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道观开光主持词

道观开光主持词

时间:2015-11-20 16:13

寺院里到底叫“主持”还是“住持”

有什么区别

住持(abot) 佛教僧又称方丈、住职。

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一个寺院的主僧。

《圆觉经》卷上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禅宗兴起后寺院主管僧人称为住持。

据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并无住持一职,直到唐代,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

“百丈以禅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道教也称道观中的负责人为住持。

看了 这个你应该知道两者有什么区别了吧

佛像开光

啊弥陀佛佛教开光不需要杀生,佛菩萨慈悲,怎么杀生呢

农村跳大神的给佛像开光,身上竟然有汗流了出来,这我没有看见不敢答妄语,(术语)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

亦曰开眼,或曰开眼供养。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曰:‘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

’释义2装饰的方法之一。

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装饰花纹,称为“开光”。

常见于景泰蓝、雕漆、陶器器皿上的装饰。

原从古代建筑窗户的某种形状演变而来.参见辞海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想置于佛殿、佛室时,所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

《禅林象器》上说:“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水明。

”在佛教中,经过开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

开光时,将佛像安好,先诵经及咒语,奉请佛菩萨安座,然后才请高僧为佛像开光说法,《黑谷灯语录》中说:“开眼者,本是佛匠雕开眼,是事开眼;次僧家诵佛眼真言,诵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谓开眼也。

”其实开光就是为佛像举行一种说法的仪式,其具体的仪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个擦佛像的动作,说一首偈语,赞颂佛菩萨的功德,此谓开眼也。

其次再用镜子向佛像正面对照,说几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缘;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笔,再说一首偈语,然后将朱砂笔向佛眼的方向作一个“点”的动作,大喊一声“开”,经过如上的一番仪式,开光才算完成了。

开光时,由于佛菩萨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说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者常常会提到为佛像开“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让佛像具有六种神通,点眼眼通,真见无所不见;点耳耳通,妙闻遍及十方;点鼻鼻通,普嗅法界诸香;点舌舌通,演说妙法无穷;点身身通,分身尘尘刹刹;点意意通,能鉴三世群机。

开光法会的仪规最早见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北印度乌填曩国传法大师施护在开封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译出的《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规经》。

该经指出,佛像塑画雕造完成后,就要举行安像庆赞活动。

首先选择吉日良辰和结界胜地,其次在此处设置伴盖、幢幡、香花、水果、灯明等佛供,接着由身著庄严如法的阿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并同弟子们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

然后合掌作礼,瞻仰圣容,以净香花等供于佛前。

再是入定心,离疑念,诵咒三遍,请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灯、果、饮食等供养。

复次,安置佛像坐西向东,并用黄布覆盖。

阿诸梨作观想佛如一聚火,如来真身诸相圆满,然后以奄阿牛三字安于佛之身上。

把“奄”字安于顶上、“阿”字安于口上、“牛”字安于心上。

若是金、石、铜等佛像,就要涂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干净,然后用歌舞妓乐赞颂,僧人复颂香油真言。

再用盛满香水和五宝五药花果的净瓶,灌浴佛像,僧众齐诵偈赞,并作歌舞妓乐。

若是画像,要用镜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种净火涂于镜,沐浴镜中影像。

再依次吟诵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发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须真言、献涂香真言、安庄严真言等等,然后依灌顶仪规将佛像置入曼荼罗,诵本尊真言三遍。

一切供养仪具足后,开眼师用笔作点姿势,这是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再诵开眼光真言三遍。

这时,佛像即已开光。

诵完开眼光真言后,令施主入曼荼罗,齐诵护摩真言、增寿真言、息灾增益真言,使众生普获吉祥。

这时,阿诸梨即教化施主结缘,施利增福,金银财帛等随布施。

复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施以财物,令福德更具圆满。

曼荼罗之内所供财物,必须都归阿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

当这套仪规全部完成后,即可收坛。

这是密宗的开光。

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义,开光也不例外。

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受到无明尘垢的污染,而不能彻见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开发我们内具的智慧。

如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所以,在开光仪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尘的动作,这是表示要拂去我们众生心地上的垢尘;然后再用镜子一照,表示垢除净显,明心见性,真正见到诸法的本来面目。

用朱砂笔点向佛眼,由于眼睛代表着智慧,所以点开佛眼,意思就是要开发我们众生的内在智慧。

我们众生由于无有智慧,对诸法妄起分别,就如眼睛有病,见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这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开光这种仪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中国原有的文化影响,所以便接受这种仪式,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但是,开光仪式所具有的内涵,则是佛教特有的提升。

现代有的佛教徒往往忘记开光的内涵,而偏重追求仪式的隆重,这是执事废理;或者的人认为开光仅是一种仪式,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这是执理废事。

这两种现象,都属偏见,佛法提倡事理圆融、事理无碍,所以我们在举行开光仪式时,不要忘记这种仪式的内涵,不仅要开佛像眼,更要我们众生的心眼,开发内在般若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一般人在正式供养佛菩萨形象之前,都要举行一个开光仪式,开光究竟是什么意义

有没有必要

开光了,这个佛像就灵;不开光,佛像就不灵。

到底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替佛菩萨形像开光

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在讲经、讲席当中也多次的提到。

现代一般开光,已经趋向形式、迷信,把开光的意义完全丧失掉了。

实际上,开光这桩事情非常重要,它真正的意义,就是说明我们供养这一尊佛菩萨形像意义之所在。

这个事情就如同我们世俗间一个伟人的形像,我们建筑成就了,举行一个开幕的典礼。

在典礼当中一定要向大众说明,说明这个人他在世的时候,丰功伟业,他对社会大众的贡献,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交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社会大众见到他的形像,就生起效法他的这种心念,这就是佛教开光的意义。

譬如我们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个像造好了之后,我们要启用,供养启用。

在启用的时候,我们要向大众说明,我们为什么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意义是在那里

藉这尊像,开发我们自己自性的光明,所以不是人替佛菩萨开光,是佛菩萨形像为我们开光,这意思在此地。

如果说这一尊佛菩萨形像,请一位法师来给他开光,他就灵了,不开光他就不灵。

因为有很多人找我去开光,给佛菩萨开光。

我就老实告诉他,你不要供养佛菩萨了,他问为什么

我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我比他还灵,你供养我就好了,你供养他干什么

你想想对不对

这叫迷信。

所以我也可以去装模作样比划比划,我帮他这一比划,他就灵了,你们想想,我岂不是比他更灵吗

连这一点都想不通,那你是愚痴迷惑到极处。

一个头脑冷静聪明人一看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事实真相。

我说替佛菩萨开光,他就灵,这是欺骗众生,你们未免也太愚痴、太糊涂了,那有这种道理

所以开光是宣说这个佛菩萨代表的意义。

譬如说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本愿宣说出来。

我们供养佛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就要效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这一种悲愿。

所以见到观音菩萨的形像,听到观音菩萨的名号,就把我们大慈悲心引发出来。

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以大慈大悲,真正去爱护、关怀、帮助,这是这一尊名号,这一尊形像开发我们自性慈悲的光明,这叫做开光。

所以是藉佛菩萨名号,开发我们自性的光明;藉佛菩萨的形像,启发我们自性的光明,是这个意思。

决定不能搞错,错了,那你就迷信。

迷,决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智才能解决问题。

这个是学佛不能不知道的。

至于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来给佛像开光,对于佛菩萨的经论、历史渊源,他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够通达明了,为大家解说清楚、解说明白,这就对了。

绝对不在那些形式。

每一种形式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都要把它讲解清楚、讲解明白,才不致于趋向迷信,把佛菩萨当作鬼神来崇敬、来崇拜,祈求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来赐福,这是错误的观念,这是不正常的想法。

开光,是宗教活动中最基本内容之一。

所谓开光,就是给一些物品,如神像、佛像、吉祥物等等赋予“灵气”。

开光,并不是什么“迷信活动”,而是宗教仪式。

不少国家领导人也去参加过一些宗教开光仪式,如荣毅仁先生(国家副主席)在无锡建造灵山大佛,就请了最高领导人去亲自点睛、开光。

各地的道观、庙宇等,在初请神佛时,一定要进行开光点晴。

神、仙、佛、灵、动物,既开光又点睛,而一般吉祥物,如乾隆钱、八卦牌、化煞罗盘、水晶球、文昌塔等等,只开光,不点睛。

佛教开光最为繁杂,不过,现在大多数失传了,只有少数得道高僧在继承着。

道教开光也很繁杂,而且,派别极多,有正一道、茅山道、天师道等等。

我所学的是正一道开光法,做法是:请神、开光、点睛、回神、送神、定神等几步,点睛分九步:点眼、点耳、点鼻、点口、点额、点心口、点背、点手、点足。

点睛所用的神沙是师父传下来的种子,不知传了多少千年。

古时候是用人血的,后来改用鸡血,再到后来,主张不要杀生,所以,改用朱沙,因其中有师父传下来的种子,故称为“神沙”。

开光,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学,要具备一定条件:1、有缘:与道或与佛有缘,不能名利心太重。

2、身体健康:自身不能有病,如果自身有癌症,那么,开光的神、佛、吉祥物也有癌症,起不到神灵或化解物的作用。

所以,一般道师、高僧等在年纪大了、有了病后,一般不主持开光。

3、德高望重:要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地位。

如在道教,至少应是一省或一市道会领导人。

如在易界,是某易会、某机构的领导。

或者是某一门派的宗师,有几百甚至几千弟子或学员或信徒。

4、要有一定物质基础:如果是穷光蛋,所开光的“财神”能达到旺财的目的吗

不说要求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至少要生活富足,是当地的富民。

5、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子女出息。

只有家庭和睦,开光出来的神佛、吉祥物才能和谐、吉祥

6、人丁兴旺:家族、自身要旺丁。

如果自己不旺丁,开光出来的旺丁吉祥物能旺丁吗

7、文化水平高:最好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当于高等教育。

这样,开光出来的文昌吉祥用品才能大旺文昌

8、无为之心:不贪、不争、不嗔、不怒,保持无所谓的心态。

得之不喜,失之不愁

除此以外,还要经常练习道家气功,才能有一定“请神”功力。

开光一词目前比较规范完整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开光是指有一定修行成就的人通过持印诵咒,加上给予特别的灵力来消除物品不好的磁场,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使工艺品一样的东西成为可以调整风水的物品或护佑自己的幸运物。

”对于这种定义,我本人并不苟同。

大家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问题。

首先,什么是有一定修行成就

什么这种修行成就又是怎样界定的

灵力又如何解释

其次,怎样又能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

被赋予了灵力的物品又是怎样来保佑自己的

从以上的这些问题来看,这个定义是比较模糊和泛泛的,与其说这是开光的定义,不如说这是用一种含糊的语言来搪塞了事实与真相。

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在否定“开光”,更不是否定修行的重要性,只是对于这个对“开光”的定义并不赞同。

我们知道,涉及宗教的一些神奇现象,至今还不能被现代自然科学所解释,就连在反伪科学方面很有名气的司马南同志讲到宗教的一些神奇现象时,都要用“宗教奇迹”这个词来掩盖自己在此方面的无知。

这就说明“开光”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也实实在在的对人们起着作用。

今天我就想用我多年接触易学、玄学、佛学,以及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一点经验来尝试解释一下“开光”,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博学之士抛砖引玉,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西方的一些前沿的实验,来证实我的第一个论点——人类意识能量的存在。

美国的生命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聚集一千个健康的自然人于一个会场中,在会场中间放置了一个装有轻质木棒的真空的密闭容器,然后,他们让这一千个健康的自然人同时冥想这个木棒朝某一特定方向移动,十分钟后,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测量仪器发现,木棒确实朝人们冥想的方向有了轻微的移动。

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这篇文章不做赘述。

这些实验都将自然科学推向了一个唯物主义命题——人类意识是有能量的。

也就是说,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物质。

研究生命科学的人可能对此会有所了解,现代生命科学表明:意识是一种内在包含精神因素的高级物质,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场,是脑电波负载的信息和能量,它可以改变周围的事物。

大脑是大自然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它包含着人类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基因。

意识是脑的功能传导系统以及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渠道,脑电波每个人都有,而且具有不同的频率;大脑既是发射器,也是接收器。

人体是内宇宙、自然界是外宇宙,都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相互发生信息和能量交流。

处于“功能态”的人的各感受器官处于开放状态,非常敏感,具有无穷的智慧和精力,可以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创造出人间奇迹。

意识与脑电波之谜的解开,将会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我们再来看人类意识在宗教的产生过程中是怎样注入能量的呢

在解释这一点时,我首先声明我本人信奉宗教,已皈依佛门,但是我仍然是个无神论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我信奉的不是宗教本身,更不是泥胎佛像,而是一种无形的信息能量场。

我认为,宗教的产生并不是某个人(释迦牟尼、耶稣等)的个人能量有多大,而是后来的信奉崇拜者们给宗教施加的意识能量很大,这种信息能量场(不单指佛教)经过了几千年无数代人的意识能量注入后,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对人类产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影响,创造了无数所谓的奇迹。

换句话说,并不是宗教在对人类起作用,而是这种无形的信息能量场(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在对人类起作用。

人们修身修佛从而能够达到某种神通,并不是单单依靠自己的意识能量,而是通过修行,与这种信息能量场达到沟通,进而借助了这种历经万世积累的信息能量场发挥了作用而已。

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就可以解释现在很多所谓气功大师们的“神通”问题了,大家还可以联想很多,由于这不是本章所讨论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最后,我们回到“开光”的话题中来。

所谓物品的“开光”,就是由能够与庞大信息能量场相沟通的人,通过一种玄学的形式(或诵经,或念咒,或冥想)将一颗能够与庞大能量场相沟通的种子埋在了这个被开光的物品中,从而使被开光的物品可以借助这种庞大的意识能量场对人产生良好的信息场作用。

所以,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被开光的物品也需要被人养护。

打个比喻,就像养紫砂壶一样,再好的紫砂壶,如果你不用它,它一样不会成就为一把能够自然流露茶香的好壶。

那么,被接种的开光物怎样养护呢

简单来说,就是要首先信奉。

你要信奉它能够给你带来好运,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增加这颗能与庞大信息能量场沟通的种子的能量。

如果有条件,每天或者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放到家中的佛堂供奉,如果家中不设佛堂的也没有关系,你可以通过燃香、冥想等形式对开光物进行供奉,通过注入自己的意识能量来让开光物最大限度的与这种庞大信息能量场沟通,从而借助它的能量为我所用。

所以,一般来说,开光物的能量级别大小都是需要根据后天人们的养护时间和强度来定的,要想增加开光物的能量级,就需要尽可能的注入更多更大的人类良性的意识能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僧或者有修行的人身边佩戴或者供奉的开光物往往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了。

世上本无神佛,而是人类创造了神佛,创造了这种信息能量场。

这种信息能量场是有序的良性的能够庇佑生灵的,它经历了千秋万世无数人的意识能量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种规律,不以单个个体人的意识能量为转移,所以,我奉劝那些对此无知的人们不要尝试靠自己的意识能量去与它抗衡,其结果必然是对你的伤害,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个体人在人类这个名词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当然,写到文章末尾,我依然是不能解释什么才是有修行的人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可以与这种庞大能量场沟通的人

我认为,这就牵扯个人的修道和悟道的问题了,这或许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吧

或引用佛语“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借鉴于古建筑的开窗。

指器物的主要部位,以曲直长短线型,钩勒出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或花瓣形等的栏框。

在“开光”内描绘花纹,使主题纹饰突出。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云头形、菱花形、葵花形开光很普遍;明清时期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

道教的拜法和烧香规矩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的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盛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

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

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

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

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

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

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

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

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

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

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

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

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

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二、供养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

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

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

其仪式主要有二:  (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

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

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

  (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

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

“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开光  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

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

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画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

举行“开光点眼下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

道教有—套专行开光科仪。

  (三)神殿装饰  神殿,亦称神堂或殿堂。

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

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

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

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

幔帐,悬挂于神像前,上面绣有  白云、仙鹤等图案。

幡,悬挂神象前之幔帐两侧。

《太清玉册》卷五:“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

在神像前,还要挂等,象征神光普照。

  (四)献神供品  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当时时予以供养。

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

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

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

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

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

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

但供果禁李子、石榴、黑枣和梨,李子不供太上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

  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

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

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

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五)敬香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

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

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

”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

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

(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

(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

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

(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

)(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

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

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

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

烧檀香比较讲究。

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

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

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

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或东西卧献均可。

拈香时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

香焚玉炉,心寸帝前。

真灵下盼,仙旆临轩。

令臣关告,径达九天。

”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  三、诵经  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

前面所述叩拜、敬香、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

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

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

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

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

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

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主要《三清宝诰》、《玉帝宝诰》、《斗姥宝诰》、《救苦宝诰》、《小赞韵》、《举天尊》、《人皈依》、《三皈依》等。

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比不可少的内容。

  道教早期诵经为直诵,主诵《老子五千文》,到北魏(386——534)嵩山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的著名代表人物)吸收儒家有音乐伴奏的礼法仪式改为乐诵。

到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建立了宫观丛林制度,规定住观道士须日诵功课。

近现代丛林宫观形成了二课(早课、晚课)制。

道门规矩卯时(5—7时)早课,酉时(17—19时)晚课。

诵经的作用在于:  (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  (2)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  (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

  是故,道教涌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

如上殿诵经以钟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

道教还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

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

盖此日名曰:“鬼哭日”。

  另外,介绍一下道教之常念圣号。

  有懂得道教礼仪者,遇见道士(一般尊称道长)一面行礼(拱手礼或作揖礼),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福生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便可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

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

“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

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三跪九叩”朝拜方法  道教的宫观一般都是按照正确的风水走向,加以合理的空间运用,讲究收纳四方之灵气。

一切道教建筑都围绕这种风水进行规划设计。

如紫霄福地,道教建筑物中间形成混元浩荡的中和气场。

因此,游客与信众都有一种庄严肃穆,安静祥和的感觉。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朝拜,效果尤佳。

科学、正确的“三跪九叩”朝拜方法程序是:  一、当你来到庙观后,进入殿堂面对神像,两手放于两腿侧,两脚并拢,离跪垫三步远,身心要安静,肢体放松,妄念不存,等待心静了,气平了,精神也安宁了。

  二、头脑虚领有冲天之势,下颏内收,舌顶龈交,含胸拔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接通阴阳(手掐于午就是左手抱右手,左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按在右手无名指根节即九宫之位,右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扣住左手拇指指肚,以此沟通手肺阴经气和手少阳三焦经气,达到阴阳相和。

男女左右手相反;是为手上太极,亦称太极阴阳手),合于脐下一寸三分处。

  三、迈出左脚,跨出右脚。

要求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两脚站定,弯腰鞠躬的同时拱手。

此时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极阴阳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后两手徐徐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

  四、在右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人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

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慢的叩三下;引导腰背督脉之气上升于头顶百会穴,是为还精补脑。

腰背形成弧形,命门处向外突出,整个脊背象张弯弓一样,正如《道德经》所说:“天之道似张弓乎”!尾骨处长强穴内收,两脚跟顶住长强穴。

此时人体的形状犹如婴儿在母体内的形态,其呼吸是先天的腹式呼吸,消耗量最小,这一朝拜姿态在修炼术语中称为返老还童式,符合中医和人体科学要求,这一动作过程叫做“一跪三叩”。

  五、起身,左手先护住心,引导督脉之气下降十二重楼,落人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七脚尖三,脚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有利于真气上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

双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左手揸人右手,腰部命门向外突出,尾骨处长强穴内收,两脚跟顶住长强穴,防体内真气泄于外。

这一动作过程为“二跪六叩”。

  六、再起身,左手护住心,右手随即上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与脚尖前三后七,双手向前向上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胸,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划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人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在做手上功夫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点三下,合为“三跪九叩”。

  七、接着起身打拱鞠躬,左脚先退一步,右脚再退一步,两腿靠拢立正,弯腰打拱鞠躬而退出宫观外。

到此,三跪九叩的朝拜仪式就结束了。

整个过程安静详和,自然而然。

道教为什么称之为三跪九叩呢?“三”者,在形体上来说是头手足,在内是精气神,在宇宙中是天地人,在自然界是水火风,要求一切“三才”相和而不相悖。

天地人三才合一思想是道教的思想主体,也是进行三跪九叩朝拜活动的指导思想。

“九”是指九九重阳之数。

丹经曰:“一点阴气不尽不仙,一点阳气不尽不死”。

道教修炼希望达到纯阳之体,阴气除尽以至于仙的地位。

  通过这种特定方式的“三跪九叩”朝拜,可以治疗腰椎病、风湿病、关节炎和头脑精神不好以及五脏六腑的各种病症,其原理就是通过这种符合“道”的形体姿态升降开合,并配之以呼吸导引之法,逐渐调和体内阴阳二气的比例,达到阴平阳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内经》曰:“偏阴偏阳谓之病。

”按照中医的说法,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风寒湿燥火暑六淫,是导致人生病的原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使体内阴阳之气失和,形成气滞血瘀,经络受阻。

只要通过“三跪九叩”,使形体和呼吸得到合理的升降开合,从而调和体内的阴阳之气。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因此,进行三跪九叩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中和的心态,使之无过无不及,不丢不顶,若即若离。

  宫观庙宇是一处神圣的宫殿,而非君王权威的御所,是平易近人而让人省思且可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之圣地。

时代的变迁,人们也都因方便而随便忘了应有的礼节,而造成一些不敬之举却仍不自知,实为各庙方人员的疏忽。

  在古老民间信仰中有些禁忌是相传沿袭、约定成俗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神圣之间的尊重。

例如:遇丧事者、女士月事者、临盆者、进出产房者、出生未满月婴儿均不进庙宇。

为何上述之者不宜进入庙宇持香礼拜神圣

主因在於古时候家有丧事者,为亡者悲伤万分而无暇整理住家环境与个人清洁(守丧期间不理发),因此住家与守丧者身上均有秽气而不宜进入庙宇;再言女性生理期间,由体内将经血排出,而经血是体内新陈代谢的污秽血气,所以也不宜进入庙宇。

妇女怀孕生子虽是神圣传宗接代的事,但因母亲临盆时会排出大量恶露,造成产房及产妇与婴儿本身充满秽气,要到婴儿满月后,秽气方可散去。

  以下列出解除禁忌后进入庙宇参香时机:  一、婴儿出生未满月者,产妇需做完月子方可进入庙宇(出入产房者须待婴儿满月后方可入庙宇)。

  二、参加丧礼告别式者,须满二十四小时方可入庙宇参香。

  三、探视亡者最后一面者,须满一周后方可入庙宇参香。

父母或公婆往生者,须满四十九天后方可入庙宇参香。

满周年后方可向 玉皇上帝参香。

  四、内外祖父母或夫妻,兄弟姊妹往生者,须满三十五天方可入庙宇参香。

   五、堂表兄弟姊妹往生者,须满八天方可入庙宇参香。

  六、女性有生理期,须经期洁净后方可入庙参香。

  入庙宇参香者须服装整洁,不宜著无肩带或低胸之上衣及迷你裙或裤,更不宜浓装艳抹。

再传统农业社会里,上香敬拜圣尊时,重要的除了虔诚的心意,还须身心洁净,所以对这些宗教禁忌都会自我约束,也是老祖宗留给后人敬天地畏鬼神、谦卑互敬之礼节。

或许有些信众无法接受此理;但深思后,在我们生活中,若要会见尊者或拜访长辈,大家也都会注重服装仪容之整装与洁净,这正是互尊互重之基本礼仪。

  上香  各宗教於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

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主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

但又不知主香有何涵义

所谓「一主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

」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主香代表三清,(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

)亦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

因道教认为万物皆有灵,而以谦卑喜舍之心来敬仰宇宙万物,所以也成了多神教了。

  参香,插香是道教一种敬神礼佛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

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主清香一齐插於香炉中,这属於一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主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於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

但须把香主插正,不宜插的东歪西斜,或是将香主插於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

或是把香脚完全插入香炉中而造成「发炉」的现象,既是香脚相互引燃起火的,并非真的发炉。

有些信众则用抛的方式将香主直抛於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众,为抢插头香而把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

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

而非各庙宇的第一柱香。

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感应。

  由於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众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

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

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於香炉中,实为不敬之举。

愿虔诚的信众们能够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

  在言,家中的香炉之香脚若是插得太拥挤,为安全起见,可於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前(既廿九日或三十日及十四日晚上九点左右)清理神案时顺便拔取香脚,但须剩三主香脚,香炉中香灰若太满也可用未使用过的汤匙摇些起来与化金纸时同焚化,若无焚化金纸习惯,也可将香灰撒在盆栽上,以示尊敬之意。

而祖先之香炉未必在初一、十五日才能上香,平常向神佛上香时,就可同时上香,感念祖先之德泽常留於后代子孙般去敬仰,犹如其精神不灭。

用一份虔诚与感恩及学习的心去奉祀神佛与祖先,让我们更拥有一处清净、庄严的神案。

牌匾写着一王庙,还是一王庙道观

貌似该是庙才对,因为据说有主持,道观的话不叫主持吧

哎...运气不好,被审查了...关键词可能被百度限制了...

到庙里开光有哪些东西可以开光啊

你问的其实是开光仪轨,各地寺院道观均有差别,但大体是比较相同的。

严格的说,开光是由道家传出来的,佛教没有开光,只有加持,是后世慢慢的融合在一起的:一、摆供桌,正中供奉佛菩萨像或道教天尊像,摆放五供(一香炉、两烛台、两花瓶,合称“五供”,花瓶里插三五枝鲜花;烛台各插一支蜡烛)、五果(五种水果,最好取五种颜色)、五谷(最好取五色米,如黑米、白米、黍米等)、小镜子、毛笔(新鲜的,没用过的)、朱砂和干净的纯白毛巾。

二、点香三支,可以稍粗点,从美观角度出发,但不提倡大香或高香,要预先点燃插在香炉里。

三、开光主持人仪轨:a.上香(三支);b.献花(一束鲜花);c.献果(一盘);d.献清茶(三杯,一杯撒天,一杯平撒,一杯浇地上,每一杯撒的过程分别在心里默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道教则默念“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

四、取镜子,用白毛巾擦拭,不是真的擦拭,是虚拟的动作,擦完后,放下毛巾,举起镜子,按照逆时针四面摆放各照一次,心里默念“妖魔鬼怪悉皆退散”;再照一下你要开光的东西物品。

五、取毛笔,沾上朱砂,按照撒酒的姿势“佛、法、僧”(佛教)或“道、经、师”(道教)各点一下,然后在要开光的物件上画一笔,如果是给耍狮子开光,那就直接点在眼珠上(俗话叫“开睛”)。

六、洒净:持诵大悲咒21遍(如果强度太大,每7遍上三枝香),称为大悲忏。

然后以杨柳枝沾大悲水四周洒净。

七、大功告成。

再上三支香,礼成。

——祭品切记不要用荤腥,以免损伤开光的效力和开光之人的福德。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