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怎么分段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组织分论点进行分层论述的结构。
二、熟读课文,领会运用举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三、初步了解议论文语言表达准确这一特点。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用举事例和讲道理阐述中心论点的。
课上要求学生掌握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阐发事理的方法。
三、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脉络、查词典解决不甚理解的词语。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一、检查预习作业,落实预习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清楚其结构,掌握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 板书;怀疑与学间 提问;课文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它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所谓“论题”,即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怀疑”对“学问”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正是需要证明的,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二、导入课文 明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同学们都知道,“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
”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一样
”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
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决不“虚推古人”,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计算出了圆周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怀疑与学问》,就能进一步了解做学间为什么必须有怀疑的粕神,有了怀疑的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三、检查预习作业(一)检查词语的解释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D 启迪:开导、启发。
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墨守;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顺便对文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加以解释。
明确: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有《书》。
《书》,指《尚书》、(杨伯峻《孟子译注D (二)检查朗读课文 明确:要求学生逐渐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思考的问题是;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至于朗读的方式,可以分组分段齐读和个人范读结合。
第一遍分组分段齐读,第二遍请一个学生范读。
读后略加讲评。
四、讲解课文 初二的学生学好议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首先教给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提问:课文的第一部分应划分到哪里了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前两个自然段是第一部分。
作者引出两句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如果将“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为阐述中心论点,作者用了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即第二部分),是什么
又如何分层论述的
明确;3、4、5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论述了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就是说,不论对于传说、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应有怀疑精神,不能轻信盲从。
对于这个分论点,作者是分两层进行分析的。
谷先,作者在第3自然段里指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人传说的。
”当然,听人传说的材料就不如自己亲眼看见的实际情形来得真实、可靠。
同样,做学问也是如此,“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得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实际L,作者在这里强调了做学问掌握第一手事实证据的重要性,但是人往往不能做到事事亲自视察、实践,只能靠别人的传说。
那么,我们又如何正确对待传说的话呢
作者在第四自然段里指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又说,“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 从3、4自然段,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一层的意思;对于传说,不论情不信,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应该有怀疑的精神。
另外,作者用第5自然段完成了对第二层的分析。
作者指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经过‘怀疑’、‘恩素’、‘辨别’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段末一再强调了务除盲从或迷信。
提问二请一个同学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小结以上三个自然段。
明确;以上三段,从三个方面;分两个层次论述了第一个分论点、文章从如何正确对待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阐述了遇到问题多分辨,多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提倡怀疑的道理。
请全班同学齐读第6自然段。
提问:第6自然段的首句在全文结构L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句的前半句归结了上面三段所论述的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了本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提问:第6自然段可以分几层
明确:可以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第二层(②一⑤句),从反面、正面论述没有怀疑精神和具有怀疑精神对治学的不同效果;第三层(③一③句),以大学问家戴震为例,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第四层(⑤一0句,正面论述了~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巨大作用;第五层(@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
最后,出示投影幻灯片卡,用表格示意本文的结构 五、布置作业。
(一)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H)课文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一)引用两句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两句名言也起到了充当论据的作用、写法新颖、活泼。
(二)这句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半句归结了第一个分论点。
后半句提出f第二个分论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一、深入掌握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些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思维严谨、善于分析事理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上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了本文的论证结构,明确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关系。
这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讲解课文 (三)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以“设疑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为题,进行口头小作文,每个发言的同学发言在三分钟之内。
四、布置作业 (一)抄录并熟记课文中引用的名言。
(二)用“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写一段话。
教学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顾颌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
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任教。
曾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和文史研究会历史组主任等职。
解放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顾颌刚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曾编写了《古史辨》,《辨伪丛刊)},崔东壁遗书y。
解放后编了《中国历史地图》。
他的著作出版的郁秦汉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盂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X、《吴歌甲集X、《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尚书通检》、《顾颔刚通俗论著集》等。
二、课文中提及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项(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
曾和兄程额学于周敦颐,并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二程的学说后来被朱育继承和发展,也称“程朱学派”。
他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他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凤翔郧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也称横渠先生。
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
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部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
戴震(1723一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
字东原,安徽休宁县人。
问学于螫源江永。
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持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
他的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育(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婆源(今属江西)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关系,世称程朱学派。
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他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三、“尽情书不如无书”的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朱幕注:“程子曰:载事之辞,各有重称而过其实者,学者当识其义而已。
苟执于辞,则时或有害于义,不如无书之愈也。
”“武成,周书篇名。
武王代纣,旧而记事之书也。
策,竹简也。
取其二三策之言,其余不可尽信也。
程子曰;取其奉天代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 又,杨伯峻教授《孟了译注》的标点和注释:“孟了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赋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作也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部书》。
我对于《武成》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拿周武王这极为仁义的人来讨代商纣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相都漂流起来了呢叩)希望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有谁帮我用四字词语描述一下文天祥,杨万里,欧阳修,并说一下理由。
急。
文天祥,一国 大义凛然,可歌,宁死不屈,坚贞不屈, 原因:二十岁那年了状元初曾过的是声色犬马的生活,但一到国家有难时,马上抛弃自己的物质自由,而去救国难,而在此后的岁月里,文天祥饱偿了失败、被俘、自己战友的误解、甚至昔日故主的劝降的考验。
而面对自己故国旧家的沉沦,也只是无奈的写出“化作啼鹃带血归”的啼血诗句。
最终也是没有救国成功,而且自己最后也被关在监狱里,饱受虐待没有了人身自由。
但其昂然的求死,“愿赐之一死足矣”,何偿不是自己对自己人生诉求的实现呢
在这种意义上文天祥是自由的。
杨万里,公而忘私 ,原因:张栻之前因反对宠臣近习执掌要职而得罪虞允文,于此年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
七月,转太常博士。
欧阳修,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原因: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38]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
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
不忘初心。
圆梦幼教演讲稿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
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
其后中国由于蒙古的入侵并对文人采取敌视政策,加上明清八股文与清朝文字狱严重压制学人思想自由发挥,中国除晚明外再也没有出现过象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
宋学儒学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复兴,其与佛、道思想相结合,诞生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
理学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和“气”是并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后之分。
理是万物之源。
“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之根源,应当去人欲、存天理。
经过二程与朱熹的发展,理学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南宋末年理宗时成为官方哲学。
之后,陆九渊又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
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到达清明寡欲的境界,陆九渊之思想经过之后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继承发展,成为新的哲学体系—心学,在明朝中叶以后占据了主导地位。
除了理学与心学之外,宋朝晚期还出现了第三种学术势力—浙东事功学派,其由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所组成。
史学与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学特别发达。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
宋朝有多个官方修史机构,如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
最著名的史学著作当属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长达十九年(加上《通志》超过二十年),共二百九十四卷,叙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西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
采用编年体方法书写,为后人提供了一本系统广博的史书。
随后,另一史学家袁枢又对《资治通鉴》进行全面的整理,写成《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可谓《资治通鉴》的简略版。
史学家郑樵写成《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此外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编修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
以及王溥私撰的《唐会要》和《五代会要》。
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记》、范成大《吴郡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
由于金石学和考古学快速兴起,也有一些相关史书诞生,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吴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
此外宋代编修了不少与史学相关的类书,著名的“宋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补充: 文学宋朝文学事业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
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
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
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
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了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他的弟子也颇有出息,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
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
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
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
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
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了,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目前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之巨。
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了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
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
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
其吸收了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
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了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
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
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
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
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
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
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了长调的地位,充实了词的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他创立了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了基础。
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
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了词的统治地位。
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
此外,宋代“说话”(评书)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
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追问: 特点。
。
。
。
不是论述啊。
谢谢了。
麻烦了回答: 宗教与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与汉化。
宋朝管理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左右街僧录事,隶属于鸿胪寺。
各州府或大刹设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务。
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当于出家许可证,没有度牒就属于不合法的“私度”。
度牒制度原本是为了控制僧尼人数,限制寺院的规模。
但是自神宗朝起,为解决财政短缺,政府开始将度牒货币化,度牒沦为国家的敛财手段。
其后度牒买卖始终参与国家财政运转,徽宗时期和绍兴年间尤为严重。
宋朝佛教宗派以禅宗和净土宗最为兴盛。
而禅宗之中又以临济、云门二宗最为繁茂。
净土宗相对禅宗而言更为俗化。
原先艰深的理论被阐释的更加简单化与口号化。
与佛教相比,道教在宋朝变化繁多。
宋朝管理道教的机构是礼部所属的祠部。
宋朝道教出现了内丹派南宗、正一天师道、忠孝净明道和全真道等新的道教教派。
最后全国形成了真大道教、正一天师道和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教育宋朝政府对文人之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平,由于宋代非常重视考生质素,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
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宋代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
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
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在路设立学官。
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制订太学三舍法 (内舍、外舍、上舍)。
学校会于每年按成绩升舍,在上舍成绩优秀时,可免州试和礼部考试,并特赐及第。
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
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
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
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
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
宋朝政府还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三次进行兴学运动,以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人文品质,这三次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宋代改良科举制度也促成教育的发展,新的措施包括殿试的设立,防弊措施的增加,放宽应考条件,并增加了取士数量等等。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
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
通过者在宫内由皇帝主持殿试,在宋代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
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补充: 由于到了宋代士族门阀到唐末已经没落,科举考试制度真正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真正产生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使大量过去贫寒的读书人一跃成为士大夫阶级,使政府与社会有了紧密的联系,也打开了平民入仕为官的管道。
透过科举入仕的知识阶级在宋朝时已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各方面取得全面优势地位,在法律上也拥有许多特权,因而社会大众以中举任官做为读书的首要目标,社会也就衍生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尚。
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透过社会、乡约、族规、家礼等各种方式深入民间,推广于全社会。
中国自宋代以后也得以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普及的文化社会族群。
而基层知识分子,构成基层乡绅,并成为村镇百姓与官府的桥梁。
他们指导公共工程、支援学校与书院、编纂地方地志、参加地方祭典、纠集赈灾工作、招募地方自卫武力、提供村镇行为规范。
宋、元、明、清时期,透过科举孕育而成的士大夫阶级,是一个同时拥有政治权力、经济优势、学术文化素养的新兴族群。
优势条件的结合促使这个时代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普遍发达的时代。
因此,总体而言,到了宋朝,经济上除了一些皇亲国戚、富商大贾外,社会已无明显的阶级之分。
宋朝的都市商品经济特别发达。
北宋有四十六个十万口以上的城市。
包括开封、洛阳、临安(杭州)、大名、应天(今商丘)、镇江、平江(苏州)、江陵(今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长沙)、泉州等。
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店铺多达六千四百余家。
宋朝打破了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了夜市与晓市。
南宋首都(称“行在”)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口在1274年达到125万,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
就连南宋灭亡后,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天城”。
瓦舍(也叫瓦子、瓦肆、瓦市)是重要的庶民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
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
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
瓦舍的演出内容呈现商业化、专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趋势。
演出的内容主要包括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
其形式多样,深受大众的好评。
而在农村,宗族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的主因。
廿世纪之前,中国的政权只向下延伸到县衙,其下完全通过“乡保”与“族长”进行管理。
在理学的教化下与士人的影响下,官方办理社会救助;透过理学薰陶,商人阶级出资办理社会救助。
救助内容除了办书院、订乡约以激励品德外,还普遍办理义庄,以救贫恤孤,资助教育;办社仓,以备荒歉 ;办保甲,以补地方之武装而保民。
这种由士人自发的救助工作,成为自南宋以降中国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
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会救助活动多属临时性质;宋代开始,各州县普遍设立各种社会救助的永久性机构。
族长通过订立乡约乡规来保持社会的秩序。
地方绅士通过办学、救济事业、修桥铺路等手段造福乡里。
妇女的地位在宋朝大幅度下降。
贞节观在宋朝得到了发扬,在宋朝开始在中上层阶层妇女实行的缠足风俗严重迫害妇女的身体与心灵,官妓这种制度在宋朝已经沦为出卖肉体的工具,且花样繁新。
请帮我写一下对这句名言的感悟..急~
读书的方法 在于循序渐进(就是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的意思)。
遇到问题要多思考还不明白就多读几遍文章,直到会了为止.这就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意思.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
”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 如果事例不够你可以上这个网站看看
范仲俺的个人资料
范仲淹,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于皇佑四年(1052 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