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美人是什么节目?
节目“唐朝美人”是《今夜百乐门》第四期节目中贾玲携手张小斐上演了一段爆笑的小品,讲述贾玲变身以胖为美的“唐朝美人”被帅哥狂追,差点以身相许的故事。
古代公主叫自己什么
皇太后\\\/哀家 皇上朕 皇后\\\/侧皇后\\\/皇贵\\\/贵妃\\\/妃\\\/嫔自称本宫 贵人\\\/答应\\\/昭仪\\\/昭媛\\\/婕妤\\\/自称本娘娘 才人\\\/美人\\\/采女自称我 皇子\\\/公主\\\/阿哥\\\/格格自称本皇子\\\/公主\\\/阿格\\\/格格 王爷\\\/小王爷自称本王 福晋自称本福晋\\\/郡主自称本郡主为何皇帝的女儿叫公主
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
公主这名称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
当时各诸候国的诸候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候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候主婚。
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
主,是主婚之意。
当时,诸候的女儿也可叫公主,又叫君主。
《史记 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候的女儿。
《史记 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
”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
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
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之女才能称公主,诸候王的女儿就称为翁主了。
颜师古在《汉书 高帝纪下》“女子公主”下的解释是“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
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日翁主。
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
亦日王主,言王其主其婚也。
” 也是从汉朝开始,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
先皇帝的姐妹加个大字,称为大长公主。
长、大都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
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
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
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西汉成帝时,公主和候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
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汉朝公主都封为县公主。
如光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涅阳公主、郦邑公主等等。
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
这些名字都是县名。
获嘉地名来自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
象著名的汉武的姑姑封号馆陶,就在河北。
现在还有馆陶县。
从晋朝起,皇帝女儿开始封郡公主。
如晋惠帝女封河东公主、临海公主。
当时也把县公主、郡公主简称为县主、郡主。
到隋唐时,太子的女儿称为郡主,亲王的女儿称为县主。
但和两汉至两晋的县主、郡主不同,不能称县公主、郡公主,以区别于皇帝之女。
北宋徽宗时曾恢复古称。
改公主为帝姬。
这主意好象是蔡京提出的。
他认为上古无公主之称,应恢复称天子之女为姬的传统,才是克已复礼。
古时天子称王,女儿就是王姬;如今天子称帝,自然该叫帝姬。
于是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了。
明清时,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主的女儿称为县主。
清代规定,皇帝的女儿封号有两种,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
固伦公主是皇后生的女儿,妃嫔的女儿为和硕公主。
清初这一政策执行得比较严格。
后来,因中宫所出嫡女越来越少,皇帝开始封受宠的庶出女儿为固伦公主。
慈禧收六爷恭亲王奕?的女儿为养女,却封为荣寿固伦公主。
她也可能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公主。
古代公主出嫁,有专门的词出降、下降,也称下嫁。
娶皇帝女儿只能叫尚、尚主。
如汉高祖女儿鲁元公主嫁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就叫“张敖尚鲁元公主”或“鲁元公主下嫁张敖”。
唐高宗时专门下诏规定皇帝之女,即公主出嫁才能称出降,诸王的女儿即县主出嫁只能称适。
公主的丈夫都知道是驸马。
驸马原是官名。
叫驸马都慰,是汉武帝时初设的。
《汉书 百官公卿表》说“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
”颜师古注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
”原为近侍官的一种。
三国时玄学家何晏尚金乡公主,魏文帝让他做驸马都尉,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授驸马都尉的官职,简称驸马。
于是,就成了虚衔,变为一种专用称号了。
书法演变历史
文→金文→石刻文→篆书书→草书→行书→楷书书法演变简一、西汉1、甲骨文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
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
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2、金文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3、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4、简帛墨迹秦代开创书法先河。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由于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二、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创立草书。
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艺术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2、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
两晋行书的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
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
四、隋唐五代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
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
唐代书学鼎盛,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张旭和怀素的狂草。
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五、宋至明中宋朝的书法,此乃朱熹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
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诗、书、画的结合,是艺术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
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
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
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六、明中至清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赵佶的“瘦金体”书法艺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金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非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开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拓展内容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古代八大书法家有谁,朝代,作品
1、历代书法家(东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 3、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4、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
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
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5、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6、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
《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
十卷。
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
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7、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8、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