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新绛鼓开场主持词

新绛鼓开场主持词

时间:2013-10-05 07:42

青春赞歌 诗朗诵

青春的赞歌 (甲) 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清澈如洗 柳絮漫天飞舞,飘落在悄然萌动的大地(乙) 年轻的生命在土壤里蠕动 勃发的乐曲在心里流淌(合) 年轻的我们,拥有不变的誓言 年轻的我们将坚定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甲) 起跑线, 出发的那一刻起,注定我们要追逐东升的朝阳(乙) 刚毅、自信的脸庞,在等待胜利的曙光(甲) 紧握住那一滴汗水,任泪水在脸上流淌 只为掌声响起那一刻的到来(乙) 青春无悔,既然选择了蓝天,也就选择了飞翔, 哪怕有一天会有一双滴血的翅膀(合) 既然选择了拼搏,也就选择了风雨 哪怕会有荆棘丛生在未来的路上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定格了人生的航向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注定了奋斗无常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迎来了风雨兼程 青春,从我们选择了以后便变得绚丽辉煌(甲) 看,跳动的火焰 正是青春的怒放(乙) 听,欢跃的脚步 正是青春追逐梦想的音响(甲) 热血在青春的躯体里不知疲倦(乙) 激情在青春的肢体上刚劲而轻盈(合) 让我们高唱青春的赞歌

王焕之是什么朝代的诗人,他作品都有哪些

高适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

“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

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岑参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历史上有女丞相吗

1.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1]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

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2.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3。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4.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

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

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

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

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

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

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

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

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为的为的多音字组词

张昪,字杲卿,韩城人(今陕西韩城市)。

他进士及第后,受命担任楚丘主簿,在此任上,得到南京留守王曾的高度赞赏。

王曾称张昪有“公辅器”,意思说他具备朝廷重臣的才干。

(楚丘是个县,在现今山东曹县一带,主簿是属官之首,相当政府办公室主任;宋时的南京在现在河南商丘,距曹县仅一百来里,称其南京是因这里原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封地。

)夏竦做陕西经略使得时候,因张昪的才能举荐他,张昪多次得以提升,做六宅使、泾原秦凤安抚都监,但都离家较远。

于是,他请求“归故”任职,以奉养老母。

由此,朝廷让他做了绛州知州。

(绛州政府所在地位于现在山西新绛,其辖地距韩城仅一河之隔),后来又改做京西转运使。

而后,又被调任邓州知州。

(邓州在今河南邓县,邻近湖北)离家太远,张昪因而辞职养母。

有人指责张昪,说他不愿为朝廷服务。

名臣范仲淹上疏说:“张昪难道是个不愿任事的人吗

”朝廷准许张昪回家养母。

母亲去世后,他担任过户部判官,开封府推官,一直做到御史一职。

在御史任上,他弹劾骤然被提拔为开封知府的新贵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皇上亲信的宦官杨怀敏(太监杨怀敏晚上在大内值班,这是不合宋制的,所以张昪拿刘季述作比,这个比方很危险,因为刘季述是行废立的太监),以致怒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说其昧于事理,又干预朝政。

因此,惹得宋仁宗很不高兴。

仁宗说给大臣陈升之听。

升之赞叹道:“这是忠直之言。

言辞不激切,便不能打动圣上心意。

”由此,仁宗没有怪罪张昪。

(这段对应于先是段)此后,他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做了秦州知州,兼任总管。

秦州在今甘肃天水,是北宋西陲重镇,既要防御北边西夏进犯,又要应对西边与藏、羌诸族的关系。

总管,就是一方军事长官,北宋官吏制度,文官位高,常兼任总管。

张昪到任之前,副总管刘涣主持讨伐叛羌事宜,但其用兵不力,多失战机,久无功效。

张昪下车伊始,就令郭恩代替刘涣主持军事。

郭恩很快击退叛羌。

刘涣嫉妬郭恩立功,进而气愤张昪,上疏诬称郭恩多杀无辜,冒充战功,想借以打击张昪。

朝廷任命张方平做秦州总管,刘涣降职去泾原;张昪也降职去青州,准备治他的罪。

张方平辞去了这个任命,说:刘涣,张昪职级不同,现在互相攻击,如果两个人都受罚撤职,对官场以后的影响太大,这样不行。

所以张昪得以留任。

西宁古名青唐,当地有个少数民族名叫“蔺毡”,蔺毡因畏惧西夏,献地投降。

主管蔺毡的官员范祥没有远虑,急忙筑城,好捡个便宜,结果影响得青唐一带各少数民族都以为宋朝要对他们用兵,纷纷叛变。

张昪向朝廷请求停止筑城,以便平息惶乱。

秦州任后,张昪又被调入朝廷,担任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

刘沆当时担任宰相,怨恨御史范师道、赵拤说过自己的不是,暗中想把这两个人调离御史台。

张昪反对道:“御史负责监察,是天子的耳目,怎能因为宰相不满意免职呢

”于是上奏皇上,与宰相争执。

结果,皇上免去刘沆的职务。

仁宗见张昪不论先前任御史,还是后来任中丞,总是正视现实,不避权贵,直言不讳,便对他说:“爱卿孤立,不结党营私,才能这样啊

”这是一种贴心的赞叹。

张昪回答说:“在皇上身边做事,皇上就是臣的依托,臣不感孤立。

而现今陛下的臣子,只吃朝廷俸禄一心提高自己名望的人多,赤心为国的人少。

我个人以为,陛下才有些孤立

”说得仁宗又是一番感动。

嘉祐三年,就是公元1058年,张昪被提升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为参知政事、枢密使。

(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枢密使就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相当秦汉时的太尉。

在此任上,他的主要政绩就是与宰相韩琦合作,促使仁宗立嗣,二人并“决策”立赵曙为太子。

赵曙即位后史称英宗。

)英宗登基,张昪请求退休。

英宗说:“太尉正应当为王室操劳,怎能突然离开呢

”照顾他年老,只准他五日一朝,并免去进见时的一切繁琐礼仪。

张昪仍请求不已。

名臣司马光上奏,极力称赞张昪,说他“忠谨清直”,想让朝廷挽留。

但张昪去意已决,无奈,皇上赠他太子太师一职,准他退休。

熙宁十年,张昪去世,时年八十六。

朝廷追赠他司徒兼侍中 ,并议定谥号为康节。

有名的边塞诗人有哪些

高适(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

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终韶州长史,韶州即今广东曲江。

高适早年便随父亲旅居岭南。

高崇文后来死在任上,高适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

高适在诗中多称自己住在“宋中”、“淇上”、“濮上”。

宋中是当时的宋州睢阳郡,其地为今河南商丘。

淇上是当时的卫州,今河北卫县;濮上是当时的濮州,今河南信阳,两个地方当时都在黄河以北。

位于淇、濮与宋中之间的就是梁,当时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

高适自己在淇上有一所别业,但收入很有限。

父亲死后,高适贫苦无依,靠着向亲朋好友索求借贷维持生计,这就难怪他的行迹会遍及梁、宋、卫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了。

? 高适的性格,拓落不拘小节,务功名,尚节义,喜言王霸大略,衮衮不厌,属于心胸豁达、擅长纵横论辩的一类。

他不愿意耕作,不屑于料理他那份田产,也就是“不治生事”。

历史上像他那样不治生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演 。

刘邦和他的二哥“刘仲”比,刘演和刘秀比,都是出名的能“不治生事”。

当然,高适所生逢的年代天下太平,李唐的运脉正隆,他不可能有什么非分之想。

然而自宰辅以下还是可以做的,这个志向也已经不小。

偏偏他又耻预常料,不愿参加普通的进士考试。

耻预常料,那就是想要考取特科,即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

这却要等待机会,因为它不是年年都有。

谁知时光飞逝,一等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光阴,即使是从九品的小官做起,熬年头也该熬到郡太守一级了。

可是,高适等到两鬓染霜,依旧是两眼空空。

万般无奈之下,他就只有效仿他的同乡、汴州雍丘高阳乡的郦食其,做不成儒者,便做酒徒。

? 《新唐书》说高适“少落魄”,应邵解释“落魄”之义,是“志行衰恶之貌也”。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高适“隐迹博徒”。

那么高适当时的志行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酒之意在于狂,博之意在于赌,高适就在以他的全部生活作赌注,宁愿成为酒徒,宁愿生活一贫如洗,也要赌。

凡赌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一朝成名,要么一落千丈。

这期间高适的诗中常露出两种口风:一是胸怀大略,显出随时可以身干青云、青紫俯拾的气象;一是甘愿做一个草莽野人,隐迹田园而不求闻达。

这就是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之意了。

放出这样两种口风有个好处:一是有了功名,足以显示出自己胜人一筹,我本不愿为官,但朝廷圣明,贤才必用,天命下达,我怎忍违之

即使终生不被任用,那也是我性情所好,不是我一心想做官而遭别人嫌弃,不能因此怀疑我的品行才智。

?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

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

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回 长安,与杜甫、高□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现在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至今享有盛誉。

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

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