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卒中中心成立仪式主持词

卒中中心成立仪式主持词

时间:2020-05-07 09:24

农村丧事主持词有哪些

1位来宾、各位朋友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

很在这里与大家同聚,我是今主持人格调。

欢迎大家来到xxx,ID:xxxxx. 在这美丽的夜晚,在这欢聚的时刻,XX迎来了生命的又一个年轮。

今晚我们欢聚在这里,带着甜蜜,带着微笑,带着温情,带着祝福,为XX庆祝这个难忘的生日。

首先,我代表所有来宾和朋友们向寿星XX表示最真挚地祝福:祝你1年都如意

4季都平安

12个月都幸运…… 朋友们,xxx布置一新,笑语欢歌大家汇集在网络家园里。

在这个宁馨、祥和、充满欢乐、喜悦的生辰纪念日。

让我们衷心的祝愿XX生日快乐

祝你年年有今天,岁岁有今朝。

接下来让我们点燃生日的蜡烛,一同唱起这首《生日快乐歌》好,歌曲已经结束,接下来有请今晚的寿星,上麦许愿,那,在许愿之前,我对寿星有个小小的要求,3个愿望,必须说出一个。

寿星许愿中……2)好,那寿星许愿结束,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大家主持,接下来一环节是为寿星送上祝福,请大家踊跃排麦,那在祝福之前我先说一下,在每位祝福者前,我都会加那么一段话,请大家支持 新的一个年轮,风雨兼程,在人生的里程中留下了你精彩的篇章。

未来的岁月里,网海冲浪,朋友们将和您携手写出您生命的光彩。

有请XX为寿星送上祝福…… 时光的流逝,不减你翩翩风采;岁月如歌,依然映照着你灿烂笑容。

你优美的文字带给朋友们安慰和温暖,你的话语留给了朋友们喜悦和惊叹。

我们祝福你天天有个好心情,愿你一生平安幸福

有请XX为寿星送上祝福…… 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声亲切的招呼,带给朋友们温馨和亲切;一篇优美的文字,一首友情的诗歌,带给朋友们安慰和温暖;一曲晕人的歌声,一段悠扬的音乐,带给朋友们开心和快乐。

有请XX为寿星送上祝福……    一个温馨的祝福,一片浓情的气氛,是朋友们给你衷心的情谊;一缕美丽的鲜花,一片灿烂的心情,是朋友们给你真诚的友情;轻舞键盘,敲出的是文字,表达的是友情,留下的是情缘。

让我们祝您生日快乐,生命精彩,万事如意。

有请XX为寿星送上祝福……    无论我们身在天涯海角,无论我们来自东西南北,今天是你的生日,这美妙的夜晚属于你

朋友们把祝福的心声在欢快的琴键上跳动,在网络的弦线上向你我的心田流淌。

千万个祝福汇集成一个共同的心愿:祝你生日快乐

有请XX为寿星送上祝福……    朋友们!是网络的红线将我们牵连,是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欢聚在xxx.无论我们相距多远,我们诚心地期盼我们的缘分伴随日月的年轮环绕,让友谊之花萦回在你我的生命中. 有请XX为寿星送上祝福……    朋友们!山高路远隔不断朋友们的情谊,天涯海角分不开朋友们的情缘.岁月悠悠,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友情化作闪烁的音符,让天长日久的相聚来谱写岁月的主题.有请XX为寿星送上祝福……尾声:《难忘今宵》    用欢乐装饰的晚会即将结束,让我们迎着X日的风景,伴着生日的笑颜,用祈祷的心点燃一颗颗流星,带上我们悠扬的歌声,把我们的问候和祝福抛向皓月当空的夜,让所有远方的朋友品尝。

   让我们为相聚举起酒杯,让我们今夜把欢乐放飞。

朋友,晚会即将结束,但明天这里又会生起一轮全新的太阳,带着我们的祝福,带着我们的祈祷,去享受明天的太阳吧

   歌曲结束……  最后请出寿星,做最后的结尾下面是娱乐时间,有唱歌娱乐的朋友请踊跃排麦……请采纳。

苏轼的科举生涯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宗景祐三年十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州眉山,是初唐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20]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21]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古文中代表调动官职的字词有哪些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7.补:补任空缺官职.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11.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五、表“辞官”的词语.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2.兼:兼任,同时监管.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5.权:暂时代理官职.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6.摄:暂代官职.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7.署:暂任、代理官职.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8.守:代理官职.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9.行:代理官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1.知:主持.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2.典:主持;主管.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5.下车:新官到任 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陈书·袁枢传》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

文言文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有哪些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言词语归纳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由中央官署征聘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14.任:担负、担任。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6.超擢:破格提拔。

7.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绌:废掉官职。

如《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文词语的意思是:“比得上”的词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文集》 2.作者:王,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中的残卷、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局表判断。

)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 1.出处:又叫,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

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①. 3.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 ,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5.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1.出处:《山海经》;《列子》 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

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

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

(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

(“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

(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

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3.字词句: A.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尻〔kao〕尾 B.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一会儿。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

⑤.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之>以骨”,之,代狼。

)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

)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 ,省略介词“于”。

)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

) 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望尘莫及——及:比得上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