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商学院怎么样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人眼目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
关于厦门大学的以前或厦门大学的历史
1919-1921 筹办与立校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大学。
校主陈嘉庚先生,独资创办厦门大学,并财政上资助厦门大学达 16 年之久。
面对经济不景气的艰难境遇时,陈嘉庚仍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校旨、校歌、校徽、校训均阐明“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之理念。
校歌由郑贞文写出歌词,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校徽由陈嘉庚先生亲自确定,并沿用至今;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919年8月,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
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
1921年4月6日,私立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传办的大学宣告成立。
初创时,学校设有师范、商学两部,师范部下分文、理两科,学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
1921-1937 私立与初创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继任厦门大学校长。
在林文庆校长掌校期间,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至1930年6月,全校共设 5 学院、21 学系。
学校在林文庆校长的主持下,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致力于行政与学科建设,重金礼聘知名教授学者,一时群贤毕至、名流云集,如:文学家、国学大师:沈兼士、林语堂、鲁迅哲学家:张颐(1927年11月-1929年7月任副校长) 语文学家:台静农、陈衍历史学家:薛永黍 、郑德坤人类学家:史禄国(俄籍)社会学家:徐金声数学家:姜立夫物理学家:胡刚复、朱志涤、孙贵定、雷通辞、钟鲁斋法学家:黄开宗、区兆荣政治学家:王世富、丁作韶会计学家:郑世禄、陈德恒银行学家:冯定璋、朱保训 1922年2月,私立厦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陈嘉庚为永久董事,陈敬贤(陈嘉庚胞弟)为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
1935年5月10日,重新组建校董会,陈嘉庚仍为永久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汪精卫、孙科、宋子文、王世杰、孔祥熙、黄奕柱、曾江水为名誉董事,陈延谦、李俊承、黄廷元、黄伯权、洪朝焕为校董事。
1937-1945 国立与抗战迁汀 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为保证教学不致中断,厦门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迁往闽西山城长汀。
1938年1月17日,学校在长汀复课,时为在校生数仅为198人。
在长汀办学八年中,学校延聘许多良师学者,厦大学生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成立“国立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等团体,投入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一方面勤勉学习,发奋攻读,务期求得真正学问,在校生达1044人。
1940年8月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蝉联冠军。
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
1944年春,英国纽凯索大学教授雷立克,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等先后来校考察和学术访问,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
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称之为“东南最高学府”、“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在长汀办学期间成绩卓著,获得当时社会各界一致赞扬,学校迁返厦门时,长汀社会各界送大匾额誉为“南方之强”。
1940年4月6日(国外定为5月6日),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宣告成立。
1945-1949 复员厦门 1945年9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46年4月6日,汪德耀校长发表《25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及“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表明厦大的办学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1946年,学校增设海洋学系,1947年赠设国际贸易学系,1948年7月将机电工程学系分设机械、电机2个系,理学院也因之分设理学院和工学院,至此,全校扩展到5个学院18个学系,学校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具有文、理、工的综合性大学。
1949-1966 建设新厦大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组建新的厦大党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为厦门大学校长。
王亚南校长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
他能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关系,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和年青一代,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被誉为“懂得人的价值”的教育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就是他发现并加以关心培养的。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对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
厦大也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和体制改革。
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58年7月,厦门大学下放归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经中央批准,厦门大学改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6-1976 十年动乱,谋求发展 1969年12月6日,教育部军管组等四单位通知,将厦大下放福建省管理。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宣告“文化大革命”历史结束。
同时,厦大也将翻开厦门大学历史的新一页,厦大人也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1977-2006 改革开放,重振雄风 1977年曾鸣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书记,而后兼任校长。
学校1977-1981年历任党政领导成员名单:校党委书记:曾鸣(1977-1984)校党委副书记:司守行、赵源、谢白秋校长:曾鸣(1978年4月-1982年2月) 副校长:司守行(兼)、蔡启瑞、赵源(兼)、未力工、潘懋元、唐仲璋、傅家麟 1978年2月,厦门大学恢复为教育部部属全国重点大学。
1995 年7月,厦门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建设行列。
1996年,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厦门大学“211工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定立项建设,有8个学科项目被列为“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2001年2月,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奠基兴建。
2001年7月,厦门大学“九五”“ 211 工程 ”建设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 验收。
2002年10月,厦门大学“ 十五 ”“211工程”建设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立项审核。
2003年9月,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正式启用。
2004年,厦门大学被列入国家“ 985工程 ”二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厦门大学被增列为中管高校。
2005年11月,在教育组织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取得“优”的评价。
曲靖师范学院怎么样
曲靖师范学院地处我国第三大河珠江的发源地、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爨文化的故乡、“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曲靖市。
学校2007年6月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云南省优质生源高校,2012年和2015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全国文明单位”。
自2000年升本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级应用人才4万余人,赢得了“千里珠江,源头起航;园丁摇篮,桃李芬芳”的美好赞誉,已发展成为曲靖教育发展的龙头、合格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
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07年开办的“师范传习所”,1912年设置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56年更名为曲靖师范学校,1977年招收昆明师范学院曲靖普通(本科)班,1978年成立曲靖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建立曲靖教育学院。
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曲靖师范学院。
一代代曲师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熔铸形成了“苦乐交融育英才,百年树人铸精魂”的曲师精神。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卓越人才、复合人才、拔尖艺体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历届校友中,涌现出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徐文烈将军、《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抗日名将王甲本;“全国三八红旗手”、党的十八大代表胡艳,“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云南省百优校长”郭跨存,“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梁春林,“全国模范教师”徐瑞等大批优秀人才。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人数逐年上升,获国家级奖项521项,获省级奖项1023项,获奖人数达1544人。
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5年获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和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教育厅表彰。
办学基本条件不断改善。
现有校本部、古城、环东三个校区,校园面积1399亩,校舍面积36.79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近180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近9万GB;固定资产总值7.0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1亿元。
2004年9月建成占地1318亩、充满浓郁现代大学气息的校本部,图书、体育、教育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占62.4%,获省市“平安校园”、“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
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4个教辅机构,34个研究机构(含5个校级独立研究机构),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形成了多学科发展格局。
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1个云南省高原学科,并进入2017年硕士授权单位规划建设学校;3个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个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已挂牌二类重点学科。
设有全日制本科专业53个,17个高职高专专业,60个成人教育专业。
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
建有国家高等学校特色(重点)专业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重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云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支持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7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现有在职教职员工1020人,其中博士131人(含在读)。
有专任教师789人,正高职称教师72人,副高职称教师2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36.63%,硕博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
专任教师中有58位受聘担任上海师大、云大和云师大硕士生导师。
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突、省贴等省内外知名专家、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教学名师共55人,云南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长年聘任校外兼职教授173人,外籍教师13人。
初步形成了一支符合本科教学要求、具有较高思想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建有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示范区2个;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3项,独立主持和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艺术基金项4项,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6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居全省高校前列,出版专著、编著、艺术作品集和主编教材240部,在SCI、EI、ISTP发表论文776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成果奖79项,省部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奖111项,曲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2项,曲靖市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24项,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近五年,完成了“曲靖市主导产业培育研究”、“曲靖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等课题10余项,承担了“曲靖市经济发展蓝皮书”等专项课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以校友桂涛声为原型创作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歌剧《涛声依旧》、以及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排演的歌剧《年轻的脚步》,成功公演并获得好评,为艺术教学改革和协同创新创造了典型经验。
组建了4个独立研究机构、1个校政联合独立研究机构——曲靖市旅游发展研究院。
国际化办学逐步深入。
成立了“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曲靖分院”,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批华文教育基地,与泰国清迈大学、美国宾州曼斯菲尔德大学、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新西兰商学院和林肯大学等合作开展“2+2”、“3+1”、“3+1+1”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与英、美、加、澳、新、法、爱尔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个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交流合作关系,共聘请英、美、加、泰等外教100余人次,招收长短期留学生400多人,在泰国创建汉语国际教育培训推广中心1个,加入中教国际交流协会并启动了1+2+1中美人才培养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逐年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原学科建设、服务能力提升、领军人才引培、开放融合、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文化精品建设七项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办学模式全面转型,建成综合性强、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显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工科贡献突出、教师教育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并为最终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奠定良好基础。
廉江有哪些名人
(一)文史(34人)27、冯友兰:著学家、文史学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哲。
先后在预校和中州大学执教六年,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为中州大学文科各系的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1944年,到荆紫关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地为学生作报告半月之久。
28、董作宾:著名甲骨文家、史学家。
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生专业,历任中州大学文科讲师、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教授,为河大考古专业的发展贡献很大。
1928年起相继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院士、副院长。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殷历谱》等书,发表甲骨文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29、白寿彝:著名史学家。
1929届河南中山大学文科毕业生,历任南京中央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9~199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兼任河南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
著有《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新编中国通史》、《史学新论》、《中国史学史》等。
30、徐旭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
1919年巴黎大学研究生毕业,担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法语、哲学史教授。
1921年赴京,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31、蒙文通:著名史学家。
1930~1935年执教河南大学文学院,任中国古代史教授。
40年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后长期任教于四川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
32、石璋如:著名甲骨文学家、史学家。
1932届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
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评议研究生毕业,留院从事甲骨文研究,历任研究员、院士。
后旅居台湾,著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考古年表》、《中国的远古文化》等书。
在台湾发表《河南大学与考古事业》(1976年)、《照林(尹达)与侯家庄1001大墓》(1995年)。
33、尹达:著名甲骨文学家、史学家。
本名刘耀,与石璋如徐敬参一起参加殷墟发掘。
1932届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延安中共中央出版科科长、北方大学教授、华北大学教务长、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全国政协委员。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常务委员。
著有《中国原始社会》、《中国新石器时代》、《十年考古》等。
34、周而复:著名作家和书法家。
1932年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等35、高亨:著名教授,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
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以梁启超、王国维为导师。
1926年毕业任教,历任河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教授等。
1967年后不再任教,专门从事古代学术研究工作。
完成了《诗经选注》、《诗经今注》、《楚辞选》、《上古神话》、《文字形义学概论》、《古字通辞典》等一批著作和论文,为我国古籍文献的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
36、吴强:现代著名作家。
1936年在河南大学教育系读书。
1937年,离开母校,从事战地革命文学创作。
代表作:《红日》、《堡垒》等。
37、姚雪垠: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型作家。
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后从事中共领导的地下组织活动,辗转北平,1951年,回到开封重当专业作家。
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及《重逢》、《戎马恋》、《母爱》、《春到前线》等小说和报告文学《战地书简》、《四月交响曲》等。
38、王实味:文学家。
1923年到预校读书。
1930年在上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小说翻译。
1942年延安整风,他发表的《野百合花》受到批判。
39、邓拓:著名文史学家、新闻学家。
1937届河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生。
在校期间曾出版专著《中国救荒史》,受到中外学术界注目。
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著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40、张邃青:历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1927年8月到到校任教直至去世。
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且成果卓著。
特别是抗战期间坚持学术研究,写出《伏牛山中之蛮族》,又写了《嵩山专著书目考》。
1957年当选开封市副市长。
1963年任开封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史学会会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1、张长弓:曲艺学家。
1929年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系研究生,主攻中国文学史和河南民间曲艺。
1942年来校任教,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河南曲艺研究。
著有《鼓子曲言》、《河南坠子书》、《中国文学史新编》、《张长弓曲论集》等。
42、郭绍虞:语言学家。
1923年到中州大学任教。
后到武昌中山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任同济大学文学院院长,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
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43、萧一山:著名历史学家。
毕生致力于清史研究。
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
1935-1938年任河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8年赴台任教。
44、姜亮夫:文史学家。
192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后受河南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
解放后,在杭州大学任教授,出版敦煌学、历史、语言、楚辞学等相关著作几十部。
45、李嘉言:古典文学研究家。
早年在省立河南大学预科读书,193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师从闻一多、陈寅恪等著名学者。
1947年-1967年到河大任教,曾任中文系主任,主持《全唐诗》的改编工作。
主要著作有:《汉魏六朝文学史》、《楚辞选注》、《唐诗丛考》等。
46、朱芳圃:甲骨文、古文字学家。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
1931年、1939年至退休在河大任教。
著有《甲骨学文字编》、《甲骨学商史编》、《殷商文字释丛》、《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等。
是的同学。
47、苏金伞:著名作家、诗人。
1924年考入河南体育专科学校(今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前身)。
1939——1942年、1945-1948年在河南大学任教。
在他的第一部诗集《无弦琴》,热情讴歌中原儿女反抗侵略的奋斗精神。
解放战争中,其诗歌贯穿着“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呼喊。
1948年与嵇文甫等进步师生奔赴解放区,参与创办中原大学。
解放后到省文联工作。
48、李白凤: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
1933年考入北平国民学院国文系,1936年毕业,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诗集《风之歌》、《南行小草》,话剧《卢沟桥的烽火》,短篇小说集《小鬼》、《马和放马的人》等。
1954年任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执教期间发表诗、词、论文200余篇。
49、任访秋:著名文学家。
1929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1933年考去北大研究生,深受钱玄同、周作人、胡适影响。
1940年受聘河大文学院。
主要开设中国文学史、国学概论、现代文学、古代散文选、文艺学等课程。
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卷》、《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50、于安澜:文学家、书法家。
1924年入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文史系学习,得到了冯友兰、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等诸多名师的悉心指导。
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研究所读研。
1946年回母校任教。
著有《汉魏六朝韵谱》、《诗学辑要》、《古书文字易解》等。
51、孙作云:历史学家。
1931年考入复旦大学文学系,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闻一多。
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员文科研究所,仍师从闻一多。
1950年发起创办《历史教学》杂志,任编委,这是我国建国后最早的史学刊物之一。
1956年院系调整后执教于开封师院。
主要从事楚辞、诗经、民俗、神话等研究,论著等身。
52、胡雄定:外国语言学家。
1927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
1950年任北京中法大学外语系教授,1957年跳入开封师院外语系。
在河大执教47年,精通英语,兼通法语和俄语,学术功底深厚。
30年代著有《英语习语用法例解出版后享誉国内》,《英语成语用法详解》亦产生重大影响。
更难能可贵的是,87岁之后出版四本专著,近三百万字,是河大教授中晚年出版著作最多的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家。
53、刘炳善:萨士比亚研究学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理事,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54、胡思庸:著名历史学家。
1946年考入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48年转到文学院历史系就读。
1951年2月毕业后留河南大学任教。
历任开封师范学院讲师,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二、三届副主席,河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会长。
55、高文:著名的金石学家,唐代文学专家,教育家,诗人,尤其对汉代碑刻的研究卓有成就。
1951年到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讲述过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历代散文选、中国文学史等课程。
1953年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主页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河南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高文任为导师。
56、华仲彦: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
1955年到校任教。
长期从事诗词创作与研究,著有诗集《华钟彦诗词选》、文集《东京梦华至馆论稿》、《诗歌精选》等。
57、赵俪生:历史学家。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后转到哲学系。
1947年经傅斯年介绍到河南大学任教。
1948年跟随嵇文甫等进步师生前往解放区积极组建中原大学。
之后曾在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山东大学任教,1957年到兰州大学任教。
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
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
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
先后出版着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58、张明旭:1948年12月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50—1982年任外语系主任。
有专著《现代汉语语法》、文学译著《三人同舟》,1980年—1985年任第四届开封市政协常委。
59、赵帆声:河南著名诗人,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著有《古史音释》。
60、郭人民:历史学家。
1946年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先后担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秘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河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理事等职。
2009年学校五周年校庆晚会开场白、结束语及节目串词~《高分悬赏》~
2009年学校五周年校庆晚会开场白、结束语及节目串词~《高分悬赏》~ 悬赏分:1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7 天 20 小时 2009年学校五周年校庆晚会开场白、结束语及节目串词
【高分悬赏】希望高手能帮下忙,我们学校要举办一场校庆五周年联欢晚会,由于我们2个都没有当主持人的经验,但我感觉一个好的开场白、结束语、以及节目串词很重要,所以希望大家能帮帮我写点和方面的东西,至于直接的网上复制和粘贴就不必了
下面说说我学校的情况:建校5周年,5年来从默默无名到现在全市闻名,学生已达2000人,在3座城市拥有3个校区,并即将开办第4所学校
下面是节目单:1 快乐小新星 英语童话故事串烧 2 神奇福尼斯 福尼斯单词句子认读 3 欢乐唱响 英语歌曲演唱 4 白雪故事 童话剧 5 Show time 阅读课程展示 6 阳光大道 独唱 7 动漫明星大乱斗 电影对话模仿 8 这是我 英语演讲 9 百跳不厌 英语律动 10 在英博的日子 新概念背诵展示 11 青春舞动向前冲 教师青春舞 12 合唱 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