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
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剑英的颁奖词: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
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
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
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李剑英的时候这样写到: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
”正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对李剑英这样评价: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
永恒的十六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
李剑英 英雄试飞员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
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
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
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
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
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
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钟期荣 胡鸿烈的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
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
为了学生,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
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
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
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
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
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
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孟祥斌的颁奖词: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
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
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纪宝成) 孟祥斌 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男,28岁。
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
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
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方永刚的颁奖词: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
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方永刚这样评价: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
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方永刚是这样写到: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方永刚 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男,44岁,中共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
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
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丽的颁奖词: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
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
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
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广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座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李丽 湖南张海迪 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
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
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闵恩泽的颁奖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
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
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闵恩泽这样评价:归国五十多年,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在推荐闵恩泽的时候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
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男,84岁。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
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
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
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
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陈晓兰的颁奖词: 虽千万人,吾往矣
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
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
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
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 “以身试针”。
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谢延信的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
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
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
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到: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
谢延信作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
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
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
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罗映珍的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
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
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
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
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
罗映珍 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
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
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
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
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
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
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
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各乡\\\/镇、村人口、户数统计谁有
你好,宜兴是千年陶都
宜兴名人: 徐悲鸿 中国现代绘画事业的奠基人,中央美术学院筹办人,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画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箫声》、《蜜月》、《远闻》、《怅望》等,尤以擅长画马而著称于世。
吴大羽 中国现代绘画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人之一,原上海画院副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顾问,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周培源★ 新中国“两弹一星”元老,中国理论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普通湍流理论的建立者,国际应用力学大会理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原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物理学家。
蒋南翔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原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首任副校长,教育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精密仪器等新兴学科专业系,原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全国科学大会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创人并兼任首任会长,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
潘汉年 “左联”首任党团书记,解放后上海市首任副市长、副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社会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中国共产党隐蔽革命战线传奇人物,著名革命家,理论家。
李寿恒 中国化工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中国高校化工系首创人,中国化学学会及化工学会最初发起人,浙江大学缔造者之一,我国高校化工系中第一位带研究生的导师,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化工系第一任系主任,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化工学院院长,一级教授,著名化学家、教育家。
潘梓年 “左联”领导人之一,《新华日报》筹办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筹建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筹建人,原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胡焕庸 中国人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奠基人,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的绘制人,“漠河——腾冲人口密度分界线”的提出人,我国第一张农业区划图绘制人,原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
潘 菽★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原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九三学社主要发起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心理学分卷的主编人,原南京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潘序伦 “中国会计之父”,中国会计事业的奠基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创办人,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古代的宜兴名人则有: 周处,字子隐,宜兴第一人物。
年轻时常与人斗殴闹事,乡亲们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三害”。
他射虎斩蛟后,入吴求学,立志改过。
曾任吴国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周处刚毅正直,任御史中丞时,得罪了梁王司马彤,元康七年(297年)被迫孤军与叛军齐万年交战,战死疆场。
赠平西将军,谥号孝。
周处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也有建树,撰写的《风土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地方性岁时节令,风土习俗的著作。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宜兴张渚人。
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大名道、按察使。
他虽是文士,但善骑射,娴将略。
崇祯七年,任右佥都御史,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崇祯八年,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总督、兵部侍郎,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首辅杨嗣昌诬告,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距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
后又追谥忠烈、忠肃。
蒋澄,字少明,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
东汉光武帝时官封 亭乡候,封地在今宜兴 山以东,杨巷、官林一带,不久任婺州刺史。
因婺州远离朝庭曾先赈后奏救济灾民,为民施仁,得到光武帝褒奖。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逝世,葬于封地之内的都山之麓。
蒋澄是蒋介石的先祖,1948年6月23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专程到蒋澄墓地扫墓。
蒋默,字秀芳,是蒋澄的长兄,官封云阳亭候,封地在今和桥一带。
后被召到朝庭任谏议大夫,死于任上。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今高塍亳村人。
幼时天资聪慧,过目能诵。
17岁中秀才。
宜兴成立“秋水社”,参加的都是年高德劭的文人,维崧虽很年轻,因以能文著称,也被邀参加。
他与吴江吴汉槎、云间彭古晋被称为“江左三凤凰”,许多著名诗人、古文家争与为友。
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宏词,他以《璇玑玉衡赋》中选,名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纂《明史》。
1782年卒于北京。
维崧善诗文,尤擅长词和骈文,他是阳羡词派的领袖,清代骈文的开山。
著作有《湖海楼集》54卷、《陈检讨四六》20卷和《两晋南北集珍》等。
陈庆之(484——539),字子云,今宜兴张渚镇人。
年轻时随从梁武帝,深得武帝的信任和赏识,任主书、奉朝请官职。
普通年间(520——526),任威武将军、宣猛将军,率军击溃北魏元延明、李宪。
大通元年(527),大败魏将曹仲宗、王元昭,占领涡阳城。
大通二年,任前军大都督,击败魏将邱大千,生擒王元徽,进入洛阳,被授车骑大将军。
后封永兴侯、北兖州刺史。
中大通二年(530),任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又屡败魏师。
不久任豫州刺史。
庆之逝世后,赐谥号为武。
单锷(1031——1110),字季隐,世居宜兴湖父镇。
嘉右五年(1060)年进士。
他不愿做官,专心研究水利。
为治理太湖地区的洪涝水患,乘舟遍历于苏、常、湖三州水道,历时30多年调查,于元右三年(1088年)写成《吴中水利书》,论述他对治理太湖水患的主张。
苏轼和周忱治水均参照他的观点和措施。
《吴中水利书》明清时多次刻印出版,对于今天的水利建设仍有参考价值。
蒋防(792——835),字子微(一作子征),又字如城,唐代义兴人。
蒋防年少时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是位早熟的文学家。
曾任司封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822年因“牛李党争”受株连被贬为汀州刺史、连州刺史。
蒋防善诗文,《全唐诗》中录其诗1 卷;《全唐文》中收其赋及杂文1卷。
其传奇《霍小玉传》尤为著名,是唐代传奇中的杰作之一。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推崇为“唐人最精彩动人的传奇。
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
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21817希望对你有帮助
\ 你好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贡献和影响
包豪斯的发展对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艺术设计、、工业造型等各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包豪斯”的影响,或多或少有其设计理念的意识存在,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等。
德国包豪斯(Bauhaus)学院,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与的奠基人(Walter Adolf Georg Gropius,1883—1969)建立。
“包豪斯”一词是从中世纪的“土木行会”转化而来的,其意思是建立像中世纪匠师们那样通力合作的关系,力图打破纯艺术和工艺技术之间的界限,团结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一起创造出精神和物质合一的、完美的美术作品,其实质是推进现代新技术下造型艺术的创造。
包豪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建筑工业设计学校,它的诞生是现代建筑工业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①根据其校长的任期,包豪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任校长的1919—1928年,迈耶任校长的1928—1930年和米斯•凡德罗任校长的1930—1933年。
校长的作用对包豪斯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根据校址的三次迁移,包豪斯经历了魏玛时期(1919—1924年),迪拜时期(1925—1930年)和柏林时期(1931—1933年)。
在学校构成、教学思想、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制度及设计理念等方面,包豪斯学院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
即的理想主义与其浪漫的乌托邦精神,迈耶的共产主义政治目标,米斯的方向与严谨的工作方法。
所有这些虽都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同时也成就了包豪斯精神内容的丰富性、文化特征的复杂程度,这为教育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世界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919年4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包豪斯正式在魏玛成立,格罗皮乌斯亲自拟订并发表了,在宣言中他提出:“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不存在使得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起很大障碍的职业阶段观念……”③在中,格罗皮乌斯的核心思想:一是打破艺术种类的界限。
二是将手工艺人的地位提高到艺术家的层次。
这就是格罗皮乌斯所说的“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的含义。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是一位瑞士画家,是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系统地创造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人,是包豪斯预科基础课程的第一位主持人。
在基础课程中,他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包括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理解。
二是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形式构成规律,特别是韵律和结构两个方面的规律,逐步使学生对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发展的敏感性。
同时,伊顿也是最早开设现代色彩系统教学的教育家之一,但是伊顿醉心于早期基督教哲学和中国哲学,具有敏感力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所以,其教学方式与内容往往是将科学视觉形式与神秘主义精神混作一体,有些干扰了正常教学,从而遭到了很多批评和抨击。
最终他于1923年离开包豪斯,去苏黎士从事艺术创作,并继续研究中国哲学。
1922年10月份,拉兹罗•莫霍里•纳吉(Moholy Nagy,1895—1946)接替了伊顿位置。
他年轻活跃,才华横溢,曾被格罗皮乌斯誉为“在建立包豪斯教育中最活跃的同事之一,包豪斯的许多建树都是他的功绩”。
④纳吉使包豪斯预科摆脱了哲学倾向,具有明显的技术倾向。
在艺术设计中,他使美学适应于结构逻辑,他为预科学生安排了三组课程,即工艺类、艺术类、科学类,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属性,掌握形式表面、结构、容积、空间和运动等概念的内容,学会使用手动工具和生产设备,熟悉造型表现的原理,让学生的形象知觉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
纳吉是一位把包豪斯的艺术概念运用到工业和建筑上去的主要理论家,是继格罗皮乌斯之后,成为包豪斯思想传播和发展最有影响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
[next] 包豪斯预科的第三位主持人阿尔伯斯(Joset Albas,1888—1961),同样具有理性思维的教学倾向,但比纳吉更具有实践性。
他十分强调学生认识材料及工艺特性,使学生在制作工业产品上完全贴近实际任务。
阿尔伯斯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作品。
他认为,双向交流比教师单向讲授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结构思维。
画家克利(Paul Klee,1897—1940)与抽象绘画开拓者(Vassily Kandinsky,1897—1944)也是包豪斯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他们对完善学院的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克利的理论知识丰富,是现代艺术中敏感性极强的人。
他所关注的不是抽象与具象的分野,而是如何把所有元素从统一规范中解放出来,分解、组合、重建,构成多声部的整体,通过动态平衡,造就永恒的和谐,使之接近创造的核心。
⑤克利的“自然现象的分析”“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这几门课程,从造型的作用说起,论述自然与物理、数学的关系,以及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
他尽量把理论简单化、明确化,注重形式的分析,并善于将元素进行组合研究,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是一位伟大的大师,现代的先驱。
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理论开始,然后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
其关于点、线、面的论述在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平面构成的先声。
包豪斯强调造型艺术的结合,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思想;强调新的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强调使用新的物质材料、新技术和实用功能决定的现代抽象形式;强调艺术设计才能与工艺制作劳动相结合;强调艺术家之间的协作和打破艺术家与匠师之间的壁垒。
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成为世界许多学校设计教育的出发点,培养的杰出设计师把现代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其精神、观念与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
包豪斯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作,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设计的特征,大力开展国际、国内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文化性格的新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集艺术、工艺、设计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和准则,使现代设计思想更趋于系统化、规范化。
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化的设计原则,使现代设计对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重新加以探索,有效地利用载体,使载体多功能化,对材料、造型、使用环境等诸要素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包豪斯的发展是坎坷的、短暂的,但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巨大的,我们在吸收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同时,应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问题,将科学探索精神及现代审美意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现代设计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并渗入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跨越众多学科门类和体系。
虽然仅开办14年的包豪斯已经过去了86年,但是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 ①张彤.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J].华中建筑,1993(3):22. ②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③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2. ④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1999:525. ⑤汪炳璋.包豪斯的工业设计及其发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