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清华大学升学宴主持词

清华大学升学宴主持词

时间:2014-01-30 01:39

侄子大学升学宴祝贺词

我侄子升学宴,我做叔叔致词

清华大学 生活不能自理 劝其退学

19岁的杜升华以668高考成绩,2005沈阳高考应届生第一名不会换乘车,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的他让爷爷奶奶很是担心,于是在进入清华大学之前,老两口准备对他进行一场“特殊的培训”…… 神童被中科院劝退母亲喂饭倒水小事全包 “神童”肄业回家谁之过 我的“神童”儿子为何肄业回家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

每次我们说到神童的时候,不是两三岁就能够背诵圆周率就是十二三岁便读了大学,似乎都带着同样神奇的光环,但神童们长大之后命运又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其中的一位。

  这是一段沉默采访  他叫魏永康,今年21岁了,在和他接触的近一天时间里,他所说的话十分有限, “谢谢哥哥、谢谢姐姐”,“是的吧”,“我不知道”……记者注意到,他的眼神极少与人正面接触。

  面对这样一个普普通通,性格内向得有些过分的大男孩,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把他和“神童”这个词联系起来,但是从两岁开始到17岁,魏永康的超常智力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

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

而这一切,都伴随着永康妈妈的理想。

而儿子取得的称赞又膨胀了母亲的理想。

母爱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

从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

  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

  湖南湘潭大学原物理系主任颜晓红“他可以过目成诵,就是说他一篇短文看了以后就把它复述出来的,记忆力非常强,然后这种思辩力很强,我们给他题目,他可以非常短短的几个步骤就把这个题目做出来了。

”  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到了魏永康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到了他的与众不同。

  同班同学向志清:“他自己生活可以说是不能够自理,独立的行为,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像人际关系这方面的,他还是不能做到的。

”  魏永康的学习让人们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老师担心。

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

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

为了照顾他,永康的妈妈陪读了四年。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

  如今,魏永康已经回家一年了,尽管妈妈知道是自己的教育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但永康和妈妈之间仍然矛盾不断,他甚至说他恨妈妈。

在答应了接受新闻会客厅的采访之后,由于再次和妈妈发生分歧,他失踪了。

  着急的母亲曾学梅为找儿子来到了北京。

老客户答谢宴会文章怎么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两岸清华的渊源,最重要的纽带就是清华“永远的校长”[1]梅贻琦梅校长。

梅贻琦校长于1909年第一批考入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庚款留美,1915年学成归国返回清华服务,1931年起任校长,1948年12月携“庚子退款”清华基金离开北平赴美,1955年到台湾以庚子退款开始建立新竹清华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即使你未曾听过梅校长,多半也听过这句他于1931年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时所说的话。

梅校长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他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然原为留美预备学校而非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时仅有9名教授,梅贻琦1926年出任教务长后,将最大精力集中在聘请名师上。

在1927年梅贻琦发表的《清华发展计划》中,他强调“行政各部分现发展到相当地步,将来可不再扩充;现在要竭力发展的就是教学部分——多聘好教员”[2]。

到1931年,全校教师已达159人,其中教授73人。

梅贻琦主持建立了大学部最初的11个学系[3],并积极推动了著名的“国学研究院”的建设、于1926年起兼任院长[4]。

各位看过“史上最牛毕业证书”,其时教务长就是梅师。

梅师1931年起正式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始终坚持学术自由与聘请名师,带领清华逐步发展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大学。

他认为大学教育应具有儒家思想主张的“新民”使命,人才的培养应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发展。

同时,为“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他推行了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力学主张。

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的校园内始终荟聚着学术思想上的各家各派。

有的校友在回忆他时说:“梅校长主长清华,始终以民主思想、学术自由的开明政策为治校原则,他对左右派的思想兼涵并容,从不干涉。

”[5]八年抗战期间,梅校长作为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实际主持校务。

联大创立不久,他便按照战前清华的模式,建立了联大教授委员会和校务会议组织,实际保证了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和学术独立。

西南联大涌现出的诸多英杰,在此不多提。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各自复员。

跋涉北上、重整校务、重建校园,诸多辛苦不提。

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梅校长却离开了北平,经南京、上海,辗转广州、香港、巴黎,于1950年春到纽约。

随梅校长一起走的,是“庚子退款”、即清华的创校基金。

庚子赔款来自清政府赔给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其中对美国的赔款有部分退换于中国,用于建立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

这笔基金一直用于清华的建设,其使用需经清华校长许可。

据当时任清华教务长的吴泽霖教授回忆,梅离校的那天,二人曾在校门口相遇,吴问他是不是要走,他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基金。

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们就没有法子保护起来。

”[6]梅校长在离开大陆前收到了校内师生及解放区校友的热情挽留,离开大陆后,也不断地受到大陆新政权的婉转的但不乏热情的召唤。

在国外期间,却曾有许多回归的机会。

据吴泽霖教授回忆,北京解放初期,周恩来总理在协和医院礼堂向北大、清华两校教授们一次讲话时曾说:“梅贻琦先生可以回来嘛,他没有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

”[7]梅校长虽人在美国,但心里一直记挂清华。

据1950年回到清华经济系任教的萧家魁先生的文章说,“在1950年1月底,我离美返国之前不久,梅先生托人把他写给清华的亲笔信给我,要我代归转交。

心中大意说,如果清华需要国外的图书仪器,他可以设法购寄。

”。

[8]梅校长在美国选择了观望,而最后没有回去。

为什么呢

引用《最后的大师》中的一段,各位自己体会一下:事实上梅师决不可能留下,更不能(留下)主长清华。

梅师一生尊重学术自由,不干涉教授与同学个人的政治思想,这个原则怎能与……那一套理论共存

中共接收清华之后,即有改造清华之计,联大三校各自复员,(其他两校均得到)大事扩充。

……唯我清华被削减为工业专科大学。

……清华的菁华——文、理、法、三个学院,完全归并入北大。

名教授叶企孙、冯友兰、陈岱孙、周培源等多人皆由清华园迁移到前燕京大学校园。

清华大学不但不(再)是个全科综合性大学,清华园内整个的学术气氛完全改观了

-------------------------------------------------下面终于说道重点了-------------------------------------------------195X年,想想中国都发生了些什么,清华又在1950~1952年间被削减为工科专业大学,清华的菁华——文、理、法三个学院被并入北京大学。

可以想见梅校长对返回北京已渐渐不抱期望。

然而选择在台湾复校,没有证据显示是梅校长一开始就有的打算,更像是对北京彻底失望的无奈之后想到的新出路。

梅校长在美国时,一直守护着清华基金。

而国民党当局曾多次打清华基金的主意。

[7]据叶公超先生(当时叶似为台湾外交部长)忆述,当时,台湾当局曾提出许多理由,如“政府外汇存底缺乏,应以此款来弥补国库”;“清华基金是庚子赔款,最好尽快花光,等于洗雪国耻”等等。

幸亏有梅先生一直顶着各种压力,牢牢地掌握着这比基金的参与管理权和签章使用权(按规定,只有中国的教育部长和清华校长一致同意,才能动用基金)。

叶还说:“在美国,我每次到纽约去看他,都劝他回台湾来,而且要把清华的钱用在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

他一直在想如何拿有限的钱为国家作长期的研究工作。

那时候确有些人对梅不太满意,认为他是一个守财奴,只肯把钱用在外国。

我最初也是这样想,后来我才知道他并非如此,而是比我想的周到。

他是第一个想到现在的长远发展科学,至少胡适之先生是这样告诉我的。

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的计划他想了许久,初期他未跟任何人说。

”梅校长最初决定设立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为了选择合适的院址,梅校长跑遍了台湾全岛,反复勘察比较。

他认为台中、台南地区太远,交通不便;高雄学术机构太少,基隆亦觉得局促,都不是理想的建院之地。

后来选择新竹,因距台北近80公里,交通便利,且地势开阔,农田住户较少,便于日后开发。

为慎重起见,梅校长先后7次约同有关人士前往勘察,最终选址新竹。

[9]1955年12月,“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梅校长安排好了新竹建筑事宜。

建筑工程费用由台湾政府承担,购买图书、仪器及延聘师资等费用从清华基金拨付。

安排好新竹的建筑事宜之后,梅校长即赴美接洽清华基金拨划,订购图书、设备,延聘教师等。

他四处奔走,殚精竭虑。

[10]下面这张是我在新竹清华校史馆拍的梅校长于1956年3月20日写给前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秀的亲笔信,邀请李润章、袁家骝、吴健雄、李政道、杨振宁、朱汝瑾等商讨在台湾筹建清华研究所的问题,并希望邀请此七位及陈省身、任之恭、邓昌黎、李卓皓等为顾问。

注意信的地址是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Office in U.S.A、会面的地点是美国纽约的“大上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慨。

梅校长复校,仍本其“大师论”的思想,一面抓设备,一面以更多精力礼聘师资。

购买图书、订购设备其实尚属容易,但聘请教师则极为困难。

已成名学者多有固定职位,而台湾岛内教授待遇较低。

赵赓飏写到“以先生之资望,平生接触海内外硕儒之广泛,清华、联大有成师生之众多,半年间直接访问与间接介绍者不下20位,竟未聘得专任教授一人。

尤以清华第六级(1934年)毕业生周长宁先生属其望回台任教清华,奈研究专题未完,不能即返;……差强人意者,先后聘得袁家骝、吴大猷、邓昌黎3位世界知名大师来台短期讲学……”[10]清华于1955年3月恢复学报,1956年1月起在台湾新竹清理基地、兴建第一批校舍;1956年初招收第一班原子科学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上课。

1957年,新竹首批校舍完工,秋季开始上课,聘陈可忠(清华1920级校友)为教务长。

梅校长不辞辛苦致力于“再建”清华,却因劳成疾。

1962年,梅校长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3岁。

梅校长自1909年第一批考入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1915年学成归国开始服务清华,到1962年病逝,他一生都与清华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清华的发展建设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对清华的情怀恰如他所说,“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校长病逝后,新竹清华继任校长为陈可忠博士。

新竹清华的前5任校长,皆是北京清华校友,足见与北京清华的血脉传承。

除梅校长外,他们分别是:陈可忠(1962-1969),清华学校1920级毕业,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阎振兴(1969-1970),国立清华大学1934级土木系毕业,1940年获荷华州立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学位。

徐贤修(1970-1975),国立清华大学1935级算学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布朗大学数学博士。

张明哲(1975-1981),国立清华大学1935级化学工程系毕业,193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

【之前错写为4位,忽略了张明哲校长(1975-1981),2014\\\/4\\\/5更正】------------------------------------------------其他------------------------------------------------清华建校的“庚子退款”至今仍在拨付给新竹清华大学,每年7、8月时新竹清华会收到支票。

这笔基金的使用办法参考《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保管运用办法》[11]。

新竹清华校内有一个微缩版的二校门,系清华同学会1981年在清华建校70周年校庆时捐建的[12];二校门边的杜鹃花树是1923级校友、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手植的[13]。

考虑到北京清华的二校门毁于1966,在1991年才重建,所以似乎新竹清华的这个二校门模型反而历史更久些。

新竹清华的宿舍,继承自老清华皆以“斋”命名。

包括: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等。

来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还有一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徽,校色,校歌,就不多提了。

----------------------------以下是2014\\\/4\\\/5更新-----------------------------两岸有很多学校都有历史渊源,不过两岸清华的交流当是最紧密的。

虽然两岸有很多隔阂(尤其在政治上),但两岸清华的情谊却异常深厚。

引用两段话:2012年北京清华校长陈吉宁履新,访问的第一所大学是新竹清华,陈校长曾说“北京清华校长的身份去访问的第一所大学必须是北京清华的「兄弟校」”[14],所以他首先来到新竹清华。

2012年新竹清华冯达旋副校长在两岸清华法学论坛的演讲结束词[14]:我希望    北京清华能「解放」新竹清华,    新竹清华能「反攻」北京清华。

我更希望能够在未來的将來可达到    贻琦主义,统一清华。

    一校兩制,统一清华。

    一个清华,各自表述。

2001年校庆日,新竹清华前校长沈君山访问北京清华参加90周年校庆,是两岸清华首次共庆校庆。

沈君山先生当时为两校合作题词:水木同源[12]。

2011年,两岸清华共庆100周年校庆,双方校长(顾秉林、陈力俊)互访、并互派了多个代表团互访,签订了双联学位的合作协议——两岸清华开始共同培养研究生,另制订了许多共同合作的研究方案。

两岸清华还有许多学术交流,一般是双方轮流举办,我所知道和Google到的有:两岸清华大学学术研讨会,这个我老板参加过,似乎历史悠久,每年都举办一次,好像只有教授参加,但我搜不到太多新闻;两岸清华法学论坛,2009年首届在北京举办,2012年第二届在新竹举办(在下参加过);两岸清华化学系学术研讨会,2006年首届在北京举办,2011年新竹举办了第四届;两岸清华研究生学术论坛,2011年首届在北京举办,2013年在新竹举办了第四届;两岸清华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年首届在北京举办;两岸清华博士生创新与创业学术研讨会,自2009年开始举办,2013年已举办5届;愿意Google的话还有不少,但很多都是各系所自发举办的,未必有很多新闻报道,我不一一列举了……哦当然,还有两岸清华的交换学生——目测这个最深入最稳定的交流,每学期双方有10个名额吧,本科生研究生都有。

清华大学风景

清华北大风景异  北大、清华被人们谈论得很多,但很少有人把这两座校园当作“值得一游”的景观去观  赏。

作者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为读音设置了游览的路线,绘制了游览图。

更有意义的是,作  者对两座校园的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一个西洋味十足,一个是中国古典园林,但这一中一洋的设计竞都出自一位美国建筑师  墨菲之手。

为清华园、燕园定下首期校园风格的,是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Murphy)。

  清华园因为他而西洋味十足,燕园则因他而透着中国古典文人园的诗情与画意。

  1914年,大概是初到中国罢,墨菲在规划清华校园时,将保存完好的中式园林“清华园  ”(工字厅)轻轻地避开了,作现状保存。

而在它的东边和北边,操起了他所熟悉的西方园  林的手法:大大的草坪、长长的轴线、西式的建筑。

于是,1911- 1920年间,由大礼堂、科  学馆、同方部、清华学堂、体育馆及图书馆等西式院落组成的早期建筑先后落成。

这批建筑  大都采用红砖砌筑,为校园中心区定下了一个明显的基调,清华师生喜欢形象地称之为“红  区”。

  到 1920年,已在中国“摸爬滚打”数载的墨菲大概已经对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所了  解,且为其所吸引。

在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时,他熟练地运用起了中国的古典造园手法:  因地制宜、多轴线穿插、散点地布置建筑院落。

他将校园主入口(西门)及主教学楼群(贝  公楼一带)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围绕着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现德、才、均、备等斋  ),东部安排体育活动场地与公共设备用房,南部广阔地带布置公共活动房(现南、北阁)  、教学用房(现俄文楼)、女生宿舍(现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园);建筑采用中国  传统风格,亭、台、楼、阁兼有,甚至将校园的制高点水塔也设计成通州一座密檐砖塔的样  式,放在未名湖东南角。

这样,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墙红柱、古色古香  的中国园林式校园便基本落成。

  墨菲最初规划的部分,可谓一锤定有,如今已分别成为两校最具特色的环境景观。

这种  特色也分别得到两校新规划者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校园环境。

  清华的科学馆和北大的红楼是最值得瞻仰和留恋的所在,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的重镇清  华园内,横贯东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两侧各嵌两根陶立克西式  立柱,上有清末要臣那桐书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它便是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二  校门。

这座建筑造型奇特,线条流畅精细,外形挺拔清丽,在背后两棵古柏的呵护下显得美  丽而有内涵。

钱钟书被破格录取从这里走过;受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特许,由杂货店小伙  计身份直接进入数学系当文书的华罗庚也曾从这里走过……。

文革期间,这座具有象征意义  的建筑物曾经被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所取代;改革开放后,走下神坛,二校门得以重立。

  二校门往里,穿过林阴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绿色的大草坪。

草坪那端,稳稳当当端端  正正坐落着的是巍峨的大礼堂泛着铜绿的圆顶、红色敦实的墙身,四根汉白玉大石柱撑起的  白色门廊以及泛着金光的大铜门。

在蓝天绿草之间,大礼堂给人一种不屈不挠、雄浑踏实的  感觉。

它是清华园的标志,也是长期以来清华师生认为是清华人性格的象征。

而位于大草坪  正南端, 1920级校友赠送的日咎上刻着的“行胜于言”,也将清华师生这种朴实进取的性  格特征表露无遗。

  大草坪东侧,有“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部,及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是二层  的德国古典风格式建筑,青砖红瓦,坡顶陡起,细部精美。

入口设在转角处,上有那桐书写  的“清华学堂”四字,春天有校花——紫荆花迎风摇曳。

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国学  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  李济、文学家吴宓等人在这里举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

建国初期,梁思成为  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曾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那时,一走进大楼的门厅及长廊,一  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便随着满目的名画奇雕扑面而来,令人心怡。

  大草坪西侧,大礼堂的西南,有一座外观普通的三层建筑暗红的砖墙,灰色的坡顶,除  大门上方刻有金字:“SCIENCEBUILDING”及“科学”以外,装饰极少。

它却是20世纪中国  科学史上不能忽略的建筑物——清华科学馆。

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  钱三强、王涂昌、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赵九章、  陈省身、华罗庚……单从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灿若群星的科学家名单上,我们也会不由自主  地对这栋建筑产生敬意。

站在这座建筑前,很容易使人想到著名的北大红楼,北京沙滩那边  连系着蔡元培、胡适、李大利、鲁迅、陈独秀、、钱玄同、辜鸿铭等名家的红楼。

确  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华科学馆与北大红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是一样的。

  杨廷宝和关肇邺主持的清华图书馆扩建,是新建筑与老建筑对话的典范。

  大礼堂后面的图书馆散发着浓郁的书香。

师生们匆匆走过的背影,闪烁着学术的薪火传  递。

清华图书馆的首期工程始建于1916年,后经1930年及1989年两次扩建。

两次扩建都表现  出了设计者对老建筑的高度尊重,同时又不无创新,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享有盛誉。

第一次  扩建的设计师是清华校友杨延宝,他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

  第二次扩建则由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院士主笔设计。

虽然经过了两次扩建,但设计者在  体量及材料细部上充分注意了与老建筑的协调,如采用温暖的红砖墙,砖迭的拱形门窗符号  等,整座建筑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杨延宝通过高起的入口门厅实体与旧建筑连接,而关肇  邺则通过新老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即虚体避让的入口空间与老建筑形成对话,两者都非常  巧妙,令人叹绝。

杨廷宝设计的入口空间(门厅)通过门前台阶拾级而上直到二层,门厅不  大,却有古色古香的拱券及地板细部及优美的弧形楼梯,让人感觉一种温馨的文化氛围。

而  关肇邺设计的入口院落风格突出的是宁静,特别是早晨,排队入馆的学生以及清澈见底的大  喷水池更显得这院落有股醇香的人文气息,令人陶醉。

  7O年前,朱自清在清华近春园遗址,面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写下了文学史中的散文名  篇《荷塘月色》  大礼堂往西,有一处幽静的池塘,人称“水木清华”。

晋人谢琨诗云“惠风荡繁囿,白  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清华”一词即来源于此。

工字厅的后厦至此一变  为“水木清华”一区的正廊,上悬一联日:“滥外风光历着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  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瞻荡洵是仙居。

”不大的池塘因此而让人感到空间开阔不小。

洁白的朱  自清坐像端坐池塘北边,静观一池静水里春夏秋冬的万千变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提起朱自清,不禁让人想起《荷塘月色  》里写的情景。

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站在清华园的近春园遗址(荒岛)旁边,面  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心有所触,回去写就了《荷塘月色》这篇清丽脱俗的美文。

如今的荒  岛,四面环水部分依然满种莲藕,夏天六月荷花开时,全岛飘香。

岛上有高大的柏、杨,掩  映着“荷塘月色亭”、“晗亭”等建筑物,树丛竹影下,还有孔子、吴晗等雕像以及埋头看  书的老师学生。

在月朗星稀的夏夜,晗亭旁临塘的露天舞场荷香袅袅,舞曲悠悠,是清华人  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当下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留学几乎成了风尚。

我曾经戏言这跟美国人MurPhy当年设计的  两校“风水”有关。

你看:清华园的建筑几乎都是西方的式样,在如此环境下成长,心能不  “洋”么

而北大的燕园,虽然建筑全是中国传统式样的,而主校门偏偏朝向西边,朝西者,  西游去也

  当然这只是戏言。

  不过,由西校门等组成的燕园东西主轴线,可以说是墨菲的神来之笔。

这条主轴线由当  时的主楼贝公楼定位,跨石桥,穿西门,直指京西玉泉山顶,从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与  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遥遥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关系。

看来,墨菲当初不仅因地制宜地解决了  校园的功能关系,而且,他竟深谙了明朝米万钟在经营勺园“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  西山”的浪漫,从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定向西边。

顶好

  贝公楼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齐的松柏围出绿绿的草地,石雕的华表麒麟在阳光下透出  些许威严与古朴。

贝公楼前两侧的二层教学楼均为庑殿顶建筑,往北是同样屋顶的考古博物  馆,贝公楼是歇山加庑殿顶式样,显得与众不同,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  里办公,至今这里仍然是北京大学领导的办公楼。

  贝公楼东北角,是两组“品”字形的原燕大男生宿舍楼(现为德、才、均、备等斋),  与南边湖山背后原燕大女生宿舍楼群(现一至六院)遥相呼应。

男生宿舍品字形院落中间部  分是食堂与公共用房,其庭院与建筑有女生宿舍小院的两倍大,气势开敞、豪放,建筑体型  雄浑有力,这很像男生的性格特点。

而面向未名湖园林空间的南山墙则设计成透空的柱廓形  式,为课余休息的男生们提供了一个敞胸舒怀的观景交往空间,湖面也因这些透空的柱廓,  飞出的翼角增添了美丽。

  女生宿舍则不同,6个小院落对称朝内地布置在第二体育馆为主轴的长方形草地两侧,  小巧而宁静。

每一小院都是由二层小楼围成的三合院,向草地一边由小巧的门楼及短墙相隔,  建筑精致亲切,院落安全而温馨,这又很适合女生的喜好。

朝向草地的硬山墙上开两扇六方  形的窗,仿若女生明亮淘气的大眼睛;而屋下轻轻开了扇圆形的小窗,则像是为女生的眉宇  间点了一粒美丽的朱砂,妩媚之极。

好的建筑跟人一样,是有性格的。

能让人看起来兴致勃  勃,甚至浮想联翩。

  走过开敞豪放的男生宿舍,仿佛能听见费孝通先生从这里开始走向中国乡土的重重足音  ;站在精巧温馨的女生宿舍前,恍若可见冰心女士曾在这里留下的清丽梦影,不禁想自己也  作它一个……  未名湖是燕园风景最美的地方。

这里湖光潋滟,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横卧;石鱼  翻尾,欲含塔影;垂柳环湖,岗峦起伏;小桥流水,松柏叠翠。

未名湖周围路面高低不平,  曲折回环,很符合崇尚自然的中国古典造园精神。

这曲折幽深的线条吸引了北大学子对新思  想新知识的探求;路面的高低左右则振荡出他们活跃的思想火花及对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  塔影、钟亭落霞,则让他们生出诗情与画意……  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的“多元自由”的建  筑环境里,而“自由”的北大人却生活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清华大学从此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而北京大学则偏重文理科。

  因为专业的差别,清华师生给人的感觉是“工程师”、“科学家”型的,踏踏实实,行胜于  言;而北大人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文人骚客”,崇尚思想自由,富有反叛精神。

虽然这几年  两校已经大力营造多种学科,往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传统形成的这些“性格特点”依然存在。

  这些“性格特点”与他们各自所生活的环境有如下有趣的对比:“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由  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等各类建筑构成的“生动”的建筑环境中;而“活  跃自由”的北大人却活动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国家,而“科学家”清华人就在西式的清华园里工作学习;中国古  典园林从某种意义讲就是“文人园”,而作为“文人”的北大人恰好就生活在按中国古典园  林手法规范的燕园里。

  有建筑系的清华园建国后发展脉络清楚,有条不紊,由西往东可明显地分为:“灰区”  (中国古典园林区)、“红区”(西方古典建筑区)、“黄区”(仿苏建筑区)、“白区”  (新科技教学区)。

基于西方古典式的建筑环境,有西式建筑作参考,清华园内建筑的发展  可以说相对容易协调。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