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神木这地方有什么好玩的
神木最著名的是红碱淖风景名胜区,上边介绍的是榆林市全部的风景区,莲花池在榆林市内阳光广场旁边。
神木主要有:红碱淖:红碱淖风景名胜区位于神木县西北部神府、东胜 煤田腹地。
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意思是水泊、湖泊。
景 区似三角形,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长处12公里,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
属高原性内陆湖,足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红碱淖四周生态环境良好,东侧有天然牧场尔林兔草原,水草丰盛,牛羊成群。
南北两侧以沙丘、滩地为主,滩地上足以沙柳为主的大面积固沙防风林带,沙丘多已固定。
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
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许多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鸬鹚、海鸥、鱼鹰、野鸭、鸳鸯等。
每逢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鸟类聚集于此,上下翻飞,翩翩起舞,和乐齐鸣,场面非常壮观。
红碱淖周围错落起伏的沙丘与大小不等的片状草场相间,雪白的羊群似朵朵白云点缀其间,簇簇沙柳在金黄色的沙丘中格外翠绿,激越的信天游在天空中久久回荡。
辽阔的湖面、绵软的沙滩、静谧的原野、翠绿的草原、充满生机的植物、翩翩起舞的飞禽、奔腾汹涌的巨浪、随波逐流的小舟、喷薄欲出的朝阳、夕阳西下的霞光、典型的塞外风光与蒙汉两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风情,构成红碱淖风景名胜区完美独特的自然景观。
二郎山:二郎山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城西一公里处,海拔为1028米,俗称西山,文人墨客视其貌似驼峰,亦称“驼峰山”。
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巡行驻跸,观其形似笔架,赐名“笔架山”。
二郎山庙群建于明代以前,后经历代续建修葺,在蜿蜒跌宕的1000多米的呈南北走向的山脊上,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建成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各类建筑三十余处,庙内遗存的壁画、雕塑、石刻、题词丰富多彩,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在二郎山以其险峻雄奇和深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蜚声省内外,宗教氛围甚浓,历来是晋、陕、蒙等临近省区游客的游览热点,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
适逢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传统庙会,更是商贾云集,游人涌动,场面极为壮观。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非常重视二郎山文物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投入巨资完善了绿化、水、电、路、通讯、文化墙、山门、长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杨家城: 杨家城即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店塔镇杨家城村。
据史料记载,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
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晚期、后晋(公元936-946)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杨弘信(即杨宏信、杨信)为麟州地方土豪自立为刺史。
其长子:杨重贵(即杨继业、杨业),次子:杨重勋(即杨重训)孙:杨延昭、杨光,曾孙:杨文广、杨琪。
从此杨家在麟州世代主政,五辈连官。
一直随北汉后归顺北宋,都是地方世家大族,北宋名将。
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使人们怀着热爱捍卫英雄的心情逐渐把麟州故城呼为“杨家城”,这也正是崇敬和自豪之情的流露。
金、元、明历代改徙,此间,杨家城战火连年,少有宁日,时兴时废,最终毁于战乱。
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今治神木县城兴建后,杨家城废弃。
故城西濒窟野河,北临草地沟,东连桃峁梁,南接麻堰沟,依山形呈不规则长条形分布,南、西、北三面,由河流、深沟环绕,且多处是绝壁,地势甚为险要,城内呈东高西低之势,最高点海拔1156米,最低点海拔海拔1092米。
遗址总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现大多为耕地,由东城、瓮城、紫锦城、西关四部分组成,现残存夯筑土城墙段约2800米,残高为1-18米,低宽9-40米,墙体夯层厚8-12平方厘米,城周约五公里,城垣轮廊清晰,西城(西关)面积最大,地形颇为复杂,遗存有大量唐宋时期的砖、瓦、脊兽等建筑材料和大大小小的防御雷石也随处可见。
杨家城在古代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为宋代抗击契丹、西夏的边防要塞。
宋代名臣文彦博、范仲俺、司马光、韩琦等多次来此巡察,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范仲淹的《麟州秋词》最为人欣赏和熟悉。
相传,城东南原有松树三棵,粗可二三人合抱,人称“神松”,今神木一名即由此而来;城西北临近悬崖处有水井两口,水井距窟野河床落差百余米,但井水常年不断,历史上杨家城虽屡遭围困,但始终不易攻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井水畅旺,无虑水源。
麟州故城虽历经沧桑,人为、自然破坏比较严重,但该城的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都十分重要,它做为唐宋边关历史的载体,它对研究古代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神木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同年成立了群众文保小组。
2002年县文管办会同市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调查、钻探、试掘,并出有报告。
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04年文管办又会同省市考古研究所整理材料上报国家文物局推荐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国务院第130次常务会议核定公布“麟州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凯歌楼:凯歌楼,俗称大楼、中楼,位于神木县城旧街中心,是神木县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古建筑。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驻守神木参将高天吉御敌凯旋,为纪念胜利并报答“神恩”而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被焚于战乱继又在原台基上重修。
楼为砖木结构,通高18.375米,座北向南,一层为台基,略呈方形,南北长20.65米,东西宽20米,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中辟十字券洞,与四面大街相通。
台东北角设石阶通达台面,上设石雕围栏,南北各有东西相向硬山式小配房四间。
二、三层为两层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
二层通面阔五间10.23米,进深四间9米,檐柱围廊,石质鼓形柱础,南面正中置四扇格门,左右各设券洞窗,西北角设木梯,直达三层楼内。
三层全为格扇门,廊下置平座栏杆,四角置檐柱,悬风铃。
上下檐均布置一圈斗拱,下檐一圈38攒,为一斗二升半(地方手法),上檐32攒,为重昂四踩斗攒,是较少见的斗拱形。
雕花雀替青绿民间手法彩绘,陶质脊兽,筒板瓦屋面,沟滴排山,透空山面,木质博风板。
该楼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两次维修,1959年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因楼体倾斜,由陕西省文物局补助及神木县自筹部分资金对凯歌楼进行了落架大修,重新彩画,屋顶换为琉璃瓦装饰,现已恢复其往日的威武庄严之气势,屹立于神木县城中心;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山:天台山在神木县境贺家州镇东男方向距县城65公里。
山高险峻,巍峨挺拔。
黄河和窘野河从东西两侧依山流河。
山水相映,景色壮观。
天台山庙群主要分布在前山与后山两处。
前山为崇峰寺,后山为天台诸神殿,两山南北相望,互为呼应,云蒸霞蔚,势若龙腾。
崇峰寺创始于北魏元宏太和年间,天台诸神殿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
后经历代增置修茸,渐成宏大规模,是历史悠久享誉塞上一方宗教圣地。
天台山不仅有美丽的神奇的传说,而且有志士仁人英勇斗争的革命故事。
1963年春,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时,就驻扎在天台山寝宫殿,胜利地指挥了攻占山西罗口的战斗,给天台山留下不朽的史话。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名将贺龙、关向应以及国际友人白求恩等曾等上天台山驻足观光,缅怀先烈,在天台山流下英雄的足迹。
因此,天台山又成为人们景仰的革命遗址。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我县民营企业家家贾怀文先生出资近万,对天台山庙群进行了重修、改建、扩建、增修,经一易寒暑,首期工程胜利告竣。
而今,山貌杀景焕然一新。
庙宇恢弘,亭台别致,工艺精湛,古朴典雅,整体建筑极具观赏价值。
旅游设施亦日完善,完全能满足游人、香客吃、住、游、玩的需求。
每年三月十八、四月初八为天台山传统庙会,届时四方游客云集于此。
班禅庙: 班禅庙位于大保当镇贾明滩村,始建于汉明帝年间,有班禅殿、关帝庙、祖师庙等13处28间殿堂,建筑布局合理,融汉蒙民族风格和宗教于一体。
庙宇四周林木保存面积达15万平方米,绿树掩映,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庙宇象镶嵌在丛林的小明珠,玲珑可爱,蔚为奇观,是蒙汉人民经济交往、联结友谊的胜地。
高家堡古城:高家堡古城,唐属丰州地,旧称飞鸦川、弥川。
城池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原隶属佳州,清末划归神木。
该城位于神木县城西南海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原为夯筑土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用砖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十三年(1768)两度重修,后多次修茸。
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残高6.5—9.1米,基宽7.52米。
城墙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墙,间有垛口、嘹望洞。
北城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
现除魁性楼、女墙、垛口、嘹望洞被坏外,其余的均保存完好。
另东、南、西墙各辟一卷门,并筑有瓮城,现城门的敌楼、嘹望台和南门已破坏。
城内原有的中兴楼(1988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财神庙、五道庙、祖师庙、西门寺、贞节牌坊等古建筑,现仅存中兴楼和财神庙,城内街道以中兴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为东西街,向阳北南北辐射为南街和北巷。
明、清到民国初,南街最为繁华,至今大部分铺面保存完好,东、西、南街各通有巷道。
居民建筑群为典型的北方构筑风格。
既有四合院,如北巷的李家大院;又有前庭大院,如东街的卢家大院、西街的韩家大院;还有楼院,如十字巷的李家楼院,同心巷的刘家楼院等。
高家堡古城是神木县乃至整个陕北较为完整的一座城堡,且有独具特色的保护价值,神木县人民政府已拟定将该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津寺:“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座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
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
本世纪三十年代该寺庙遭兵火焚烧,甚为严重,使一座依山傍水,有占地150亩约十三万多株古柏环绕中的古刹毁于一旦。
仅留寺庙残痕、古柏林带和雕刻精制、造形美观、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
还有(公元1496年)重修该寺时立龙头龟座碑石一块,碑阴、碑阳两面刻有文字,正笔楷书,字迹清晰,记载寺院历年来修缮情况。
令人不得其解的该寺庙周围柏树林带,长势不同于其它柏树,树纹全部向左扭转,当地百姓流传着多种说法。
现该林带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管护。
神府革命纪念馆:神府革命纪念馆位于神木县城,2001年建成。
神木是革命老区,神府革命根据地创建于土地革命时期,创建时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有800多名,神府革命根据地是陕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全国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根据地之一。
纪念馆详细介绍了神府革命根据地创立、发展与巩固情况,介绍了神府根据地的斗争历史以及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在贺家川、采林、沙峁、万镇等四处修建了烈士纪念馆。
1964年,修建成神木县烈士陵园及纪念踏,现并入神府革命纪念馆管理,成为对广大干部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
杏花滩:杏花滩在神木县城南5公里的单家滩村,旧有摩岩石刻,古岫岩寺等明代建筑。
因村多杏花,从清初开始称杏花滩。
据称每当杏雨时节,花红叶翠,满眼烂漫,是为神木八景之一-------“杏花濯雨”。
相传清康熙帝进兵西夏时曾专访此处,并留诗一首。
杏花滩之杏花在建国后农田基建中逐年毁损,已无旧前景象。
幸有神木中学退休教师武绍文先生矢志于县域文化传统之发扬光大,从1994年开始,将由清至今游客诗文题留尽数搜求,刻成石碑数十尊,建成杏花滩碑廊摩崖,新修杏花别墅,内建文宗堂、文渊亭、文源池、文渊塔等,并广植杏树、桃树、梨树和各类花草,形成了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高品位、有潜力、幽雅清净、独具特色的旅游场所。
怎样写自我评价
即锦衣亲军都指司,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明太祖朱元所设御用拱卫司。
为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
”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
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
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
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
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
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
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
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
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
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
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
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
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
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
《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
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
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
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
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
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
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
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腐败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
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文武官员的犯罪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团更加忌惮。
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同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主要作用总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
《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
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
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
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
《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
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
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
“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
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
“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
”足见其酷烈程度。
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
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
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秦朝第一次实现了我国的大统一,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尺寸)、量(容器)、衡(重量单位),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小篆),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思想方面强化了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方面派兵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征服越族,设桂林、海南、象郡等郡,开凿灵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解决运输困难,保持了中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越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
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①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③秦因暴政而亡曰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两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