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考成法
张居正的“考成法” 我身边一直有这样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所有马上和即将要做的事,大到几月几号要给学生开一场讲座,小到下班回家按老婆交待要到超市买瓶酱油,我都会把它们记下来,再照着本子上记的事情和日程逐条去做、去完成。
这样的本子我用过很多个了,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考成簿”。
我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喜欢用考成簿来记事儿,是因为这是我向一位古人学习的一个绝招。
他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被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称为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政治家的张居正。
在张居正创立它的时候,它的原名叫“考成法”。
当然,张居正创造的这个“考成法”,说起来就不是记事簿这么简单了。
说起考成法,就要说到张居正要推行万历新政时首先要面临的两大难题了。
第一个问题:官僚主义。
虽然官僚主义是个外来词,但这种不敬业、不专业、不负责任、扯皮推诿、人浮于事、事因人败的工作作风在我们中国的官场上,从古到今,倒是颇为盛行的。
我记得《毛主席语录》里就有过一条,叫“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毛主席之所以谆谆教导,那就说明官僚主义现象在我们的政府部门里也已经是个问题了。
事实上,历朝历代,不论什么时候,要想做出点成就,第一个要面对的难题往往就是官场上官僚主义盛行的问题。
这些官僚之所以不负责任、人浮于事,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干不了事。
明代有首童谣,讽刺官场上的官员说:“儒生曳白,无如国子监……天文固陋,无如钦天监;音乐舛廖,无如太常寺……书之恶劣,画之芜秽,无如制诰两房、文华、武英两殿。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明官场弊事》)翻译成白话就是:考试交白卷的,总是出身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不懂天文的,刚好都进了天文台;五音不全的,正主持着国家乐府机构;写字难看、画画像鬼的,莫过于文华殿上的大学士们
明代的野史里还记载过这样一个司法笑话。
说有一个人夏天的时候住店,第二天早晨走的时候偷了店家的一张席子。
被店主人发现了,就扭送到衙门里了。
结果县官要判偷席子的这位死刑。
旁边师爷一听傻眼了,说偷张席子判死刑,这恐怕没有法理依据吧
哪知道这位县官一摇头,说怎么没有司法依据啊,孔圣人不就说过“早闻盗席,死可以”吗
师爷一听啼笑皆非,心里话人家孔子说的是“朝闻道,夕死可以”,那意思是早晨听到了人生的至理名言,理解了人生真谛,哪怕晚上就死去那也没有遗憾了。
结果这位白字先生不会断句,以为是听到有人“盗席”,那这盗席的人也就“死可以”了。
堂堂一个县官就这么不学无术,窥一斑可知全豹,整个官场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事见《笑海丛珠·官引法书》),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个笑话,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可问题是这些不学无术、又不负责任的官僚为什么能充斥官场呢
从根本上说,还是官场给官僚主义提供了这样一个氛围。
在官场上,正派斗不过帮派,水平斗不过酒瓶,成绩斗不过关系,干部能上不能下,大家拉帮结派,机构随之臃肿膨胀。
风气一旦形成,想改变,那真是千难万难。
所以国家就像一个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官僚系统人浮于事、事因人败,那就是国家机器不能高效运转的症结所在。
于是张居正开出了一剂“舒筋活血、打通经络”的药方,这就是鼎鼎有名的“考成法”。
有哪些像西门豹一样的历史好官
唐朝狄仁杰、徐有功、包拯、海瑞、刘墉 、纪晓岚 、刘统勋 、张伯行 、于成龙 、卢家元、 林则徐 、左宗棠、 朱石君、张廷玉、于谦、孙叔敖等等.
事业单位干部任用条例2016什么时候开始执行
1、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
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
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
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
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
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
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耿直倔强、敢于抗争的。
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在目前热播的影视剧中,鳌拜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耿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
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2、于成龙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但其中著名的当推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
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
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
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
于成龙是清康熙年间的重要大臣。
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
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
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
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纳兰明珠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
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
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荣辱兴衰,有起有落。
但是,由于他在从政晚期,被康熙帝罢相,导致关于他的许多资料都湮没不详。
明珠之贪渎和跋扈,从某种程度言之,是康熙帝放任的结果,康熙帝允许明珠党发展,也是出于牵制索额图党的需要。
一旦圣主认为其势力不加约束就弊大于利时,便会着手整顿。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下令革去明珠和勒德洪大学士职务。
此后,明珠的权势就一去不复返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十五日,明珠病逝于北京。
明珠死后,康熙帝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明珠的一生,也算善始善终。
乾隆三十七年(1772),这时明珠已死了60多年了,乾隆帝在国史馆修纂《明珠传》时指出,确核明珠的罪案,只是在于徇利太深,结交太广,不能恪守为官的戒律,并不至于像明代的严嵩、温体仁等人那样窃弄威福,竟敢阴排异己,潜害忠良,搞得满朝畏惧而又不敢多言。
虽然明珠也有很大的过失,但并不能掩盖他的功劳。
这应该算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3、 隆科多 在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
就是这个隆科多,在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之间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的皇位大战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
隆科多能够跻身政坛,风云一时,与他的身世、他的眼光有绝大关系。
在他起家发达乃至身败名裂的过程中,步军统领一职起着重要作用。
隆科多并非一无是处。
雍正五年,隆科多被派往边境主持同俄国的划界谈判。
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
也许他有讨好皇帝的心思,但他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
可惜,那时雍正已经完全不信任他,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他逮捕回京受审。
人们只记得一代权臣隆科多如何擅权结党,却对此间一段事迹略过不谈,不知隆科多逝去的魂灵该如何苦笑
4、 年羹尧 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一定会对年羹尧留下深刻印象。
这位显赫一时的年大将军曾经屡立战功、威镇西陲,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同时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宠遇,可谓春风得意。
但是不久,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各种打击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自尽。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落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从年羹尧自身而言,他的死确实有点咎由自取。
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他植党营私,贪赃受贿,为国法所不容,也为雍正所嫉恨。
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势必难得善终。
5、 刘墉 刘墉生长在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
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
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
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地对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
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纪晓岚 纪晓岚(1724~1805),名昀,晓岚是他的字,直隶河间献县(今河北沧县)人。
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
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
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据史书上记载,6、纪晓岚“貌寝短视”。
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
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相貌丑陋的纪晓岚却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真正的重视,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
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而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
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均是这种际遇的体现。
这种官职并无重权、实权,只是大清朝廷的摆设而已。
和珅发迹很早,20多岁的时候受到乾隆赏识,此后便平步青云,迅速成为大清帝国政治舞台上一手遮天的人物,闻名全国。
7、 和珅,人们对他的早年生活却所知不多。
冯佐哲曾在《和珅评传》中作过详细考证,和珅应该是满洲正红旗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
有人说和珅出身“贫贱”、“卑微”,估计是和珅当政时升迁太快,又飞扬跋扈,故被人所痛恨,遭到过他打击、排挤的人,故意造谣,以表示他不配当宰相。
当然,和珅出生时,家境并不富裕,却是事实。
从许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
又由于他的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所以和珅10来岁时,得以和弟弟一起进入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实际上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质量很高的全国重点学校。
事实上,有史料记载说,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玉树临风,脸庞白皙,行动敏捷,举止端庄,言语诙谐。
他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学习,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
除了能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外,和珅的满文、汉文、蒙古文和藏文也都相当不错。
日后和珅在乾隆身边时,运用各种语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层人士,同时能用多种文字起草上谕,甚至连西域秘咒也略知一二,能猜测乾隆心理,使得自己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与少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和珅还练得一手好字,对诗词歌赋与绘画都能来上一手,可惜当他受诛之后,人们不齿他的为人,故作品流传不广。
8、曾国藩 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
可以说,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前台,施加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影响,是以他在原籍襄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开始的。
这不仅关系到曾国藩的一生荣辱,而且关系到大清王朝的气脉运数。
从这时起,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逐渐得到展示;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给了他各式各样的骂名和美誉。
当我们摆脱各种政治因素后,从历史实际出发,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
9、李鸿章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在家排行老二,道光三年(1823)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
父亲李文安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
因此,李鸿章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
李鸿章一生的轨迹用他自己的话,可以概括为“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
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刘铭传 凡看过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和《沧海百年》的观众,想必对刘铭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于安徽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祖上世代以农为业。
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父亲刘惠人称“刘老好”。
据说他二目如电,说话嗓门很大,同年龄的伙伴都怕他。
后来上了私塾,他也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好好读书,而是喜欢自己身为一方“主帅”,带领一群小伙伴玩开仗的游戏。
他不屑以农耕为业,更不想通过科举荣身,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而喜欢研读兵书、战阵、五行杂书,传说他曾经登大潜山仰天叹曰:“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安能龌龊科举间
” 同治元年(1862),刘铭传率所部加入李鸿章的淮军。
在参与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刘铭传受到李鸿章重用,迁升很快,由千总、都司,很快提升为总兵,29岁就擢升为直隶提督,成为淮军名将。
正如姚永森先生在《刘铭传传》里写的那样,刘铭传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第二是保卫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第三是担任首任台湾巡抚六年时间内开发和建设台湾。
这位出身农家的将领,曾经贩过私盐,啸聚山林,其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袁世凯 袁世凯,10、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
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
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
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
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
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
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