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主题班会主持稿,我急求
重赏
“月到中秋分外圆”主题班会方案 指导老师:林晓然 实习老师:黄少君、方丹阳、林芳 一、 活动指导思想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九月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了响应学校“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号召,我们开展此次班会,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从中国传统佳节中秋中体会中国结——福禄寿喜财安康——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情结,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关于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三、 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月到中秋分外圆 2、活动对象:揭阳一中高二(4)班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9月22号星期六上午第一节 4、活动形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歌曲竞猜和学手语歌 5、活动准备: l 挑选两名主持人主持活动并注意记分和计时 l 安排六名学生表演小品——《唐明皇梦游月宫》,准备道具 l 收集相关的中秋灯谜和歌曲 l 全班分成四组,选出答题代表,组长做好组员沟通工作,准备组内节目表演以备惩罚之用。
l 竞猜规则宣读 l 准备书签 四、 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主持人开场白(2分钟) 黄铮弘\\\/周佳:各位老师、同学,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月到中秋分外圆”的主题班会。
黄铮弘:提起中秋,大家会想到什么吗
像中秋的诗歌,古人关于咏月畅怀的诗歌何其之多呀。
周佳:那就让我们来考考大家。
海上升明月 同学们:天涯共此时 黄铮弘:但愿人长久 同学们:千里共蝉娟 周佳: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茶是故乡浓 黄铮弘:看来大家对于中秋佳句都了解得较深啦。
那么,中秋节的来源不知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周佳:这个我知道,是跟“唐明皇梦游月宫”有关的 黄铮弘:没错,这个故事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时至今日,这个故事又被如何的演绎呢
周佳:那么接下来就请观看现代版的“唐明皇梦游月宫” 第二阶段:小品表演——《唐明皇梦游月宫》(6分钟) 第三阶段:竞猜 (15分钟) l 必答题:猜灯谜,每组两道,由代表抽题 l 抢答题:月亮与歌曲联姻共八首歌曲 第四阶段:总结颁奖(5分钟) 五、 活动经费 糖果:3元 六、 附录 (一)竞猜规则 1、每组原始分为100分,各组最后所得分数为各组得分和扣分后的成绩之和。
2、比赛分两种题型: 必答题:共有八道灯谜 (1)每个组必须回答2道灯谜,只能由本组同学回答,其他组的同学不得帮忙回答; (2)每组作答之前,由组长在讲台先抽题,决定本组作答的题目; (3)必须等主持人念完题目才能开始作答,否则视为答错处理; (4)每个组的回答时间为10秒,回答正确得10分,弃权或回答错误不得分。
抢答题:一共有8首与月亮有关的歌曲,每首歌曲最多播放30秒。
(1)每组先选出一个代表作为举手代表,只有他(她)才有举手的权利,其他人不得举手,否则做答错处理; (2)每首歌曲在开始播放时即可开始作答,但每首歌曲的播放时间不会超过30秒; (3)此环节采取倒扣分的形式,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倒扣10分。
(二) 竞猜题目 1、灯谜 谜面 谜底 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月季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花好月圆 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赏光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观光 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当归 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 (成语一) 喜出望外 中秋月夜座谈会 (气象用语一) 明晚多云 清风拂面中秋夜 (成语) 发扬光大 2、月亮与歌曲的联姻 《十五的月亮》、《月是故乡明》、《月亮儿弯弯》、《月半湾》、《一壶好茶一壶月》、《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彩云追月》、等乐曲。
(三)奖惩办法 得分最高一组为胜利组,每个组员奖励书签一张;得分最低一组要为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节目形式自定,可派代表表演,也可全组表演)。
关于母亲节班会的主持稿
一、谈话导入主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给了我们生命吗
(妈妈)母亲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就是学会感恩。
有请两位小主持人。
主持人(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主持人(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主持人(合):四年级“悠悠慈母情 浓浓赤子心”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知识篇—了解母爱 (1)主持人(甲):母亲的诠释, “M”(million):您给了我整个世界 “O”(old):您的头上已经出现了白发 “T”(tears):您为了我流了无数的泪水 “H”(heart):您有金子般高贵的心灵 “E”(eyes):您的眼睛闪着慈爱的光芒 “R”(right):您不会欺骗我们,时刻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
这些字母放在一起,就是您——我的母亲。
(2)主持人(乙):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的节日,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的来历吗
有请闫文婧同学为大家讲解 。
大家欢迎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
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
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
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
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4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3)主持人(甲):虽然不同国家的母亲节不尽相同,但敬重母亲、弘扬母爱的母亲节,至今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
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国的母亲节: --日本的母亲节也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节日里人们送给母亲一枝红石竹,表示祝贺。
--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在1928年,节日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节日这一天,数以百万计的妈妈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各自子女们的“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
--泰国于1976年宣布8月12日为母亲节。
这一天也是泰王后丽吉的生日。
节日里,全国要开展“优秀母亲”的评选活动。
儿女们手持芳香馥郁的茉莉花,献给自己的母亲。
--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母亲节定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
当地人认为“春分”是春天开始、一年之始,以此表示母亲的伟大。
(4)主持人(乙):国际母亲节中最具代表性的鲜花是康乃馨,其中粉红色康乃馨具有最重要的象征和历史意义,因此粉红色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除了康乃馨可以参考以下: 兰花:高贵、优雅;紫萝兰:永续的美;剑兰:高雅、长寿、康宁。
(二)回顾篇—走进母爱 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主持人(甲):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妈妈。
主持人(乙):母亲的皱纹,母亲的白发,是母亲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
妈妈对你们的爱不仅表现给你们过生日上,还为你们做过很多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回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 忆一下从小到大妈妈都是怎样关爱你的
学生交流。
(我生病了,妈妈陪我去医院;我的衣服破了,妈妈给我缝补好……) 教师简单讲解一下母亲从怀孕到养育我们长大成人,付出多少艰辛,让学生从中体会妈妈的辛苦。
(2)课件展示一组与母亲的家庭合照,学生讲述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己遭遇疾病和困难挫折的时候,母亲为之付出的血汗。
(三)赞美篇—歌颂母爱 (1)主持人(甲):母爱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主持人(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主持人(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
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母亲的歌,有多少演绎母亲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主持人(乙):让我们尽情歌唱获朗诵赞美母爱的歌曲和诗文,讲述古今中外关爱母亲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母亲,孝敬母亲的名言警句。
(2)课件展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 —罗曼罗兰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四)行动篇—回报母爱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她们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你们又为她们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妈妈扫地;妈妈生病了,我帮妈妈拿药、端水……)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说出了自己做的好事。
但是老师也知道有些同学做的不够好。
比如: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什么事都不做;做错了事情,妈妈批评的时候顶撞妈妈;在家乱花钱等等。
那么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感谢自己的妈妈呢
学生交流 (1)确定回报方案: 主持人(甲):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
母亲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哪我们应该如何回报母爱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母亲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a、给母亲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妈妈,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妈妈洗洗脚;汇报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一封感谢母亲的信…… b、帮母亲做家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母亲分担家务,向母亲表示关爱。
c、陪父母聊聊天: 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
听听妈妈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 (3)倾听母亲的感受: 主持人(乙):听了大家的汇报方案,我们的家长十分感动,下面请妈妈们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妈妈们谈感受。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卡纸,你们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张卡片并写上祝福妈妈的话语。
等你们回家的时候送给妈妈,好不好
六、主题的拓展: 今天我们主要聊了妈妈对你们的爱,但除了母爱,还有师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社会上的爱。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接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
播放课件:誓词 感谢我的父母,您给了我生命,教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让我健康地成长;感谢我的老师,您给了我教诲,教我学知识,教我学做人 ;感谢我的朋友,你给了我纯真的友谊,教我学会关爱,让我充满了希望。
感谢社会,感谢人生。
我一定自理、自立、自尊、自强,健康成长
师生一起宣誓。
七、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有一颗孝心。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爱体现在一言一行中。
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八、在手语歌曲中结束活动。
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过一支手语歌《感恩的心》。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歌声表达出我们的心声吧
(师生一起手语表演) 班会设计说明:聋生由于从小失去了听力,父母对他们也是特别的照顾,什么事情也不让他们做。
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对亲情淡漠,不懂得在接受别人爱的时候,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别人。
就连自己父母的生日也很少知道,对父母的关心太少。
针对这一实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在班内召开了这次主题班会。
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介绍、比较、宣誓、用手语表达心声等形式,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逐步学会感恩。
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开场白
一、班会目的通过“中华民族大家庭”主题班会,了解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
知道我国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国家,从而产生对少数民族热爱的感情。
二、班会准备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收集6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
2、认真准备编排小品、舞蹈、故事。
3、准备两串塑料葡萄,一顶维吾尔族帽子,一幅日月潭的挂图,白族的小工艺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拼图和《爱我中华》的录音带。
三、班会过程1、导入主持人甲:同学们,现在我们玩个游戏,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些拼图,现在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完成这幅拼图。
主持人乙:(手指中国地图)同学们,这是什么
(齐答:中国地图)主持人甲:每当我们轻轻打开地图。
主持人乙:第一眼看到了彩色的中国。
主持人甲:碧绿的是草原。
主持人乙:金色的是沙漠。
主持人甲:蓝蓝的是大海。
主持人乙:弯弯的是江河。
主持人甲: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主持人乙:今天,我们各族同胞手拉手,一起来参加“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主题班会。
主持人甲:XX,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收集了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正准备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
我们现在去看一看。
主持人乙:那太好了
(各小组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准备,两个小导游来到各组中采访)主持人乙:XX,这竹竿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呢
主持人甲:这,我可不知道,让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吧。
(第一组表演《竹竿舞》,一边表演一边作讲解。
)主持人乙:XX,原来这跳竹竿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真是太有意思了。
主持人甲:我国每个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他们的服饰还特别艳丽多姿,像一座开满名花奇卉的百花园。
下面请出彝族同胞为我们介绍。
(第三组以顺口溜形式介绍彝族的服饰。
)主持人乙:少数民族的服饰的确是多姿多彩,他们的工艺品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现在,有两位白族的小姑娘为我们带来了他们家乡的工艺品,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介绍。
(第四组以时装表演形式介绍白族工艺品。
)主持人乙:从古到今,少数民族为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的英雄人物。
马本斋就是其中之一,请听故事《马本斋和回民支队》。
(第五小组派代表讲《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故事。
)主持人甲:同学们,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上,同样染着像马本斋这样少数民族烈士的鲜血。
我们决不能忘记新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怕流血牺牲建立起来的。
主持人甲:XX,今天这趟旅游列车开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来到新疆了,你看(用手指一指前方),那不是阿凡提吗
大家瞧瞧他来干什么
(第六组表演《阿凡提的故事》。
)主持人乙:同学们,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春天来到我们中间。
你瞧,在那一望无垠的田野上,在那金灿灿的油菜地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正翩翩起舞。
主持人甲:(出示:蝴蝶标本)同学们,你们知道哪里的蝴蝶最美丽呢
(齐答:台湾)对,台湾。
在那里居住着许多高山族的同胞,下面请高山族的同胞为我们介绍宝岛台湾。
(第七组同学诗朗诵《我知道的台湾》、讲述《日月潭的传说》)主持人甲:XX,今天的班会课使我获益不少,不知道同学们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了解又有多深呢
主持人乙:这样吧,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每组选两个代表把你们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字写在卡片上,然后贴在地图相应的省份,看哪个小组的代表贴得对。
主持人甲:现在开始。
(开始游戏,放《爱我中华》音乐。
)主持人甲:下面请班主任老师作评判,看看同学们贴得对不对。
班 主 任: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不可。
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中华的事迹。
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
主持人甲、乙:同学们,最后让我们高歌一曲:《爱我中华》,在歌声中结束这次愉快的班会课。
初中迎国庆班会主持词急啊
1.向学生讲解元旦的由来,通过看录象让学生体会节日的热烈和美好。
2、动手制作迎新年的贺卡。
二、 活动特色 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写主持稿,游戏和节目自己设计,班主任老师审核。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做到人人参与。
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节日到来:(出示日历) 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也叫它元旦,在这一天我们要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话说元旦 1、写下新年愿望。
(准备好卡片,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然后在快结束时交流) 问:大家为什么要热烈庆祝新年的到来呢
2、观看录像,欣赏人们迎接新年的各种活动,渲染过节气氛。
请学生说说你从录象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展示搜集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迎接新年的活动方法 (介绍给大家) 4、老师也介绍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与学生一起分享。
三、制作贺卡 1、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贺卡的制作方法。
2、动手制作 3、学生自评、互评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附: 元旦的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
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
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
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
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元旦节的来历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
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
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
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
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
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
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四、 活动后记 小结: 说说你新年的愿望。
把之前写的心愿卡与大家一起交流。
大合唱: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