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焉耆县如何,是不是很偏僻,环境怎么样啊,我毕业后要到那边工作,请大家介绍一下
焉耆县并不偏僻,离巴州的首府库尔勒市很近,走高速四十分钟就可以到。
焉耆是回族自治县,以农业发展为主,自然环境不错,人民都朴实善良,说实话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地方,但前景应该不错。
至于县医院,在县城的中心地段,医院的建设和硬件设施都挺不错的,但毕竟是县级医院,一般有较大的手术之类大家还是会选择到州上的医院。
巴州范围内百姓公认最好的医院是273部队医院。
在焉耆,有两家公立医院,县人民医院和农二师医院,貌似农二师牌子要硬些。
不过人民医院发展也越来越好了。
关于巴比伦
古巴比伦的历史概况 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乌尔第三王朝后,阿摩利人由西北乘虚而入,在苏美尔建立伊新和拉尔沙两个国家,其创立者均为阿摩利人的氏族酋长。
伊新和拉尔沙对峙达 200余年。
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摆脱伊新的控制,其首领苏木阿布建立巴比伦第一王朝。
此时两河流域的主要城邦国家为亚述、马里、埃兰等。
巴比伦建立之初尚较弱小,但由于其位于两河流域商路的枢纽地区,境内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增强。
第 6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期(约公元前1792~前1750),先后征服伊新、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自称“世界四方之王”。
但汉穆拉比的统治并不巩固,其继承者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两河流域南部发生起义,内部也发生反债务奴役斗争,这导致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衰微。
公元前1595年,赫梯统治者穆尔西里斯一世最后将其灭亡。
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有哪些
据专家考证,中泰两国间的文系可以上溯到器——铁器时代。
发源于云南的湄公河沿岸,不光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各种新石器工具和陶器,而且还发现了许多来自中国云南的青铜器。
比如在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甚至在泰国中、南部的一些地区就曾发现有铜鼓。
日本学者杉木直冶郎认为,中世纪时在云南广泛使用的贝币,产自南海,是从泰国传人的。
这种青铜文化自北向南和贝币文化从南向北的相互传播,说明两国自古就有了陆上交通。
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原来交通艰难.沿途政治情况复杂的中泰陆上通道便逐渐失去了作用。
泰国文化,除了自身的文化之外,主要是从印度的佛教文化与婆罗门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吸取了营养。
印度文化对泰国人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而中国文化传播并影响泰国的,除了衣、食、住、行,更表现在于支历法、语言文字、建筑艺术乃至医药、文学、戏曲等各个方面。
干支纪年法传入素可泰泰国开始用泰文记载历史,是在素可泰王坤腊马甘亨(Khum Rama Kham Heng)时代。
公元1282年,素可泰王创造了古泰文,从公元1292年至公元1518年间所发现的20块素可泰碑铭来看,其中有7块是用中国的干支纪年和纪日的。
这是素可泰王朝吸取中国纪年纪日历法的历史见证。
泰文和历法的出现,标志着泰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素可泰人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曾经使用5种方法(大历、小历、佛历、十、生肖、千支)纪年,使用3种方法(阴历白分黑分纪日法、七曜星期周、干支)纪日。
素可泰人把干支纪年和干支纪日明确注明是泰式或泰日。
所谓“泰式”或“泰日”,是指泰族人按自己的方式来称呼日子。
碑铭上,同时还把十二生肖纪年和七曜(yào、月和火、水、木。
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星期周注明吉蔑式或吉蔑年、日,与泰式干支纪年、纪日相对应。
据学者考证,泰国人使用的干支纪年、纪日法,是从中国传人的,它与和泰国毗邻的中国广西壮侗语族和云南西双版纳傣(dǎi)族使用的干支纪年、纪日法完全相同。
据研究,素可泰人、兰那泰国的泰人,以及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族人,都借用古汉语词来称呼干支。
在十大干和十二地支的22个读音中,子寅(yín)卯辰巳(sì)未申戊(Wù)亥甲己庚(gēng)癸(guì)等13个字的读音显然来自古汉语。
另外9个字的读音也与古汉语有关系。
专家由此推断,西江(珠江干流,在广东省西部)流域和云南一带的壮侗语族先民,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很早就接受了汉族的干支历法;后来,他们陆续迁徙到近代所分布的区域,当然也带走了干支纪年、纪日的传统历法。
至于14世纪素可泰石碑中称干支为泰族人的传统历法,那是因为中国的干支纪年、纪日法早已完全地融会在泰人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之中。
语言文字中泰两个民族频繁接触的结果,出现了作为交际手段的语言的相互假借现象。
从古泰文碑文可知,泰族的文字创立于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时期,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
当时,统一了的王朝拥有一套复杂的行政机构,迫切需要文字来沟通这些机构。
此前,原来泰人聚居区的那些首领,只是仿效邻近文明民族的文字即孟文、吉蔑文、梵文和巴利文在石上刻字,用以记述他们的功绩、重大历史事件、民族习俗和片断的经文。
坤腊马甘亨王召集了一批文人,沿用孟·吉蔑的文明模式,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古泰文。
古泰文的字形与古吉蔑文十分相近,但与后来经过改革的泰文差别却很大,以致今天懂得现行泰文的人也难以释读。
随着中泰之间友好交往的日益频繁,泰人便吸收中国语言中的词汇来丰富泰国的语文。
明清之际,闽粤籍移民大批迁徙泰国,很自然地也就带去了闽粤的各种方言。
于是广东人的客家话、潮州人的潮州话。
海南人的海南话,便都成了泰语中的日常用语。
如泰人称“牌”为“‘bai”,属海南音;称“字号”为“yìhào。
”,称“税”为“sui”,属潮州音;称“鸡”为“kai“银”为“gbgun”、“金”为“kham”、“仔”为“chy”,发音与广东方言相同。
其他如“行”(hang)、“茶”(cha)、“瓜”(gua)、“仓”(cang)等字的发音,与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相近。
数词三、四、六、七、八、九、十的发音,都与中国语音相仿;二、五的读音也与中国语有关。
泰语把“二”渎成“爽”,源于广东话“双”,至于“五”,泰语渎成“虾”,与广东音“五”也颇相似。
此外,泰语中还杂有大量源于中国音的词汇,例如把“太阳”说成“日”,把“墨水”说成“蓝墨”等。
一些名词如猫、马、男、帝、匠、路、声、脚、官、母、伯、铁、炭、药、桌、象牙、妇人,人称代词如我、你、他,动词如拭、斩、憎、拾、剥、指、拓、住、请、送、分、醒,形容词温、鲜、少、公、平、白、熟、闷、幼等的发音,也都与汉语相同或相似。
更有趣的是,泰国人干脆借用潮州话“叔”的原音来尊称侨居泰国的“唐人”。
泰语中大量汉语词汇的出现,构成了中泰两个民族问思想交流的纽带。
泰语中杂有这么多汉语词汇,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早在元人周致中的《异域志》中,就已提到中国文字备受泰国举国上下重视的情形。
为了学习汉语,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泰国就派出留学生人中国的国子监学习。
清人谢清高18岁时就随外商海舶出洋,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习其语言,记其岛屿、城寨、风俗和物产等。
谢清高航海14年返国,后双目失明,流寓澳门,其同乡杨炳南依据他的口述,录成《海录》一书。
书中也谈到了他在阿瑜陀耶所见到的景象:“土人多力农,商贾多中国人。
颇知尊中国文字,闻客有能作诗文者,国王多罗致(延聘、搜罗)之,而供其饮食。
”由于中泰朝贡贸易的日益发展,中国对暹罗语文的学习也提到日程上来了。
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明朝廷在南京设四夷馆,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暹罗遣使来贡,当时四夷馆内尚无人懂暹罗文,于是阁臣徐溥建议,由广东布政司访取谙(ān,熟悉)通暹罗文字者赴京备用。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暹罗又来朝贡。
四夷馆内仍无人翻译暹文,阁臣梁储便建议选留暹罗来使一二人为四夷馆教习。
教习来馆先学汉语,然后教授暹语。
学生学习期满后,教习回国。
公元1577年,明延聘通事握文源和暹罗使者握闷辣、握文铁、握文贴来京教授暹文,并介绍暹罗的风土物产等国情。
第二年,政治家张居正建议在四夷馆内增设暹罗馆,招收马应坤等学员12名,向握文源等学习暹文。
《暹罗馆译语》是当时暹语教学的教材,它是中暹师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暹(泰)汉对照词典。
暹罗馆建立后,培养了大批暹语翻译人才,其中有人还被派去暹罗宫廷工作。
广布于泰国的中国建筑艺术公元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暹罗都城,历时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灭亡。
这时,暹罗各地的封建军阀乘机拥兵割据,国内一片混乱。
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华裔郑信起兵抗缅,开展复国斗争。
凭着他的崇高威望和杰出才能,很快便取得了胜利,公元1771年,郑信登基为暹罗王,建立吞武里王朝。
在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后,公元1781年(清乾隆46年),郑信亲拟国书,向清廷要求“换取建筑材料,以备兴造王宫之用”。
在郑信执政的15年中,他实行对华侨的优惠政策,并公开招徐华人移居暹罗。
许多闽粤移民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暹罗的。
曼谷王朝建立后,又有大批华人移居暹罗,并且形成了移民暹罗的一次高潮。
中国的建筑艺术也随之传人暹罗。
据史书记载,曼谷王朝皇帝拉马一世的皇宫和城墙,都是由中国工匠负责建造的。
围绕皇宫的是龙城,龙城之外还有城围,其所仿效的就是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拉马一世所建的“庵玛遴威尼彩”宫殿,采用的是泰国佛寺式样,而所有建材中的石料,又多是来自中国。
宫殿周围有墙,共有四个宫门,门口各安置一对比人还高大的、由中国工匠雕刻而成的大石狮;门顶还镶嵌了潮州工匠用碎瓷片嵌成的龙飞凤舞瓷花案。
与宫城同时建造的,还有位于湄南河畔柴珍的越坡佛寺和佛寺西面的一座佛足迹宝殿。
这两处建筑也是潮州工匠的杰作,如今,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佛寺和宝殿的建筑与装饰,依然光彩照人,辉煌如初。
受中国建筑艺术影响最大的应是泰国大城府挽巴茵御苑。
挽巴茵原是一个小岛,位于故都阿瑜陀耶城和首都曼谷之间。
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它便已是皇家御苑,后来一度荒置达80年之久。
拉马四世巡视大城后,特谕令将大城建成水中行宫,以纪念阿瑜陀耶王朝拍昭巴塞通皇帝。
到拉马五世时,行宫扩建,特从中国聘请精于建筑艺术的工匠,完全按照中国宫殿式样进行建造。
御苑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红墙绿瓦的中国式皇宫,屋脊上镶嵌有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以衬托琉璃瓦飞檐。
宫门口建有一块雕刻着凤翔龙舞的大照壁。
宫内的门窗、屏风、圆柱、画栋都显示出中国建筑的风貌。
天明殿正殿内的厅室,悬挂着中国历代名家书写的中文木刻楹联,几案上置有中国名贵古瓷,墙上挂着蒙固王和朱拉隆功大帝头戴翎毛帽、身穿中国皇帝“龙袍”的巨幅画像。
泰国皇帝亲笔临摹的中国字也保存在那里。
曼谷几所大型佛寺的建筑,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
以拉马五世朱拉隆功1899年建造的云石寺为例,其建筑材料采用的是意大利大理石,而屋顶却与中国的佛寺建筑相类似。
他真河出口处的重要口岸龙仔厝(lóng zǎicuò),原是华侨最初定居的城镇,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就建造了一座越艾宗巴塞古刹。
这是一座中泰建筑艺术合壁的寺庙,以门窗雕刻精美、工艺超绝而闻名于整个泰国。
在泰国,人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与建筑艺术有关的中国石雕艺术品。
一般认为,这些石雕品是泰国皇室从中国定购的,主要用于王宫和寺院的点缀。
据记载,从拉马一世起,许多来自中国宁波的颇有价值的物品中,就有石狮和石雕人像。
中国输入泰国的石雕品雕刻得十分精细,尤其是雕像的面部、服饰和姿态,细致人微,一丝不苟。
这些石雕艺术品形象地显示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石雕人像的高度为普通人的两倍,与中国帝王将相陵墓前所设置的雕像相一致。
庵玛威尼彩王宫大厅中间的武将像,身穿铠(hǎi)甲,手执兵器,形象威猛,便属此类。
吞武里越阿浓兰佛寺中,列有常可在中国佛寺中看到的十八罗汉石像。
越阿仑寺有素通玛诺拉故事中半人半鸟的金娜丽石像,身着泰国传统服装,留着泰国发式,但其面部却是中国美女容貌。
这种艺术品显然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拉马三世统治末期,中国大帆船从远航贸易中退出,标志着中国石雕艺术品出口泰国的终止。
医药古代,随着华人的不断涌人,中医中药也逐渐传人了暹罗。
早在阿瑜陀耶城创立之初,迁居于此地的华人就开始出售中国的药材药品了。
当时,阿瑜陀耶城最受人尊敬的医师来自中国,国王的御医也是中国人。
泰国民间称中医师为“摩精”,称泰国医生为“摩耶泰”,两国医师在行医中取长补短。
例如在泰国医生使用的药物中,中药占30%;同时,他们也采用中医望、闻、问、切(qiè,切脉、诊脉)的诊断方法。
而中国医师同样采用泰医的草药,以丰富草药的品种。
为了适应中医治疗的需要,泰国药材业蓬勃兴起。
来自广东汀(tīng)海县东里乡的李松青,是“第一个代客煎药赠医施诊”的华侨。
他在曼谷创办了李天顺堂药材店,生意兴隆。
其后代继承他的事业,成了颇有名气的“药业世家”。
中国医药界人士推断,中医使用泰国药物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两国长时间的朝贡贸易中,许许多多的泰国货物运进了中国,其中,除了香料之外,还有不少东西是当做药物加以使用的。
例如降真香(即降香),它有理气、止血、行(疏通)瘀(yū,血液不流通)、镇痛的作用;胡椒(jiāo)有温中(温暖脾胃)。
下气、祛(qú,祛除)痰、解毒的功效;玳瑁(dàimào,爬行动物,形状像电,甲壳是黄褐色)可以散热、解毒、镇惊;乳香可以活血、祛疾、镇痛;槟榔(binlāng)可以杀虫、破(破散)积(留滞)、下气、行水;龙涎(xián)香可以行气止血、散结止痛、利尿通淋;大枫子则可医治大风症(即麻风病)和皮肤病。
中国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不但重视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药物的研究,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就有出自暹罗、爪哇(古国名)的乌爹泥和苏木。
中国的针灸(jiǔ)术也流行于泰国,从事这种医业的绝大多数是华侨和华裔中的医务工作者。
文学、戏曲从18世纪末叶起,中暹两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每年从上海、宁波、厦门、潮州等地开往泰国的商船多达50艘,随船到泰国经商的华人每年达数千人。
在海上旅途中,华商们常以阅读和谈论《三国演义》来消磨时光。
后来,三国故事也逐渐为泰国人所熟悉,所喜爱。
公元1802年,遵照拉马一世的指示,在精通暹中两国文字的本隆大臣主持下,《三国演义》被译成了泰文(泰文音《萨姆柯克》,意即《三国》)。
泰文本《三国》译笔流畅,行文优美,用语通俗,形象生动逼真,因而自成一种文体,即“三国文体”,在泰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
小说经广泛传抄,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作品。
从拉马二世起,又先后有几十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译成了泰文。
如《西汉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东汉通俗演义》、《封神演义》、《西晋》、《东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隋唐演义》、《五代史评话》、《五虎平西前传》、《说岳全传》、《薛仁贵征东》、《英烈传》、《大红袍》、《小红袍》、《包龙公案》、《清史演义》、《元史演义》、《武则天外传》等。
早期,泰国尚无泰文印刷机。
被译为泰文的中国古典小说,多以手抄本流传,未能印刷出版。
公元1865年,西人在泰国创办冒叻莱(叻:lè)印刷公司,才第一次印刷《三国演义》95部,在上层社会传看。
直到拉马六世(公元1910~1915年在位)时,泰文报纸、杂志大量发行,中国古典小说的译文才被各种报刊竞相登载而流传于整个泰国社会。
《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给予了泰国文学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泰国诗人顺吞蒲(公元1786~1855年)创作的长诗《帕阿派玛尼》约10万行,其主人公是个吹笛能手,虽是平民百姓,却以其精湛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制服了敌人。
诗人大量采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水战一节,尤其是叻威娘施计火烧帕阿派玛尼船只和帕阿派玛尼攻打新城两段,与《三国演义》中孔明和周瑜设计火烧赤壁的情节极其相似。
诗中还有这样一段:“请来医生治伤痛,毒汁祛除用刀刮,止住伤痛用药敷,粘合伤口用针缝”,这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如出一辙。
除了文笔和内容,“三国文体”还表现在修辞方面,无论在泰国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引用中国古典小说中某些成语的痕迹,例如“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吉人天相”、“火冒三丈”、“有眼无珠”、“百闻不如一见”等。
中国古典小说情节生动、人物鲜活、故事引人人胜。
许多泰国作家于是便将其中的某些精彩内容编成舞剧或歌剧上演。
舞剧始于拉马三世时代,是不用面具的泰国古典剧,分为宫内、宫外和民间三种。
其中民间戏剧是舞剧中最早流行的形式,在泰南称为玛洛拉戏,由男演员表演,有对白、歌唱和舞蹈。
泰国作家帕耶玛吉特叻塞和功帕叻差波窝维才都编过不少舞剧,除了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外,有的还取材于《封神演义》、《说岳全传》和《新编五代史评话》等。
早在明代,中国福建一带的地方戏种就有很多,其表演也各具特色。
艺人们常组织戏班越洋赴暹罗演出,受到当地居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
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有喜剧。
悲剧,还有木偶剧。
婉转的唱腔、动听的音乐伴奏、优美的舞台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公元1602年,随荷兰航船抵达泰国西南部港口城市北大年的英国人史密斯,曾目睹了由富商出钱请来的中国戏班在当地一个庆典上演出的情景:戏班“在街头建台,给公众表演古装剧……(演员)行头上的刺绣十分华丽,歌唱响遏(è,阻止)行云……
壮族鬼节那天干什么?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熟知的中元节。
但在壮族地区,壮人却称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七月节”。
顾名思义,“鬼节”因节日活动内容有关而得名。
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都变成鬼,并都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亲”。
于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完“乞巧节”之后,家家都在忙于筹办给祖宗(家鬼)祭拜的活动。
至于无家无亲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上游荡,所以在这个时段里,就听说谁谁在荒山上听到“鬼哭”,谁谁被“野鬼”推下河去做“替身托生”…… 祭拜“家鬼”,这是人们对祖宗寄托思念的活动,情深义重,理所当然。
至于“野鬼”之说,那便是无稽之谈了。
但是,究其因由,也是事出有因的: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每年农历七月正是雨季,常常继发山洪,因而也经常有人跌山、跌河而死;“野鬼”之说,便是告戒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别乱到山溪、河流附近去游玩。
各地过“鬼节”的节日安排各有不同,最具普遍性的是: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特别是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一一清洗;平时言行中注意礼节,切忌骂人、闹架(给祖宗回家有个家庭幸福祥和的好印象,让祖宗能够乘兴回来,放心回去);把供品备好,如喂肥鸭子(因每家必杀鸭,故又称“鸭儿节”)、备足猪肉、酿好醇酒、选好糖饼水果等,这样做,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能干的治家本事。
此外,还要用纸做的房子、衣服、元宝等供与厅堂。
七月初八开始“接祖”,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
十四、十五两天(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相当于放假),集中力量搞祭拜活动,包括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肃穆的祭拜仪式,进行热闹的聚餐,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第一次祭拜特别看重,往往是半夜起床,天亮之前便举行祭拜,天蒙蒙亮全家就聚餐了。
理由是防“野鬼”跟随祖宗进家,传说天亮之前“野鬼”最安静。
不过以卫生的视角来看,也许这与天气有关,七月气温最高,蚊蝇活动猖獗,所以人们就乘清早天气清爽、蚊蝇尚未出来活动之机完成祭拜和聚餐活动。
十五晚上为“送祖”日,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
十六是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已经有了儿女的通常都要统统带回来看望外公、外婆、舅舅以及各位表亲。
如果有几位姐妹已嫁出去,这天可谓是“不约而同”聚到一起了,而众“表”们(各兄弟姐妹的儿女们)也难得在此一聚,自然洋溢着热烈而和睦的祥和气氛。
因此,有的民俗学家便给壮族“鬼节”的这一天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
壮族视“鬼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正如过年一样,即使家境如何贫苦,这几天还是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