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俐是什么初中的
celebrate英 ['selɪbreɪt] 美 [ˈsɛləˌbret] v. 庆祝;祝贺;举行宗教庆典;歌颂 庆祝; 庆贺; 歌颂; 赞美 过去式:celebrated 过去分词:celebrated 现在分词:celebrating 第三人称单数:celebrates celebrate, congratulate这两个动词均有“庆祝,祝贺”之意。
celebrate: 通常指举行盛大隆重的仪式庆祝或纪念有意义的日子或某件事情,多暗示节日般的欢乐场面。
congratulate: 指对他人祝贺为目的,希望他人幸福或走运。
1.The club will hold a party to celebrate its centenary. 这个俱乐部要举行庆祝成立一百周年的活动。
2. They had a big jubilee to celebrate the victory. 他们举行盛大的周年纪念活动以祝贺胜利。
3. Some veterans of the two world wars gathered to celebrate their victory. 一些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欢聚庆祝胜利。
4. Christians celebrate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from the death. 们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
5. The whole city will celebrate the New Year with fireworks. 今年过年,全城都将放焰火。
张乐平为什么被称为“三毛之父”呢
父亲是位乡村教师。
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
1923年,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 张乐平作品,在当地名噪一时。
1927年在家乡反对军阀迎接北伐军宣传队作画。
1929年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
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
1935年春夏之交,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
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青年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组成了“抗战漫画宣传队”,任副领队,带队辗转苏、鄂、湘、徽、浙、赣、闽、粤、桂诸地,沿途以绘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
1940年,张乐平在上饶战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
第二年,又在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
张乐平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张乐平从广东重返上海,开始新的漫画创作生涯。
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
第二年,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
这一时期,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大胆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
1949年 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1949年5月29日张乐平与刘开渠、杨可扬、(郑)野夫、庞薰琹、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乐平创造的经典形象“三毛”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以后长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
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创作了大量的时事漫画,名重上海滩。
在此期间,张乐平除创作单幅漫画外,系列漫画计有:《二娃子》、《萌萌与菲菲》、《百喻经新释》、《胡大生活漫记》、《父子春秋》、《我们的故事》、《好孩子》、《宝宝唱奇迹》、《小咪画传》、《小萝卜头》等。
三毛系列漫画计有:《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新事》、《三毛迎解放》等。
张乐平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并经常深入 学校及少年宫等儿童活动场所辅导小朋友,曾几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
张乐平的艺术生涯是多姿多彩的。
除了画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例如,他的年画曾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1977年6月1日,三毛阔别十年后,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
以后,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系列连环漫画。
1983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三毛流浪记》原稿捐赠授奖仪式,原稿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同年,这位令人尊敬的“三毛之父”再次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
1985年,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
1983年起,张乐平患严重帕金森氏症病,创作遇到极大困难,但仍在“救灾义卖”等活动中,用颤抖的手坚持作画。
平时仍关心着我国的漫画事业和青少年教育事业。
1985年,《漫画世界》刊物在上海创刊,张乐平任主编。
1986年,创作最后一套连环漫画《人到老年》。
1989年,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千里来沪寻父,被传为文坛佳话。
张乐平晚年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1991年以《我的“女儿”三毛》一文,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两岸情”征文特等奖。
199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最后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
1991年冬,张乐平决定将《三毛从军记》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
1992年1月2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因吸入性肺炎病情恶化。
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2岁。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张乐平生活照1992年9月28日晚六时整,白色床单轻轻盖住了他的脸,悲哀笼罩整个病室。
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在上海走完了人生82个年头。
《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等,他创作的三毛形象,走进千家万户,深受中国几代读者的喜爱。
张乐平,青年时曾当学徒,并学习月份牌年画,后靠画广告为生。
亦创作漫画。
1937年参加抗日漫画宣传队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在上海参与发起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和上海漫画家协会。
1949年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
80年代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漫画世界》主编。
其漫画以政治讽刺见长。
1935年起创作了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以三毛这一典型形象深刻表现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木偶片。
1949年后还画了三毛在新时代的经历系列画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从学徒开始 张乐平是浙江海盐县人。
父亲张舟若是一位小学教师。
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来维持。
张乐平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按照中国北方和华东一带给孩子取乳名的习惯,家里有几个孩子的,往往就大毛,二毛,三毛……依次排下去。
张乐平小时候有没有被称为三毛,现在也 抗日战士已经不得而知了。
张乐平从小就酷爱画画,海边的沙滩是他的画板,岸边的芦苇是他的画笔。
他小学毕业之后,为了生活,15岁就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木行去当学徒。
在旧上海,当学徒无异于受苦受难的同义词。
张乐平在木行,白天晚上都要干活,但他对画画的爱好丝毫都没有减少。
他没有钱买纸,而木行里除了账簿和信纸之外就没有其他纸张了。
当时,木行的老板爱抽烟,张乐平就利用他为老板卷纸媒的机会,将纸留下一条空白,其余地方都画上画。
不久以后,老板发现了,张乐平不得不另谋生路。
后来,张乐平进过私立美术学校,在印刷厂当过练习生,在维罗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后来又进了三友实业社当绘图员……张乐平先生还画过一些时装设计画,曾经与叶浅予合作画《明光麻纱》的时装设计书。
上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张乐平成了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漫画家。
新锐漫画家 20世纪30年代初,漫画成为激越的时代鼓手,引人瞩目,张乐平就是其中新锐的一员。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其漫画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年轻的张乐平成了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三位专职漫画家之一。
社会日报、时代漫画、时代画报、新闻报、新闻夜报、现象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中国漫画、漫画界、漫画之友、牛头漫画、群众漫画、泼克、电影艺术、美术杂志、论语、多样文艺、青青、立报等等,上海的报章杂志上都刊登有张乐平的漫画作品。
1935年三毛的诞生,更确立了张乐平在漫画界的地位。
1936年为筹组全国漫画家协会,当时有7位知名漫画家先行被推定为漫画家协会上海方面的筹备委员,张乐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1937年抗战爆发,漫画界迅速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由叶浅予为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率队离沪宣传抗日。
1938年叶浅予因公赴香港,由张乐平主持漫画宣传队队务。
1939年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其中奔赴前线的队长,坚持战斗至抗战胜利。
张乐平先生是当时在中国坚持战斗岗位最久、辗转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画家。
他率领救亡漫画宣传队战斗在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诸地,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史实。
张乐平夫人冯雏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冯步青是当时上海有名的律师。
1939年,16岁的冯雏音与父母不告而别,参加了宣传抗日的浙江中心剧团。
1939年秋,救亡漫画宣传队队长张乐平在金华举办个人战地素描展览会,正在金华主演于伶的《夜光杯》和吴祖光的《凤凰城》的冯雏音与张乐平在画展上相识。
其实,冯雏音的脑海里早有了张乐平的影子。
1936年冯雏音在上海读中学的时候,看到一本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小孤女》连环画,因是三毛的作者张乐平所绘,就欣然买下。
同为抗日救亡,又是"上海老乡″,风度翩翩的漫画家与秀雅柔美的女演员一见钟情。
一对恋人于194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在江西玉山结为伉俪……1991年3月18日,儿女们为他们这一对饱经磨难的夫妻准备了一个小小的金婚庆典,两位老人追忆了过去的坎坷岁月。
儿女.朋友.老师 张乐平夫妇有7个子女,但先后收养过许多孩子,帮助这些孩子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岁月。
张乐平长子读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举目无亲,无家可归,张乐平夫妇热心地收留了他。
电影演员上官云珠被迫害身亡后,她的一双儿女成了张乐平一家的亲人,张乐平的夫妇待他们如同己出……在张乐平夫妇长长的一串"编外″儿女名单中,还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名字——三毛。
这位知名的台湾女作家陈懋平就是因为酷爱《三毛流浪记》中的小三毛,才把笔名改作三毛的。
1989年,台湾三毛千里寻父,两岸父女相见,传为文坛佳话。
后来三毛弃世,张乐平一直没有能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张乐平心地非常善良,很重视情意。
在文革期间,刘海粟、林风眠等在最困难的时候,张乐平会偷着去看他们。
后来刘海粟平反,张乐平反而不去了。
他说:他现在有人去看了,我就不必去了。
而当林风眠离开上海的时候,张乐平又是少数几个赶至机场送行的人。
80年代初,当他得知小学时候的美术老师陆寅生在上海,便东寻西找打听老师的住址。
那天正下着大雨,他也不管,买了一大盒蛋糕走了近两个小时才找到老师家。
离别了几十年,老师已经 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形象认不出来这个学生了,而这个一生不得志的老师没想到这位名扬全国的大漫画家还记得自己,禁不住老泪纵横……酒,是乐平先生清贫一生中唯一的嗜好。
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老酒一杯以后出来的。
50年代,他在解放日报工作,工作非常繁忙。
常常半夜里突击画稿。
解放日报的人至今还记得,他总是带着酒,喝完以后,大笔一挥,作品就出来了。
文革中,"张乐平不许喝酒″的标语一直贴到了家门口。
一向本分的他,却"恶习难改″。
有时候连写检查的时候,也把藏着的酒偷偷拿出来喝。
1992年,在乐平先生遗体告别会上,老友丁锡满特地献上一瓶花雕酒,并为之斟酒送行。
他眼含热泪悲痛万分地说:"乐平,再干一杯吧
″永远为了孩子 张乐平先生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孩子为题材。
他说:"我是画漫画的,画了许多儿童漫画,也画了不少成人看的漫画,大家总喜欢称我是儿童漫画家,我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号。
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
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知名儿童文学家鲁兵评论:"热爱孩子的画家和作家,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作品于孩子有益,就是包括审美在内的教育。
谁都会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是否每一位画家、作家在创作时都是想着这句话呢
社会将从作品来检验画家和作家。
张乐平是完全经得起这种检验的。
″身为漫画大师,张乐平日常生活却非常朴素,且非常乐于和下层社会的人交流,是名副其实的"平民大师″。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几部最宝贵的三毛漫画作品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了国家,作为献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1983年,张乐平先生谢绝了海外收藏家想以高价收购《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原稿的要求,将《三毛流浪记》原稿共234组全部捐献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文化部为此召开了隆重的授奖大会。
1993年,张夫人冯雏音遵照张乐平先生的遗愿,将《三毛从军记》原稿共114组全部捐献给了上海美术馆收藏。
这些原稿被誉为是"价值不可估量的‘镇馆之宝’″……1995年,冯雏音女士向张乐平家乡浙江海盐人民捐赠张乐平的592幅(组)作品原稿,包括除《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以外的大部分三毛原作。
1998年,冯雏音女士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赠《三毛翻身记》共39组189幅原稿,以及人民币10万元。
冯雏音女士还帮助了28名延安地区的贫困儿童上学,自己却一直过着清淡的生活……编辑本段张乐平纪念馆 张乐平纪念馆座落在张乐平先生的家乡浙江海盐县城中心,“三毛乐园”之中。
海盐县人民政府于1995年10月在县城三毛乐园建立张乐平纪念馆,由著名作家巴金题写馆名.该馆结构精巧,造型独特,环境幽雅.馆前草坪上矗立着张乐平与三毛在一起的铜像.馆内陈列张乐平先生百余幅漫画珍品,不同版本的作品集,遗物,书法等,用图片反映了张乐平先生投身革命从事艺术创作的历程,并配合放映<<三毛流浪记>>,<<东方小故事>>,<<三毛从军记>>等电视录像片. 张乐平先生(1910-1992)系海盐县海塘乡文化名人,是著名漫画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三毛系列漫画为其代表作. 整座纪念馆结构精巧、造型独特、环境优美,馆名由文坛巨匠巴金先生题写。
纪念馆内设有纪念室、创作室、展览室、活动室、接待室等。
馆内收藏了张乐平先生近千幅原作精品,历次出版的画集,以及生前照片和遗物等。
纪念馆被命名为嘉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授予的“全国少儿漫画基地”标牌就放置在纪念馆内,标志着“三毛故里”海盐县成为全国首个少儿漫画创作基地。
张乐平的成长经历和创作背景
张乐平(1910.11.10 ~ 1992.9.28),男,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
1949年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
80年代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漫画世界》主编。
其漫画以政治讽刺见长。
1949年后还画了三毛在新时代的经历系列画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
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张乐平(①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②作家“三毛”陈懋平的干爹),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1910年,生于浙江海盐县,父亲张舟若是一位小学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张乐平[1] 最早的美术启蒙者。
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来维持。
张乐平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按照中国北方和华东一带给孩子取乳名的习惯,家里有几个孩子的,往往就大毛,二毛,三毛……依次排下去。
张乐平从小就酷爱画画,海边的沙滩是他的画板,岸边的芦苇是他的画笔。
1923年,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
1925年,小学毕业之后为了生活,15岁就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木行去当学徒。
在旧上海,当学徒无异于受苦受难的同义词。
张乐平在木行,白天晚上都要干活,但他对画画的爱好丝毫都没有减少。
他没有钱买纸,而木行里除了账簿和信纸之外就没有其他纸张了。
当时,木行的老板爱抽烟,张乐平就利用他为老板卷纸媒的机会,将纸留下一条空白,其余地方都画上画。
不久以后,老板发现了,张乐平不得不另谋生路。
后来,张乐平进过私立美术学校,在印刷厂当过练习生,在维罗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后来又进了三友实业社当绘图员……张乐平先生还画过一些时装设计画,曾经与叶浅予合作画《明光麻纱》的时装设计书。
抗战漫画1927年,在家乡反对军阀迎接北伐军宣传队作画。
张乐平作品1929年,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
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
年轻的张乐平成了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三位专职漫画家之一。
社会日报、时代漫画、时代画报、新闻报、新闻夜报、现象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中国漫画、漫画界、漫画之友、牛头漫画、群众漫画、泼克、电影艺术、美术杂志、论语、多样文艺、青青、立报等等,上海的报章杂志上都刊登有张乐平的漫画作品。
1935年,春夏之交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
三毛这一典型形象深刻表现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木偶片。
1936年,为筹组全国漫画家协会,当时有7位知名漫画家先行被推定为漫画家协会上海方面的筹备委员,张乐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1937年抗战爆发,青年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由叶浅予为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率队离沪宣传抗日。
1938年,叶浅予因公赴香港,由张乐平主持漫画宣传队队务。
1939年,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其中奔赴前线的队长,坚持战斗至抗战胜利。
张乐平先生是当时在中国坚持战斗岗位最久、辗转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画家。
他率领救亡漫画宣传队战斗在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诸地。
1940年,张乐平在上饶战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
第二年,又在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
张乐平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张乐平从广东重返上海,开始新的漫画创作生涯。
1946年,在上海参与发起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和上海漫画家协会。
同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
第二年,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
这一时期,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大胆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
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公益漫画1949年5月29日,张乐平与刘开渠、杨可扬、郑野夫、庞薰琹、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乐平创造的经典形象“三毛”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以后长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
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创作了大量的时事漫画,名重上海滩。
在此期间,张乐平除创作单幅漫画外,还有系列漫画。
张乐平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并经常深入 学校及少年宫等儿童活动场所辅导小朋友,曾几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
张乐平的艺术生涯是多姿多彩的。
除了画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例如,他的年画曾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1977年6月1日,三毛阔别十年后,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
以后,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系列连环漫画。
1983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三毛流浪记》原稿捐赠授奖仪式,原稿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同年,这位令人尊敬的“三毛之父”再次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
1985年,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
1983年起,张乐平患严重帕金森综合症,创作遇到极大困难,但仍在“救灾义卖”等活动中,用颤抖的手坚持作画。
平时仍关心着我国的漫画事业和青少年教育事业。
1985年,《漫画世界》刊物在上海创刊,张乐平任主编。
张乐平及其作品(15张)1986年,创作最后一套连环漫画《人到老年》。
1989年,张乐平-三毛像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懋平千里来沪寻父,被传为文坛佳话。
张乐平晚年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1991年,以《我的“女儿”三毛》一文,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两岸情”征文特等奖。
199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最后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
1991年冬,张乐平决定将《三毛从军记》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
1992年1月2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因吸入性肺炎病情恶化。
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