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
2018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2018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朱军、李咏、周涛、董卿、泽群、芳菲上场(时长:2’34“)朱军:中国中央电视台!李咏:中国中央电视台!周涛: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六合:春节好!朱军:盛世迎春,万象更新,这里是中央电视台XX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李咏:送走金鸡,迎来瑞犬,伴随着普天同庆的喜悦,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又和大家见面了!董卿:国泰民安乾坤颂,张灯结彩大!泽群: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首先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芳菲: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向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周涛:向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向全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道一声——六合:拜年啦!!朱军:祝大家——六合:新春快乐!万事如意!欢快的音乐中——全国三十五家电视台新春使者上台联合大拜年朱军:观众朋友们!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继续发挥开门办春晚的优势,更加展示新的亮点!周涛:今天,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都专门选派了主持人作为新春使者和我们一起:张灯结彩大拜年!三十五家电视台新春使者集体亮相,结束朱军:观众朋友们,国正天心顺,丰年盛世情!周涛:迎祥纳福百家姓,天地人和——全体:万——事——兴!进入歌曲《百家姓》(时长:4’10“)演唱:满文军(大陆)、谢霆锋(香港)庾澄庆(台湾)、李菲(澳门)伴舞:少林塔沟武校牛莉直接上场进入化妆相声:《跟着媳妇当保姆》(时长:12’00“)表演:冯巩、朱军、牛莉相声结束进入热线互动(
风朗气清成语什么意思
环境明朗,气氛清新。
化用成语“天朗气清”。
天朗气清,意为天、色明朗,大气清和。
语出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例句:彻底肃清网络乱象,还互联网空间一片风朗气清的环境。
请帮忙搜集一些文学或历史上的资料,资料内容见补充.谢谢
鬼谷子,姓王名诩,战国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
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
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经常进入梦云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
鬼谷子招收徒弟从不挑剔。
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
“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
【徒弟之众】 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
他的徒弟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财泽、邹忌、丽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李斯等,商鞅在李悝死后也曾师从鬼谷子。
鬼谷子招徒弟不挑剔,是人就招,但不是每个都能学会,况且学他术的人都只是学他的一部份,而不是他的全部。
鬼谷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之后。
孙膑、庞涓主修兵法,兼通武术、奇门八卦。
他们的时代大概在秦始皇曾祖父秦孝公的时代。
张仪、苏秦主修纵横术(游说、外交)。
他们出山略在秦惠王时代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时代、秦始皇祖父孝文王只1年就死了。
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
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
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那个的时代。
【世人评价】 鬼谷子: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牛人。
中华五千年来人才济济,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大都系师出名门。
那么,谁是历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老师呢
是孔子吗
不是。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姓名可考者是七十二位,这些学生除子贡可勉强称为奇才外,大部分是贤德之士,知识多品行端而已,在历史上并无大的作为。
奇才者,是能将知识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并使之产生巨大威力之人,武可安邦,文能治国。
博主刘继兴认为,这样的人才,一生能培养出一个来,这个老师就足以骄傲一辈子。
可有一个人共培养出四个惊天动地的不世奇才来,是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牛人。
他就是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魏国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世称鬼谷先生。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
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见《孙庞演义》〕。
苏秦、张仪是战国时候的最为耀眼的两颗政治明星,同时又是最为出色的两大外交家。
苏秦配六国之相印到处游说,联合六国共抗强秦。
一人同时任六个国家的宰相,在世界史上也再无第二人。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辩术而成为秦国宰相,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苏秦主张的是合纵策略,而张仪却主张的是连横策略,可以说两个人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可见鬼谷先生教育观之先进,因材施教,主张学生个性化发展),但都一前一后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功成名就,将战国后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孙膑与庞涓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他俩后来都成了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
著名战例”围魏救赵”就是在这对师兄弟间展开的。
庞涓生不逢时,与军事造诣极深的孙膑同时代,所以老败给孙膑。
加上他心胸狭窄陷害过孙膑,所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高。
其实当时除孙膑外,庞涓的军事才能可说是天下无敌。
史载,庞涓在鬼谷子那里快毕业时,正逢魏国招聘人才,他去一应试,就被魏王任命他为军师兼元帅,执掌魏国兵权。
庞涓上任不久,便攻打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
当时,他每战必胜,每攻必克。
魏国因拥有庞涓而威震天下,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去到魏国朝贺,表示归属。
不仅如此,庞涓还打败了当时非常强大的齐国军队
孙膑更是杰出的军事家,他毕业后受过不少磨难(曾被同门的庞涓陷害致残),后来得到齐威王的赏识,一跃成为叱咤风云、旋乾转坤的英雄人物,名扬天下。
他不仅打仗神威,而且在军事理论研究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孙膑兵法》。
孙膑和《孙膑兵法》,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一向与兵圣孙武和《孙子兵法》并称”孙子”,至今犹以”兵圣两孙子”的美称载誉中外。
在《汉书·艺文志》中则更为明确,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兵书之首,而《孙膑兵法》则位居第二,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两大政治家、外交家苏秦、张仪、两大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均出自门下,鬼谷子的教师生涯真是风光
与现在终其一生都在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同,鬼谷子还自编教材,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讲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
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在鬼谷子的五百弟子中,最有名气的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剩下的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丽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等一个个都是牛逼人物,奈何没有确切而权威的文献记载,是以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鬼谷子像
应姓氏家族历史上有哪些事值得说砍
源: 起源主要有三出自祁姓,帝尧后代。
据《通志·略》载,杜氏亦杜氏,祁姓。
远古时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其后裔曾建国于刘。
西周时建唐国,称唐杜氏。
后周成王灭唐,封弟弟虞于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杜伯。
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被杀。
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
②上古杜康之后。
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
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③出自他族改姓。
如后魏时北人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均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也都有杜姓。
始祖:杜伯。
迁徙: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
绰生段,段生赫。
”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
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
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
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
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
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
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
目前杜姓人口列全国第五十三位。
郡望: 京兆郡 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
相当于今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 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 相当于今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
西晋末年改为郡。
汉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汉阳。
南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南阳。
堂号: 诗圣堂、少陵堂 均来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
②自立堂号:永言、振德等。
字辈: 某支杜氏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
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
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
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金县杜氏字辈:文成盛永秀,本龄正贤芳,诗书记世长。
广东连南杜氏字辈:茂斐元秀荣,开明招日月。
江苏邳州杜氏字辈:敬笑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四川泸县杜氏字辈:道希桂绍,云从宗启。
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泽大世怀华,忠孝廉仁礼,诚信勤俭发,展智承先德,秉宗庆家华。
湖北孝感杜氏字辈: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
廉能今古重,节义本源同。
安徽合肥杜氏字辈:国正天心,仁爱绍先,忠正立业。
名人: 杜康,传说用高粱酿酒的发明者。
《说文解字》称:“古者少康初作秫酒。
少康,杜康也。
”秫是黏高梁。
可见自夏朝少康时起,即用高粱制酒。
杜子春(约前30-约后58),东汉经学家。
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曾传《周礼》,以授郑众、贾逵。
所注《周礼》,郑玄曾采用,今佚。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礼杜氏注》二卷。
杜诗(?-38),东汉臣。
字君公,河内汲(河南汲县)人。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
建武元年(25),任侍御史,诛杀纵兵虐民的将军萧广。
建武七年,迁南阳太守。
曾造作水排,铸造农具。
又征发民工广修陂池,开拓田地,使郡内富足。
世人称颂“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汉书》)。
杜林(?-47),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扶风茂林(今陕西兴平东北,位咸阳西)人。
字伯山。
曾任侍御史、大司空。
治《古文尚书》,曾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引起学术界争论。
他还长于文字之学,曾撰《苍颉训纂》、《苍颉故》各一篇。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苍颉训诂》一卷。
杜操,东汉书法家。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伯度(避曹操讳,魏晋人改称为杜度)。
汉章帝时曾为齐相。
以善章草知名。
三国魏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划)微瘦,……张芝喜而学焉。
”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密(?-169),东汉臣。
字周甫,颍川阳城(河南登封)人。
“为人沈质,少有厉俗志”(《后汉书》)。
初为司徒胡广所辟,迁太山太守、北海相。
其地宦官子弟有奸恶者,辄捕杀之。
后去官还家。
桓帝时征拜尚书令,转太仆。
党锢祸起,自杀。
与李膺齐名,世称“李杜”。
杜预(228-284),西晋将领、学者。
字元凯。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大功,封当阳县侯。
多谋略,善处事,时人谓之“杜武库”。
博通经史,著有《春秋释例》、《春秋长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
其中《集解》流传至今,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还发明了连机水碓。
杜弢(?-315),西晋流民起义领袖。
字景文,蜀郡成都(属四川)人。
“初以才学著称,州举秀才”(《晋书》),为醴陵令。
永嘉五年(311)寄居荆湘之巴蜀流民数万家起兵反晋,推他为首领。
乃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率部攻陷长沙,占据湘州大部。
后在陶侃镇压下,兵败,死于逃亡途中。
杜伏威(?-624),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领袖。
齐郡章丘(山东章丘)人。
家贫。
与辅公祏起义反隋,自称将军。
转战于江淮,驻历阳,自称总管。
618年,受隋越王杨侗封爵,为楚王。
619年,降唐,拜太子太保。
辅公祏叛唐时,遭毒杀。
杜如晦(585-630),唐初将领、政治家。
字克明。
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
隋末曾任滏阳尉。
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
太宗即位后,累功至尚书右仆射,封荣国公,与政治家房玄龄共掌朝政,订定各种典章制度。
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二人相契,时人合称”房杜”。
杜审言(约646-708),唐文学家。
襄阳(今属湖北)人,迁居河南巩县。
字必简。
杜甫祖父。
咸亨进士。
初任隰城尉,一度任职江南,旋为洛阳丞。
圣历元年(698)贬吉州司户参军。
不久北返,被武则天任为膳部员外郎,遂与张易之兄弟交往。
中宗时,缘此被流放峰州。
后官修文馆直学士。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一生著作颇丰,晚年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居无常所,欲北返而不得。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病死湘江之上。
杜诗一向以反映现实和忧国忧民备受推崇,有诗史之誉。
代表作有《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等。
杜佑(735-812),唐史学家。
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门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
历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贞元十九年入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
元和七年辞相。
精于吏事,洁身守道。
勤于学问,曾扩充刘秩《政典》,撰成《通典》二百卷。
杜黄裳(738-808),唐节度使。
字遵素。
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一说京兆杜陵人。
宝应进士。
贞元末为太常卿,后迁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公元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蜀地,他坚请讨伐,被宪宗采纳,后又力主削弱藩镇势力。
807年出任河中、晋、绛等州节度使。
封邠国公。
杜环,唐地理学家。
京兆万年(陕西长安)人。
杜佑族子。
公元751年,随高仙芝西征,为大食所败被俘。
至762年附商船还国。
撰《经行记》。
原书已佚。
惟《通典》曾选载数则,所记当时中亚、西亚情况,为研究亚洲史地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杜牧(803-852),唐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之孙。
字牧之,号樊川。
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武宗(李炎)会昌中累官中书舍人。
俊迈不羁,刚直有奇节,有所论列,俱关大计。
其文奥衍,诗尤豪迈,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李杜”;又别于杜甫,称为“小杜”。
著有《樊川集》。
杜荀鹤(846-907),唐末诗人。
池州石埭(今安徽九华山东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早有才名,而至四十六岁才登进士第。
为宣州节度使田頵幕僚,奉使至汴。
后梁建国,任为翰林学士,五日而卒。
诗工七律,语言通俗。
有《唐风集》。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
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今属陕西)人字圣宾(一作宾圣)。
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入天台山为道士,仕唐为内供奉。
避乱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
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
能诗文。
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传为他所作。
又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
杜威(?-948),后晋将。
本名重威,避出帝讳改单名。
朔州(山西朔县)人。
高祖妹婿。
“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新五代史》)。
初典禁兵,以功累迁成德军节度使。
在镇重敛,税外加赋。
契丹连年入侵,闭城自守,不救属州。
后晋末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欲为儿皇帝,举军降契丹。
后汉初据邺都抗命,食尽而降。
后被杀。
杜充(?-1141),南宋臣。
字公美,相州(河南安阳)人。
绍圣进士。
靖康初知沧州,尽杀郡寓燕人。
建炎中代宗泽留守东京,“短于抚御,人心疑阻,两河忠义之士往往皆引去”(《宋史》)。
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以江淮宣抚使守建康,失城退真州。
降金,仕至燕京行台右丞相。
充“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
杜可用(?-1280),元初农民起义首领。
又名杜万一,都昌(江西都昌)人。
靠白莲教起家。
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举义旗反元,义军达万余。
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年号万乘。
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
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压被俘杀。
杜琼(1396-1474),明画家。
字用嘉,号鹿冠道人。
江苏吴县人。
明经博学,翰墨书画亦皆精。
终生不仕。
晚年家居东原,自号东原耕者,人称东原先生。
以卖画为生。
卒后门人私谥渊孝。
擅画山水,多用干笔皴擦,风格苍秀,开吴门派先河。
诗文沉着古雅。
有《耕余杂录》、《东原斋集》等。
杜堇,明画家。
丹徒(今江苏镇江)人。
居北京。
初姓陆,字惧南,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
善诗文。
宪宗朱见深(1465-1487)成化中试进士不第。
其作画取法于南宋院本,擅画人物,其笔法细劲畅利,被当时推为白描高手。
亦善画山水、花卉、鸟兽;界画楼台,格局严谨,为当世论者所推重。
杜濬(1611-1687),清诗人。
湖北黄冈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
明副贡生。
明亡后,寓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鸡鸣山。
曾致书友人勿出仕清廷作“两截人”。
晚年穷困而卒。
工诗,诗文豪健。
著有《变雅堂集》。
杜大珪南宋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
第进士。
曾收集北宋建隆至南宋绍兴间碑铭、行状、传记,编为《名臣碑传琬琰集》。
杜文秀(1828-1872),清云南回民起义军首领。
字云焕,号百香,云南永昌(云南保山)人。
回族。
廪生出身。
咸丰六年(1856)率众起义,克大理,建“平南国”政权,称总统兵马大元帅。
实行联合汉族等各民族政策,采取轻赋税、重生产措施,获得各族拥护。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城陷,服毒自杀。
其他杜姓名人有西汉大臣杜业;三国魏臣杜畿;北周将领杜杲;隋大臣杜整;唐大臣杜顗,歌妓杜韦娘,文学故事人物杜秋娘;五代后梁大臣杜晓;南宋抗元将领杜杲等。
近当代杜姓名人有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发起人之一杜重远,军事家杜平、杜义德,战斗英雄杜凤瑞,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哲学家杜国庠,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作曲家杜鸣心等。
民歌慈母; 世号诗王。
上联:东汉杜诗,河内汲县(今属河南)人。
字公君,光武帝时为侍御史。
建武七年(31)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大,较欧洲早一千一百年。
他又征发民工修治陂池,广开田地,发展农业生产。
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下联:唐代大诗人杜甫,巩县人,字子美。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又有政治抱负。
靠献赋得官,历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诗作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 书成通典; 名列瀛洲。
上联:唐代史学家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出生于世代显贵之家。
历官岭南、淮南等节度使,贞元末年,升任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时,充度支、盐铁等使,主持财政,封岐国公。
官位虽高,仍勤奋不倦,白天处理政务,夜晚灯下苦读,博览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时间,著《通典》二百卷,内容翔实,源流分明,详而不繁,简而有要,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下联: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
唐王兵入关,他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参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得政权。
历官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太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组织机构设置、规模及典章制度。
贞观年间,太宗选出十八位功臣画像于凌烟阁,杜如晦居首位。
后因病辞职,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后,太宗甚至废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经籍; 图像凌烟。
上联:晋杜预,历官河南尹、镇南大将军,封当阳县侯,有惠政,号曰“杜父”。
博学多通,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成一家之言。
下联:杜如晦图像于凌烟阁 金陵度曲; 玉简遗珍。
上联:唐杜秋娘,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好工诗词,初为镇海(今浙江镇海,位宁波东北)节度使李锜妾。
尝歌《金缕衣》,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以劝锜酒,传称于时。
锜谋叛伏诛,秋娘籍入宫,穆宗时命为皇子傅姆,后赐归。
杜牧有《杜秋娘诗》。
下联:东汉杜兰香,传说中的仙女,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留玉简唾盂等具,授硕以道,硕成仙而去 南阳世泽; 莱国家声。
上联:杜诗。
下联:杜如晦 耽思乎经籍; 图像于凌烟。
上联:杜预。
下联:杜如晦 学业醇儒富; 星斗焕文章。
集杜甫诗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题杜甫草堂 守道还如周柱史; 著书曾学郑司农。
唐代诗人杜牧诗联。
杜牧,字牧之。
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太和进士。
历任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左补阙、史馆修撰、黄州等州刺史、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
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释曹操所定之《孙子兵法》十三篇,并注有《罪言》、《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原十六卫》、《战论》、《守论》,讨论藩镇问题及用兵方略。
主张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彩章句为之兵卫,故其诗多伤世感时、指陈时政,如《郡斋独酌》、《感怀诗》、《早雁》、《河湟》等,其咏史诗赋多借古讽今,寓意深远,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如《阿房宫赋》、《赤壁》、《泊秦淮》等。
其抒情写景之七言绝句,清丽俊爽,自成一家,向与李商隐齐名,有“李杜”之称。
又以杜甫相别,世称“小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云霞晴光转物候; 春夜喜雨知时节。
集杜甫诗联 梦醒扬州甘薄幸; 心忧社稷老风尘。
唐代诗人杜审言诗联。
杜审言,字必简,行五。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祖父。
咸亨元年登进士第,授隰城尉。
累转洛阳丞。
圣历元年,贬为吉州司户参军。
因与州僚不和,被诬构下狱,其子杜并刺杀仇家,冤获雪,免官还洛阳。
武后召见,甚加叹异,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因附阿张易之,流峰州。
二年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卒,年六十余。
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
尝谓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恃才傲物,颇为时辈所嫉。
其诗属对谨严,于五律格式之成熟有所贡献。
原有文集一○卷,早佚。
《全唐诗》卷六二存录其诗四三首。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工部祠联 枫林绿树丹青合; 玉杯锦席风云流。
杜甫诗联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 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上联:杜秋娘。
下联:杜兰香 卜筑草堂,误传严武宅; 驰名武库,癖好左氏书。
上联:杜甫。
下联:杜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