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观后感
祭革命烈士,扬爱国精神——记外语系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我系组织了此次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扫墓活动4月2日上午9点,在我系党总支书记**老师,学生党支部书记**老师及团总支书记***老师的带领下部分党员及学生代表前往烈士陵园。
此次活动与数学系化学系共同展开,由我系**老师担任主持,在我系***同学作为党员代表发言后,由老师带领重温入党誓词词,坚定革命信念。
最后大家一一绕行烈士纪念碑以示敬仰,活动在庄严的氛围中结束。
这次活动荡涤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烈士无私的爱国热情,鞭策我们不断向前,为祖国的将来而奋斗,不辱先烈赋予我们的使命。
红岩特务中猩猩的性格特点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共产党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
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
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
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
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1] 。
事实上出卖许建业的人,并非甫志高,而是任达哉。
许建业被捕之后,他关心在志诚公司宿舍床下的那个皮箱,里边放着党的机密文件。
看守许建业的特务叫陈远德,他以同情心骗取了许建业对他的信任。
许建业给地下党员刘德惠写了一封信,叮嘱他把皮箱中的秘密文件销毁。
此信许建业让陈远德送去。
他万没想到,口蜜腹剑的陈远德把信交到了徐远举手里。
特务根据许建业的信,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那个皮箱,里边装有十八名党员的入党申请书和自传材料。
于是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
事情被许建业知道后,愤怒、悲痛、懊悔一齐向他袭来。
他知道自己为党造成了巨大损失,曾三次撞墙自杀,未遂。
陈远德因诱骗有功,由上士提升为少尉。
后到军统广安县华蓥山组任少尉文书。
解放后参加西南人民救国军川东北军总指挥部,1950年被人民政府镇压。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
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的虚构,把其他烈士的一些光辉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比如许晓轩。
[2] 《红岩》中,徐鹏飞宴请许云峰一节,出席作陪的有朱介、沈养斋,而现实中徐远举没有请许建业,但周养浩却宴请过另外两位革命烈士——罗世文和车耀先。
上边的情节就是由这次宴请演化而来。
罗世文和车耀先是1940年3月18日被捕的,都是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1946年8月18日在歌乐山松林坡被特务用绳索勒死,然后焚尸灭迹。
在许云峰这个形象身上,可以找到罗世文、车耀先两位烈士的影子。
小说中,许云峰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
许云峰牺牲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就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而实际上许建业没有挖穿地牢,挖穿地牢的人则是韦德福。
韦德福原来是国民党员、军统特务。
他的任务是检查《新华日报》。
检查信件时,一些向往革命、向往延安的热血青年的信使他深受感动,遂萌生了参加共产党的念头。
1947年,他参加重庆市大、中学校成立的“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后来被捕。
在牢房里,他发现一处石头松动,便搬开石头,发现下面是绝壁深涧。
一天夜里,韦德福从地牢里爬了出去,跑过第二道警戒线,就被抓了回来。
1948年7月29日,在许建业牺牲后的第七天,在松林坡韦德福被特务杨进兴杀死。
为塑造许云峰的形象,便把韦德福挖地牢的情节也移植到了许云峰身上。
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环画小说里许云峰就义时,重庆即将解放,已经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
实际上,许建业牺牲的时间是1948年7月22日,距重庆解放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但许建业当时视死如归的表现与小说中许云峰却是一样壮烈的。
和许建业一起就义的还有李大荣。
李大荣1921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敌人把他们押在大卡车上,在市区转一圈,用意是抖一抖反革命的威风,煞煞革命者的志气。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许建业和李大荣高唱起《国际歌》,高呼起“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许建业和李大荣被敌人枪杀在大坪刑场,那一年许建业二十八岁。
许建业遇难的消息传到狱中,难友们非常悲痛。
被关押在白公馆的许晓轩,为小说中的许云峰,写下了祭奠英烈的七律一首:“噩耗传来入禁宫,悲伤切齿众心同。
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
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气如虹。
临危慷慨高歌日,争睹英雄万巷空。
”众所周知,《红岩》中华子良,就是现实中的韩子栋。
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保存的历史档案资料中,我们发现从1939年到1949年这十年间,他是唯一一个从被关押期间逃走的传奇式人物。
韩子栋,原名韩国桢,山东阳谷人,1908年出生,1932年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1933年1月入党。
韩子栋入党后,根据党的指示,打入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
1934年,因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
经过多次交锋后,他发现特务机关没有抓到他的任何证据,更加坚定了不暴露真实身份的信念。
他在北平、南京、汉口、益阳、息烽、重庆等地坐过牢。
1940年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军委书记车耀先被捕后,在狱中韩子栋认识了他俩,并在罗、车的领导下,进行狱中斗争。
小说中,罗世文、车耀先牺牲那天,让华子良陪斩。
枪声一响,华子良一下子吓疯了。
而实际韩子栋不是利用假枪毙的机会装疯的,罗、车二人是秘密杀害,并没有让韩子栋去陪斩。
韩子栋在狱中不认识许建业、江竹筠,那时他们还没有被捕。
韩子栋倒是和许晓轩、小萝卜头和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有联系。
他出逃前,徐林侠怕他路上带东西不方便,就以缝枕头的名义给他缝个口袋,让小萝卜头悄悄送给他。
那时韩子栋还不是“疯老头”,他只有三十八岁。
1947年8月18日,他和特务出白公馆,来到磁器口。
特务在派出所所长胡为祥家打麻将,乘他们大意之机,韩子栋渡过嘉陵江逃走了。
过河钱本是八千元,他付了一万元。
过江后,他走小路奔万县,奔宜昌,后来到了许昌,找到一个叫郑大发子的人,他当年狱中的难友。
在那里干了一段杂工。
从许昌他北上过郑州、过黄河,到了解放区,一共走了四十五天。
在解放军的护送下韩子栋到了中央组织部。
1948年1月23日,韩子栋向中组部递交了关于自己入狱及脱险经过的报告,经审查后恢复了他的党籍。
解放后,他历任中央人事部副处长、一机部二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办公厅副主任,1958年调贵州,任贵阳市委副书记、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92年5月19日在贵阳病逝,终年84岁。
小说中双枪老太婆是虚构的。
但当时华蓥山游击队中确实有一位枪法如神的中年妇女叫邓惠中。
《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曾列举了三位女同志的名字,作为双枪老太婆这个形象的原型,其中有一位是邓惠中,另两位是刘隆华和陈联诗。
他们三人都是共产党员,都参加和指挥了农村武装斗争,但邓惠中后来不幸牺牲了,刘、陈二人都坚持到了革命胜利。
邓惠中的丈夫不是韩子栋(小说中为华子良),而是叫邓福谦,1934年入党,1937年他去了延安。
邓福谦走后,邓惠中与邓福谦介绍的几个地下党员认识,于1938年入党,并担任岳池县妇女特支书记。
邓惠中有二子一女,二儿子邓诚,即小说中的华为,入党后成为党内交通员。
大儿子和女儿也锻炼得非常坚强。
1948年,邓惠中主持建立了中共西南民主联军华蓥山济南纵队,有武装队员四百余名,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纵队司令。
武装起义不幸失利,1948年8月2日,邓惠中潜回家中,被追踪而至的清乡队逮捕。
同时被捕的还有二儿子邓诚、女儿及未婚儿媳。
她在狱中经受了残酷的刑罚折磨,吊打、竹筷子夹手指、猪毛穿乳头、灌辣椒水等,但她始终严守党的秘密。
1949年11月27日夜里,邓惠中和邓诚母子同时牺牲在渣滓洞。
小说中,多次提到老石同志,他是重庆地下党方面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职务是川东临委书记兼上川东地委书记。
他领导着上川东地委、下川东地委和重庆市委党的工作。
他有一个化名叫石果,党内的同志认为他姓石,敌人也认为他姓石,但他的真实姓名却是叫王璞。
王璞是湖南韶山人,和主席是同乡,他前进的路上是否与个人有联系,无资料可查考。
1938年10月,他出任湘乡县委委员兼韶山区委书记,1942年初,王璞担任重庆市委领导,多在北碚、合川、铜梁、邻水等地活动。
不久,经组织批准,他和共产党员左绍英组成一个商人家庭,左绍英对外是老板娘兼总管,党内是王璞的交通联络员。
王璞在韶山有个妻子叫贺建修,生有一女。
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1939年他们分别后,夫妻从此永别。
王璞和左绍英结婚时生活很困难,连被子都是彭咏梧和江竹筠送去的。
左绍英原来是一名纱厂的女工,由王介绍入党。
左绍英原先住重庆,拉扯两个孩子,身上又怀了孕。
《挺进报》事件发生后,王璞成了特务的重点追捕对象,于是左撤离重庆,到合川乡下堂兄家隐蔽起来。
王璞是被他的副手川东临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出卖的,他供出了王璞在广安县城的住址。
1948年7月4日,敌人赶到广安,没抓住王璞,却抓住了他的主要助手——上川东地委委员兼广安县县委书记骆安靖。
骆安靖经不住肉体的折磨,当了叛徒。
而此时,王璞正在渠河两岸,华蓥山西侧、嘉陵江以北地区发动五省联合大起义,组建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曾霖任纵队司令,王璞兼任纵队政委。
1948年9月初,王璞随第四支队活动,在岳池县石盘乡木瓜寨,被敌人包围,他负伤了。
在转移途中,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
同志们把他的遗体安放在一个山洞里,被敌人发现,敌人割下王璞的头,悬在树上“示众”三天。
三天后,烈士的头颅不翼而飞。
原来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取下来,安葬在一棵槐树下。
王璞的妻子左绍英转移到乡下,因为他堂兄酒后失言,暴露了左绍英的身份,1948年9月9日被捕。
这时她已怀孕七个多月了,敌人把她关进重庆的渣滓洞。
在狱中左绍英生下一个女儿,同志们给这个小女孩取名为“监狱之花”。
所以,在《红岩》小说中写道:“监狱之花”这个名字是许云峰给起的,在她去世之前的一个大雷雨之夜,她的父亲被敌人枪杀了”。
在《红岩》小说的第二章,因为幼稚的陈松林受骗上当,为特务郑克昌、黎纪纲留下破绽,导致甫志高被捕、叛变。
而在真实的生活中,陈松林叫陈柏林,1948年他仅有十七岁,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他开的书店,在民生路上,书店名叫文城出版社。
特务郑克昌的真实姓名叫李克昌,是保密局重庆站的一个组长;黎纪纲的真实姓名叫曾纪纲,他是李克昌手下的一个特务。
小说中的甫志高,是众多叛徒的典型形象,是众多叛徒的集中体现,不能简单地说是哪一个人。
由于陈柏林的大意,任达哉(小说中甫志高)被捕。
他是在1948年4月1日下午3点,在红球坝和陈柏林一起被捕的。
陈柏林虽然年轻,但他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用意志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而任达哉却成了可耻的叛徒。
任达哉供出了重庆市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的“杨清(即许建业)”。
任达哉背景复杂,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中央印刷厂当工人,参加过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后来又认识了特务李克昌,做了军统的通信员。
因无甚成绩,军统又抛弃了他。
1947年,任达哉隐瞒历史,加入地下党组织,在许建业的领导下工作。
他背叛革命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他原来就是李克昌的部下,就是特务。
李克昌抓住了他,他不背叛革命那是不可能的。
由于任达哉的叛变,1948年4月4日,许建业被捕。
1948年4月6日上午,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从南岸牛奶场住地来到临江路宽仁医院,看望怀孕住院的妻子严炯涛后,和江津县委的涂绪勋来找许建业。
刘国定一进门,便遭到特务扣押。
随后涂绪勋见势不对,主动问特务:“我有几只轮胎,是否可以在这里抵押。
”特务误认他是生意人,叫他“滚开”了。
刘国定又名刘仲逸,1918年生,四川新都人,1938年入党。
刘国定向敌人交代出达县大竹武装起义失败后疏散来重庆的李忠良。
4月8日李忠良被捕,他向敌人供出地下党员刘国定,指认一起被捕的余天即是达县大竹起义后被通缉的邓兴丰和与和邓兴丰有关的重庆银行的余永安。
余永安叛变后,又交代和指认出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
冉益智也背叛了革命。
确认了没有暴露全部身份的刘国定是中共重庆市委书记,交代了一大批地下党员名单。
当冉益智进一步出卖地下党组织时,刘国定也“不甘示弱”,他向特务机关交代了比冉益智更有分量的情况:中共中央上海局领导人钱瑛的地址。
当时四川地下党组织属于上海局领导,钱瑛具体负责四川、湖北地下党的工作。
刘国定亲自带领特务到上海抓捕钱瑛,因钱瑛已经转移到香港而扑空。
在南京,逮捕了未转移的华德芳、陆自诚、刘寒松、傅罗、李家桢、陈丽金等人。
冉益智本名冉启熙,1910年生,四川酉阳人,1936年参加国民党,1938年参加共产党,历任合川县委、北碚、万县中心县委宣传、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7年10月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分管学运工作。
刘国定被捕后,冉益智和市委常委肖泽宽曾多次碰头,分析刘国定、许建业被捕后的态势和应急措施。
约定在17日上午三人在中山路北碚图书馆、北碚公园门口接头。
但是冉益智没有想到在去接头途中被捕。
12点过去了,冉益智还没有出现,警惕性极高的肖泽宽按照地下工作规定,立刻分散转移了。
刘国定、冉益智叛变革命后,肖泽宽成为川东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上级党组织任命肖泽宽为川东特委书记,继续领导对敌斗争。
1949年4月,考虑到安全问题,党组织又将肖泽宽调离重庆,经香港转解放区。
刘国定被捕后向敌人交代的有:一、四川省委、川东临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名单;二、川西工委负责人华健在重庆的联系接头地点;三、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人员转移情况;四、《挺进报》特支的刘镕铸、陈然、蒋一苇、王诗维及“电台”支部的程途、成善谋、张永昌;五、城区区委书记李文祥和妻子熊咏晖及罗广斌、沙汀、彭咏梧、江竹筠、黄绍辉、刘国定;六、丰都、石柱、云阳、宜昌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情况等。
刘国定和冉益智为邀功请赏,竟然争相向敌人出卖同志,亲自带领特务去抓捕地下党员。
冉益智带领特务到万县,抓捕了川东特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
涂孝文又叛变出卖了包括江竹筠在内的几十名共产党员。
同时,冉益智还向特务交代了川西地下党组织的情况,他参加“川西特侦组”配合特务在成都将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和委员华健抓捕。
蒲华辅叛变出卖了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秘密党员韩子重和他自己的妻子郭德贤。
郭德贤1924年生,四川云阳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蒲华辅出卖她后,敌人到家逮捕她,趁敌人未进屋时,她烧掉了自己保管的党的文件,并及时托人给川康特委副书记马识途同志送了信,使马识途得以脱离,保卫了党的机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
郭德贤被捕后,被囚在白公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中,她与后来《红岩》的作者罗广斌等人一起突围。
在突围中,她丢了女儿,后来在《大公报》上作广告,方才把女儿找回,女儿小波很有出息,现任天津市冶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解放后,马识途多次证明郭德贤是位好同志,立场坚定,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
但是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组织对郭德贤仍然不公,因为她的丈夫是四川地下党的最大叛徒,迟迟没有恢复她的党籍,直到1983年,中共重庆市委才恢复了郭德贤的党籍,党龄从1939年8月算起。
根据刘国定提供的情况,特务在广安逮捕了下川东第五工委书记骆安靖。
骆安靖在刘国定的劝诱下,背叛了革命,他向特务交代了第五工委的委员和下属的两个特支及七名党员。
李文祥是重庆城区区委书记,1939年入党,他也是被刘国定出卖的,由于意志不坚定,在狱中他成了革命的叛徒。
当李文祥背叛革命时,他的妻子熊咏辉还和江姐一起关在渣滓洞的女牢里,她在狱中表现得非常坚强。
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成了叛徒,她痛苦极了。
思来想去,她给难友们写了一封公开信:“他是他,我是我,既然他已叛变,我就和他一刀两断,是真是假今后难友们看我的表现。
”她的态度赢得了难友们的同情、支持和鼓励。
株洲怎么样
走进株洲 株洲——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株洲位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间,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腹地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面积11262平方千米,总人口385.56万,其中城区人口约120万,城镇化率约52%。
是湖南省副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二强市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华中南部、华东、华南、西南地区之间最大的铁路枢纽,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被火车拖来的城市”株洲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在电机动力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
创造了共和国多项工业的第一。
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古时株洲于地名一词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
“株”可能取自株田之“株”。
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
“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之“洲”。
联缀而成地名。
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
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
现在的株洲市由四个市辖城区、一个两型社会示范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及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组成 繁华市区(18张),辖134个乡镇(街道)。
市区分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天元区四个行政区,及云龙示范区。
其中,天元区因在株洲湘江西侧,习惯性称之为河西,其余三区笼统地称之为河东 。
株洲是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以及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201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74.8亿元,人均33064元,地方财政收入130.9亿。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7:58.5:3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0元。
株洲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
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
生产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是当今世界功率最大的机车,整个机车的技术领先世界20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
目前,全市有9家上市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冶炼集团等3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唐人神集团等4个企业过50亿。
魅力新城 株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古称建宁,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市境内炎陵县鹿原坡,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炎帝陵名,炎帝陵也被称为“神州第一陵”,它是普天下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
南宋遗存的茶陵铁犀更是熠熠生辉。
而株洲也是革命老区,秋收起义、朱毛第一次会面、建立湘赣边根据地,都发生在株洲这片革命热土上。
株洲也是一座自然风光名城。
“天下第一洞”桃源洞古木参天,与江西革命圣地井冈山风景区连成一体,是旅游观光、疗养避暑的佳境。
攸县的酒埠江风景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茶陵云阳山更被誉为湘东名山。
湘江也宛如一条玉带,流经市区,被称“东方莱茵河”,2010年开放的株洲湘江风光带景色十分优美,沙滩、石头林、露天剧场、木制酒吧房等精致点缀于玉带之上,使株洲的母亲河更显魅力。
2009年动工造价过百亿的“神农城”也致力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2011年建成核心区。
湘江风光(20张) 株洲城市环境比之前得到极大改善,那座之前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不复存在。
2009年,株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成功,近年来还相继被国家评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金融生态城市”10多项光荣称号。
目前,株洲正向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迈进。
株洲是国家政策优先实现地。
株洲市享有“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级高新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基地等6个国家级政策。
株洲是投资沃土。
世界五百强中,已经有10个在株洲投资了11个项目,如日本雅马哈、加拿大普惠、德国西门子、美国ABC、日本三菱,美国希尔顿大酒店,法国家乐福荷兰分公司等等。
“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2009年,株洲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第82名,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 山水桥城(20张)商业城市排名61名,皆为湖南第二,此外,株洲还是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 南宁市、郑州市、兰州市、宁波市、厦门市、徐州市、鄂尔多斯市、青岛市、吉林市、株洲市) 株洲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
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
生产的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是当今世界功率最大的机车,整个机车的技术领先世界20年。
2000年研制成功的时速达到305公里的“蓝箭”交传高速动力火车,创造了当时中国第一速,驰骋在深广铁路线(深圳至广州段)、黔桂铁路线(贵阳至都匀段)、川黔铁路线(贵阳至六盘水段)上,如今和谐号动车组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第一速。
株洲是商业之都。
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整个中国首屈一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是继长沙五一商圈后湖南又一商业购物集群。
株洲百货大楼、沃尔玛、平和堂、王府井百货、银座百货、华润万家、家润多、家乐福、步步高等云集 城市景观(17张)一起,株洲商贸正在形成批发和零售并驾齐驱的格局。
株洲是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
铁路方面,株洲是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铁路在这里交汇,衡茶吉铁路正在加紧建设。
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到北京只要4个小时,到广州2个小时。
株洲火车站平均每3分钟接发一趟列车,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
公路方面,106国道、107国道、320国道、京珠高速、上瑞高速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
随着正在建设的岳汝高速、长株高速的竣工通车,株洲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
航运方面,穿城而过的湘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四季通航,千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
空运方面,距黄花国际机场仅40公里、20多分钟车程。
[1] 株洲是一个开放宜居城市,是全国绿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为移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五湖四海、开放包容”的特点。
近年来,深入开展“四创四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数字化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着力打造“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吸引了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置业,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0家、“中字号”企业有15家,外资企业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株洲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古、红、绿”为特色的旅游品牌。
位于炎陵县鹿原陂的炎帝陵被称为“神 市规划展览馆(2张)州第一陵”,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
株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炎陵县、茶陵县是6个革命老县之一。
株洲市制定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目标是:持续提升株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产业上打造“四城两基地”,即构筑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
总体规划上继续实施“两地一中心”战略,进一步促进株洲由较为单一的工业性城市向以重工业基地、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商贸金融信息中心为基本特征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转移和发展,把株洲建设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株洲这座魅力新城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城市特色 株洲是一座年轻开放的新兴工业城市,移民特征很显著,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同其他移民城 火车头精神开进湘江风光带 市一样,这里没有地域保护,没有外来歧视,“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是株洲鲜明的城市特色。
株洲也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
走在大街小巷,城市景观无一不体现着这一历史内涵,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火车头精神体现了株洲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
火车头具有“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象征意义,火车头精神体现了株洲人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是株洲无可比拟的城市特色。
自然条件 1、气候环境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管辖的醴陵市。
2、自然资源 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地形地势 市域地貌类型结构: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
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
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
历史沿革 1、古代 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巫中地区为黔中郡,株洲属之。
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县,孙权割湖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
建宁县城商业发达,后一度毁于战火,据《水经注》建宁有新旧二城:旧城在槠州,吴所立:其新城则朱亭、淦田间有古城基地是也。
公元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隋灭陈,废建宁。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六年后即唐太宗元年,将建宁并入湘潭。
2、近代 岳飞题字 清顺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商业又有发展。
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
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
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
民国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党员)与友人合资在株洲新街(建宁街)开设米店。
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
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
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属湘潭县管辖。
3、现代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立专辖市,由长沙专署领导。
1953年6月,株洲升格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领导。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 解放初期和90年代株洲街头 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
1965年4月又设立由市管辖的株洲县。
1983年5月,为发挥工业城市的中心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湘潭地区的醴陵县(市)、攸县、茶陵县、酃县(今炎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共辖城市四区(含市郊区)、五县(市)。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湘江西岸设立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
至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撤销郊区建制将市区划分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行政区。
2008年12月22日,《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株洲云龙示范区”“天易示范区”被明确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之一。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截至目前,株洲市共辖5区4县1市。
文化遗存 1、古代遗址 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两千多年的城市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2、近代红色遗产 株洲是革命老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伟人足迹,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先烈故事,经历了血雨腥风,感受了刀光剑影,也遗存了许多红色的遗迹: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 、水口连队建党 、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我党我军第一次肃反——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醴陵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
3、近现代工业遗产 株洲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八大工业基地之一,国家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安排在此。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个“全国第一”都诞生在株洲,株洲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株洲南方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车辆厂等一大批大型企业,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
如南方公司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仿苏建筑群,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些车间和办公楼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还有一些工业设备、工具,无不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工业发展的光彩。
4、非物质文化遗产 株洲的非物质遗产也大放异彩,音乐如醴陵的思情鬼歌、 茶陵炎陵攸县的苏区歌谣、炎陵的客家山歌;舞蹈如醴陵的星子灯 、攸县大同桥火龙灯;手工技艺如株洲县南阳桥乡刘双喜漆画、邹桂文木雕、堂市乡谭建强制鼓、株洲县剪纸、醴陵鞭炮制作工艺、醴陵大蒜加工工艺、茶陵攸县的腐乳加工工艺、 茶陵冬酒酿造瓜皮帽工艺、茶陵蓝印花印染工艺、“补锅”手工技艺、攸县皇图岭豆腐制作;民俗如茶陵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攸县阳升关庙会;民间曲艺如醴陵的《春锣》和《赞土地》;戏剧如株洲县攸县的皮影戏;民间文学如炎陵茶陵的炎帝传说等。
旅游资源 株洲,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坡。
三国时孙权定都建业,设县建宁,羽扇纶巾的周瑜曾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杜甫留恋湘东美丽的风景,携家眷栖居于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是我国重要革命发源地之一。
曾先后涌现了以李立三等为代表的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的革命前驱,左权、谭震林、耿飙、陈明仁等举世闻名的军事将领也都出自株洲。
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在炎陵县的水口镇叶家祠;亲自批准组建的井冈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亲自主持、作出“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重大决策,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为“朱德和采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举行在株洲市徐家桥头的原协丰长绸布店。
株洲域内目前还有现代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谭震林墓等。
株洲,是一块红色的圣土。
共和国第一批(1955—1964)授衔,产生了十大元帅和众多的将军。
其中株洲籍将军有41名,仅茶陵一县就出了25名将军,茶陵成了有名的“将军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