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鸿雁串词 速度帮我想一个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那是何等美丽的图画啊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表演的蒙古舞------《XXXXXX》
舞蹈又见鸿雁高飞他表达的情感与这些动作模拟的形态
一、从肢体训练到肢体解放肢体训练,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视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演员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
换言之,也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
在蒙古舞蹈的风格视觉模式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
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演员在肩、臂、腕上下功夫。
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
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
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焦特写,好似电影拍摄当中的慢镜头,从这个角度来说,柔肩是硬肩基础上的特殊化硬肩。
所以在学习蒙族舞的肩部过程中,必须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表现力。
同样,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
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从零开始,还应注意一点,就是演员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
作为一名演员,他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
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
其实,这是要求舞蹈演员对自己所习舞蹈具有形式美的把握,即有“我的动作何为美”的意识。
演员们除了在平常训练中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还应通过欣赏演出来获得。
比如,莫德歌玛舞蹈“蓝蓝的天”中的出色表演就使观者为之折服,那随着音乐从小碎抖肩到大碎抖肩到下腰的一系列动作,形成了纯形式上的动作美,是同类的蒙族舞蹈的典范,而这种模仿是自觉性的。
二、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动态以后,作为一名舞蹈演员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
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
演员要把握这种气质,如果从环境因素来考试,当然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
正如贾作光老师一样,在表演时的投入,恰到好处地把握情感。
我想,一个学员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
只有当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识在演员的思维的内部扎根,演员们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那一个”蒙族气质来。
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
所谓“气质”,我想演员加强蒙族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的把握。
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
那么,演员们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
如“开”和“放”的基本形态的情感线索:热情的灵魂,积极探索的精神;二是在肢体训练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个蒙族文化的实体,这样,表演时对蒙族舞蹈的气质把握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三、处理节奏——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
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
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
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动态并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后,下面的任务就是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
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处理节奏则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对总体表演水平的圆润。
处理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
如蒙族舞中经常出现的由一个急速地旋转接着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大雁展翅),这里包含着一连串均衡动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姿亮相时,演员绝对要有泰山压顶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这样才通用完美的舞姿造型。
这些动作和造型是连续的、有规则的,有很强的节奏性。
处理节奏还标志着演员能在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蒙族舞中,极其自然的表现出相同情感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情感。
事实上,表现情感本身也体现出演员自身的情感素质。
我想能够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在跳蒙古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深化舞蹈意识。
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如蒙古舞的“双摆手”,它的高低、快慢都有独特的节奏,演员必须通过节奏的处理,结构出不同视觉层面意象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内蕴,这样的舞姿,才能焕发感人的艺术魅力。
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聪明的合格的演员以恰到好处的节奏去构造舞蹈,正如调整呼吸以使生命稳健而顺畅。
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学会从舞蹈本体上下功夫,正如于平老师强调的“别忘了功夫在舞外”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充满节奏韵律的生活的关照,都是修炼节奏意识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舞蹈演员,要跳好蒙古舞,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必经三个阶段: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训练、气质培养和动作节奏处理的技术把握。
通过以上分析,这三个境界是层层递进关系,后者前者的升华,前者则因为某种基础性对后者的训练形成一定的实践规范,因而三个方面的学习都要稳扎稳打,不可偏废。
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们的演员只要肯下功夫,并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训练,个个都能成为舞台上的“天子骄子”。
蒙古舞蹈解说词怎么写
(龚锦堂) 剧的大家长“康伯个和颜的老人家,许多观众见到他亲热地叫他做“康伯”,而他也会很爽快地应一声“你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康伯”叫龚锦堂,是广州话剧团的一名资深老演员,别看他如今在康家是个慈祥的老人家,但在70年代公演的热门话剧中,他却是那个神憎鬼厌的反动警察“三六九”…… “星”路历程:“乡下仔”登上大舞台: 龚锦堂出生于广州,出生后不久为躲避战乱,被父母送回番禺老家,一直到九岁,龚锦堂才被父母接回广州,插班进入二年级学习。
刚入学时,龚锦堂便因为一口番禺话而被同学讥笑为“乡下仔”。
1958年,已经在广州十三中就读高二的龚锦堂,偶遇一位已经考上广东戏剧学校的同学,那位同学以“考入戏剧学校吃饭不用钱,又有零钱花”为理由,不断“怂恿”本来就因为整天劳动而“无心向学“的龚锦堂也去报考戏剧学校,在同学“糖衣炮弹”的引诱和攻击之下,龚锦堂很快便动心了。
“其实以前从来没想过会当演员,因为自己在此之前一直都梦想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当一名造船工程师的
”当他来到戏剧学校报名考试时,尽管他对表演一窍不通,但当时主持招生工作的广东话剧团团长乔毅一眼便看上了他,原因是“身材够高大(龚锦堂高二时已身高一米七五),不用化妆便可以直接演工人了”。
四年之后的1962年,广州话剧团的前身羊城话剧团成立,龚锦堂成了该团的正式演员。
一入团,龚锦堂就凭借魁梧的身材和一脸的正气演绎了话剧中的男主角之一民兵队长,在花县、从化、东莞等地巡演成功后,他便在第二场话剧中跃升为男一号,饰演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工人丁少纯。
之后,龚锦堂的“星路”历程异常顺畅,演绎了话剧中的民兵队长区英才,并开始尝试跳脱工人等正面形象的窠臼,出演一些反面形象,如话剧中让人厌恶的“三六九”等等。
1986年,演技超群的龚锦堂开始“触电”,出演了电视短剧里的小市民“大粒墨”,并凭借此角深深镌刻在了许多观众的脑海之中。
“组建”康家:机缘巧合觅得“老伴”与“儿子”: 2000年,广东电视台筹拍室内轻喜剧时,负责演员遴选的导演王岗首先选定已从广州话剧团退休的龚锦堂为“一家之主”康伯的扮演者,此后,康婶的表演者一直因各种客观因素悬而未决,正当导演王岗为此头痛不已时,龚锦堂想起了曾经合作过的珠影老演员黄锦裳,觉得她不但形象、演技都可以,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于是便向王岗推荐,试片之后,导演组、领导一致同意龚锦堂和黄锦裳“结成一对”。
不久,导演又在为挑选“儿子”而苦恼,龚锦裳想起刚与其合拍电影的青年演员徐若琪,便第一时间向导演推荐,最后又获通过。
每每回首这段往事,龚锦堂都免不了沾沾自喜一番:“我可真有眼光,不但为自己选了个好‘老伴’,还给自己选了个这么聪明的‘儿子’
”剧拍摄六年来,剧组上下团结一致,将剧打造成了金牌电视剧,而“康家人”情同一家,“子女”、“媳妇”们也一早把龚锦堂当成了“大家长”,人前人后以“老豆”相称。
日常生活:真正老伴并非“康婶”: 不拍戏的时候,龚锦堂普通得跟一般公园里打拳遛鸟的老爷爷没什么两样——因为生性低调的他,除了喜欢回番禺老家呼吸新鲜空气外,还喜欢养鸟遛鸟,日常生活绝对不带任何“星”味。
番禺长大的龚锦堂有着浓烈的家乡情结,不仅过年必回家乡,平时不用拍戏时也很喜欢带上老伴回家乡走走亲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街坊邻居侃上一段大山,心情顿时舒畅无比;不回番禺的话,他就会在家陪那七只宝贝小鸟——包括相思鸟、桂林相思、画眉、白燕在内的众多“宠物”好好聊上半天。
如果这样也嫌闷的话,他便会步行到附近的广州画院,与一班书画家老朋友交流作国画心得,或干脆现场挥毫作画。
《外》剧中龚锦堂和黄锦裳的默契合作“忽悠”了许多电视观众,让外人深信这两老就是现实中的真夫妻,以致有路人见龚锦堂与真妻子散步时斥其“包二奶”。
面对这一切,身为银行会计的龚锦堂妻子表示非常理解,她认为“这是工作需要”,“自己绝对不会吃醋”。
康婶(黄锦裳) 在电视剧中,“康婶”是个慈祥和蔼的老人,饰演“康婶”的演员叫做黄锦裳,是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退休老演员。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在荧屏中和蔼可亲的“廿四孝母亲”,演艺生涯的早期却一直是个“反角专业户”。
星路历程:失魂学生变明星: “康婶”黄锦裳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从小便有良好的舞感和音乐感,秧歌扭得一级棒,一直都是学校舞蹈队的文艺骨干。
初中毕业后,她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影响下,考入化工学校学习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时,她一做分析实验便丢三落四,不是试管掉进水,就是分析速度太慢,常常分析了一整天大汗淋漓还未把结果算出来。
这时,她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之路,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从事化工分析职业。
这时,广东省文艺界大招生,南方日报刊登了招生启事,亲戚看到后,便提议其前去报考,谁知道演了一个群演的小品后,她便糊里糊涂地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招收为演员。
不久,她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一学就是四年。
从中慈祥的才婶到《外》剧中和蔼可亲的康婶,黄锦裳在荧幕中留给别人的始终是笑容可掬的慈母形象。
其实黄锦裳早期的艺术形象多为反角,如电影《一双绣花鞋》里神憎鬼厌的女特务,如电影《亚马哈鱼档》里贪钱的珠珠妈,如电影《乡情》里头的觉悟低下的廖一萍……为了拓宽戏路,黄锦裳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在艺术上“拨乱反正”,演回好人。
一直到90年代广东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情满珠江》,黄锦裳才通过才婶一角成功“拨乱反正”,而也正是从此剧开始,观众印象中的黄锦裳成了“好妈妈”的代名词。
廿四孝母亲:每日清晨送油条 《外》剧拍摄了六年多了,在这六年里头,许多时候黄锦裳不仅在戏里做“廿四孝母亲”,在戏外也得经常扮演大家长角色。
有时拍上午的戏,黄锦裳一般都会提着珠影门口最好吃的油条豆浆回到剧组,给戏里的儿子儿媳妇人手一根,让他们有足够精神拍好《外》剧。
回忆起当初“嫁”入康家的往事,黄锦裳分外感慨,她说2000年的一天晚上,一个名叫关聪的陌生人打了个电话给她,他自称是广东电视台的制片,说有一部《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粤语电视剧要请她演妈子,但是片酬不高,问她愿意不愿意。
一直都在影视作品中以普通话表演的黄锦裳,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次机会,拓宽自己在粤语表演方面的戏路,于是便爽然答应了。
《外》剧开拍之后,黄锦裳才知道原来自己是曾与自己在某部戏里有过几面之缘的龚锦堂介绍进剧组的,她说,尽管《外》剧已经拍了六年了,但直至如今她都对“伯乐”兼“老伴”龚锦堂感激万分。
宠物情缘:同时养育5只狗 在《外》剧中,黄锦裳是在本色演绎康婶一角,因为她跟康婶一样,也是个厨艺高超、非常顾家的中国传统妇女。
不过说起这厨艺高超、操持家务的本领,还是拜年轻时与丈夫两地分居所赐。
黄锦裳的丈夫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1961年,两人还在读大学一年级时便情投意合,开始拍拖。
毕业后,两人各分东西,刘延分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而黄锦裳则回到了珠影,虽然分居两地,但两人还是结婚生子,并通过书信鸿雁传情。
在分居两地期间,黄锦裳一方面要照顾小孩子,一方面又要工作,家庭的重担压了下来,原本连羊毛衫都不懂得怎么织的她,便开始学习厨艺,并很快成了个厨艺高手。
直到后来,丈夫调到了珠影,两人才正式结束了分居两地的生活。
除了烹调外,黄锦裳平时都醉心于照顾自己的宠物松鼠狗,据说黄锦裳爱动物爱得如痴如醉,当年最高纪录是在家里养了五只狗、N只猫,而松鼠狗则是自己的宝贝儿子送给她的礼物,说让退休后的她心里有个寄托。
没事的时候,黄锦裳就会带上自己的松鼠狗出门溜达溜达。
除了这只狗外,黄锦裳还在家里养了一只金钱龟,大有把家里改造成动物园的势头。
姓名: 苏志丹 戏名:康祈光 英文名 :dany 性别 : 男 身高 :176 体重 : 78 星座 :天歇座 所在省份: 广东 职业 :演艺业 演出经验 :从艺二十多年,技艺精湛,国家二级演员。
幕后工作经验 :导演,编剧,配音,制片等。
生日日期 :11月14日1956年 出生地点 :广州市 家庭成员 :妻子,女儿 所懂语言 :国语,粤语 教育水平 :高中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 :娶了个能干的太太,生了个可爱的乖乖。
自我推荐 :宜奸,宜忠,能老,能小。
我的兴趣:娱乐活动, 旅行, 演戏, 户外活动, 阅读, 游戏, 唱歌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导演, 节目主持 简介: 《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康家“大哥”康祈光性格老实内向,文化程度比较低,因此经常被身边的人欺负。
就连康家人也经常拿他开玩笑,这时候“老爸”往往会出来帮他一把。
习惯被欺负的老好人阿光经常会有自卑感,偶尔也想争口气,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于是他暗地里也学弟弟们赶赶时髦,玩玩高科技,自以为扬眉吐气了一回,结果当然是闹出更多笑话来。
戏里的康家大哥“阿光”是个憨厚老实的老好人,用他“老婆”香兰的话说:“简直蠢得不正常
”现实中的“阿光”苏志丹不仅不笨,而且非常精明。
他真正的老婆虎艳芬说:“他要真那么笨,我早就不要他了
” 苏志丹真人比电视上显得更加高大壮硕,完全没有剧中那股傻劲。
唯一相似的是,他在言谈之间经常会发出爽朗的笑声,和“阿光”一样给人亲切憨厚的感觉。
《外》剧很多演员都透露,苏志丹戏里戏外性格差别很大。
“祝师奶”和“香兰”都说他“其实很精明”。
谈自己:老实不是笨 苏志丹已经演了近三十年的戏,曾经担任广东话剧院喜剧团团长,是国家二级演员。
演技精湛的他自称“宜忠宜奸,什么角色都可以演”。
尽管老实人“阿光”这个角色被他演得如此真实自然,但是他同样也演过奸角,那就是在广东电视台拍的长剧《香港地恩仇记》里就演了个海盗。
问到演忠角难还是演奸角难,苏志丹说:“演戏要演忠演得好是最难的。
奸角反而容易出彩,因为够特别,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谈到“阿光”这一形象,苏志丹马上强调:“真人当然没有那么傻啦
我自己做人的宗旨就是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不要那么轻浮,但是老实不是傻。
” 从事演艺事业近三十年,本身是喜剧团出身,演过无数喜剧小品,轻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更为他赢得不少名声,但是苏志丹说自己更喜欢演些有深度的戏。
“无论正剧也好,悲剧也好,我喜欢一些有深度的东西。
我最喜欢自己在《首富人家》中演的那个角色,因为人物形象比较完整,讲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发家史。
其实作为演员来说,连续六年演一个角色没什么新意,我希望挑战更多的角色。
” 谈老婆:她很泼辣,也很坦诚 “大哥”和“二嫂”才是一对,很多观众都不敢相信。
对此,苏志丹表示并不尴尬,反而觉得很好。
“观众觉得我们不是夫妻,觉得她和阿昶才是夫妻,这就是一种肯定。
我们平时出去的时候,她就会跟人解释说,那个(郭昶)是白天的老公,这个(苏志丹)是晚上的老公。
哈哈
” 苏志丹和虎艳芬这对明星夫妻实在很有趣,他们一起合演过无数话剧、电视剧和电影,几乎没有分开演出过。
两人都是演员的夫妻档在演艺界里应该说并不少见,但能像他们俩这样,结婚十几年都能同出同入一个剧组从没分开过,倒是非常罕见。
虎艳芬笑称这是“夫妇秤不离砣,砣不离秤,戏里戏外从不分开”。
然而最奇怪的是,他们竟然从没搭档过一次“戏里夫妻”。
对此,苏志丹虽然也觉得遗憾,但是他表示:“并不是特别期待和她在电视剧里面演夫妻,因为演员就是要适应角色。
” 谈到自己的太太,苏志丹的眼神立刻变得特别温柔。
“她真人当然没那么凶啦,但是她的性格也是比较泼辣的类型。
她是属于急性子的人,不过心地很好,绝对不会去欺负、作弄别人的,她是很想去帮人的。
而且她很敬业,这是我最佩服我老婆的地方。
作为老公,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就是她很坦白、很坦诚,心里藏不住东西,有什么都会跟你讲。
”苏志丹还透露,夫妻俩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一起看《外》剧,互相交流一下感受,说说对方哪里演得好,哪里演得不好。
这就是这对明星夫妻的乐趣。
姓名:丁玲 戏名:常香兰 英文名:darling 性别:女 身高:165 体重:50 星座:射手座 所在省份: 广东 职业:演艺业 演出经验:曾参加剧团演出大戏,小品共百余场。
参加电视剧《姐妹》的拍摄。
参加广东电视台《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拍摄。
参加影视和平面的广告拍摄。
幕后工作经验:曾参加电影电视的配音工作。
《玉女神驹》、《绿野仙踪》、《奥尔特城堡饭店》、《小丸子》、《新三字经》 生日日期:11月30日xxxx年 出生地点:山东,青岛 家庭成员:爸,妈 所懂语言:普通话,广东话 教育水平:中专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除了拍戏我还有另外一个可以赚额外收入的机会可以与大家分享。
自我推荐:只要给我机会我可以尝试各种角色。
但我不会空等机会。
我的兴趣:旅行, 喜欢结交朋友。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由于配音的缘故,可模仿些人与小孩的声音。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美食家 简介: 扎着丑丑的马尾、穿着土土的衣裳、一口一个“俺”、满脸挂着“憨”、勤勤恳恳地操持着家里的大小活……这就是《外来媳妇本地郎》里大嫂香兰的角色,很多《外》剧都很喜欢香兰这个角色,并且认准了香兰的淳朴和善良。
丁玲,一个率直的山东妹子,1992年,广东话剧院去青岛招生,因为对表演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报了名,同年10月份来到完全陌生的广州,开始了三年的表演学习课程,没想到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边还成了家。
作为《外》剧中香兰的扮演者,她是这样定位这个角色的: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打工妹,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一个外来媳妇,首先是语言不通,其次是总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穿的衣服什么的都比不上别人。
结缘《外》剧纯属偶然 一部《外来媳妇本地郎》,让大嫂香兰走进了珠三角千家万户,也让丁玲从话剧舞台走上了荧屏,但香兰这个角色落入丁玲之手却纯属偶然。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挑选演员时,大嫂香兰的角色让剧组有点头疼:到哪去找满嘴河南话、演戏又灵光的河南妹子呢
这时,二嫂虎艳芬忽然想到了丁玲,向导演推荐:我们团里(虎艳芬和丁玲是一个剧团的)有个山东妹子,不如让她试试。
原以为丁玲只会说山东话,没想到试镜时她一口河南话味正腔圆。
导演一锤定音,丁玲加盟康家。
除了外型之外,导演看重的可能还有她的口音。
因为山东跟河南比较近,有些语种还是比较相似。
丁玲却说:“很多人一见我就说:哎呀,你的河南话说得很好。
我都回答他们:其实地道的河南人一听就知道我是属于那种模仿的。
” 生活中的丁玲属于一个既能动起来,也能静下去的人。
尽管不是很爱动,但是该动起来的时候还是不会静着。
而且她说:“我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剧组,大家都没有把我当香兰待,而是一种比较宠的感觉。
”尽管性格各方面差异很大,但是可能因为天生的两面性,加上剧本和导演对剧情和人物的解释她都是比较清楚的,“所以也没有觉得特别难演。
而且一开始演的时候,导演就说:行,你就按照这个方向走。
我一听,心里就有底了嘛,就这样走下来。
” 很多观众都认准了香兰的淳朴和善良,这对演员来说,一方面是被认可的喜悦,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面临荧幕形象被定型的担忧。
这一点丁玲也考虑过,后来接拍了《柴米新人类》,她在里面的角色就是跟香兰的反差较大的。
那段时间《外》剧和《柴》的拍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两个小时前,丁玲还在这里拍《外》剧,然后立刻戴了头套去拍两个小时《柴》。
但这种角色的快速转换并没有使丁玲感到混乱,她很自然地适应不同身份的变化。
大家真的就像是一家人 从2000年开始,“康家”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甚至拍广告以及其他节目也很多是“全家出场”,使他们相互产生特殊的感情。
丁玲说:“我们私底下感情好得不得了,大家真的就像是一家人。
”《外》剧几乎每天都要开拍,跟自己家里人呆的时间还不如在剧组的时间多,跟剧里的演员呆久了,就连私底下见了康伯、康婶就会叫“老爷、奶奶”(广州话),而不是叫他们的名字,或者称呼他们为某某老师什么的。
然后是“二嫂”、“二哥”、“幺叔”,而其他人也一样叫她“香兰”或者“大嫂。
拍了这么久《外》剧,丁玲觉得前60集的剧本都是写得比较饱满一些,拍起来觉得比较过瘾吧,包括戏的结构和内容,都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虽然天天拍戏,但是每天都有印象深刻的东西。
而最深刻的不是拍戏,而是第一部拍完准备让《柴》代替播出的时候,忽然有家庭要分开的感觉,“我们一帮人在一起吃饭,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难过,我们几个媳妇抱在一起哭个不停,很不舍得。
”她说,“不过几个月后大家又聚在一起拍戏。
现在也经常分分合合,大家也就习惯了,不像原来那样伤心。
” 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 丁玲现实生活中的丈夫是比她年长13岁的省话演员张琳。
(曾在《外》剧中饰演过大嫂的同乡)其实,当初他俩的结合是面临许多压力的,如年龄差异太大,别人觉得他们生活会有许多摩擦。
但是,对爱情忠诚、专一的丁玲坚定地选择自己所爱的人,1998年与张琳正式结婚。
今年3月,丁玲诞下了一个健康的胖宝宝,当上了幸福妈妈 姓名:郭昶 戏名:康祈宗 英文名:guochang 性别:男 身高 :173 体重 :55 星座:天歇座 所在省份:广东 职业:演艺业 演出经验:从艺十五年,经验丰富,受广大观众欢迎。
幕后工作经验:导演,副导演,编剧,剧务等等卖力的工作。
生日日期:10月31日1956年 出生地点:沈阳 家庭成员:妻子,女儿 所懂语言:普通话,粤语 教育水平:初中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自我推荐:瘦高,人又老,又黑又瘦,又鞋揪。
我的兴趣:娱乐活动, 旅行, 演戏, 户外活动, 阅读, 广泛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文学创作, 样样专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演员, 导演, 有钱就行 简介: 郭昶,这位经常带给我们笑声的老朋友走了,他所饰演的《外》剧老二阿宗的形象,给许许多多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多次向郭昶提供演出机会的陆晓光导演和一些熟悉他的朋友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荧屏以外的郭昶。
“在广州市演个体户就他最强了” 郭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怎么这么瘦
”正是他这种瘦削的形象让陆晓光导演觉得和个体户的形象最接近,甚至扬言“阿宗这个角色非郭昶莫属”。
《外》剧里的阿宗经常为大家制造笑料,不时还创造一些经典的“宗式语言”,网络上甚至还有人为他写语录,因而观众都以为他是地道的广东人。
其实郭昶是在沈阳出生的,不过从小就极具演戏天赋,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最喜欢扮鬼扮马”,演起广州小市民也像模像样。
和很多演员不一样,郭昶并不是一开始就走演戏这条路的,之前从事过很多不同的工作,还当过电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
后来由于获得一些意外的演戏机会后,郭昶才慢慢在演戏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陆晓光就是最开始为郭昶的演戏道路制造机会的人。
陆导演介绍说:“当时我还是副导演,大概是84、85年,我们台在拍一部搞笑剧,叫《特殊情况》,需要有一个小偷,比较搞笑的,在东方乐园里面追来追去。
当时省话的黄导演说有一个人演小偷很在行。
黄导说他在青年文化宫,是社会上的人,不是专业演员,样子很有趣,瘦瘦高高,而且给人的感觉演小偷很在行。
”后来,郭昶饰演的小偷果然受到好评。
演完小偷之后,直至1986年《万花筒》开始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演“娇妈”的儿子,找了很多人都不理想,当时陆导演就介绍郭昶来演。
大家看了都觉得不错,于是郭昶就开始演娇妈的儿子雄仔。
说到郭昶的演技,陆导演自然赞不绝口:“那时候他的发挥创作能力就很强,经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出来,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演员,他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挥能力都很好。
” 后来到了《外》剧找演员时,陆导演再次推荐郭昶,却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有一些创造人员不同意,持有怀疑的态度。
后来我给了他们一句话:在广州市演个体户就他最强了。
演其他角色觉得我不敢保证,但如果是演个体户,演那些整天耍花样的角色非他莫属。
我敢说,郭昶是全广州最适合演阿宗这个人物的。
后来一拍出来,大家都觉得效果非常好。
”时至今日,陆导演依然非常满意自己当时的选择,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信心。
《外》剧是他的精神支柱 郭昶本人其实与剧中角色反差很大,剧中的康祈宗市侩狡猾、追名逐利,郭昶本人则称自己对名利看得不重。
他多次在媒体面前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拍戏空闲时喜欢独处,潜心研究角色。
郭昶认为对艺术的态度要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让人看出破绽,他说:“我是一个有什么说什么的人,所谓明星,只不过是给你一个定位,演员只是一个职业,与工人、医生没什么区别,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明星,那就大错特错。
” 郭昶的敬业精神是有口皆碑的。
据介绍,即便他病得没有精神,但是一到片场,他就会像充满电一样生龙活虎,表演自然生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丰富而且到位,跟休息室里疲惫的郭昶判若两人。
观众根本无法在荧幕中发现他抱病在身。
他和“阿婵”虎艳芬的对手戏尤其精彩,几乎可以说是即兴演出,你一句我一句,“夫唱妇随”,十分有默契。
难怪有观众送了他们八个字:“草根夫妻,黄金搭档。
”这份真挚的赞美让郭昶非常感动,据说他后来把这八个字裱了起来,端端正正挂在了书房中。
在一起拍戏6年多,郭昶跟剧组人员已经培养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据说,拍完800集的时候,郭昶就在摄象机镜头前情不自禁地哭着问:“这个戏过了1000集以后,我们还做不做
我们这个剧组如果散伙了,该怎么办
”浓浓的不舍之情显而易见。
正如郭昶自己说的,他希望这部片一直拍下去,一千集以后再接一千集。
姓名:虎艳芬 戏名:苏妙婵 英文名:eva 身高:160 体重:46 星座:天枰座 生日:10月12日1968年 籍贯:四川省 出生地:广州市 职业:演艺业 职称:国家二级演员。
荣誉奖项:荣获过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表演奖,99年全国小品大赛“金狮”奖,获90年度全国电视“飞天奖”提名。
演出经验:从艺十八年来参加过近千部(集)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主演过多台大型话剧。
幕后工作经验 :当过场记、 副导演、服装、化妆等。
配音、拟音、广播剧。
(曾为多部经典好莱坞巨作进行配音工作,以及录制多台广播剧) 所懂语言:粤语、国语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 : 当演员好累
自我推荐 :拥有一个没有“人性”的姓氏。
能饰演男,女,老,少各不同阶层的人物。
喜,怒,哀,乐施展自如。
我的兴趣:娱乐活动, 逛街, 上网, 旅行, 演戏, 跳舞, 户外活动, 阅读, 打扮, 游戏, 唱歌,。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跳舞, 化妆, 文学创作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 :导演, 节目主持 口味:本人喜欢吃辣的,越辣越过隐。
穿着:只要不漏出不该漏的部位,什么款式都敢穿。
颜色:喜欢比较温和一些的。
如粉紫、粉蓝、米色。
格言:大肚可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简介: “二嫂”虎艳芬出生于广州的623路。
由于有个叔叔在斗门从事演艺事业,耳濡目染之下,她爱上了表演。
铁路中学初中毕业后,虎艳芬凭借着个人灵气,考入广州市话剧团话剧培训班。
13岁那年,人小鬼大的她,随团赴北京参加话剧《十字街相逢》。
虽然只是在剧中出演一名小学生。
但这次的表演经历,却成了她踏上演艺道路后的处女秀,意义非同寻常。
从艺18年来,她共参加过《万花筒》、《香港地恩仇记》、《浚海人》、《冼夫人》、《情暖荆途》、《沙煲兄弟》等近千集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也主演过多台大型话剧,如:《望子成龙》、《三姐妹》、《扮嘢金龟婿》、《欲望大厦》、《都市梦寻》、《柜中缘》等 出色的演员: 虎艳芬于2000年加盟《外来媳妇本地郎》,将二嫂阿婵市井泼辣的性格,演绎得入木三分。
并借此迅速成为广东家喻户晓的岭南笑星。
戏中的“康伯”龚锦堂满意地介绍说,虎艳芬当时在话剧团做学员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勤奋、虚心、肯学,经常向老演员学习。
她的戏都演得挺好。
而且她心胸开阔、对人坦成,跟戏中的二嫂非常不同。
另外,《外》剧刚开始的时候,“二哥”跟“二嫂”并不是主戏,只是衬托。
但是虎艳芬不放过机会,跟“二哥”郭昶发挥幽默本色,经常搞搞新意思,充分、深刻地展现二哥、二嫂两人的星斗小市民性格,从而慢慢将戏份争取过来。
贤淑的妻子: 二嫂在戏中的歌词是“最怕日日要煲靓汤”,但是,虎艳芬现实中的丈夫——“大哥”苏志丹说她在家一直是厨艺高手,是位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好妻子。
每天回到家,不管多晚、多累,她都会煲汤或者煲凉茶。
此外,虽然虎艳芬已贵为人气笑星,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