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花轿 民间艺术解说词
可以一下这个“高抬花轿”迎新娘,喜庆又时 “新人上花轿喽1月6日上午,随着司仪的喊声和喜庆的唢呐声响起,凤冠霞帔、蒙着红盖头的新娘子安艳霞在伴娘的搀扶下款步坐进花团锦簇的轿子里;身穿礼服、胸佩红绸绣球花的新郎宋森林喜气洋洋地骑在棕色的高头大马上,拱着双手向围观的乡亲们示礼。
一声“起轿──”过后,便听到鞭炮齐鸣,八名身穿红色古装的轿夫高高抬起花轿,晃悠悠地向万南村行进。
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是远近闻名的高跷村,村里男女老少都会踩高跷。
万南村“高抬花轿”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融合了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表演难度大,惊险刺激。
因其晚上表演时能喷射烟火,被命名为“高抬火轿”,并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底,第二届中原民间艺术节在河北邯郸举行,代表我市民间艺术精品的“高抬火轿”在燕赵大地展示了绚丽的风采。
作为“高抬火轿”的传承人之一,今年83岁的宋景武老先生在整理、复原“高抬火轿”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当家人筹划孙子的婚礼时,他与儿子宋长更商定了这场“高抬花轿”婚礼,并抡响迎宾鼓,开启了孙子宋森林的婚礼大幕。
当踩着高跷的轿夫抬着花轿回到万南村时,大街小巷已挤满乡亲,老少爷们跟着花轿看热闹,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大大的“喜”字映红了人们的笑脸,喜庆的鞭炮噼里啪啦响彻云天,崩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好日子…… “俺父亲为传承‘高抬火轿’艺术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俺兄弟姊妹几个也都继承了父亲的意愿。
办这个婚礼既圆了父亲的梦,又为‘高抬火轿’的传承作了贡献。
”新郎的父亲宋长更说。
作为婚礼的主角,新郎宋森林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他腼腆地说,俺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婚礼,自己骑着马用“高抬花轿”把媳妇娶到家,既热闹又风光,感觉特别刺激、过瘾
万南村村委会主任刘新成告诉记者,“高抬火轿”是万南村独有的民间艺术,村里一直想把“高抬火轿”艺术发扬光大,使其走出沁阳、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今天老宋家这场婚礼开了个好头,我们打算用商业理念经营好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高抬火轿”这一民间艺术成为真正的大众艺术,在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健美操 戏曲 抬花轿 花木兰 羞答答,弄个串词谢谢……
花木兰在抬花轿上羞答答的一边跳健美操一边唱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台词(全部)
剧中人物列表 祝英台——祝家庄小姐,才华横溢,喜爱读书,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梁山伯——饱读诗书,儒雅多情,对英台痴情一片。
祝老爷--英台的父亲,威严,顽固,封建家长的代表。
祝夫人——软弱、糊涂,虽然疼爱女儿,但是不敢为女儿作主。
师母——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师母,慈爱,愿为有情人做媒人。
银心——祝英台的丫鬟,活泼。
四九——梁山伯的书童,天真无邪。
【旁白】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已经有了电视剧、戏曲、电影、小提琴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特别是梁祝化蝶一场,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的痴情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此次文化节网络广播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专门选了十八相送和梁祝话别两场。
“十八相送”说的是祝英台顺利说服父母,乔装进入学堂,得遇才子梁山伯,英台为梁山伯才情所动,产生了爱慕之情;而梁山伯不知英台是女子,一直以贤弟相称,这样同窗三载,英台因为父母的催促,无奈离开学堂回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
一路上英台多方暗示,但木讷(音 n è )的粱山伯仍然不知面前的“贤弟”竟是“贤妹”。
两个人对话玑珠相应,情趣盎然。
祝英台(以下简称“祝”):梁兄,你看,今日天气晴和,不辜负大好时光,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诗以诉衷肠如何
梁山伯(以下简称“粱”):愚兄才疏学浅,不如贤弟满腹文章,只怕对不上啊。
祝:梁兄过谦了。
【旁白】两人正说着,迎面过来一位樵夫,于是梁山伯吟道 梁:前面见一樵夫走奔忙,汗流浃背意慌慌
【旁白】祝英台微微一笑,对到 祝:他为何人把柴打,梁兄你为何人下山岗
粱: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话音刚落,祝英台轻轻摇了摇头 祝:不对。
梁:怎么不对
祝:他为兄弟把柴打,梁兄哥
你为妻子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听言,惊道 梁: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乱语你太荒唐。
【旁白】就这样边说边笑,两个人来到一个池塘旁边,见池中鲤鱼游得正欢,梁山伯又吟道 梁:兄送贤弟到池塘,金色鲤鱼一双双。
【旁白】听此言,英台不禁有些伤感,长叹一声说 祝: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弟兄分别诚感伤。
【旁白】梁山伯听此叹,竟好似包含了万般的遗憾和无奈,不免有些奇怪,问 梁:贤弟,你为何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
你看。
【旁白】此时游过来一对鸳鸯,彩色的羽毛煞是漂亮,梁山伯用手一指,吟道 梁:微风吹动水荡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旁白】梁山伯听此言,觉得好笑,说道 梁: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旁白】祝英台又接着道 祝:凤凰山上花开遍。
梁:可惜中间缺牡丹。
祝:牡丹花,你爱它,我家园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牡丹花,我爱它,山重水复路遥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祝:梁兄哥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旁白】祝英台好一番提示,只可惜梁山伯还是不明其意,英台心中不免微微有些怅然,正在此时,两人同时看见前面有一座观音庙,于是迈步进去。
梁山伯指着供台上的神像说: 梁:送子观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两旁。
祝: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
梁:这金童玉女怎么能成为夫妻呢
祝:哦,不能成为夫妻的呀
你看,那是谁啊
梁:那是月下老人,专门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既是月下老人,为什么不用红线把他们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月老虽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双,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间凤求凰。
祝:梁兄呀
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为泥塑木雕难把口儿张,观音大士把媒来做,来来来,我们替他来拜堂
梁:贤弟愈说愈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祝:梁兄啊
你别动肝火别生气
小弟作揖赔罪你且把怒息。
【旁白】看着梁山伯真有些生气,祝英台又不能直说原由,赶忙住口,向梁山伯作揖赔罪。
就这样行了一路,终于要分手了,英台千言万语在心头,但是言短情长,她眼眶微红,对梁山伯说: 祝:劳君远送感情深,到此分离欲断魂,一事在心临别问,问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愚兄生长在贫门,无势无财怎订婚
学业未成名未就,一时那有意中人
祝:闻说梁兄未订婚,英台有妹守闺门,梁兄如有求凰意,有我为媒事可成。
梁:路远无缘见玉人,青春美貌定无伦。
祝:问人与我无差异,问貌叫人两不分,我与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
梁:上前一拜谢媒人,贤弟情深意更深,不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 可笑我冬烘头脑太昏昏哪
祝: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万恨千愁言不尽,临行一语意重深, 莫忘了求亲早到祝家村。
【旁白】一对有情人就这样不得不暂时分开了。
【旁白】过了数日,有一天,祝家庄热闹非凡,祝英台的丫鬟银心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梁相公家派人提亲来了。
祝:你怎么知道呀
银心:我怎么不知道,刚才我在门口看见媒婆子打咱们家门口出去,说是来向咱们家员外给你提亲的,不用说准是梁相公家派来的。
祝:(又嗔怪又惊喜地)不许胡说
银心:真的啊
小姐,怪不得昨晚烛花结了双蕊,烛花双蕊必有喜事。
【旁白】正在这时,祝老爷高兴地嚷嚷着和祝夫人一起走了进来 祝老爷:喜事
喜事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哈哈 ….. 祝:爹、妈。
银心:参见员外夫人。
祝老爷:英台,为父正惦记著我儿的亲事呢
偏偏今天就有人来为我儿提亲,这岂非不是喜上门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门亲事真是天赐良缘,为父已应允了,选吉日成亲
祝:不知爹爹、母亲将女儿许配何人
祝老爷:这门亲事非比寻常,提将起来我儿是知道的,就是本郡太守之子马文才。
怎样
祝英台:女儿不嫁。
祝老爷:门当户对,为什么不嫁
祝:谁不知道马文才是不学无术的纨裤子弟啊
祝老爷:传说之言,怎么可以深信呢
祝:女儿不能从命
祝老爷:(嗔怒道)儿女婚事应遵父母之命,不听父命就是不孝
祝:女儿愿意侍候爹爹终老一生。
祝老爷:这是什麽话,焉有终生不嫁之理
祝:女儿就是要嫁也不嫁给马文才
【旁白】祝老爷闻听英台此话,似乎有所醒悟 祝老爷:我明白了,你在杭城读书的时候,莫非……银心,你陪小姐读书三载,做了些什么
讲
祝:银心,你直说好了
银心:(吞吞吐吐地)小姐在杭城读书的时候,与梁山伯相公义结金兰,形影不离,临行之时,小姐还…… 祝老爷:(恼怒的)还什么,讲
银心:小姐还亲口将自己许给了粱相公。
祝老爷:(恼羞成怒地)英台,你……,怪不得好言相劝劝不醒,却原来在外有了儿女情,美满姻缘你不愿,辜负老父一片心,自从盘古开天地,那有闺女自订亲,马家有财有势有媒聘,梁山伯他与我祝家难联姻
这桩婚事万万不行
祝:(恳求地)爹爹,女儿与粱相公三载同窗,情投意合,马家婚事女儿万万不能从命
祝老爷:(气愤地)我已将你许配马家,择日下聘,万难更改。
祝:(坚决地)女儿心愿已定,任凭爹爹…… 祝老爷:你,好你个奴才,你竟敢违抗父命 …….. 银心:小姐。
祝夫人:你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待会我慢慢劝劝她也就是了。
祝老爷:(怒气冲冲)越大越没有规矩,今天从也要从,不从也要从。
祝:妈…… 祝夫人:英台,你爹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事到如今,你还是答应了吧
他们马家有财有势,你爹爹既已许了亲,怎么能再反悔呢
再说你自己许的亲,传说出去了总不大好听,我看你就委曲了吧
祝:寒梅岂怕风雪压,凤凰怎肯配乌鸦,无论他马家权势有多大,要成亲除非是日出西山,铁树开花
祝夫人:(无奈地)英台 …… 银心:夫人,您看这可怎么办呢
祝夫人: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点来。
银心:小姐,梁相公来了。
【旁白】梁山伯急匆匆赶来 祝:梁兄。
梁:小弟与令兄有八拜之交,今日特来拜访,请问令兄何在啊
祝:梁兄,你仔细地看看。
梁:(惊异道)你……你 ……. 祝:我就是英台。
三年前我想出外求学,故而改扮男装,不期与梁兄相遇,三载同窗多蒙照顾,英台感激不尽。
梁:贤弟,哦,念书的时候,咱们是兄弟相称,如今你这样的打扮,我该称你贤弟 呢,还是…… 祝:读书时节我是女扮男装,理该兄弟相称,如今不妨改称兄妹。
梁:如此,贤妹。
祝:梁兄,梁兄请坐。
梁:有坐,贤妹请坐。
银心:梁相公请用茶。
祝:梁兄,你我长亭分手,别来可好。
梁:好,贤妹家居想必安适
祝:托梁兄之福,也还好。
梁兄此来是路过,还是特地光临。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来向仁伯大人问安,二来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贤妹啊
那一日钱塘道上送君归,柳荫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亲口许,求亲我特为上门来。
祝:梁兄啊
你道九妹是哪一个,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惊喜道)啊呀,原来九妹就是你
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满姻缘偿夙愿,今生今世不分开。
祝:(哀惋道)无奈爹爹已将我终身……,许给那花花公子马文才
梁:(着急道)你与我海誓山盟情义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许马家,你就该快把亲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计把亲退,拒绝马家聘和媒,无奈是爹爹绝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马家亲事退。
梁:啊
不肯退亲。
梁:你爹不肯把亲退,我家花轿先来抬,杭城请来老师母,祝家厅上坐起来,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环与蝴蝶坠,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梁: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祝:梁兄句句痴心话,英台点点泪双垂,梁兄啊
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娘亲指望谁
只怪我,英台无福份,梁兄你还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爱,定要与英台把婚配。
愚兄先辞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无言可慰,亲斟薄酒敬梁兄。
梁兄啊,草桥相遇便相亲,同学三载更有情,留下玉环为信物,相烦师母说婚姻,临行送我钱塘路,几度忘羞露本心,我与你水面成双留俪影,我与你堂前作对拜观音,岂知好事成虚话,棒打鸳鸯两离分,爹爹许了马家婚,心已碎,意难伸;尚有何言对故人
梁:我只道两心相照成佳偶,又谁知并蒂莲被狂风吹
我满怀悲愤向谁诉
我满眶热泪流与谁
一场好梦匆匆醒,万丈情丝寸寸灰,从今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
祝:梁兄
梁兄
这都是我把梁兄累
梁兄
不是英台无情无义,只是父命难违
【旁白】梁山伯返家之后,终于因为多日劳累,加上郁结难消,一病不起。
昏迷之中,只唤着英台的名字。
山伯的母亲端了一碗药走进屋内。
梁母:伯儿,伯儿,吃药了。
【旁白】病重的梁山伯睁开双眼,问道 梁:母亲,你看英台会来吗
梁母:四九已经去报信了,我想她会来的,快吃药吧
梁:孩儿的病不是药石可以医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
母亲,你是空疼了我一场了。
想不到未尽半点孝道,就要你白发人反送我这黑发人,母亲的养育之恩,孩儿只有来生图报。
梁母:伯儿
不要说这样的话,你让母亲怎么办呢,安心养病,一切都会好的。
【旁白】山伯气力已尽,不再多言,轻轻推开药碗,又重新闭上了眼睛。
这时四九跑进来 四九:相公,相公。
【旁白】梁山伯听见四九的声音,赶忙睁开眼睛,又欲支撑着坐起来,但是只看见四九一人,并无英台的身影,心知此事已经不可挽回,顿时感到无比绝望和灰心。
只道: 梁:母亲,孩儿死后,请将孩儿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说完,又掏出一块绢帕,递给四九 梁:这是我随身之物,你去送给小姐,她看了这个,就跟看见我一样。
英台,愚兄先走一步了。
【旁白】就这样,梁山伯带着对祝英台无限的思念和情意,含恨离世。
而此时祝家庄里正张灯结彩,马家迎亲的队伍马上就到。
祝英台心中凄苦,正座在妆台前,银心神色慌张地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惊慌地)他,他怎么样
银心:(悲痛地)他 …… 他死了,今天刚刚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英台得闻此言,几乎昏死过去,顿时大声痛哭起来。
祝:梁兄啊
实指望与兄共接连理,谁知爹爹棒打鸳鸯各西东,楼台一别成永诀。
梁兄啊
是我害了你
(哭腔)想当日十八相送,情谊无限,如今兄长又在可处可寻呢。
兄先走一步,小妹必将跟随。
【旁白】正在此时,祝员外和祝夫人走了进来,想看看女儿是不是打扮好了。
银心一见,慌忙上前施礼。
银心:员外,夫人。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你们怎么还不替小姐打扮起来
【旁白】英台稍稍收起了心中的悲伤,满面泪痕地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
祝:爹爹一定要女儿上轿,那就一定要依我一件事。
祝老爷:说吧
祝: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后三千银纸锭,花轿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桥镇上祭兄坟
祝夫人:儿啊
马家马上就来迎亲,怎可去祭坟
祝老爷:太不像话,那有新娘上轿去祭坟的道理,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应,我是宁死也不会上花轿的。
【旁白】无奈之下,祝老爷答应了英台的请求。
一路上,英台悲悲切切,哭泣着来到山伯墓前,但见活生生的心爱之人,今日已经成了一座孤坟。
英台忍不住痛哭起来,扑到坟头上。
祝:(哭腔)梁兄啊
我们心心相许,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
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
梁兄啊
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
梁兄啊
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旁白】此时天地变色,雷电大作,一阵巨响之后,坟头竟然裂出一条缝隙,英台毅然纵身跃入。
旁人拉将不住,但见那坟头又慢慢合上。
说来奇怪,天地又重新恢复了平静。
从此,人们在万里彩虹、百花盛开之中,见到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相依相随。
人们都传说那就是梁祝所化,相爱之人冲破了世俗的藩篱,地老天荒永不再分离。
农村结婚主持词 农村结婚典礼司仪主持词 农村结婚司仪主持词
男方婚礼中的接亲,一般是轿子抬到院央朝堂屋正中还停放的时候,押礼先表示接亲任务圆满完成,说几句有所交待的礼话;男方的知客司代表主人以礼话回谢后,花轿停下。
接着,就由男方主人选的一位人年轻、美貌、有儿有女、能说会道的婶娘或姑、姐,手持柏桠或红花,前去撩开花轿门帘,口言:“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红花开,紫云起,红花开,请新人,下轿来。
”如果新娘仍不下轿,拉亲人又说:“新姑娘,你且听,你的××来拉亲,快点下轿来,免得你哥等碎心。
”新娘下轿,新娘揭去花冠(轿夫接花冠),保留盖头,并将做有两个花结的红色绸(布)带,一头递交新娘手中,一头自己牵着,一步一步地把新娘引进堂屋。
此时男方知客司高言:“打锣鼓,吹唢呐,接新人,到婆家,上院坝,大红花,上阶沿,递钱花,跨门坎,进堂屋,脚踩金钩和金鸭。
”进堂屋后仍由知客司主持喊礼拜堂。
订婚换书写法
双长中意后,议日举行订婚仪式,俗叫,也叫换婚忆间还叫“传书”,是迎亲前婚礼的礼仪。
换婚书要选在双月双日进行。
是日,媒人一早从男家携带婚礼(2斤粉条和3升米)和婚帖给女家送去。
女家收下礼物,将预先准备好的12至16个套搭勾形面食、两双鞋及回书等让媒人带回,送给男家,以表婚姻牢不可破。
男家将女家回赠的面搭勾分送亲戚邻居,宣布儿子有了媳妇。
换书不隔年,一定要在定婚的当年进行。
1960年以来,传换婚书渐少,而由媒人转达双方意愿。
换婚书格式: 注:1、以男家长名出现。
2、“老亲家”只写对方姓。
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写。
4、女家回书式中间四字改为“敬答鸾笺”。
安阳城乡旧式婚姻,多沿封建社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合八字: 两家子女年龄相当,具有婚配可能时,则邀媒人或亲友说合,征得两家同意,互换龙凤庚贴,请瞽者合命谓之“合八字”,男女属相无冲克时,方行择吉换书。
换书: 经媒妁之手投启(发求婚书帖)、签启(复表女家意见),经此传启,互称姻家。
男始赠簪珥,女送书墨(乡间多送衣物),此为行聘订婚,婚约即成。
通信: 成婚年龄,男备食盒大礼(鸡鸭肉等),美酒喜绸,连同迎亲吉期先告女方。
待女家同意,择日举行婚典。
请期: 按既定吉日,向亲友告请期。
届时,结红彩,贴喜字,佳肴相备,以待宾客。
迎亲: 迎亲吉日民间统择双日。
前一日,男家备酒菜一桌,送至女家,称“养酒礼”(现多改送现金)。
女家将妆奁送到婿家。
由婿家备喜封(用红纸包现金,按妆奁多少或商定数额一次付给喜封,款额多为双数),谓之送包袱钱。
婚典当日,富户立红色牌坊,贴大红双喜字,布置华丽洞房。
娶亲起程,新郎冠插花翎,肩披红绸,乘八抬六顶轿(新郎,男傧相二,女傧相二,押轿童子,傧相俗称“伴客” ),或八抬四顶(男女傧相各一)陪郎前往。
鼓乐笙器居前齐奏,彩旗缤纷,队马骑士居中,花轿于后,行游街巷。
普通人家乘轿二顶或四顶,执事简朴。
至女家,婿先祭堂祭祖(三拜九叩),再行奠雁礼。
礼毕,女家设宴待婿。
宴毕,境内有“蹲女婿”之风俗,即先将新郎送至门外,入轿内等待新娘起程。
这期间,新妇冠带粉妆,开容梳髻,红帕盖面,妇拜尊堂,起轿由兄弟或亲属4人护送,民间俗称“送客”(女家送客一般为男家傧相的一半),并由拉纱女童陪伴上轿。
送客郎舅与新妇嫂子(俗称“送女婆” )各乘一轿,其他男女傧相各一人及押轿童子,随女家男女傧相乘车于婚队之后,送至婿家。
途经街巷村落,鸣锣开道,笙乐齐奏,鞭炮不断。
婚队不能行原路。
迎娶之风今虽仍然存在,但旧式婚仪多已不用,城区青年有的取旅行结婚式,也有不接不送的。
女伴结队送新娘,宴亲友,送包袱等礼仪今仍普遍。
婚典: 新人花轿到门,乐炮齐鸣,差人持火红犁洒上醋,围花轿正转倒转各三圈,边转边颂:“前撒撒,后撒撒,新娘明年生个胖娃娃”等吉祥歌诀,新娘下轿,由女傧相迎,女家送客搀扶护卫,有“撒盖头”之风,并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再撒新娘生贵人”。
新娘沿铺地红毡跨马鞍,抱宝瓶,步入喜堂。
花烛礼场设于内堂,天地案上焚香燃烛,斗内粮满,插秤及大葱一束,意表金玉满斗,称心如意,四季长青。
婚典开始,由月老(年长者)主持,用“多福多寿多男子,越福越寿越康宁”等词祝贺。
而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步入洞房,婚典告成。
闹房: 境内婚礼趣事多表现在闹房中,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宾友长幼都可参加,趣事越多越显喜庆气氛。
旧时多以耍笑新娘为趣,现时闹房多各种游戏,如让新婚夫妇对吃吊苹果,新娘点烟,新婚夫妇谈恋爱经过,或请新娘歌舞等,耍闹直至深夜。
此刻,婆家备酒菜4样,烧饼8个,饮交杯酒,喝子孙汤,夫嫂(或姐)扫床铺被唱喜歌,如唱“左一轮,右一轮,闺女小子一大群……”。
扫铺毕,再由夫家小妹二人送尿盆(抬着尿盆不能离地),意示姑嫂和睦,新娘送给小妹喜封,表示感谢。
洞房花烛夜设星宿灯,彻夜通明。
新房双枕装竹筷一双,被褥内装人参果(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
此俗今乡间仍有。
回门: 新妇翌日回门,新郎备礼相伴,妇家耍戏新郎。
民间有互相“偷富”习俗,即婚娶当日,男傧相偷女家、送客偷男家一两样东西(如酒杯、壶盖、汤勺等)。
在新妇回门时,再互相交换,此举民意称“偷富”,取意双方缔姻,共同致富。
女家可在回门的当日扣留男方的物品,男方用“喜封”交换,当晚新婚夫妇仍回婆家。
拜亲: 俗称“认亲”。
婚后数日,新妇拜祖坟,而后依次拜见伯叔姑舅姨。
长辈则分别赠送现金若干,称“拜面礼”,并以糖果款待新妇。
再数日,男家邀女近亲属(伯叔姑姨舅)行认亲礼,双方亲家相见,欢宴聚餐,密切姻缘亲情。
新婚夫妇蜜月禁守空房,新娘回娘家“住三”、“住九”,即新婚三日和九日回娘家探望双亲,以慰父母,于当日仍返婆家。
也有夫妻同住娘家的。
蜜月期满回娘家住对月(一个月)。
追闺女: 女成婚后的第一个农历五月初二(或初四),娘家“追闺女”。
此举由娘家备夏令实物如凉席、竹帘、蒲扇等用品,近年也有备电扇等高档电器,给女婿备新衣一套,带以上物品看闺女。
婆家备丰盛餐肴接待,双方家长共叙家常。
城乡至今沿袭。
以上婚礼仪俗,多属富家之举。
贫家虽力沿此俗,但多简朴从事。
旧时婚俗中还有招赘、结娃娃亲、童养媳、娶孀妇、续弦、娶鬼妻等。
招赘一般从简,仅备宴招待中人和自家族亲。
结娃娃亲多系近亲结婚,如姑表亲、姨表亲、婚礼如常,民间称辈辈亲。
因近亲结婚有损优生,今已摒弃。
童养媳,解放前,因家贫将幼女送至有幼男的人家,成人后再行婚典。
续弦,俗称填房,即妻亡后男性再娶,其婚礼一般沿旧俗,称“再婚之喜”。
旧时还有纳妾、休妾,多不举办仪式,今已废。
娶鬼妻,即年少夭亡,双方家长商定,男女牌位合并,以成姻亲。
今个别僻乡尚有。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媒妁之言和父母包办,男女自由恋爱,选择配偶,经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后,结为合法夫妻。
50年代初,废除订婚,但仍为新婚旧仪,纳采坐轿,讲究陪送嫁妆。
60年代至70年代,男女相爱自择对象后,与家长议定,吉日成婚,宴请宾客,且宴席水平日高。
进入80年代,部分男女青年有的采取集体婚礼仪式。
集体婚礼有公办的,也有单位联办的。
城市婚礼多新事新办,由双亲或机关领导主婚,新婚夫妇戴红花,主婚人祝词,双方简述恋爱经过,品尝糖果,戏耍新婚夫妇,而后欢散。
也有旅行结婚,简备宴席的。
今农村结亲,索要彩礼较普遍,男到女家也日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