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信仰?
巴尔虎蒙古从前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自然神的泛神崇拜,这与游牧民族低下的生产力有关。
牧民祭祠天神(腾格里):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东方诸神等。
他们祟奉“蓝天高大,无边无际”,对于浩瀚的苍穹和光辉灿烂、高悬天空的星辰感到无限神秘,都作为神来祭祀。
他们认为天神是天地间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神明。
其日常衣食住行,几乎都由天神主宰。
过去每年正月初八的晚上,牧民先请神像,安放在蒙古包内西北方的佛龛之中,神像前供酒、牛乳、箸十双、黄米饭4盘及香烛等供品。
祭祀时,以长苇杆7枝,用新棉花缠裹匀,再用黄油浸透,点燃,4盘黄米饭上各插一枝,余3枝插在祭供的整羊头、胸、尾前各一枝。
牧民或家属有了病痛,要请萨满(巫师)驱鬼,即跳大神。
元代蒙古统治者将藏传佛教(喇嘛教)引入蒙古,并尊奉喇嘛教为国教。
明代,在俺答汗的大力提倡支持下,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
17世纪以后,清朝统治者为了利用喇嘛教抚驭蒙古,实行优待喇嘛、奖励喇嘛教的政策,使喇嘛教在蒙古各地得到空前的大发展。
喀尔喀蒙古更以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为中心。
因此,喇嘛教广为蒙古族信仰,成为牧民的精神支柱。
蒙古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牧群移营、婚姻嫁娶、生老病故等,都要请喇嘛卜吉凶祸福;遇到风暴雪灾、人畜受难时,亦请喇嘛念经,祈求神佛保佑。
喇嘛在牧民的心目中是神佛的代表。
寺庙是蒙古人宗教活动的中心,去寺院朝拜神佛,是蒙古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清代在呼伦贝尔新巴尔虎草原兴建的丹珠尔庙等喇嘛寺院,每年举行两三次盛大的哮经庙会。
许多人家都扶老携幼,骑马或乘勒勒车,从数百里外的草原赶来。
他们不顾旅途的艰辛,有的一步一拜,五体投地地叩着等身头,到寺庙朝佛。
还有的蒙古人倾家荡产,尽其所有,向寺庙布施化缘,希求获得神佛保佑,消灾除难。
在蒙古人家中也供奉有佛像神龛,人们每天都虔诚地顶礼膜拜。
逢年过节时,都向佛像供奉祭品。
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什么呀后面怎么没有了
祭腾格里 蒙古语音译,意为“天帝”。
蒙古人萨满教观念之一。
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
祭天帝“腾格里”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 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意思。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
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 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
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
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
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
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编辑本段习俗礼仪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
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
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
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
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
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人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人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
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
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
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
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
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
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
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
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
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
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
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
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人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
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人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诗配以乐,歌含有诗,诗歌并存。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选猎狗:蒙古人有猎狗打猎的习俗。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
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蒙古人热情好客,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人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我就是蒙族的,清楚了吧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蒙族的不会说中文,但是只要不是乌兰巴图生长的没有汉语语言环境的都不会,可是我是在中国生长的有些蒙族的当然会中文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蒙古祭祀习俗祭腾格里汗蒙古语音译,腾格里汗意为“天帝”。
蒙古人萨满教观念之一。
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
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火神母)更加崇敬。
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意思。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
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禁忌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
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
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
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
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