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李牧考入清华大学升学宴主持词

李牧考入清华大学升学宴主持词

时间:2014-08-08 04:09

谁帮我写份主持人发言搞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又到金秋好时节,又是举国同庆时。

今晚,全校师生欢聚一堂,举行****大学******系 2009年“庆国庆、迎新生” 文艺晚会,共庆祖国60岁华诞,喜迎近******余名新生。

借此机会,我代表******余名新生对校党委对学校教职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向已经步入更高年级的全体学生致以良好的祝愿。

再过几天,伟大的祖国就将跨入60个年轮,60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回味的。

2009年,注定了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全世界都将经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我们也将度过可能是一生中最严峻的一年,不论内在和外在的。

但是中华儿女的团结,用不屈的行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以实力昭示世界,中国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再一次极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们有理由为伟大的祖国喝彩。

今晚这台晚会的主题是庆祝祖国的生日,欢迎新同学的到来,今晚这台晚会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自己,这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活动,让我们以自己的形式抒发对祖国的祝福、对新生的欢迎之情,并以此为契机深入领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内涵,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而努力。

祝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富强安康,祝新老同学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祝本次晚会取得园满成功。

谢谢大家

结束语: 新的学生,新的血液,我们的迎新人晚会结束了,你们在学校的漫漫征途才刚刚开始,求学之路是漫长的,却也是美丽的,它注定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美丽的财富。

因为它们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回忆

加油吧,师弟师妹,勇敢地扑向学校的怀抱吧

结束语:

从秦朝开始每个朝代写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和他作出的贡献。

一个人物写100字,总共写十个人物

秦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

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汉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

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三国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

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晋(东晋)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隋李春,隋代造桥匠师。

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

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

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

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唐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汉族,巨鹿人(巨鹿郡下曲阳,即原本的晋县,现今的河北省晋州市。

又说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唐太宗赞誉他的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元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明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1]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清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1]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望采纳。

谢谢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 李姓之“李”,最初指一种植物――李树,薇科。

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

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

”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

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

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

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

《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

《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

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

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

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

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

《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

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

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

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

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

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

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

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

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

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

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

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

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

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

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

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

楚穆王灭之,无谱。

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

”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

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

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

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

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

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

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

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

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

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

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

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

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

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

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

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

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

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

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

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

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

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

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

本安氏,出自姬姓。

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

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

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

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

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

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

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

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

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

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

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

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

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

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

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

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

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

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

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

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

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

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

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

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

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

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迁:河南李姓于唐高宗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安史之乱期间,不少李姓为躲避战乱由北方迁徙到南方唐末到五代期间,因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再次由北方迁徙到南方。

古代姓李在朝为官的男人有哪些

那就太多了。

先秦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

曾著名人物 (2张)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秦李斯: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丞相。

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将军。

汉朝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箭法出众著称。

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自古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之称。

千古一将-李广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名将李广之孙。

著名西汉将领,后战败投降匈奴。

李广利:汉朝将领。

李通: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贵戚第二位。

因功勋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宁平长公主——即大名鼎鼎女中豪杰的刘伯姬。

李傕: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

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三国李典:曹操庙庭元勋第二十一位。

曾与张辽合力以步卒八百,大破孙权兵马十万。

其人深明大义,崇尚儒雅,有长者之风,为曹操、曹丕重视。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任左校令。

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晋朝李密:西晋文学家。

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暠: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

政治家,文学家。

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歆:十六国时期西凉皇帝李恂: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西凉后主李歆的弟弟,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

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建立者。

李班:字世文,成汉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荡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君主。

李期: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李寿: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骧的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势:字子仁,成汉昭文帝李寿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最后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南北朝李宝:北魏镇北将军(

―公元459年),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儿子。

李虎: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戎马倥偬,功勋卓著,嫡孙唐高祖李渊。

李弼: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曾孙瓦岗山李密。

李贤: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与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名将。

至隋朝时,其子孙出将入相,誉满天下。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

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赵郡人。

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

李诡祖: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

在汉族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

隋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李子通: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615年称帝。

李春:中国桥梁专家。

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唐李渊:唐高祖(公元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

帝王 (2张)李世民:唐太宗、天可汗(公元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

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治: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

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方,开创了历史以来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李靖:(公元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

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

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不败战神-李靖李豫: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

收复两京,荡平余孽。

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李适: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长子,在位26年,享寿64岁。

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李纯:唐宪宗(778年~820年),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炎: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

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

武宗时期,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忱: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李孝恭:唐初宗室名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为唐开国元勋。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李泌: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官至宰相。

李适之:李唐宗室、大臣。

玄宗朝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曾孙。

李晟:中唐著名将领,字良器。

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

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愬:中唐著名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吉甫: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

李德裕:在唐文宗和唐武宗两度为相。

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

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

李淳风: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诗仙 李白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龟年:别名乐圣,唐时乐工,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五代十国李克用:唐末将领,生前被封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

李存勖:建立后唐,为唐庄宗。

李嗣源:后唐皇帝李昪:建立南唐,为南唐烈祖,又称李先主。

李煜:南唐皇帝,又称李后主,被誉为“千古词帝”。

宋李处耘: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

与子李继隆并称“雄将、能臣合并 (2张)”于当时,次女明德皇后亦为贤后之垂范。

李继隆:大宋名将。

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战功显赫以千余马步大破契丹骑兵数万而流芳于后世。

李沆:北宋“圣相”,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五代大臣,传见《宋史·李谷传》。

李纲:北宋名相。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金李冶:金元四大数学家之一。

李清照李杲: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金代文学家。

有《庄靖集》十卷。

西夏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李陵之后裔。

[14] 李仁孝:西夏最有作为的皇帝,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明朝李文忠:明朝开国名将,开国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长:明朝开国丞相。

李春芳:有“青词宰相”、“状元宰相”之称。

李如松:明朝名将,共父辈子辈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与父李成梁同为朝廷倚重的北方屏障,父子二人威名远胜戚继光。

李定国:明末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余年,战功彪炳,封晋王。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世纪伟人晚清重臣 李鸿章大顺李自成: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后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曾短暂统一北方。

清李光地: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

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李鸿章: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