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千年之约的主持词

千年之约的主持词

时间:2018-12-14 00:06

跪求。

黄河主持词,大概是一个主题班会、、重内容、、要有内涵的、、优美点。

急呀、、

词: 《……》活动开始。

黄涌的波涛声时时在的耳边回响,在我们的心中。

它的气势,它的勇猛激励着我们,站在黄河边,闭目深吸,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澎湃。

在民间,黄河有许多流传的故事,你知道吗

瞧,那便来了几位“民间大侠”,我们不妨来问问他们。

(第一个话题) 不知道大家爱不爱看神话故事,而这古老的文明黄河也有一段神话呢

说到这儿,还是请“河神”来show吧。

(第二个话题) 黄河的历史渊源流长,历来的许多历史人物也同样如此,都有谁呢

让我们掌声有请“史神”

(第三个)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很久以前就涌现出了许多朗朗上口的谚语,那么大家在这方面又有多少了解呢

还是请“中国神”来展示一下吧

(第四个) 提到黄河,我们不禁会想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词句,就这样短短的一首歌,一下子便把黄河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除了这些,不用我说了,还是请“歌神”为大家献上把

(第五个) 在歌声中,我们一同走进了黄河,来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对我们中国的骄傲黄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这激动人心的音符把……(背景音乐响起) 《……》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开头当然是:xxxxx们。

大家好,我是xxx。

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为什么我要举办这个。

会,是为了。

黄河是母亲河。

千百万年来滋养了我们炎黄子孙,让我们流传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在三皇的时代就。

(这个时候讲一下在尧舜禹的时代的简单故事,因为大家基本都晓得,所以带过就可以)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xxx写了。

解放前,党和人民为了治理黄河(此处列举一些小小的事例)现在,黄河怎么怎么了。

小时候,我就听过很多跟黄河有关的歌曲,象xxx。

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

然后就可以切入表演的话题了。

补充一下:如果你们的表演不是唱歌之类的话,你就把最后的那段更改一下。

总之最后的一段一定要跟接下来的节目挂钩。

我这样说你大概能写出来了吧。

高中元旦主持词1人

有点过 了吧,这词。

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主持词

男:尊敬位领导各位女A:尊敬的老师们,女B:亲同学们,合:大家晚上好!男;欢迎大家来到校园文化秘书节的晚会现场。

我是主持人陈男女A:我是主持人女A陈艳女B:我是主持人陈艳女B男;今天,我们相约这舞台,回望激情岁月,用心感受真诚女A:今天,我们相约在缤纷的四月,真情讴歌这激情岁月,用心感受真诚。

女B: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播撒希望和欢笑期盼丰收的硕果,男:今夜,让我们用跳动的音符标记处精彩的乐章女A:今夜,让我们用欢声笑语记录着难以忘怀的成长。

女B:朋友们请挥舞激情的双手,共同来奏响我们绚丽的青春乐章吧

合:2011年xx职业技术学院第四届校园文化秘书节晚会现在开始。

男: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嘉宾,他们是: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老师的到来,女A:下面让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会计系黎主任为本次晚会致辞男: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各位老师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女B:这次秘书节活动种类多样,既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有不失古老的民俗风情,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从中得到美得享受,男:’好啦,现在我们就不多说了,直接进入主题,下面请欣赏文秘1001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交谊舞,掌声有请,请下一个节目杨x、柳x做好准备。

节目二女B:学长看了他们的表演感觉如何啊女A:当然很精彩啊,我都快陶醉了,哦,对了,陈男哪里去了

女B:学姐她也准备节目去了啊,等下她有精彩的表演女A:恩,好下面请欣赏歌曲串烧,《错的人》《普通朋友》《我爱的人》节目三男:谢谢大家的掌声。

下面,让我们看看下一个节目会有怎样的惊喜呢

女A:感恩使我们生活中永恒的“主旋律”之一,我们感恩生活,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男:下面请欣赏文秘0901班同学们带来《感恩的心》节目四女A:非常感谢她们的精彩表演,校园文化秘书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她是我们的展现自己艺术素养的舞台,也是艺术成果的阶段性集体展示女B:我想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殿堂,享受了一场完美的听觉盛宴,我愿意一直陶醉在其中。

下面请欣赏带有异域风情的名族歌舞《天竺少女》。

节目五女A:带点精彩带点幽默,很精彩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许有些人认为秘书工作很繁琐很无趣的,其实不然,从事每一行业必然会有许多的乐趣所在,比如:在秘书节的当天,你有可能会收到老板送给你的祝福或者小礼物哦。

女B:真的吗

那是一件非常给力的事情哦,节目六男:终于等到这一环节了,我们马上要进行我们的幸福大派送。

真正的要把礼物送给在座的朋友们哦,是不是有一点好奇呢,好啦,现在我直接告诉大家规则,待会我们将请许老师上来随意将礼物投给大家,拿到的同学,站起来说一句祝福的话好吗

好了,大家想好祝福的啊,有请许老师节目七女A: 刚才大家都很HIGH啊,下面继续呈现我们的精彩节目,由文秘0901班带来的舞蹈《HEY MR BIG>>在幕后,我知道他们为排练付出了很多的实践和精力,希望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给他们加油鼓励好吗

节目八女B:走上T型台,让梦飞起来,把那两边的彩虹剪下来,把那东边的云彩缝起来,编织世界上最美的衣裳,下面是会计专业0904班的同学们带来的T台秀,节目九男:非常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节目,让我们把祝福送给他们,以及即将上台的姐妹们,掌声有请文秘1001班带来的现代舞《比生命更重要》十节目女A::同学们,节目已进行到了一半的时间,看到的都是同学们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也有参与节目哦,是谁在全国的朗诵大赛上获得团体比赛一等奖个人三等奖,这位老师是谁呢

请同学们大声告诉我

(谭泽媛老师)掌声有请我们亲爱的谭老师。

节目十一女B:我想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殿堂,享受了一场完美的听觉的盛宴,我愿意一直陶醉在其中。

下面有请我们异韵的名族歌舞《天竺少女》结束语:男:火红的五月,向我们健步走来,绚丽的五月,鲜花盛开、姹紫嫣红。

充满希望的五月,承载着多少的欢乐与期待。

女A::精彩的节目为大家奉上了,不知是否意犹未尽呢

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女B:晚会的时间虽然有限约,但艺术的空间都是无限的,让我们将参加音乐会的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让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智慧塑造艺术人生。

男:谢谢所有的精彩演出,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感谢所有的嘉宾、朋友的到来,让我们继往开来,让我们留住今天拥抱明天,共同唱响《明天会更好》。

望采纳

以吕祖谦为首的浙东学派都有那些人

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其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

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宋时“两浙东路”(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各地市)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

其为“宋学”及明清学术中的显学之一,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

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体系庞杂,著作繁多,其重要学术取向是“经世致用”。

狭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   狭义的浙东学派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盛于明清,源头可追溯至两宋。

因学人籍贯及活动范围多在宁绍(今宁波绍兴)地区,地处浙江之东部(注:古以钱塘江为界),故名。

阳明学派及浙东史学或包含其中。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

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

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乃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

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

三家同时,皆不甚合。

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

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

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

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惠栋在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明朝中叶,王阳明承陆九渊而阐发心学,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

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

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棕西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王是真说: “今之学者,偶有所偷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

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宋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派等。

陆九渊本人则提出“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

宋学吸纳儒、释、道三派,形成了所谓的理学与心学,凌廷堪认为“宋学不求于经而但求于理,不求于故训典章制度而但求于心”。

方东树则认为“窃以孔子没后,千五百余岁,经义学脉,至宋儒讲辨,始得圣人之真。

平心而论,程、朱数子廓清之功,实为晚周以来一大治。

”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

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

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濬、陈献章……等。

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人,因吕姓郡望东莱,世称东莱先生。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官宦世家,八世从祖吕蒙正(圣功),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

祖谦自幼随父在福建任所,师从林之奇,至临安,师从汪应辰和胡宪。

吕祖谦以祖致仕恩,补为将仕郎,绍兴二十七年,改为迪功郎,孝宗隆兴元年四月,中博学鸿词科,特授左从政郎。

乾道二年十一月,其母逝,归葬婺州。

乾道六年,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乾道八年二月,其父去世,久居明招山守墓服丧。

淳熙三年,因李焘推荐,升任秘书省秘书郎。

吕祖谦与朱熹、张栻过从甚密,时称“东南三贤”。

曾与朱熹一同讲学于浙江浦江的月泉书院,论学主“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

祖谦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创“吕学”(“婺学”),为金华学派的代表,开“浙东学派”先河。

吕祖谦极力主张抗金,恢复失土。

重视史学, 仿司马光《资治通鉴》撰《大事纪》12卷与《大事纪解题》12卷,还有《通释》3卷,内容较《通鉴》精简,史称“每条之下各注从某书修云云,以自附于述而不作之义”。

可惜祖谦40岁左右健康转坏,患“萎痹”,自言“非药石所能料理”,43岁以后,右肢瘫痪,行动不便,未竟其书。

南宋淳熙二年,由吕祖谦邀请,朱熹与陆九渊等人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名之为“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双方“相与讲其所闻之学”,陆九渊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不欢而散。

陈亮尊奉吕祖谦为“道德一世师表”。

淳熙四年奉宋孝宗之命编辑《宋文鉴》。

鹅湖之会,是中国宋朝时的一场程朱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学术辩论,由吕祖谦主持。

辩论方为:程朱派朱熹,对抗心学派的陆九龄、陆九渊兄弟。

地点在鹅湖山(今江西省铅山县),邻近郡县官吏、学者百人列席观会。

双方连三日激辩,陆九渊略占上风,但最后未明定胜败结果,陆朱两方各自萧然离去。

鹅湖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上饶市铅山县。

鹅湖山上建有鹅湖寺,鹅湖之会即在此举行。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理论分歧,使两人的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六月,由吕祖谦主办,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参加,此一次“鹅湖之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是一场中国哲学大辩论,列席旁听者有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等江西、浙江、福建官员及学者百人以上。

朱、陆双方的朋友和门生弟子都参加了。

在这场大辩论中,双方“相与讲其所闻之学”,朱熹侧重“道问学”,他认为治学的方法,最好是居敬和穷理,二者相互把持运用。

陆九渊、陆九龄侧重“尊德学”,力主发人之本心。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致使“朱熹不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双方争议了三天,辩论非常热烈。

陆九渊逼问朱熹“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

”,认为明心见性,何必死读书,陆九渊兄弟略占上风。

但谁也不能说服谁。

最后未曾明定结果,也谈不到消除歧见。

象山门下朱亨道有一段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

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

会后,张栻写信给朱熹问到:“陆子寿兄弟如何,肯相听否

”,朱熹回书说:“子寿兄弟气象甚好,其病却是尽废讲学而专务践履,却于践履之中要人提撕省察,悟得本心,此为病之大者。

要其操持谨质,表里不二,实有过人者。

惜乎其自信太过,规模窄狭,不复取人之善,将流于异学而不自知耳。

”后来朱熹给吕祖谦的信中说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四年之后,又爆发了“皇极之辨”。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鹅湖之会”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子黄百家也说:“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

”后代的理学家为纪念朱、陆二方的辩论,便建立“鹅湖书院”。

后人为纪念鹅湖之会,于此立四贤堂,设有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等四个牌位,又有一个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

淳熙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三任妻子芮氏去世。

晚年喜阅读医书。

淳熙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病故。

葬于浙东武义武阳镇明招寺南300米。

岳父韩元吉在吕祖谦死后有诗:“青云涂路本青毡,圣学相期四十年。

台阁久嗟君卧疾,山林今叹我华颠。

伤心二女同新穴,拭目诸生续旧编。

斗酒无因相沃酹,朔风西望涕潸然。

”。

著有《左传说》、《东莱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宋文鉴》等书,及与朱熹合编《近思录》。

清初四库馆臣评其成就“祖谦于史学最长”。

吕祖谦有三妻,南宋著名儒官韩元吉的二位女儿韩复、韩螺,淳熙四年十一月初二继娶国子祭酒芮烨之女芮氏。

三妻皆早亡,二子一女夭亡。

绍兴三十一年,元配韩复生长子岳孙,20天后夭折。

绍兴三十二年韩复病亡,葬于明招山。

是年次子齐孙又于九月夭亡。

另有一女吕华年,生于1159年,长大后嫁给潘景良。

乾道五年,再娶韩螺(原配韩复之妹),乾道七年,四月韩螺生一女,五月,产后不久,母女皆病卒,葬于明招山。

淳熙四年,又娶芮氏为妻。

第三任妻子芮氏生有一子吕延年,淳熙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芮氏又病亡。

吕祖谦撰墓志铭:“某病废,夫人获视,劬瘁得羸疾以卒”。

吕延年官至寺丞。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宋中期也是词的繁荣昌盛期,和诗一样,代的影响,爱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表作家当推辛弃疾。

  一 辛弃疾其人P109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他一生可分为四期。

1162年以前为沦陷及起义期。

辛弃疾幼年跟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赞在靖康之难时未能南渡,但爱国之心不泯,常向辛弃疾灌输“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的爱国思想。

1160年,年仅20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反金义军,诛杀过叛徒义端、张安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1162—1181年为南渡初时期。

1162年辛弃疾回到南宋,最初并未受到真正重用,只是任些闲职。

面临苟和势力不断上涨的局面,辛弃疾于1165年及1170年,先后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

《美芹十论》前三篇论述了宋金形势、战争性质,民心向背,后七篇就南宋应如何充实实力,做好北伐准备,完成恢复大计,作了具体的论述与规划。

在《九议》中,辛弃疾再次斥责了投降派的谬论。

并指出应作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

1172年以后官职虽有升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任地方要员,但“二年历遍楚山川”式的频繁调任,使他的爱国抱负始终难以施展。

1181—1203年为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此时他心情十分矛盾“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这并非他的愿望,他依然惦念着北伐事业。

由于感情抑郁不平,时间又悠闲有余,故尔这一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

1203—1207年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这时韩侂胄主持北伐事宜,任命辛弃疾镇江知府。

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又反对草率从事。

但他并未得到韩的真正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亦失败,辛弃疾赍志以殁,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济南府志》)。

有《稼轩词》。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

”(《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

”(《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

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

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

”(《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

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

”(《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

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

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二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P111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  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

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

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的词。

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

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

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

仅以祝寿词为例,他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二是登临写景词。

辛词中许多爱国名著,如《念奴娇·我来吊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都是这类作品。

如《水龙吟》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共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勾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是怀古词。

如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上阕“意在恢复,故追述孙刘”(宋翔凤《乐府余论》);追述孙刘,即是批判“三国两晋形势与今日不同”,“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的苟和派论调。

下阕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感慨宋文帝即是提醒当局不要重蹈草率用兵而失败的覆辙。

最后感伤廉颇,感伤廉颇即是感伤自己生不逢时,不得重用。

由于借助了咏古,使讽今具有了更深沉的内含。

  除爱国词外,辛弃疾还有许多其它题材的词。

直接或间接描写农村的约有三四十首。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都是词史上难得的农村词。

辛弃疾曾赋闲家居近20年,因此又写有很多闲适词,但闲适非其所愿,故尔这类词又常包含着怨艾的感情,成为表现其爱国思想的一种变调。

辛弃疾也偶作情词,但“绝不作妮子态”《毛晋《稼轩词跋》),更有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高远之怀,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与其说是写对情人的追求,不如说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引梁启超语)的自白。

  问题:试述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

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

仅以祝寿词为例,他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二是登临写景词。

辛词中许多爱国名著,如《念奴娇·我来吊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怀古词。

如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上阕“意在恢复,故追述孙刘”(宋翔凤《乐府余论》);追述孙刘,即是批判“三国两晋形势与今日不同”,“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的苟和派论调。

下阕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感慨宋文帝即是提醒当局不要重蹈草率用兵而失败的覆辙。

最后感伤廉颇,感伤廉颇即是感伤自己生不逢时,不得重用。

由于借助了咏古,使讽今具有了更深沉的内含。

  三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P119  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代表。

正像刘克庄、王士祯所评,“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稼轩集序》)“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花草蒙拾》)  为了创建豪放词风,辛弃疾使用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手段。

  他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他笔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

他写自己的远大抱负是“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他写自己的矫健身手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他写自己的狂态是“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贺新郎》)他写他人、古人也多是“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他笔下的景物也多是飞动壮观的景色。

仅如山,他写道:“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把静态的山势写成奔腾的动态,极为豪放。

他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及象征手法来加强豪放色彩。

如《水调歌头》云:“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其浪漫恣肆的风格直逼诗仙李白。

又如《太常引》云:“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乘风”三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屈原“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实同,而“斫去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周济《来四家词选》)  他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

如《摸鱼儿》(见后引)开头“‘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白雨斋词话》)而结尾又将一腔怨悱之情化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衰败景色中,使全词的意境更加深邃。

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列举了“醉里挑灯看剑”等几件壮事,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将无限感慨蕴含其中,令人不忍卒读。

  辛词的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它“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

(胡应麟《诗薮》)这种豪放的“变调”(借用评词家的用语,评词家往往以婉约为正宗,以非婉约为变调)往往更能表现出辛词的内在气质和本色风格。

  辛词善于寓刚健于温柔之中。

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表面上完全是一首宫怨之词,但实际上是抒发自己忧伤国事,忠而见谤的怨怒心情,正是那类“肝肠如火,色笑如花”的代表作。

  辛词还善于寓悲愤于闲适之中。

这类词以淡笔写浓愁,轻笔写重压,闲笔写大志,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全词围绕同一个愁字写少年与暮年的不同心态,笔触似乎漫不经心,但内心的感慨却是十分沉重深邃的。

  辛词还善于寓庄严于谐谑之中。

如写醉中“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在诙谐俏皮之中,将自己兀傲坚强的性格和人生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至。

  除了豪放,辛词也不乏婉约、平淡、清丽等多种风格。

正像范开、刘克庄在稼轩词序中所评:“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  除了对豪放风格的建树外,对表现手法的发展也是辛词的重要成就。

  辛词不但以诗为词,还进一步以文为词,更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其它文学样式的手段都调集到词中。

  如喜用典、善用典。

辛词用典杂而广,且能作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

他善于连用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之典,而这些人除廉颇外都与京口有关。

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在用刘义隆典时又套用了霍去病之典,典中套典,极尽能事。

在连用典故时,还能层层深入,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连用三典,第一典用张翰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事实;第二典用陈登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原因;第三典用桓温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结局,组织在一起,表达得十分深刻。

  又如喜议论。

议论性强是南宋初中期词的共同倾向。

辛词的议论有的融化于生动的形象中,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的借助了怀古,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有的是径直的议论,如“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又如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

比兴,如前引的《太常引》之写月,比拟如《贺新郎》之写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词的比喻有如苏诗的比喻,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如《沁园春·叠嶂西驰》下阕云: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连用三喻来形容山的风度、威仪、气质,而且都是倒喻,想象新奇而句律严整,极见工力。

  再如善用精美的文学语言,又善用通俗的口语;善用散文句式入词,又善于点化前人诗句成语入词,在语言表达上也取得了集优汇萃的成就。

精美的文学语言如《沁园春·叠嶂西驰》,笔笔都堪称是“雄深雅健”的描写;口语如《清平乐·茅檐低小》中的“大儿”、“中儿”、“小儿”,《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的“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等。

用散文句式入词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沁园春·杯汝来前》等都好像是巧妙地把一篇小品散文按词牌的句律点断而已,读起来格外幽默。

点化前人诗句用语的,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生子当如孙仲谋”等,就是直接点化或引用杜甫诗和曹操语的。

  当然,辛词中过于逞才使气,炫耀学问;过于追求以议论入词,至使议论变得直露或陈腐;过于追求以文入词,至使词失去了应有的韵味,也时或有之,但这都不足掩盖他在表现手法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

属蛇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楼上已经说了一我再补充一些的历人有哪些--属蛇历史名人录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建立者,即祖。

孔融(153--208)汉末文学家。

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

祖冲之(429--500)南朝科学家。

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

刘勰(约465--约532)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

司空图(837--908)唐末诗人,诗论家。

胡瑷(993--1059)北宋学者、教育家。

周敦颐(1017--1073)宋代哲学家。

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

韩世忠(1089--1151)宋代名将、抗金英雄。

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

吕祖谦(1137--1181)南宋哲学家、文学家。

许衡(1209--1281)宋元之际学者。

黄道婆(1245

--)元代女纺织技术家。

薛瑄(1389--1464)明代学者。

陆树声(1509--1605)明代学者。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倪元璐(1593--1644)明末诗人、画家。

钱曾(1629--1701)清代藏书家。

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

华衡芳(1833--1902)清末数学家。

马建忠(1845--1900)清末语言学家。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

章炳麟(1869--1936)近代革命家、学者。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