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友晚会的主持词
你可以自己参照着修改:(不错的,关于历史的)广州市首届中学生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辞旧迎新,羊城时时呈春意;与时俱进,广州处处显和谐。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历史、善于总结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的智慧民族。
《战国策》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至理名言,司马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雄心壮志,唐太宗“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传为佳话美谈,中华民族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道不尽的历史情缘。
有人说: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今天,大家聚集在这里,欣赏我市中学生创作和表演的历史剧,这些剧目,是我们对历史的诠释,是我们听出的历史的声音;是我们部分学习生活的展示,更是我们中学生创作才华、创新精神的展示。
。
请欣赏第一个剧目:《晏子使楚》,表演单位:番禺区市桥桥兴中学。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百家争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经济繁荣的时期。
剧烈变动的社会造就了众多留名千古的英雄,英雄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晏婴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表演中我们看到,面对着强大而盛气凌人的楚王, 晏婴毅然用智慧予以反击,昂然不屈,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在欣赏了春秋战国时期智者的风采后,让我们欣赏另一位改革家的风采,看看他是如何同守旧势力进行斗争,推行变法的。
请欣赏第二个剧目《商鞅变法》,表演单位广州六中珠江中学。
有人说:商鞅是历史天空的一道闪电,商鞅是疾风暴雨中一道接天贯地的长虹。
商鞅精神是信仰至上的人格力量。
“为万民立法,为国家立制”是其终生的信仰和追求,为了这个信仰,他由魏入秦,不畏艰险,在顽固势力强大的秦国,改章立制,破除旧俗,让秦国焕发了生机,才有了后面秦赢政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
商鞅变法造就了秦国的强大,强大的秦国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威胁,燕国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燕国想如何解除秦国的威胁呢
请欣赏历史剧《荆轲刺秦王》,表演单位: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多么悲壮的历史故事。
纵观历史的长河,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
真正顶天立地、满腔热血、留下千古绝唱的还有几何
视死如归、正气凛然、事迹流芳百世之人又有几何
红尘袅袅,荆轲之所以被人称为英雄,不正是他的阳刚、正义、勇敢、威武吗
与荆轲的悲壮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与强秦斗争中,蔺相如以过人的胆略和英雄的气概留下了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请欣赏历史剧《完璧归赵》,表演单位:广州市第一中学;如果说《晏子使楚》展示的是智者风采,《荆轲刺秦王》展示了勇者的悲壮,那么《完璧归赵》则好无疑问展示的是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以他大无畏的气概和超人的智慧和胆略,智斗强者、完璧归赵。
学习历史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欣赏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故事后,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遥远的西方,看看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什么情况
请欣赏历史剧《民主的天空》,表演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民主总是相对的,民主也是有限。
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妈妈,还有那个可怜的奴隶,在他们生命里根本不存在“民主”二字。
在他们眼中,雅典的天空不是阳光灿烂,而是低沉阴霾。
雅典的盛世与民主,只能是少数人的盛世与民主。
这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这个悲剧时代的殉难者
下面,请欣赏历史剧《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死了
但他誓死捍卫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苏格拉底死了,人类精神却真正觉醒了
“Know yourself !认识你自己
”的呼号至今还在耳际回响
人类不仅要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还要认识自然,认识真理
乔尔丹诺*布鲁诺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认识自然,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宣扬真理的典范。
请欣赏《乔尔丹诺*布鲁诺》,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广州市第四十中学联袂奉献。
他是诗人又是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才华横溢,著述甚丰,却无处立足,最后竟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
但他的名言:也许你们判决我时比我收到 判决时更感到恐惧。
却让整个时代震动,罗马教廷把布鲁诺烧死在火刑架上,而历史却把罗马教廷永远的钉在火刑架上
在西方有这种敢于献身的铮铮铁骨,在古老的中国也有这种敢于献身的铮铮铁骨,不过,他献身的不是为真理,而是为国家
为民族
请欣赏历史剧《林则徐》,表演单位:广州市玉岩中学。
虎门销烟,烧掉的不仅仅是殖民者的鸦片,更重要的是烧出了中国人不屈不挠挠,敢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拳拳报国之心,又激励着多少中国人为之奋斗不息,抗争不止呢
可是,这满腔热血,这拳拳赤子心,在腐败的政府面前统统付诸东流。
下面请欣赏历史剧《岛夷献宝》,表演单位:广州市第三中学。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满清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不思进取,不解放思想,不与时俱进,只落得个“竹帛烟消帝业虚”
满清政府最终在民主的洪流中支离破碎
与此相反,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黄埔军人,就是在顺应历史潮流的激荡中,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中国近代化的演进开拓了万里疆土
请欣赏历史剧《黄埔精神》,表演单位:广州市真光中学。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桥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这是《贺新郎 读史》中的下阕,是对历史的解读。
今天,我们的历史剧创作暨表演,正是我们中学生对历史的解读
同学们,开卷有益,读史有益,读史使人明智,习史使人深刻
今天的广州市中学生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预祝各位领导事业蒸蒸日上
各位嘉宾日子红红火火
各位老师家庭幸福美满
各位同学学业更上层楼
求校园才艺展主持词。
。
谁能找到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
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首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1)特色介绍:吕剧,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她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艺术的迅速发展,使吕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声望日高,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东省其他各地、市、县的吕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至1960年,全省已有专业吕剧艺术表演团体29个;在国内其他地方如新疆、大连、哈尔滨、锦州等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吕剧团。
1983年以来,省“音协”多次主持召开了吕剧音乐研讨会,其中一次吕剧音乐集成研讨会于1985年在吕剧故乡东营市召开,1986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吕剧青年演员大奖赛。
吕剧艺术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吕剧艺术之花将会在我国戏曲艺术园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历史介绍:吕剧发源于原乐安县时家村(今东营区牛庄镇)一带。
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山东琴书始称“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早期称“洋琴”),故又被群众称为“唱扬琴的”。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区,其产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说唱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称为“文明琴书”、“山东琴书”等。
山东琴书演唱时两人搭挡对口,对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唱说和表演紧密结合;演唱时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演唱者同时也是伴奏者,典型地体现了曲艺形式的艺术特点。
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
根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
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
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此间,牛庄、油郭一带以演唱民间曲艺为职业的艺人越来越多。
在众多的民间节人中,时家村艺人时殿元(外号时丫兰)、油郭乡东寨村艺人张兰田、张志田兄弟和油郭乡西商村的四平调艺人商秀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群众所说的“大角”。
1880年,山东琴书流传至乐安北部地区后,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带,学唱山东琴书者不计其数。
每逢农闲节日,或三五搭挡,或结帮成伙,就地拉摊演唱琴书者处处可见,真可谓“村村听扬琴、妇孺皆会唱”。
被当地群众称为“大角”的时殿元,是今东营区(原广饶县)牛庄镇时家村人,以演唱琴书和民间小调而著名。
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
从河南回来不久,便开始传艺授徒,并经常搭伙到各地演唱。
在艺术实践中他独辟新路而将山东琴书改进发展成为“化装扬琴”,成为首创吕剧艺术的主要艺人。
1900年前后,由时殿元首倡,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响应,开始对坐唱扬琴进行创造性的革新。
他们根据自己多年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
演出时,他们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驴形,并加以彩绘,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缚以驴形,做骑驴之形态;时殿元扮脚夫王小,头戴毡帽,腰系围裙,执鞭撵驴;琴师武春田等人伴奏。
随着音乐二人载歌载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唱腔优美悦耳,语言幽默朴实,妙趣横生,使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闭口静听。
整个演出,声、情、做、唱并茂,观众交口称赞。
初步尝试便获极大成功。
于是,一个新的独具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形式——吕剧便由此而产生了。
在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获得成功、赢得赞誉以后,时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他们根据首次演出的经验,又陆续将琴书中人物较少的书目如《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改为化装演出。
继而又将角色较多、情节较复杂的《双换亲》、《白蛇传》等书目改为化装扬琴演出。
化装扬琴的出现,是吕剧艺术形成的开端,为现代吕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主要说法是因首演化装扬琴戏《王小赶脚》时以纸糊驴为道具演唱,故被当时的群众称之为“唱驴戏的”,或直称为“驴戏”,“驴”字有失大雅。
因“驴”与“吕”谐音,遂演变为“吕剧”。
虽然“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说法众多,但在解放前,“吕剧”这一名称却从来没有被正式确定。
艺人们一般将自己演唱戏称为“化装扬琴戏”,大多数群众也以“化装扬琴”或“扬琴戏”称之。
1952年以后,在对化装扬琴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以原“山东省歌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正式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
至此,吕剧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
新中国的成立,使吕剧发源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吕剧再也不是民间艺人求生乞讨的方式和手段,而作为一种真正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热爱。
以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家乡时家村为中心的谭家、牛庄、陈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镇纷纷成立了业余吕剧团。
每逢春节和丰收之后,这些业余的吕剧团都以演唱吕剧相庆贺,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
1956年成立了广饶县第一个属民办公助的专业吕剧团。
1959年12月成立了广饶县吕剧团,该团成立后曾多次赴淄博、济南、河北等省市演出,为吕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9年在原垦利县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垦利县吕剧团。
1986年演出的小吕剧《考丈人》曾被山东电视台拍成艺术片在全省播放,并在全国电视艺术片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
1988年,利津县京剧团也根据群众的要求改为利津县吕剧团。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使山东吕剧在全国驰名,这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批新的优秀剧目如《姊妹易嫁》、传统戏《王定保借当》、《光明大道》分别获得了剧本奖、演员奖和音乐奖。
《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剧目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剧团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7年前后,《李二嫂改嫁》、《两垄地》、《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逼婚记》等剧目先后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乃至国外放映,在此期间,一大批著名吕剧演员如林建华、郎咸芬、李岱江、李同庆等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拥戴。
(3)旅游指南:有大型旅游团来东营旅游,可组织专场吕剧表演,每场一般在500元左右。
\ \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主持人怎么介绍傣族舞蹈雨林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男:我是主持人 女:我是主持人 女:粉墨缤纷,同唱梨园欢歌;霓裳锦绣,共迎万家祥和。
男:锣鼓铿锵,奏响华彩乐章;出将入相,上演盛世辉煌。
女:今晚我们欢聚一堂,用戏曲来庆贺我们幸福的生活,用戏曲告别这难忘的20xx年。
男: 在20xx年,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大。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吹响了新一轮的号角,为祖国的明天描绘出了更加壮丽的蓝图。
我们也将继续紧紧跟随党的脚步,迈向暂新的20xx年。
下面郑州大学元旦戏曲晚会正式开始。
女:首先,请让我介绍莅临本次晚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男:欢迎您 一、《戏曲联唱》 女:再次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提起河南的传统文化,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豫剧。
的确,激昂豪放、通俗质朴的豫剧唱出了河南人的品格,一些传统剧目大家耳熟能详。
男:其实河南作为戏曲大省,除了豫剧之外,还有曲剧、越调等众多的地方剧种。
同时,由于河南是中原腹地,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所以一些外来剧种,比如京剧,也十分受欢迎。
女:下面就请欣赏,由带来的节目《戏曲联唱》,让我们领略不同剧种的名段风采。
二、曲剧《卷席筒》选段“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男:有人说想起了《卷席筒》,就想起了河南曲剧;想起了小仓娃,就想起了海连池。
可见《卷席筒》成了曲剧的代名词;而曲剧大师海连池所塑造的那个,可爱,善良的小仓娃也早已印刻在观众心中。
今天,大师虽已离去,但他留下艺术形象 ......阅读更多
07年春晚主持人的串词那里有
看看有没有
二人台《借钱》的导语,也就是主持词,字数少点
希望是自己的思想,推荐你可以加一些名著的原句然后把参赛剧目关联一下。
戏剧角色的五大行当
生 旦 净 末 丑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
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
“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
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
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
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
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
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
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
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
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
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
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
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
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来源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1)男主角,梵语译音为拏耶伽。
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
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角色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子,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
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
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
无独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宋金杂剧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
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
”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五种角色及表演称为“五花爨弄”。
虽然我们现在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五种角色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一致。
而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末、旦这两种角色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
“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
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
古时,“妲”亦或为“犭旦 ”。
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犭旦 也。
”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犭旦 ”(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
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
”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
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
“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
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
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
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 与此类似,宋元杂剧院本中的男角色称为“末”(或“末泥”),也与梵语有缘。
对此,黄天骥先生通过详实的考证指出:“末,其实就是戏头”,“和引戏与引舞的关系一样,‘戏头’也是唐末宫廷歌舞中舞头的遗响”。
可见,末(或末泥)由最初的“戏头”发展而来。
与“引舞”的表演职能相仿,“戏头”在宋金杂剧的演出中也起着指挥、引导的作用。
但“戏头”的具体职能不是领舞,而是歌唱或喊口号,即用歌曲或诵词来引导。
所以,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且谓杂剧中以末泥为长……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所谓“主张”,就是现在所言之主持。
对末(或末泥)的这种表演职能,黄天骥先生亦曾指出:“在宋杂剧演出时,末要先出场‘提掇’,这大概等于‘主张’,并且要念白,打诨,最重要的是歌唱……唱是末所要谙熟的技艺。
”末的表演以唱或诵为主,而梵语中与唱诵之意相近的“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恰好是“末”。
与“旦”的称谓来历一样,在梵语传入我国后,人们可能就是根据梵语中“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末”来称谓宋金杂剧中以唱诵为主要表演职能的男演员为“末”。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
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
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对象颇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
生旦净末丑与琼剧的行当体制: 戏曲行当,又叫戏曲脚色,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由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点,戏曲在表现生活的时候,便刻意将人物归入生旦净末丑等几种类型中。
戏曲行当的本质,是对生活内容的系统性的艺术夸张,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戏剧美学趣味。
行当的程式化,不但使戏剧性格类型化,而且也将表演技巧程式化。
在戏曲行当中,寄寓着的是人们对于剧中人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剧中人的美学评价。
戏曲行当体制的建立,是在宋元南戏中,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过去专事滑稽调笑的副净副末等戏曲主角,在这时让位于生旦,从而使正面人物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演出主体。
不过,戏曲的行当艺术只有在弋阳腔的繁荣和演变中,才出现了全面分化。
此时,不仅行当严格依据人物的性格类型来分类,而且每一行当类型中还细化出若干分支。
正是在长期的戏剧演出实践中,戏曲选择并确定了行当体制。
如果自公仔戏算起,琼剧行当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手托木头班之演唱”的元代。
但是,对琼剧产生影响的不仅有木偶戏,而且还有宋元戏曲。
不少琼剧老艺人根据世代相传的说法,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来自南戏。
他们认为,不但早期的琼剧行当与古梨园戏相同,就是现在的琼剧行当,也与南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早期琼剧的行当主要是生旦净丑四大类,发展到清末,才形成生旦净末丑五大台柱的行当体制近。
代以来,由于受京剧和粤剧影响,琼剧的行当体制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在琼剧的行当分类问题上,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海南省琼剧院“琼剧概貌”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可分为生旦净末丑杂六大类:“琼剧行当配套齐全,分工合理。
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台柱。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分为六大类,但认为这六大行当是生、旦、杂脚花生、净、须生、婆脚。
第三种观点以海口市琼剧团“琼剧的始源”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行当可分为五大类:“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有丰富的唱做艺术。
” 对于上述三种观点,我们认为,前两种观点过于求全,而显得繁杂。
第一种分法追求多样,但不符合琼剧的实际。
特别是杂行,在元明清戏曲中只是群众角色,在今天的粤剧中与京剧的二花脸相似,实为净的一个分支,与净很难划清界限。
第二种观点尽量从琼剧行当的实际出发,但太过于细密,与中国戏曲现行的行当体制不能协调。
特别是须生、杂脚、花生、婆脚等,完全是海南话的脚色称谓。
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可取。
也就是说,琼剧的行当是以生、旦为主体的由生、旦、净、末、丑五大类组成的行当体制在每一行当之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若干类脚色。
由于琼剧的源流较为复杂多元,根据源流和表演的不同特点,琼剧又被分为文、武两大系统。
因此,在每一行当中,可以再按文、武来划分,从而使琼剧的每一行当中都有了文行和武行两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