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延边州庆9.3活动主持词

延边州庆9.3活动主持词

时间:2017-05-27 02:13

关于民族团结的主持词 谁有

人口为1247814人民族概况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

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

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

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

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

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

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

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

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

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业、渔猎、饲养家畜家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商品生产和贸易不发达。

这时黎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虽是封建社会,但发展不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占黎族人口和总面积94%以上的一般地区,与当地汉族一样,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发展比较快。

地主阶级通过租佃、高利贷、雇工剥削农民,出现了拥有千亩耕地、千头牛的大地主。

另一类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带13000多人口的地区,到建国前夕仍保留“合亩制”的生产方式。

合亩内部实行家族制领导,生产资料统一使用,成员按严格的分工集体劳动,收获后平均分配。

这类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早已使用从汉区购入的铁制农具,但耕作技术落后,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粮食亩产一百多斤。

“合亩”(黎语称“纹茂”,意为“大伙做工”)是农业生产的单位,以“亩头为首”,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亩众”组合而成。

主要生产资料耕地和牛只,基本上是合亩公有和几户伙有,但一律交由合亩统一使用,在亩头主持下进行集体劳动,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产品。

在一些合亩内,已加入前来投靠的非血缘关系的亩众,亩内的生产资料已大部分归亩头一户占有,对亩众进行各种剥削,原始共耕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

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

每峒都有一个由长辈充当的峒头,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

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峒已成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峒头成了基层统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岛大部分黎族地区已获解放,在解放区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

农村除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外,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如橡胶、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

多种经营为黎族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文化艺术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

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

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

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

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

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

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

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

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

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

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

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

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

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

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

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

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

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

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

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

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

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

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

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

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

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

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

妇女爱嚼槟榔。

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

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

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少数名族节日的民族、传统节日、时间、习俗、愿望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

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在中华民族大家族中,瑞午节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回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是什么

回族风俗习惯1、服饰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2、食物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

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

“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3、宗教习惯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

礼拜寺渐渐统称为清真寺。

“清真”是“伊斯兰”在中国的汉文意译。

“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

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

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

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

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

丧葬:普遍实行土葬、快葬。

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

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而隆重的节日,于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

在新疆地区,开斋节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

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

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

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

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

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

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

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

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井都加盖,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禁忌:忌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处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日)

羌族 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族)——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 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

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特产。

有自己的语言。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

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

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发音与“Rrmea” 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06072万。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区境内有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

这些河流水势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

从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和梯级电站如明珠万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

羌族语言、文字现状 (一)羌语支语言情况简介 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学者为了解决羌语的支属问题,借助同语族有关亲属语言的平面比较后,初步提出在藏缅语族内设立一个羌语支。

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语种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献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语支的说法。

羌语支语言全部分布在我国境内,包括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

它们是,羌语、普米语、木雅(古称“弥药”)语、嘉绒语、尔龚语(道孚语)、扎语(扎坝、扎巴语)、却隅语、贵琼语(鱼通语)、尔苏语(栗苏语、多续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拉乌戎语和西夏语(文献语言)。

羌语支本身可以分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语支的影响大,后者受彝语支的影响大。

有些学者认为嘉绒语应属藏语支,还有些学者认为西夏语应属彝语支。

羌语支语言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语音方面复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紧,韵尾大体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前后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没有级的范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词汇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0%左右,最多达30%。

现代羌族的民族文化 (一)“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

此外,道教、佛教(汉传与藏传)、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著。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

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

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

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除。

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

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

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

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

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

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

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

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 、四月、十月,一年1-2次。

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

诸如祭山、还愿、治病、驱鬼、安神、除秽、招魂、消灾,以及对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时的择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动均由其主持。

释比的学习全靠口传心授,学徒须懂得经典、咒语,具备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其法术包括预卜、送鬼、踩红锅、踩铧头,其法器有羊皮鼓、猴头、神杖、痛锣、令牌、骨卦等。

解放前,释比在羌区尚存很多,他们掌握着本民族最传统的文化。

解放后,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从事释比的人越见稀少,释比文化在逐步走向消亡。

金鑫的含义

金鑫,娱乐圈资深经纪人,曾是橙天娱乐、太合麦田金牌经纪人,现任华谊兄弟经纪人,曾和内地港台一线明星有过合作,最擅长的是艺人挖掘、艺人包装、艺人推广,商业广告拍摄,平面模特,电视电视剧发行及推广,曾合作过的导演有冯小刚、王晶等。

曾参与的作品有:《天下无贼》、《未来警察》、《花田喜事2010》。

杂志《瑞丽》。

  律师  金鑫,男,汉族,河南封丘人,1985年12月生。

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学历,获法学学士学位。

一次性高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证。

曾在公司担任过运营部主管兼法律顾问,熟悉公司运营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具有丰富的公司法律实践经验。

现就职于“河南正大永信律师事务所”(省司法厅直属律师事务所),同时任“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协会”新乡办事处副主任,并担任多家网站和公司的法律顾问。

擅长各种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件、房地产纠纷案件以及各种刑事案件。

所代理案件曾被《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采访报道。

  影视演员  人物简介  金鑫,1952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

197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话剧演员。

1981年他在故事片《路漫漫》中饰演主要角色“朱华”,该片获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他被评为198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最佳男演员。

此后他在故事片等片中扮演男主角,其中《布谷催春》和《老板哥与电妹子》分别荣获1982年和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金鑫出演了多部电视剧。

现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

  电影作品  《老板哥与电妹子》 《死亡地带》 1981年《路漫漫》饰朱华 1982年《布谷催春》 1983年《风吹唢呐声》 1984年《北国红豆》 1986年《超国界行动》饰邝野 1988年《暂缓逮捕》 1995年《士兵的荣誉》 2001年《血浴羊山》 2003年《双重现场》饰周立波 2009年《警察世家》饰公安厅长 2009年《建国大业》饰 李济深 2009年《社区故事》饰 马区长  电视作品  《荒岛琴声》饰罗刚 《马本斋传奇》饰马本斋 《人生在世》饰中志星 《狭路相逢》 《承诺》 《暗战》 《冼星海》 《黑蚂蚁》饰蒋局长 1987年《雪城》饰王志松 1994年《孽债》饰梁曼诚 1996年《后妈》饰 黄浩 2001年《现代诱惑》饰于飞 2003年《冰山下的来客》饰舒天白 合作演员:何政军 王亚楠 2004年《神舟》饰岳武侯 2004年《仙剑奇侠传》饰林天南 合作演员:刘亦菲 2004年《公安局长II》饰霍祥 2005年《永远的铭记---虎烈拉行动》饰张石光 2005年《誓不罢休》 饰徐北剑 2006年《案发现场II》年饰孟凡军 2007年《秋海棠》饰杜顺章 合作演员:王学圻 2007年《狭路相逢》 饰:杜诚 导 演:查传谊 合作演员:陈思成、戴娇倩 2008年《婚姻背后》(又名《合同婚姻》)导演:何群 合作演员:刘佳、张嘉译、王彤等. 2009年《红色摇篮》饰向忠发 合作演员:王 霙、王伍福、刘劲、张秋歌 2009年《空巢》饰老乔 合作演员:奚美娟、李少华、傅晶、王亚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原局长  金鑫,又名爱新觉罗·继业(金继业),号钰沛、影湖。

满族,镶黄旗后裔。

1925年生,江苏海门人。

1945年入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分区专门学校学习。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华中银行一分行会计、南通市财经局总会计、苏南松江专署财经处股长。

历任苏南行署财经处计划组组长,江苏省财政厅预算处副处长、处长,财政部副司长综合处处长、预算司副司长、综合计划司司长、税务总局局长,国家税务局局长,中国计划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中国税务学会第一届副会长。

  周村中山艺术学校校长(画家)  人物简介  金鑫,字墨丁、艺砚堂主人,男,回族,1930年12月生,中国山东省丰邑县人,现居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

大专文化,一级美术师,第八届政协委员,民革党员,离休后,创办了“中山书画社”,华侨书社,“中山少儿书画学院”。

现为世界名人书画院艺术传播中心理事,周村中山艺术学校校长,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国际美联艺术市场理事,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长白山国际书画社常务理事,青年书画报编委,《山东省当代艺术院》常务理事等。

  获得荣誉  国内外书画大赛中荣获中国书画艺术家“世纪奖”,“名师奖”,第五届国际书画金奖,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特别金奖,百名优秀美术家金质奖章一枚,《世界名人艺术大典》金奖,“世纪艺术家丰碑奖”,“国际书画展交流金奖”“园丁金奖”等数十次,作品在日本、巴西、韩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展出,被收芷。

入编《中华英才大典》,《中华英才爱国书画家大辞典》,《世界东方文人书画家全集》,《世纪艺术家传略》,《中国专家人才库》,《东方之子世界书画名家辞海》,《二十一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亚洲艺坛名流》,《中国学者墨迹》,《中国书画群贤观止》,《世界书画家铭录》等数十种书画集。

荣获由中国文联颁发的《世纪功勋艺术家》,《百名优秀文艺家》,《当代百名优秀美术家》,《中华书画导师百佳》,《当代百名书画名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颁发的艺术特长教育优秀教师称号,淄博电视台“同在蓝天下”,“金鑫的书画情”和省市报刊作了专题报道。

  书画鉴定专家  金鑫,又名爱新觉罗·继业(金继业),号钰沛、影湖。

满族,镶黄旗后裔。

9岁开始攻习书法绘画,以工笔重彩入手,亦临摹汉代曹全、张迁、史晨等隶书碑贴。

多年来致力于各种文字书法的研究与创作,擅长书画古董鉴定。

并主持书画古董鉴定的讲学活动。

传略曾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韩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家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家传》、《神州当代卓越书画家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润格博览》等30余种大型辞书。

出版有《金鑫书法作品选》。

2000年,书法作品荣获《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银质奖,并被授予《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官员  1949年出生,1965年参加工作。

在职研究生学历。

1988年任北京市朝阳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1990年任北京市朝阳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1年任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巡视员兼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会长。

作为局领导的他分管私营个体经济方面的工作并主管私个协和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现已退休。

  延边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动物传染病专家,朝鲜族,硕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延边农学院兽医系兽医专业,获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是畜禽传染病的免疫学诊断技术及综合防治措施,1998年获延边州政府科教兴农先进个人;1999年获吉林省政府科教兴农先进个人称号,并被评为延边大学251青年骨干教师;1998-2000年主持了吉林省教委课题《狗病综合防制研究》;正主持省牧业局课题《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研究》;延边大学校内课题《猪病规范化防制研究》,现共发表》《SECQA检测牛副结核病IgG1抗体的研究》17篇论文。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家畜传染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禽病学。

  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  男,满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理事、职业画家。

1979年,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市。

1997年,拜画家于凤超先生为师,学习绘画。

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李魁正先生研究生课程班。

2003年,作品《暮风》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李魁正先生2002级研究生课程班。

200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5年,作品《安答》获“第十六届国际造型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银奖。

2006年,作品《金色的灵魂》获“第三届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优秀奖(最高奖)。

2008年 参加“晤对材质中国岩彩绘画邀请展”。

作品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中古陶国际艺术品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金鑫,曾任北京琉璃厂书画店的经理兼书画鉴定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我国香港的多家拍卖公司、古董画廊及艺术品公司任鉴定师。

他的书法作品在日本和东南亚享有很高声誉。

金鑫现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盛世今来国际文化集团艺术总监、北京皇城艺术馆艺术总监和中古陶国际艺术品有限公司艺艺术总监。

  大连开放先导区工商联合会秘书长  现任大连开放先导区工商联合会秘书长、民进先导区总支副主任。

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投身爱心助学活动,凭着一份爱心和责任感,为贫困学生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上海华丽家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男,1964年8月出生,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1992年1月至1997年6月在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信托投资公司工作;1997年7月至1999年1月任职于蔚深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任上海浦东高新技术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5月至2004年6月任上海南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2004年6月至今任上海华丽家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财务总监。

  高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从事物理教学工作20多年,年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 具有亲和力以及人格魅力。

多年从事中考说明及中考题命制研究,教学成绩突出。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双基,讲课有激情并且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所教学生成绩优秀,并有多人获全国物理知识竞赛一二三等奖,其中05年辅导的一学生荣获全国物理知识竞赛特等奖。

本人荣获市巾帼建功三八红旗手称号,省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得者。

编纂出版教学系列辅导用书多本, 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从学生精神需求中开启智慧之门》获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大赛特等奖。

  信息化高级工程师  男,79年出生,汉族,本科学历,长期从事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应用集成与数据集成方面的建设和研究。

中国长江动力公司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涡机科科长 金 鑫 女,1956年10月生,湖北人。

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现任中国长江动力公司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涡机科科长。

从事机械工业的设计、研制工作,卓有成效。

1994年主持C50-8.82\\\/0.92型汽机高压焊区结构重大修改,挽回近150万元经济损失,获长动公司科技成果特等奖,同年被评为科技创新能手。

1996年参加“55MW汽轮机轴向推力改进”,获长动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7年开发“机械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应用”,获长动公司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

1998年率全科工程技术人员,努力使国企摆脱困境,参入市场竞争,开发完成52种汽、水新机型工艺设计,实现全三维新型带冠动叶工艺突破,多项技术改造、协作。

在全年1750年元外协收入中占有很大份额,为全厂创工业总产值5.9亿元做出了重要贡献。

涡机科被评为’98厂劳动竞赛红旗科室。

主持50MW以下凝流式汽机改造为非调整抽汽式汽轮机,1999年初获湖北少机械工业进步三等奖。

以产品优质服务为宗旨,1996年被评为市机械工业协会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吉林地税公务员招聘

中国56个民族简介 1、满族 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

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有南、北2种方言。

由于与汉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现在满族人都习用汉语,只有少数偏远的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

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

现在满族人都用汉文。

满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萨满教,现已消失。

2、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自治区。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绝大多数朝鲜族人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

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尚未有定论),有6种方言。

朝鲜文是朝鲜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创制的拼音文字。

信教的人很少,只有极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或天主教。

3、赫哲族 主要聚集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

现在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已都使用汉语,并使用汉字。

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现已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

4、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两种土语。

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

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

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5、鄂伦春族 聚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

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市等地。

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

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7、蒙古族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和新、青、甘、黑、吉、辽等省区,其他散居于宁、冀、川、滇、京等地。

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中国蒙古语有3个方言,即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卫拉特方言。

使用蒙古文。

13世纪初由回鹘字母创制了蒙古文字,经多次改革,成为今天规范的蒙古文。

多信仰喇嘛教。

8、回 族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青、豫、冀、鲁、滇省等分布较多,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

中国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回族人聚居和散居。

回族分布广泛,可以说回族散于全国各地,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回族人与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都使用汉语,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的回族人也会使用那个民族的语言,少数人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使用汉文字。

信仰伊斯兰教。

9、东乡族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

大多数东乡族青年兼通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多信仰伊斯兰教。

10、保安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人以汉文为交际工具。

信仰伊斯兰教。

11、撒拉族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

少数人散居于青、甘、新等地,与汉、藏、回、维、哈等族人居住在一起。

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12、土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的民和,大通、同仁等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

有互助和民和2个方言。

过去一直通用汉文,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13、裕固族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

现使用3种语言。

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还有一种是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汉字。

裕固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14、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以伊犁地区为多,还有少数人分散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使用俄罗斯语(简称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

通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

15、乌孜别克族 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较为集中。

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大多数人通用维吾尔文。

多信仰伊斯兰教。

16、塔塔尔族 散居于新疆,比较集中的有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使用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尔语外,其他人一般都使用当地的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

塔塔尔族通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多信仰伊斯兰教。

17、锡伯族 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辽、吉、黑等省,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

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

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

锡伯族人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

18、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

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有西南、东北两个方言。

哈萨克文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信仰伊斯兰教。

19、柯尔克孜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新疆各地和黑龙江省富裕县。

使用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有南、北2个方言。

居住在南疆的人通晓维吾尔语,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晓哈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的人通晓汉语、蒙古语。

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多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或萨满教。

20、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

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21、塔吉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聚居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

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维吾尔语。

塔吉克族人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尔族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22、藏族 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几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有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

藏文是公元7世纪时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

普遍信仰喇嘛教。

23、珞巴族 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等县。

居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语,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语。

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之间的方言有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人还在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数人通藏文。

珞巴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24、门巴族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少数聚居在墨脱地区。

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由于生活于西藏地区,和藏族人交往密切,所以多通藏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藏文。

普遍信仰喇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25、纳西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分布。

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人会讲汉语。

不定期去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

1957年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形式为基础的纳西拼音文字方案。

过去纳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

少数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26、彝族 分布在云、川、贵、桂四省区。

使用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有6个方言。

与汉族人居住联系比较多的彝族人能通汉语。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清初盛行道教,19世纪末年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但信教的人很少。

27、普米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

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

现通用汉文。

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

28、白 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

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白族人民从唐代开始曾经使用过以汉字为基础的方块白文,以记录白语。

由于汉族和白族的交往,白族人长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所以白语里含有大量汉语词汇,汉文很早就成为白族通行的文字。

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29、傈僳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分散居住在附近的州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过、木里等县。

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先后使用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维西县傈僳人创制的音节文字和新中国成立的后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

傈僳族人过去信仰原始宗教,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后,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30、怒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现已撒消)、福贡、贡山三县,附近的兰坪、维西有几处怒族的聚居点。

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话。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31、独龙族 独龙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32、景颇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江、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附近州县山区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人。

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过去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33、阿昌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中县。

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

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

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

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34、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

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

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个方言。

人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是景颇语。

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字或傣文。

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35、佤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

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

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的佤族文字方言。

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

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

36、拉祜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澜沧县、孟连县、少数人与其他民族杂居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县。

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有拉祜纳和啦祜熙2个方言。

由于拉祜族人长期与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拉祜族人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式的拉祜文。

20世纪50年代以前,拉祜族人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

后大乘假佛教传入,又流行这一宗教,还有少数村落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37、布朗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

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地。

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

有布朗、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会汉文、傣文。

信仰小乘佛教。

38、傣 族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

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

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

39、基诺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40、哈尼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的哀牢山区。

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3个方言。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

41、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及其附近地区,有“京族三岛”之称。

使用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

还有些人使用汉语粤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

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

42、黎族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居住的地区不同,其方言也各异。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

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43、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语,属阿尔泰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信仰道教。

44、壮族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人分布在粤、湘、贵、川等省。

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个方言。

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过土俗字,但不规范。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壮族人多使用汉文。

壮族人过去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

近代,基督教、天主教也传入壮族地区,但影响不大。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

45、仫佬族 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人杂居。

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

大多数人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仕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以汉文为交际工具。

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46、瑶族 主要分布在桂,湘、滇,粤、贵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

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

各地理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相互通话。

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

47、侗 族 分布在黔、湘和桂省区的毗邻地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有南北两个方言。

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

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48、苗族 主要聚居于贵、滇、川、桂、湘、鄂、粤等省区,有大的聚居区,也有小的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

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

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

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49、水族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附近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和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

使用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有阳安话、潘洞话、三洞话3个土语。

水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

水族人过去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清末曾传入天主教,但信教人数很少。

50、布依族 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其他地区、云南罗平和四川宁南、会理也有分布。

布依族人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缘。

布依语有3种方言。

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使用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族文字方案。

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51、仡佬族 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

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

分稿、阿欧,哈哈、多罗4个方言。

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通用汉文。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52、羌族 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县,汶川等地最为集中。

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

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

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

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53、土家族 主要聚居于湘、鄂、川三省毗连地区。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有南部和北部2千方言。

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

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

土家族人使用汉文。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54、畲族 主要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和闽、浙两省交界处。

其中闽、浙两省最多,占96%。

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有两种方言。

本民族内用畲语,与外界交往使用汉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崇拜祖先。

55、高山族 主要聚居在台湾省台湾岛的山地、东部沿海和兰屿岛上。

使用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有泰耶尔(泰雅)、邹(曹)、排湾3个语群,多达20种语言,现在仍在使用的有13种语言。

不同名称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天神、自然神和精灵妖怪。

56、汉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发展成现在的通用简化汉字。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

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