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才女有哪些
太多了,我提供一个网址,你只要点击网址就可以进去看,那儿有陆游的所有的诗词:一、陆游诗全集(6):二、、陆游诗全集(1——5):
文言文的翻译
1 253.郭琇面劾权臣 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
瑞卿名琇。
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
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人弹章上之④。
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
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
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
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
”探袖出视,乃一弹章。
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
”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
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 [注释]①山左:指山东。
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
③胪(1ú)举:列举。
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
⑤踵门:亲自上门。
⑥投刺:递上名片。
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
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识] “移时”及其他。
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参考资料: 3晏殊在考取进士时,发现考题是他曾经做过的,于是他向主考官说明了情况,主考官很欣赏他的这种品质,直接录用了他 4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
14岁继母郝夫人卒。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结果中了 举人。
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 个村子大。
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 洞。
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
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 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
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
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 的贫困青年在苦读。
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 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
县学里的孩 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 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
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 供饥民糊口。
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
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 天饥债”。
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下属们都劝他慎 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郑板桥说:“等批 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
”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 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
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 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
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 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 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
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 很感动,依依不舍。
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
他一生只画 兰、竹、石。
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
这正好与他倔强不 驯的性格相合。
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 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
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 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工诗、词,善书、画 。
诗词不屑作熟语 。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
间亦以画法行之 。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
为“扬州八怪”之一 。
卒年七十三 。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扬州画舫录、国(清)朝画徵续录、桐阴论画、墨林今话、墨林韵语、随园诗话》 。
郑板桥词集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 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 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 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 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 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 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江上征帆, 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 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
穷更不如株守。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 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 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
无荣无辱无咎。
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 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
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淮水 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
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
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 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
有人牧马,城头吹起 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
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 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
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
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 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
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
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
清 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
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
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 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
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
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 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
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孝陵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
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翁仲衣 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
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
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
蛋 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
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方景两先生庙 乾坤欹侧,藉豪英几辈,半空撑住。
千古龙逢源不死,七窍比干肺腑。
竹杖麻 衣,朱袍白刃,朴拙为艰苦。
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闳颠散适,岳降维申甫。
彼自承平吾破裂,题目原非一路。
十 族全诛,皮囊万段,魂魄雄而武。
世间鼠辈,如何妆得老虎
宏光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后来狂客。
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
燕子衔 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
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
国 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
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
郑板桥的简介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祖籍苏州。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
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
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
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
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
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
乳母费氏卒。
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
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
1744年,饶氏生子。
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
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
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
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
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
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
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
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
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
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
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
1750年撰<<板桥自序>>。
。
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
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
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
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
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
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
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
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
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
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
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
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
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
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
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
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
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
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5以:把,用。
之:代词,代王恭坐荐上这件事情。
意思是(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清贫。
) 具有(大方,倾囊相授,重义轻利)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