请皇帝派他任公务最繁忙、也最容易受到咎责的开封府尹。

  不料,上任不到一个月,范仲淹便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个宦官头子怙势作威,无人敢惹。

范仲淹以必死的决心,向家人交代好后事,然后才上疏劾奏,最终为京城百姓除了此害。

更令吕夷简难堪的是,范仲淹还将朝中官员的升迁情况绘成“百官图”进献皇帝,指责吕夷简用人唯亲,官员升迁只依私情。

这样一来,范仲淹噩运难逃,再次被贬。

  范仲淹虽三次被贬,但他讥切时弊的风范却深深地影响着朝廷官员,凌厉进言之风仍在延续。

晚范仲淹十余年才进京出任谏官的包拯,显然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熏染。

  临危受命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之际,西北边境告急。

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率领十万大军进犯大宋。

宋军连遭败绩,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立即赶赴边疆。

  范仲淹是儒学之士,但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由于30多年无战事,北宋军队如一盘散沙,甚至骑兵不会披甲上马,步兵连武器都要雇人扛。

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选良将,爱士卒,抚流亡,垦荒地,筑塞建城,教民习射,把千疮百孔、一触即溃的西部边防,筑成了一道敌人不敢来犯的钢铁长城。

他所带领的队伍,成了大宋唯一能与西夏军队相抗衡的精锐之师。

  在西北战场上,范仲淹遇到了酷爱军事武学的张载。

年轻气盛的张载希望能在疆场上有所作为,范冲淹却发现他真正的才能不在武功,而在儒学。

张载听取了他的建议,从此发愤读书,终成一代理学大师。

此时,狄青也正得范仲淹赏识。

他原是地位很低的下级军士,范仲淹赠书劝读,悉心栽培,使狄青很快成长为北宋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将。

  范仲淹戍边4年,令敌军闻风丧胆。

边民尊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军称赞他“胸中有数万甲兵”。

边境百姓到处传唱着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  待边境局势有所缓和,范仲淹再次被调回京城,主持推行“庆历新政”,使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局面一新。

一些官僚贵族却恨之入骨,纷纷散布谣言,诬蔑他结交朋党。

  范仲淹胸怀博大,处事谨慎,操守有口皆碑,确有不少贤能之士将他奉为知己和楷模。

但他们只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非鼠窃狗偷的奸党。

尽管如此,保守和惰性力量却强劲惊人,谤议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一时人心惶惶。

  此时,西北边境再次出现危机。

范仲淹只得再次前往边关。

而他刚刚离开京城,朝中政局就突生波澜。

新政被全部废止,推行了1年零4个月的改革无疾而终。

  文坛泰斗  范仲淹脚踏实地为百姓办事,并不着意为文。

他每到一地,都要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把精力投入到处理国计民生的事务中去。

他给后人留下的诗文屈指可数,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流传至今的词作仅有5首,这首著名的《渔家傲》是他戍守边疆时的作品,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为宋代豪放词之先声。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至邓州。

老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来信请他写篇纪念文章。

在宦海中沉浮了大半生的他早已霜染鬓发,回想如烟往事,不禁思潮起伏。

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阅历,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借洞庭湖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终于发出一声光照千秋的慨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岳阳楼记》是彪炳史册的千古名作,也是令后人兴高山仰止之叹的一座丰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他一生所追求和实践的行为准则。

他不计个人进退得失,治家严谨,俭朴清廉,死后入殓时竟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包范相融  元代诗人王恽瞻仰“开封府题名记”碑后曾写下的一首感怀诗:“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诗人感叹包拯和范仲淹的英名,把贪官污吏比作院中柏树上盘旋飞舞的乌鸦,即使在千百年之后,他们仍恐慌畏惧,不敢靠近这两个天下争传的名字。

  范仲淹喜欢弹琴,最拿手的曲子是《履霜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范履霜”。

王恽诗中“犹畏霜威不敢栖”一句应取意于此,也可以说更多地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景仰。

  范仲淹比包拯大10岁,早包拯22年任开封府尹,任职时间为半年。

包拯任职时间稍长,为一年零一个月。

一年半载的府尹任上,很难说他们能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作为,但他们都有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格,都有忧国忧民之心,所以他们受到了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爱戴和敬仰。

  在民间,范仲淹不如包公名气大。

包公是小说曲艺和戏剧舞台上跨越时代的超级明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清官典型。

然而,论历史贡献和政治作为,范仲淹远非包拯所能及。

即便做开封府尹,他果断高效治京师,“威断如神,吏缩手不敢舞其奸,京邑肃然称治”,以至当时京城街巷间到处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

无论是政声还是政绩,都足以和包拯相提并论。

  当然,在戏剧舞台上,范仲淹和包拯的形象往往是被合二而一的。

细读包公故事不难发现,其中到处活跃着范仲淹的影子,有些故事的主角甚至应该是范仲淹而非包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

而在戏剧舞台上,包公在自报家门时几乎都称“姓包名拯字希文”,有的甚至自呼为“包文正”。

包拯家境殷实,幼年并无流落、吃苦之事,而戏剧舞台上的包公,却像范仲淹那样自幼饱受苦难。

流传极广的包公故事“狸猫换太子”,是由“归政风波”这一历史事件演绎出来的。

事实上,在范仲淹谏议太后归政时,包拯中进士才两年,尚未出仕为官;李婉仪早刘太后1年去世,而刘太后去世时,包拯才任天长知县,还没有到京城为官。

对于这场风波,他显然没有参与的机会和资格,更不可能在寒窑相遇李妃,使皇帝母子相认。

  可以说,包公这个艺术形象,不仅代表包拯,也代表范仲淹。

但是,“包公”形象却远不能代表范仲淹的全部。

  范仲淹是历史上并不多见的圣贤之人。

他所表现出来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以及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华,是多方面乃至全方位的。

正如与他同时代的名臣韩琦所说,他是“前不愧古人,后可师于来者”的圣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